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第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自以为已探知了智者的心思,但所得的结论却往往与事实相左。智者的爱憎表现异于常人并非是虚伪的装扮,而是某种需要,如为了众生的利益或是为了顺利成办事业等。假如智者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不满意,也许他会显得高兴露出满意的神情;若他心里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有极大的欢喜心,仅从外表观察推测,也许他表情冷漠,状似不满,其目的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圆满,或是默默地重用自己满意的人才,不令他人生嫉或陷害。遇到违缘时有能力的智者不愿把痛苦和烦恼带给大家,他总是自力承担,精勤地将之转为道用。高僧大德摄受弟子的时候,于初机弟子总是尽力随顺,见其行为不如法,过大于功时,不嗔不怒,和颜悦色地赞其功德,善巧方便地指示过患;而于一些信心、见解较稳固的弟子则稍有过错便厉声怒喝。有时弟子做了很大功德之事,上师反倒立现不悦之色,甚至无故责骂,实际是为了遣除弟子的慢心,妙哉!妙哉!
老狗微笑的样子很难想像,只有祈祷作者为我们指示,在现实生活中老狗的微笑是难得一见的事。也许老狗摇头摆尾,用舌舔抚主人以及口中发出阵阵似是而非的欢悦声就是老狗的微笑吧!以此外部特征,人们就会对老狗的欣喜与否一目了然。它微笑之时便将内心的欣喜和盘托出,此时对人绝无恶意。而阎王的心思恰如智者一样深沉,他轻易不露笑容,一旦微笑便要杀害众生。虽然难以形象地描述阎王的微笑,但通过经论的介绍可以了知阎罗王总是在这种让人不加提防的微笑中夺走众生的性命。
最胜财物即施舍,最胜安乐心舒畅,
最胜装饰闻正法,最胜之友诚实者。
最殊胜的财物即是施舍,最胜妙的安乐便是心情舒畅,最上妙的装饰是听闻正法,最好的朋友则是诚实可靠的人。
世间的一切受用和财富都是由布施而来的。贫者由施能成为富者,富者又将资财受用辗转布施,以此将会拥有更多的财富,同时因施而令众生满足欢喜,自己也能圆满布施度。这是真语、实语、不妄语的量士夫释迦佛陀所宣说的真理。因布施的对境以及发心的不同,其果报成熟的时间和所积累的功德也有差别,有的今生即能感受善报,有的尚待来生。前文亦多次提到布施的功德,布施是盗贼偷不去,官宦王臣皆不能掠夺的财富,故为最殊胜而永恒的财富。《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品说:“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又说:“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软言慰喻……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如此殊胜且一本万利的“买卖”,明理的众生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布施才能使财富具有真实的意义,有布施心且常行布施的人方堪称世上最富裕的人。
整个世界上最殊胜的安乐就是使自己的心得到舒畅。龙猛菩萨说:“心是一切诸法的根本。”释迦牟尼佛也是为了调伏众生之心而传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痛苦都来源于我们不堪忍之心。然而使心舒畅非指为所欲为、放荡不羁的狂乱行为,而是指调伏了被三毒或五毒烦恼束缚的心之后所得到的自在。如言:“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又言:“心既会骗人,人应常观己心,时降伏之。”若心未得调伏,那么你纵然拥有三界的地位和财富,以心不满足故永远痛苦。古人言:“知足者常乐。”心调伏得舒畅之人自是知足者,故所得安乐便是最殊胜的。为此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宣讲了完整的修心、调心的殊胜窍诀。无始以来,众生辗转于执著的苦海中,心不堪忍,故应依善知识的教言让疲劳痛苦的心性得到休息。心安静下来以后再以正行修法观察心的本性,上根利智之人则立即能证悟并获得究竟的大安乐。
对于修行人来说最殊胜的装饰品是什么呢?那即是听闻正法。真正的听闻是指对一部法不间断地听圆满,而且闻法不能仅满足于一次或两次。当然,若受种种局限仅能听闻佛法一天也有很大的功德,在《涅槃经》和《妙法莲花经》等经典中对闻法的功德也有如是宣说。一般的修行人,只有通过听闻正法才能生起正知正见,然后拥有正确取舍善恶的眼目,这样就能超凡入圣,所以听闻正法既能庄严自身又能庄严世间,堪为最胜装饰品。在佛教团体中,若人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同参道友们都会觉得此人了不起,这自然也就成了殊胜的装饰品。
人类不能缺少朋友,正如印度诗人普希金所言:“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然而朋友有多种:爱你的、恨你的、诚实的、虚伪的……其中最殊胜的朋友则是正直诚实的人。一位社会名人曾说:“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只有最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时间和社会的考验。”老实即是不自欺欺人,做事脚踏实地,不占便宜,既不做作,也不虚伪。对于诚实的朋友,你可以倾述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而且诚实的朋友常常甘冒不讳,敢于当面谈论你的错误,这样的朋友才是最可贵的知己,所以交友须观察,当择忠诚厚道之人为友。
谁人不为财所苦?谁人永时住安闲?
一切安乐及痛苦,如同冬夏而循环。
世间诸人,有谁能不为钱财所苦恼?又有谁能永远安住于闲暇福乐之中?应知一切安乐与痛苦就象冬季与夏季的交替一样循环不失。
除了证悟空性的圣者和一些不贪执钱财的人,世间人又有哪一个不爱财?古人言:“钱是人之胆,财是富之苗。”没钱的人苦苦追求,有钱的人死死把守,其间都充满了痛苦与烦恼。龙猛菩萨说过:财富是一切痛苦的祸根。智者视钱财如粪土,愚者却视钱如命根。无福之人,为了今生圆满受用和财富,虽然辛勤劳作,殚思极虑,顶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并且恒受诸苦。有的人求财不得反而积劳成疾危及生命;有的遭怨敌破坏反沦为乞丐等。少见得到财富之人因财产增多而快乐,但见积财与守财的痛苦。如言:“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所以修行人应断除对世间钱财的执著而追求圣者七财(即信、戒、施、净闻、惭、愧、正慧)。
若谈及永时安闲之人,则非佛门中的高僧大德莫属。他们舍弃世间八法,于寂静山林中,修身养性,以禅悦为食,丝毫不为恶缘、烦恼痛苦所动,永远安住于大安乐的光明中。世俗中人虽转生善趣幸获珍宝人生,然世事皆具无常的本性,绝难找到一位永时处于安闲、幸福中的凡人。为人者注定要感受三大痛苦以及八支分苦,尤其是变苦,无论何人于眼下拥有的片刻安乐瞬间也将变成难忍的痛苦。如一富翁居于豪华的殿宇中享用佳肴美馔,自觉安闲、富乐,餐后却因肠胃不适,腹痛如绞而痛苦哀嚎;又如幸福美满的家园惨遭怨敌祸害,房屋失火,财产被夺,妻离子散等;再者高官厚禄之人常为争权夺利而劳苦,无有安闲;贫民乞丐为饥寒所迫寻求衣食四处奔波无有安闲,还常受人欺辱、打骂,故无安乐……
人世间的安乐与痛苦就象冬天与夏天的交替一样不断地循环流转。前一刹那觉得安乐,心情舒畅,后一刹那突遇违缘,于是痛苦万状,当觉得这个痛苦斩不断挥不去而绝望之时,又遇顺缘,生机四起,再一次获得安乐。故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但毕竟是苦多乐少,而大多数的安乐皆是建立在痛苦的毒树上,终将感受更大的痛苦。英国一位文学家说:“一寸快乐,一尺痛苦。”意即一寸的快乐之中蕴藏着一尺的痛苦,抑或以一尺的痛苦方能换得一寸的安乐。佛陀言:“三界如火宅,无有毫许乐,众生颠倒故,苦性许为乐,此乐非实有,如空花浮泡。”了知苦乐无定之理,修行人则不应贪执。
弱者仅提强者名,他人亦会守护彼,
如人唯说指鬘名,众多邪魔保护之。
卑微弱小的人仅仅提起高强者的名号,也会得到他人护佑。如有一人只说到指鬘的名号,便得到众多邪魔的保护。
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不用说真正依靠强者的保护,哪怕只提一下强者的名号,其他的人非但不敢妄加损害,反而会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利益此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众多弱者依此方法遣除了暂时的违缘,转危为安且成就所愿。比如释迦佛陀为三界导师,其德威威,洪名浩荡。许多如婴儿学步般的初机弟子,常时持诵佛的名号则鬼神不能害,诸天善神皆护佑。此外亦可诵上师本尊名号或四皈依偈。华智仁波切的著作《大圆满前行》和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都有依念四皈依遣除魔害的记载。
指鬘即央掘摩罗,又名无恼,是佛陀时代波斯匿王辅政大臣的儿子。其身材魁梧,力大无比,一个人能与一千人对敌抗衡,跳跃起来可以抓住空中的飞禽,奔跑起来快过奔驰的骏马。父亲将他送到国中一位知识渊博的婆罗门处学习。他精勤努力,不多时,各种学问都普遍而深入地精通了,深得师长的器重和同门道友的敬慕。就连婆罗门之妻也对他心生爱慕,不能忘怀。一次趁婆罗门及众弟子应邀外出讲学三个月之机,师母巧言留下了他料理事务。待时机成熟,师母情欲难熬便浓装艳抹,摆出妩媚的姿态勾引他。但无恼正义凛然,严辞回绝,誓死不从。师母恼羞成怒,暗自算计。三月期满,婆罗门将归,其妻则撕破衣服,抓伤面容,于己身扑满泥土尘埃,神情憔悴地躺在地上。婆罗门进屋见妻子这副模样,急忙询问情由,答言:“自你走后,那宝贝徒弟无恼经常欺辱我,是他害我如此。”婆罗门愤恨难当,畏于无恼自力及家族势力的强盛,不敢公开惩治,于是谋设一计。一日见到无恼,他假装感激:“这些日子多亏你料理家务,我想传一神秘的法术报答你。七天内,你若能杀千人,以千只指头穿成指鬘作为装饰就能成就梵天王的果位。”说完将一利刃插于地,并念咒语促行。无恼被恶咒迷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搏兔,剑到指落。国中众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第七日,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百九十九枚,尚差一指,遍寻不见人踪,心中焦躁。其母可怜他七日未曾进食,欲派人送食,众人惊惧不敢接这差事。无奈其母只好亲自送食,无恼心智模糊,见母欲杀,以凑指数。此时佛陀化作比丘来到他跟前,他便舍母追佛,谁知竭尽全力也追赶不上。佛即现出真身教化:“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岂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一旁,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随佛出家,永离邪网,证罗汉果。当时,国中众人一听到指鬘的名号便闻风丧胆,临产的妇女甚至怀孕的牲畜都恐惧得不能生育。波斯匿王带大军前去征讨指鬘,未谋其面,仅思其名与凶残的暴行便吓得昏厥过去。据说有一位遇邪魔违缘的人被魔众抓住,他声称自己是指鬘的眷属,邪魔眷众也惊惧不已,不敢加害反而竭力保护他。
众生谁与谁相属,皆由前世业所感,
犹如鹰鹫背旱獭,水獭供养鸱鸮矣。
一切众生,无论谁与谁相属、亲近,都是由前世的业力所感召。犹如鹰鹫常常身背旱獭于空中翱翔,水獭却于夜晚供养鸱鸮。
“业”为众生流转生死的主因,行善之人转善趣,友善士,受诸善报;行恶之人转恶趣,交恶友,受诸恶报。六道众生无论谁与谁相属,除了业因以外还需要缘来推动,所谓“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即是此理。人与人相处,有的一见如故,如胶似漆,有的却是水火不相容,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有的人初次相见即如阔别多年的老友相遇一般,互相利益,交往的过程中都有共同的爱好,且言行一致,易于勾通。有的人不欲相见却因业力感召而朝夕相处,整日于吵闹中度过,且互作损恼。如《因缘品》中所宣:“不怨而兴怨,不谤而造业,愚迷受轮回,今世及后世,先自作漏业,然后害他人,彼此相兴害,如鸟堕罗网,破他还自破,冤家遇冤家,毁他还自毁,嗔他还自嗔。”又云:“习善致名称,妙者恒自妙,此由身真正,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智慧为最上,持戒永寂灭。”所以若欲与人善交,保护良好的关系,必须从自身做起,慈爱一切众生,同时也应珍惜今生的善业因缘,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