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饭已,即将还,语之:“彼虽有殿,舍七宝、妇人、彩女,故为畜生耳。汝为沙弥,虽未得道,必生忉利天⑾,胜彼百倍。勿以污意。”语沙弥言:“此百味饭,入口即化成虾蟆,意恶吐唾,逆反已,乃却饭,不复入。二曰妇女端正无比,欲为夫妇礼,化成两蛇相交。三曰龙背有逆鳞,沙石生其中,痛乃达心胸。龙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
沙弥不应,遂昼夜思想,于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为龙作子,威神致猛。其父命尽,得脱生人中。
师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见道及国王内也。”
'注释'
①罗汉:梵语Arhat,阿罗汉之略。为声闻四果之一,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名。参阅前篇注释①。
②沙弥:梵语s/ra^man!eraka或s/ra^man!era,巴利语sa^man!era。原意为“止恶行慈、觅求圆寂”。指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出家女子称沙弥尼。
③躃(bì):仆倒。
④禅思:即禅定。
⑤龙:梵语叫做伽,八部众之一,有神通力,能变化云雨。
⑥娆:同“扰”。
⑦和上:同“和尚”。
⑧坐禅定意:坐禅,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定意同“定心”,修禅行而远离乱意(定,一心不乱)。
⑨七宝殿:用宝物装饰的殿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玛瑙、珍珠、玫瑰七宝贝合成;《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为七宝。
⑩彩女:宫女。
⑾忉利天:梵语忉利,意译三十三,欲界六重天的第二重。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其宫殿在须弥山顶,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成了三十三个天宫,故又叫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今译'
古代,有一个罗汉与一个沙弥,在山中修行。沙弥天天到僧人家取饭,路过堤坝,在堤坝上行走,堤坝崎岖不平十分危险,所以常常跌倒,饭撒在地上污染上泥土,沙弥把干净的饭放到师傅的钵中,把污饭洗了自己吃。每天都是如此,非止一日。
师傅问:“为何洗掉饭的味道?”
沙弥回答说:“去的时候晴天,回来的时候下雨,在堤坝摔倒把饭撒在地上。”
师傅沉默无语,进入禅思,知道是龙在搅扰沙弥。于是起身来到堤坝上,用手杖敲击堤坝。龙化作老翁现身,磕头谢罪。师傅说:“你为何搅扰我的沙弥?”龙回答说:“不敢搅扰,实在是爱他的容貌啊!”龙又问:“为什么沙弥天天走过这里?”师傅说:“去乞食。”龙说:“从今日开始,请天天在我家吃饭,直到我命终。”师傅欣然应允,回去对沙弥说:“你出去乞食,就地吃,不要再带回来了。”沙弥天天在外面吃饭。
第13节:旧杂譬喻经(9)
后来他见到师傅钵中有几粒米饭,香味入鼻不似人间饭食,就问师傅:“您是在天上吃饭吗?”师傅沉默不语。沙弥想知道师傅在何处吃饭,就偷窥师傅行踪。他钻到师傅床下,抓住床腿。师傅坐禅入定,人与床一起飞至龙宫七宝殿。龙、夫人、宫女先向师傅行礼,又向沙弥行礼。此时师傅方知沙弥也来了,让他出来,对他说:“你要端正心思,莫要胡想。这里是非常像状,小心被玷污。”
吃完饭,师傅带沙弥回去。师傅对沙弥说:“虽然龙有宫殿、七宝、妇人、彩女,它仍是畜生。你虽然是未得道的沙弥,但是你将来必定要转生到忉利天,胜它百倍。千万不要玷污自己的心意!”又说:“这种百味饭,龙吃到嘴里变为蛤蟆,讨厌它把它吐出来,吐净了就拒绝进食,不再吃。二是龙宫彩女无比美丽,要与她结为夫妇,会变为两条蛇交配。三是龙背上有倒生的鳞片,沙石生长在鳞片里,疼痛钻心。——龙有此三苦,你还羡慕它吗?”
沙弥没有回答师傅的提问,他日夜思念龙的生活,不思饮食,终至病死。他转世投生到龙胎,做了龙子,威严和神力,勇猛无比。他的父亲龙死后转生为人。
法师说:“当一个人未得道的时候,不可以让他看见道内和宫内的生活啊。”
'点评'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对今人有很强的教育作用。世界对我们人类并不是完全敞开的。我们必须确定这样一个规则: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
不应该做的事情未必是坏事,只是条件不成熟时不适宜做。中国古代的礼就是决定取舍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并非有意限制人的自由,而是为了看应该看的,听应该听的,说应该说的,行应该行的。
现代社会涌动着一股个性解放的潮流。很多人只注意到这个潮流中好的一面,忽视了消极的一面。有人羡慕美国,只见其好的一面,不见坏的一面,不知美国人因为自己的民族历史短、文化少而无限懊恼。像早恋、婚外恋、性自由、出卖身体、忤逆父母、自由持枪、蔑视师道、为所欲为、无必要的整容等行为颇像向往变龙的沙弥,只看到一时痛快的一面,没看到终生痛苦的一面。
(七)月女与乞儿喻
昔有国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为月女,端正无比。王与衣被、珍宝,辄言:“自然也。”至年十六,王恚言:“此是我与汝,何言自然?”
后有乞儿来丐。王言:“此实汝夫。”月女言:“诺,自然。”便追去。乞人惶怖,不敢取。女言:“汝乞食,常不饱。王与汝妇,何为让?”便俱出城。
昼藏夜进,行到大国。国王时崩,无太子。夫妇于城外坐,出入行人问曰:“何等人?汝何姓名?何国来?”答曰:“自然。”如是十余日,时大臣使梵志八人于都城门,行人出入,以次相之,唯有此夫妇应相耳。是时,举国群臣共奉迎之为王。
王夫妇以正法治国,人民安宁,诸小王来朝,月女父王在中。饮食已去,月女特留父王。月女以七宝作鱼机关帐,牵一鱼百二十鱼现;推一鱼,户则开。下为父作礼,白父:“今已得自然。”父①曰:“夫人行然,臣不及矣。”
师曰:“月女与乞儿宿命夫妇,俱田作。令妇取饷,夫遥见妇与沙门相逢于岸水边,止,从乞妇食,则分饭上道人,道人止饭。夫遥见两人,不谓有恶,持杖往见。道人飞去。妇言:‘卿分自在,勿恚。’夫言:‘两分者,我与共食也。’”
师曰:“夫有恶意,故堕贫家作子。后见道人欢喜,自悔责,故同受此福耳。”
'注释'
①父:原经文中无此字。
'今译'
从前,国王与夫人,膝下有一女,名叫月女,女子长得端庄美丽。国王给她衣服、珍宝,她总是说:“自然啊!”十六岁那年,父王发怒了,说:“东西都是我给你的,怎么能说自然得来的呢?”
后来,一个乞丐来乞讨,国王说:“这就是你的丈夫!”月女说:“是的,自然啊!”说罢跟乞丐走了。乞丐惊慌失措,不敢娶她。月女说:“你讨饭为生,常吃不饱。国王送你一个妻子,干吗不要?”于是他们一起出城了。
第14节:旧杂譬喻经(10)
他们昼伏夜行,来到一个大国,恰巧赶上国王驾崩,没有太子。乞丐夫妇坐在城外,出入城门的行人问他们:“你们是什么人?姓什么叫什么?从哪个国家来?”他们回答说:“自然。”过了十多天,当时的主事大臣派遣八个修行者把守城门,行人出入,逐个相面,唯有乞丐此夫妇符合所求的相面。这时,全国上上下下一起奉迎新国王——乞丐。
国王夫妇以正法治理国家,人民安宁,各个小国的国王都来朝拜,月女的父王也在其中。宴饮过后,月女特意留下父王。月女用七宝作鱼机关帐,牵动一条鱼,就出现一百二十条鱼;推动一条鱼,宝帐的门就打开。月女下座向父王施礼,对父王说:“现在我得到自然了。”父王说:“夫人按自然行事,老臣不及。”
法师说:“月女与乞丐前世本是夫妻,一起在田间劳动。丈夫让妻子回家取饭食。丈夫远远看见妻子在岸边遇到一个沙门,沙门停下来向妻子讨饭,妻子分出饭给沙门吃,沙门就吃了起来。丈夫远远看着这两个人,不认为他们是在干坏事,就执杖前往。沙门见他来,腾空离去。妻子说:“你的那份饭在这里,不要生气。”丈夫说:“再分成两份,我们一起吃吧。”
法师说:“丈夫先前曾生恶意,所以落入贫家为子。后来看见沙门就喜欢,自我忏悔,所以与妻子同享这份福气。”
'点评'
文中多次出现“自然”一词。这里的自然不同于平常的“大自然”。佛教中的“自然”有两种所指:其一,表示觉悟之世界脱离有无的区别,空无自性,独立存在,绝对自由,称为“无为自然”;其二,经由善恶行为,依循因果法则而产生结果,称为“业道自然”。本文中的“自然”指后者。
转世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主张。佛教认为前世为本,今世为末,每个人都有无法摆脱的业缘。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前世与今世并非同一感知主体,前世种下业根,今世得到惩罚,没有把“果”与“报”施于同一个人,有失公平,同时有违扬善惩恶的初衷。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果报理解为现世因、现世报。这样的话,扬善抑恶的作用会更大些。佛教有修正义理的传统,比如,最初的佛教没有灵魂转生之说,后来增加了这一说法。
(八)三醉人喻
昔佛从众比丘行,逢三醉人。一人走入草中逃。一人正坐搏颊①,言:“无状犯戒。”一人起舞,曰:“我亦不饮佛酒浆,亦何畏乎?”
佛谓阿难②:“草中逃人,弥勒③作佛时当得应真④度脱。正坐博颊人,过千佛⑤,当于最后佛得应真度脱。起舞人。未央⑥得度也。”
'注释'
①搏颊:原作“博颊”。打自己嘴巴。
②阿难:梵文A^nanda的音译,意思为欢喜、庆喜、无染。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记忆,对佛陀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③弥勒:梵文Maitreya的音译。贤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先佛入灭后,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
④应真:梵文arhat。阿罗汉。参阅本经第五篇注释①和本经第六篇注释①。
⑤千佛:谓过去、现在、未来三劫各有一千佛出世。指同时期出现一千尊佛。
⑥未央:没有尽头,
'今译'
从前,佛与众比丘同行,遇到三个醉酒的人。一人跑到草丛中逃走,一人端坐在地大打自己嘴巴,说:“我行为失礼,违反戒条。”一人手舞足蹈,说:“我也没喝佛的酒,怕什么?”
佛对阿难说:“跑到草丛中逃走的人,将来弥勒成佛时,他会得到罗汉果位而解脱。端坐在地打自己嘴巴的人,等到千佛出世之后,能得到阿罗汉果位而解脱。手舞足蹈的人永不得度。”
'点评'
三个醉酒人都是出家人,犯了同一个错误:饮酒。不同之处在于,前两个有羞耻心,后一个无羞耻心。人总会犯错误,不怕犯错,怕不认错;不怕无知,就怕不知道自己无知。
第15节:旧杂譬喻经(11)
有一个问题稍做一下解释:作为十大弟子,阿难为什么看不出来,须要佛陀指点才知道三个醉汉将来的果报?这是因为阿难虽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但阿难在佛陀在世时并未开悟,本文他与释迦牟尼在一起时他还是肉眼凡胎。佛陀入灭后他接受大迦叶的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并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
(九)狗听经喻
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得人形,生舍卫国①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卫②便走,自持饭与,欢喜如是。后便追沙门去,作比丘尼③,精进④得应真道也。
'注释'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