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叙施主。
国王惊肃,怪其所以。召诸群臣共议,原其感瑞⒂何缘致兹。臣下四出,观察其所由。见城门外道人群集,施者济济,其共相庆赖,即入白王。王⒃曰:“正是所为,速请呼来。”臣下还宣王命。老母怖悸,惧有非祸,报答臣曰:“吾身系属长者妇,不得自由。”臣还白此意。王曰:“并请命来。”
于是长者妇闻王敕命,即与老母诣王所。王问其意,老母具以本末白王言。王曰:“吾为国主,富有自在,然不知奉敬三尊,供养道士。如此老母,致感若斯!”王曰:“此母则吾师。”迎着宫内,香汤洗浴,坐于师位。宫人⒄彩女,合二万人。王身受戒,为优婆塞。夫⒅人、彩女为优婆夷。国人一切,普发道意。
'注释'
①私呵絜:即私诃叠,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①。
②长者: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四篇注释⑥。
③归:原本作“妇”。
④已:原本作“必”。
⑤得:原本无此字。
⑥所解:休息、停歇处。
⑦券要:契约。
⑧仰:依靠。
⑨诚:原本作“城”。
⑩分卫: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九篇注释②。
⑾恐:原本作“悲”。
⑿八惟务禅:又作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谓舍却色与无色之贪欲的八种禅定。
⒀诚:原本作“盈”。
⒁超定:凡禅定之浅深次第,顺次为四禅、四无色、灭尽定,出入禅定时,皆以循此次第为法。佛及菩萨能超越上下诸地而随意入出,叫“超定”,也称为“超越三昧”,为天台宗所谓观禅、练禅、薰禅、修禅中之最高境界,故又称为“顶禅”。又因于诸法门中能自在入出,故称“自在定”。
⒂感瑞:指上文“树木曲躬”等祥瑞感应。
⒃王:原本无此字。
⒄宫人:宫女;官名,掌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务。此指后者。
⒅夫:原本作“老”。
'今译'
从前南天竺有一个国家,名叫私呵絜,位于海滨,它的国土方圆有八万余里。其时,另一个国家有一位老妈妈,名叫阿龙,遭遇荒乱,流落到这个国家。她孤单无依,乞讨为生。她来到一长者家,恳求寄宿。当时长者回来见到她,就询问老妈妈。老妈妈详细说明自己穷厄的情况。长者伤心,同情她,对老妈妈说:“你可住在我家里,我供养你。”老妈妈很高兴,说:“我无以报答,当尽微薄之力,做些家务,我不敢怕劳累。”
这样,老妈妈就住在长者家,心中喜忧参半:从前每日供养很多僧人,能随心意准备斋饭;今日忽然穷厄,有施舍之心不能表达,内心感伤。于是前去礼拜僧人,问候完毕,说:“不知僧人上午得到供养没有。”僧人回答:“早上进城乞食,一无所得,只好回休息之处。”老妈妈当时就寻思起来,想得到饭食给众僧吃,可自己一无所有。就对僧人说:“我现在就进城去看看,若有供养斋饭的人家,就回来告诉你们,如若没也一定让你们知道消息”。于是众僧答应,各个在树下歇息。
第36节:杂譬喻经(3)
老妈妈就回到原来的住处,对长者的夫人说:“我需要几千钱。现在虽然在此做事,但愿意卖身,终身为您的奴婢,可以立可下字据。”长者夫人问:“你在此,衣食依靠我,又要钱,做什么呀?”老妈妈对她说:“我有急用,不好明说。”于是长者夫人给了她钱,说:“你拿去用吧,你有了再还我,不用立字据?”老妈妈得到钱,就到附近熟人那里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们。又把钱交给他们,让六十家准备斋饭,一会儿就办好了,送往僧人那里。
僧人原以为事情没有落实,见到老妈妈如此诚心,都为她的行为感到奇异,出乎意料,他们问老妈妈:“你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早晨乞食,没有一条巷子没去,为什么都没有遇到施主呢?”老妈妈详细说明了事情的本末:“我是某国人。家里从前奉佛,供养众僧。正值世道荒乱,流离至此,家产无存,孤身一人。依附于此国一大长者家,衣食依靠主人,只身一人,寄托生命,我是身无分文。刚才见到僧人,悲喜交集,内心感怀,担心心愿不能实现,就对长者夫人说,愿以身自卖,求索少许钱,用来供养众僧饭食。夫人仁慈,可怜我,使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得以实现。”
僧人们赞叹说:“真是至诚至信的布施啊。”互相议论说:“我们也是五阴合和之身,出去乞食。今日斋饭,就是在吃人肉啊!应该各自努力,报答施舍的功德。”大家齐心合力,修八解脱禅定,精诚感通,当即获得超定,显示神足通威灵,宇宙为之震动,树木弯曲,好像在跪拜。僧人见了果报之证,纷纷赞颂施主。
国王震惊、肃然起敬,奇怪为什么这样。他召集群商共议,研究这些祥瑞是如何造成的。臣下四处探访,观察祥瑞出现的缘由。见到城门外僧人聚集,施主很多,共相庆贺,即回宫报告国王。国王说:“正是他们所为,快把他们请来。”大臣回来传达国王的命令。老妈妈恐惧,怕大祸降临,回报大臣说:“我身已依附于长者夫人,不得自由行动。”大臣告诉国王这个情况。国王说:“把她们一起请来。”
这样,长者夫人听到国王传令,即与老妈妈来到王宫。国王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妈妈如实告诉国王。国王说:“我为国王,富有一切,自由自在,然而不知奉敬佛、法、僧,供养他们。这个老妈妈,竟然感应这样的祥瑞!”国王说:“这个老妈妈是我的师傅。”把老妈妈迎到宫内,香汤洗浴,坐在师位上。宫人及宫女,共有二万人。国王受戒,成为居士。王后和宫女成为女居士。全国的人,都发求佛道之心。
'点评'
老妈妈做好事后“宇宙为之震动”,类似情形在其他譬喻中也出现过。为什么佛教叙事中常发生地动山摇的事情?原来,“六种震动”是佛教祥瑞的两个重要表现之一(另一个是“天雨妙华”)。佛教所言的地震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地震有所不同,发生佛教意义的地震时,人如摇篮中幼童,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所以用地动表示祥瑞。佛教的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感觉出来,凡夫则毫不知情。
老妈妈的义举引发“地震”,足以说明功德之巨。
(四)毒蛇喻
昔道人于山中学道。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便依一树下,高布床褥①,坐禅念定,而但苦睡,不能自制。天人则于空中笑觉之,遂睡不解。
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极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来矣!”道人大怖,便然灯火,遍求之不见。天人数数不止,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两舌②?都不见物,云何为言,言毒蛇?”天人语道人:“何不自观内毒蛇?身中有四蛇③不除,如何更从外求之乎?”
道人闻天人,即自思惟,观身历藏,乃知四大为五阴、六衰④所沉没,无数劫来,至今未脱,即解四谛、苦、空、非身。天未晓,漏尽⑤意解,六通⑥具足,得罗汉。
'注释'
①褥:原本作“槈”。
②两舌:说谎、诳语。“非法”之言的一种,为“八戒”中的一项。
第37节:杂譬喻经(4)
③四蛇:喻地水火风之四大(即下文的“四大”);佛法认为人体亦由四大所成,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如四毒蛇同处,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诸病。
④六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能衰耗人们的真性,所以叫做六衰。见前经第十篇注释⑦。
⑤漏尽:漏,烦恼之异称,凡人从眼等六根漏泄烦恼,故名烦恼为漏。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
⑥六通:见前经第五篇注释⑥。
'今译'
从前有个僧人在山中修行。山中有许多蝮蛇,僧人怕蛇,便依靠一棵树下,高高地铺好床褥,坐禅入定,但是禁不住要睡,不能自我控制。有一位天神在空中发笑,想唤醒他,可他仍然熟睡不醒。
天神因此设计,欲恐吓他不让他睡。夜深,天神说:“喂!喂!僧人,毒蛇来了!”僧人大惊,便起来点灯,四面查看不见有蛇。天神一次又一次这样喊他,僧人更加怨恨,说:“天神为什么打诳语?什么都没有见到,为何喊有毒蛇?”天神对僧人说:“为何看不见你自身之内的毒蛇?你身体中有地、水、火、风四种蛇,你不去除,怎么还要寻找外界的蛇?”
僧人听到天神这么说,就进入禅定,观察五脏六腑,知道合成人身体的“四大”被“五阴”、“六衰”所淹没,无数世代以来,直至今日未能解脱,从而悟解四谛、苦、空、无我的道理。天还未亮,烦恼烟消,六种神通具备,证得阿罗汉果位。
'点评'
在许多场合佛教所说的毒蛇不是指作为爬行动物的毒蛇,而是指种种看似能给人带来利益实际危害巨大的事物。比较有名的是《大庄严论》中的以黄金比喻毒蛇的故事:
佛与阿难在舍卫国的旷野中行走,阿难惊呼田埂下似乎有东西,佛告诉阿难:“是大毒蛇。”那时田中有个农夫,闻此过来观看,不料是黄金。就把它捡回家。他一下子暴富起来。但好景不长,不久官家搜寻遗金,有人举报农夫,把他关进牢狱。捡的金子用尽,还是不能免罪。因为阿难提醒了农夫,农夫才得到金子,所以他通恨阿难,说:“阿难是毒蛇。”
可见,心中的毒蛇比自然界的毒蛇更可怕。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界的毒蛇只生存于适宜其生存的地方,而心中的毒蛇会随时从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毒害我们。
(五)王得病大困喻
昔有阿育王①,于境内立千二百塔寺②。后得病大困,有一沙门往省王。王与相见,悲不能自胜。
道人曰:“王前后所作功德不可计数,当开大意③,莫有恨也。”王言:“正使死至,不能有恨也。所以悲者,前为千二百寺各织作金缕幡盖④千二百枚,欲自悬幡散华于诸寺,物始得办而得重疾,恐不卒本愿,故自悲耳。”道人语王:“好叉手一心⑤,令王悉见一界⑥中塔。”
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塔皆在王前。见大欢喜,病即时差。取金幡、金华⑦悬诸刹上。塔寺低仰,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发大意,延二十五年。遂作功德,逮得不退转⑧。
'注释'
①阿育王:见本书第一经第十七篇注释①。
②塔寺:印度佛教寺院以佛塔为中心,称塔寺。
③开大意:指彻悟佛法。
④盖:华盖,见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六篇注释⑧。
⑤叉手一心:二手合之,表示能所(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不二、生佛一如(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即我心与佛心合一、不二。叉手,见本书第一经第十六篇注释②。
⑥一界:又作一世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挥指众生居住之处。楞严经卷一:“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第二个意思指十法界中之任何一界。这里指的是第二种意思,即阿育王所统治的国家。
⑦金华:金波罗华之略。金色之莲花。
⑧不退转:见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四篇注释③、④。
'今译'
从前有位阿育王,于境内修建了一千二百座塔寺。后得重疾,身体被病困扰,有一位沙门前来看望国王。国王与他相见,悲痛不能自已。
第38节:杂譬喻经(5)
沙门说:“大王前后所作的功德数不胜数,应该彻悟佛法,不该有恨啊。”国王说:“如果光是死神降临,我是不怨恨的。我之所以悲痛,是因为这之前我修建了一千二百座寺,各为它们织作金丝旗幡、华盖一千二百个,打算亲自悬挂旗幡、把花撒在塔寺上,这些东西刚刚做好就患了重病,恐怕无力完成原来的心愿,所以才悲伤不已。”沙门对阿育王说:“您认真合掌交心,专一不二,我让大王看一看您统治下的世界中所有的塔寺。”
沙门即显神足通,立刻有一千二百座塔出现他面前。国王见此大喜,病即痊愈。他将金旗幡悬挂在塔寺上、将金色莲花撒在塔寺上。塔寺俯身仰承,贴近国王的手。国王如愿以偿,身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