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十难+证严法师-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自命不凡造成社会不安 □
~~~~~~~~~~~~~~~~~~~~~~~~~~~~~~~~~~~~~~~~~~~~~~~~~~~~~~~~~~~~~~~~
看看现在的社会情势,使人多么不安!因为社会有大多自认不凡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引起一些同样不肯屈服认输的反对者出来
抗争,所以叫喊示威的声音就越叫越大了,结果让人觉得杜会充斥一股暴
戾之气,人心也跟著烦躁不安。接著两来的就是拳打脚踢,如电视画面上
看到的议场暴力,这种情形,难怪很多人对台湾产生担忧之心!
社会不安定的原因就是──自以为不凡的心态在作祟,大家充满了自
大我慢之念。其实,现在的社会倒是很需要平凡的人,大家若自认平凡,
自然声色就会柔和,会互相谦虚礼让,彼此尊重,如此社会不就平和安祥
了吗?对!社会就是需要人人抱持平常心;平凡,才能身心安稳;平凡,
才会自在快乐;平凡,我们才会彼此互相敬重。如果我们能互相敬重,心
态自能安定,生活的环境品质就能提高,人生所要追求的该是这种互敬礼
让的生活,这才是美丽安和的人生!
但是,我慢心实在很难去除,每一个人要将几十年的习气去除,必定
要下一番功夫。所以佛陀才说;‘除灭我慢难’,正因为难,所以要下一
番苦功夫,若是不难,那就不需要费心了。佛陀非常慈悲,总是希望弟子
把人生之难化为不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学并不表示学不会 □
~~~~~~~~~~~~~~~~~~~~~~~~~~~~~~~~~~~~~~~~~~~~~~~~~~~~~~~~~~~~~~~~
其次,佛陀谈到‘不轻未学难’。很多人不只我慢,还时常会轻慢他
人,自以为比别人能干,学问也比别人好,而主管却让他做那么卑微的小
事,于是他的心常常不能干衡;而且此种习气还根深蒂固,若看到别人能
力稍差,自然容易起轻慢之心;自以为博学多闻的人,要他不轻视未学之
人,确实很难。其实世间没有天生就是博学者,博学也需要靠时间的累积
及环境的培养;未学的人,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学不会,只是还未开始学习
罢了,因此,我们要常常抱著敬重他人的心,不可轻视未学的人。
佛陀说世间有四项不可轻视的事··
第一:火苗虽小,不能轻视。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第二:王子虽小,不能轻视。过去是君主世袭的社会,王子虽小,将
来长大也会继承王位,统领天下臣民,所以不能轻视。
第三:龙子虽小,不可轻视。过去的人,都认为四季能够风调雨顺,
都是靠海龙王的恩赐,下雨或是晴天,都执掌在龙王之手,这是前人的思
想观念。人,生活于大地间,须靠五谷滋养生命,若风雨不调,五谷便欠
收,人民就要挨饿。所以,以前的人对海龙王总是怀有极为敬畏的心态。
而龙子虽小,总有一天也会呼风唤雨啊!
第四:沙门虽小,不可轻视,从小就出家的人,虽然现在还年少、但
是随著年纪的增长,他渐渐用心去体会佛法,日渐增长佛法的智识,将来
地能于大众中说法度众生,是未来的天人师,所以出家人虽然年幼、但也
不可以轻视。
由此可见,佛陀的教育,是要我们时时存有一份尊重他人的心。世间
有很多微细的人事物,我们都不能有所轻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黄帝也不敢轻视牧童 □
~~~~~~~~~~~~~~~~~~~~~~~~~~~~~~~~~~~~~~~~~~~~~~~~~~~~~~~~~~~~~~~~
古时候,黄帝有一次到具茨山去见大隗。他带了六位同伴向目的地去
,可是在半途中迷路了。正当不知何去何从之际,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赶紧趋前问道:‘具茨山要往那个方向走,你知道吗?’牧童说:‘
知道呀!’于是就指点他们路途方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住那里吗
?’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又随口问他说:‘看你年纪这
么小,但是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得不少啊?’接著又问道:‘你知道如何
治国平天下吗?’他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野
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了非常的
佩服,真是后生可畏,这小孩真是不可轻视呀!原以为他年幼可能什么都
不懂,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学来的道理,就能理解平天下,统治人群
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都不可轻视。
佛陀说:‘不轻未学难’。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有轻视他人的心态
,所以,能够完全做到不轻视他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既然学佛
,不但不能以此为难,还要好好尊重别人,好好地调服自己,见到人就要
有尊重之心,不只对老人要敬重,就是年幼的孩子也不能轻视,因为他们
将来会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时时刻刻存著这
分敬重之心,则‘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
□ □
□ 人有二十难之十四──心行平等难 □
□ □
□□□□□□□□□□□□□□□□□□□□□□□□□□□□□□□□
前面谈过“不轻未学难”。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
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
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的起你”,这是“卑劣慢”,同样也是不
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聪明不等于有智慧 □
~~~~~~~~~~~~~~~~~~~~~~~~~~~~~~~~~~~~~~~~~~~~~~~~~~~~~~~~~~~~~~~~
学佛者要学会时时尊重别人,纵然自己才高八斗,也不可以轻视无学
识的人。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不一定是懂的很多理论的人,才能发挥
良好的人生功能。若懂理论却不懂事相,那也是无济于事呀!有些人不识
字;什么长篇大论的道理他不懂,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做人、如何努力做事
;知道如何做人,他就是好人,懂得如何做事,那就是好事。没有做错事
也没做坏人,这样的人生就是美好──没有错误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智慧型的犯最者,他们懂的很多理论,很会钻法律
的漏洞,因此,他们犯的都是伤天害理、惊天动地的错误。所以,我们不
要自以为很聪明而去轻视别人愚钝。聪明的人往往会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
谊。在世间不光是要“不轻未学”,而且千万不要有“慢心”──能干者
切计自我贡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两者都容易漠视人与人之
间的感情。
学佛者先要学会觉有情,觉悟世间的事、理,而且必须事理圆融,这
叫做觉悟。若能事理圆融,就能广结善缘。若是只懂得的教理,而不能和
别人和睦相处,不得“人和”,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真有智慧的人会扩
大心胸、容纳一切人与事物!所以说,能够器量宽宏,就是福慧双具。
“器量宽宏”就是度量宽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好的会欣赏,坏的也会
容忍;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无遗。就像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
一样,要有天地般宽阔的心胸,才不会有贡高、卑劣慢的心态,这就是出
于内心的福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亲疏平等难对待 □
~~~~~~~~~~~~~~~~~~~~~~~~~~~~~~~~~~~~~~~~~~~~~~~~~~~~~~~~~~~~~~~~
另外,还应努力的是“心行平等”,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凡夫
的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确实不易。佛陀说,是凡夫,心就难于平等。但是我
们甘于做凡夫吗?人人都希望超凡入圣,要不然我们学佛所为何来?学佛
就是要学得心如天地,任何微细的物品,都不会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
地还是稳稳重重地承载著。我们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样,不可排斥任何
微细之物,也不可拒载重物。总之,心量要宽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
贫困、愚钝的人,我们都以平等心对待他们,尊重爱护他们,这就是“心
行平等”。
但是,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可见凡夫的习气很重。现在很多人提
倡爱心,可是要人不起烦恼,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人,关心自己所关爱的人,在社会上这种
情形是很常见的。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别偏爱的弟子,他最偏爱的人是颜渊
。孔子是为圣人,为什么他也有“最爱”呢?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教诲可以
闻一知十,子贡曾说:“我是闻一知一,但是颜回却是闻一知十。”所以
,孔子对于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别的标准是依照他们能够接受多少
教诲而定,这就是“分别”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无缘、有怨者祝福 □
~~~~~~~~~~~~~~~~~~~~~~~~~~~~~~~~~~~~~~~~~~~~~~~~~~~~~~~~~~~~~~~~
佛陀告诉我们,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实在是很难;连孔夫
子都难以做到了,更何况是凡夫的我们。甚至,佛陀对他的弟子也有亲疏
之感,如对阿难就觉得很亲近,因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事由阿难来服侍,
所以,他对阿难倍觉亲切,而对提婆达多,他也会有无可奈何之感。阿难
非常体贴佛陀,佛陀的举止行动,对阿难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导指标,而
提婆达多则是处处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对提婆达多的迫害毫无怨嫌,
并加以包容,我们读“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可知,提婆达多将来成佛
得时间比其他弟子还要长,尽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报怨,但是在生活
当中,他也经常觉得无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这种难题,更何况我们
现代的凡夫呢!
不过我们要学习佛陀的包容,以德报怨,即使很恶劣的弟子,佛也帮
他授记祝福!对于无缘、有怨的人,我们要默默的为他祝福,祝福他将来
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则叫做“心行平等”。因为世间本就无法很平整,看
看大地,若是万事万物都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间了。有高山深海、物质
也有大有小,外面的建筑物高低不齐,连庭院清脆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
!这和人心一样,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软硬,不过,既然要学佛,就要尽
量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念调整好,对人只有关爱而没有怨恨之念。虽然对
某些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宽宏雅量以对,不可有怨憎之心,
不要说:“我怨恨你。”这样的话。我们对一个人抱著“无可奈何”的心
态,是还要教导对方的心量,若是恨他、怨他,就会结下更深的不善缘,
今生、来世、无数生的恶因,就会连连绵绵地结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培养无分别心 □
~~~~~~~~~~~~~~~~~~~~~~~~~~~~~~~~~~~~~~~~~~~~~~~~~~~~~~~~~~~~~~~~
春天的气候多变化,昨天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今天却是风雨绵绵,
前后不过二十四个小时,但天气的转变竟然这么大,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人心也是如此。对于人的心,佛陀常常要告诉我们──要心静如水,但是
水面也难免会起波浪!
佛陀说:“心行平等难”。要每个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时,心念都完全
平等,这确实是很困难,譬如昨天的天气和今天天气,明明是不一样,若
应要说成一样,的确很难。外面明明是有鸡啼鸟鸣的声音,若要说成寂静
无声,这也是难呀!其实,外面的境界在变动时,我们的心自然就会随境
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