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

第2节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第2节

小说: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6 頁


        經》本身譯出的年代推測。《法顯本》約於 405 年之間取得
        , 而《北本》則是曇無讖於  414 至 421 年間取得, 而於
        421 年譯出,因此,五世紀初葉時《涅槃經》必已集出。
           北傳《大般涅槃經》(以下簡稱《涅槃經》)屬於大乘
        三大思想體系中的如來藏思想。 從思想的演進而言,如來藏
        系的經論可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包括三世紀初陸續出現
        的主流典籍,如《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等。 中期的
        則有《佛性論》、《寶性論》等, 後期的是融會如來藏說與
        唯識說的經典,如《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 《涅槃
        經》內容未涉及唯識要義, 應是屬於第二時期如來藏系的經
        典。 由於其深入探討佛性、一闡提、法身常住等思想,在如
        來藏思想體系中,是部很重要的典籍。

        二。 《大般涅槃經》的中心議睿

         《涅槃經》的中心思想,主要包含三大要義:第一,如來
        常住,第二,涅槃常樂我淨,第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涅槃經》中卷二十五的「迦葉菩薩品」,即有明示:

              有人聞是大般涅槃經, 如來常住,無有變異,常樂我
              淨,終不畢竟入於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一闡提
              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 必當得成菩提之
              道。( 裕А14)

          引文中提到三個要義,而三者之意義互有關連。 《涅槃
        經》認為一切諸佛常住不變, 畢竟安樂,而諸佛具常樂我淨
        ,且由於佛性的無差別相,故一切眾生終將成佛。

       【1 】如來常住

          釋尊成道以來, 經過四十年說法後,在拘尸那揭羅城外
        的沙羅雙樹林
        ──────────────
        (裕14) 《大般涅槃經》卷 35,《大正藏》卷 12,頁 574 下。


                                37 頁


        下入滅。 對於佛陀自誕生到入涅槃的整個生涯,小乘佛教視
        為生滅變易的過程, 當化緣已盡時,即灰身入滅,乃是無常
        、苦空、無我、不淨的具體呈現。 基於這個根本概念,小乘
        佛教發展出「有餘涅槃」 (Sopadhi…wesa…nirvana)  和「無
        餘涅槃」 (nir…upadhi…wesa…nirvana) 二種涅槃觀。有餘涅
        槃為拢呱硭C,無餘依涅槃為拢邷玑崴C。 《南傳大
        藏經》的「本事」 (Itivrtaka) 對此二種涅槃清楚地解釋說:

              何謂有依餘涅槃界? 比丘眾啊!比丘等證阿羅漢者,
              為漏盡者, 成就淨行,所作已了,重荷已釋,( 自身
              之 ) 目地已遂,滅盡有結,正智解脫,而五根猶存,
              感快與不快,經驗苦樂,貪瞋痴滅。 比丘眾等,此是
              有餘依界。
              復次, 何謂無餘依涅槃界?比丘界等,比丘已證阿羅
              漢, 已漏盡者, 成就淨行,所作已了,重荷已釋,
              ( 自身的 ) 目地已遂,滅盡有結,正智解脫,諸受皆
              滅, 唯一清涼。 比丘眾等,此即無餘依涅槃。 ( 裕
              15)

          依上引句, 有餘、無餘二種涅槃都是屬滅盡有漏、成就
        淨行、所作已了、正智解脫的境界,而其不同處, 乃在於有
        餘涅槃「五根猶存」, 任持最後的依身,能經驗苦樂,貪瞋
        痴滅。 無餘涅槃則「滅盡有結,諸受皆滅」。換言之,因捨
        棄了五蘊和合的依身, 諸受亦隨滅,即所謂的「所作已了,
        不受後有」。
          証入有餘依涅槃的拢撸∫蛴猩淼拇嬖冢唧w且實在
        ,洠в惺颤N爭議。 但是,捨色身而不受後有的無餘涅槃者,
        其存在狀態又是如何呢?由於對此問睿牟煌捶ǎ⊙苌
        大、小乘各宗派很大差異的涅槃觀和佛身觀。 因為小乘典籍
        中, 常以類似「滅行無有餘,如燈盡火滅」的語詞來描述無
        餘涅槃, 《俱舍論》卷六也說:「如燈燄涅槃,
        ──────────────
        (裕15) 引自張曼濤, 《涅槃思想研究》,收於耍痪帲
               《現代佛學大系》第 34 冊,彌勒出版社,1983年,
               頁63。
        (裕16)見《撸薪洝罚洞笳亍肪1,頁20上。


                                38 頁


        唯燈燄謝, 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得心解脫,唯諸蘊滅,更無
        所有」,( 裕А17) 因此,無餘涅槃常被瞭解為一種虛無的境
        界。( 裕А18)
           
            對於世尊捨依身入涅槃 ,是否如有些人所铡獾乃^進
        入斷滅虛無的狀態,原始佛典早已提出澄清。 如《本事經》
        即說:

              無餘依涅槃界。。。。 畢竟寂靜,究竟清涼。耄'不現,
              惟由清淨, 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
              , 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
              ,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 裕А19)

          究竟的涅槃本伲鲜羌澎o清淨的, 而由於其無色身的依
        存, 再加上無我、無常等根本的佛教教義,入涅槃的佛被否
        定的認為是「灰滅佛」, 為了導正這種铡猓弦摹侗臼
        經》就強眨鶚劇覆豢芍^有, 不可謂無,不可謂亦有亦無,
        不可謂非有非無」,給予「絕四句」的定義。 有的經典則把
        它解為「不可記說」,例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二即說:

              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為色; 若說如來無後生死
              , 是則為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生死者
              ,此則不然。。。。 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
              後生死,不可記說。(裕20)

          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 無論是將涅槃描述為「畢竟寂
        靜, 究竟清淨」或「不可記說」,雖然洠в刑摕o斷滅的含義
        , 但是因為還是在無我、無常的定義下,與大乘佛教比較起
        來,其涅槃觀的積極性較小。
        ─────────────
        (裕17) 《俱舍論》卷 6,《大正藏》卷 29,頁 35 上。
        (裕18)  有些西方學者曾將涅槃詮釋為虛無,比利時學者蒲善
               (De La Vallee Poussin)的 The Way of Nirvana
                即是一例。
        (裕19) 《本事經》卷3,《大正藏》卷17,頁678上。
        (裕20) 《雜含經》卷32,《大正藏》卷2,頁226中。
        (裕21) 《中阿含經》說:「云何無餘涅槃,比丘行當如是,
               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
               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
               上息跡,


                                39 頁


          對大小乘涅槃觀的不同, 三論宗祖師吉藏曾於《法華玄
        論》列舉三不同點:

            (1) 本性寂滅, 非本性寂滅異:小乘的涅槃之所以「非
                本性寂滅」, 是因為它認為必待生滅滅已,才得涅
                槃。 而大乘之涅槃,則認為生滅當體本來即涅槃。
            (2) 界內界外斷惑異: 小乘的涅槃只斷界內「分斷生死」
               ,而大乘的涅槃具足身智、人法,故具法身般若德。
            (3) 具眾德、不具眾德異:小乘的涅槃無身無智, 故不
                具眾德。 大乘涅槃具足身、智、人法,故具足法身
                般若德。( 裕А22)

          上面第一點所說的生滅 ( 煩惱 ) 即涅槃, 就是中觀所
        強眨摹改鶚勆硎篱g, 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
        別」, 而世間 ( 生死、煩惱 ) 與涅槃之所以無有分別,乃
        是本性空。 正因為大乘的空觀能照見諸法當體即空,故能打
        破世間與涅槃的差異, 自由地悠撸Ф咧g,而不會像小乘
        將生死與涅槃截然二分。
          第三點大小乘涅槃差異處, 在於大乘涅槃「具足身、智
        、人法,故具法身般若德」,這與「猶如燈滅, 膏油俱盡」
        的涅槃觀,有極大不同。 如來涅槃「具足身」及「眾德」,
        也就是大乘《涅槃經》所強眨娜鐏沓W『湍鶚勊牡隆!  
           《涅槃經》的緣起是因佛陀宣佈欲入涅槃,眾弟人等悲痛
        不已, 懇請佛陀住世,佛陀教眨麄円磺惺篱g法,有生必有
        死,其性無常,生已不住,所以諸佛終究是要入涅槃的。 可
        是為了怕眾弟子铡詾榉鸢隳鶚勈恰富疑頊缰恰沟木车兀》
        陀解釋了如來常住的涅槃真義。 例如:《如來性品》第四之
        一提到一般善男信女铡馊鐏砟鶚劅o常的理由, 是因為佛曾
        說過:

             1。 滅諸煩惱,名為涅槃,猶如火滅,悉無所有。
        ──────────────
              慧之所見,而已得證。 」
              (《大正藏》卷 1,頁 427 下)。
        (裕22)《法華玄論》卷 2,《大正藏》卷 34,頁 375 下。


                                40 頁


             2。 離諸有者乃名涅槃。
             3。 如衣壞盡,不名為物,涅槃亦爾, 滅諸煩惱,不名
                為物。
             4。 離欲寂滅,名為涅槃,如人斬首, 則無有首,離欲
                寂滅亦復如是,空無所有。
             5。 譬如熱鐵,椎打星流,散已尋滅, 莫知所在,得正
                解脫, 亦復如是,已度媱欲,諸有淤泥,得無動處
                ,不知所在。( 裕А23)

          以上對涅槃的描述傾向否定性, 若依字面上意義去瞭解
        ,其結論會是「如來無常」。 但是如果有人以此問難「如來
        為常住法不變異」的教義, 佛陀的回答是:「若有人作是難
        者,名為邪難。」佛陀解釋說:

              煩惱者, 不名為物,何以故?永畢竟故,是故名常。
              是句寂靜, 為無有上,滅盡諸相,無有遺餘,是句鮮
              白,常住不退,是故涅槃名為常住。 如來亦爾,常住
              無變。 言「星流」者,謂煩惱也,「散已尋滅,莫知
              所在」者, 謂諸如來煩惱滅已,不在五趣,是故如來
              是常住,無有變異。」 ( 裕А24)

         《涅槃經》不但如上面引句辯解涅槃非斷滅,而且更積極
        主張如來常住身如金剛一樣不壞。 《金剛身品》世尊說:「
        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 金剛之身」,迦葉尊者反問
        說他不見世尊所說如來的常住金剛身, 看到的只是世尊的「
        無常破壞,塵土雜食等身」。 世尊於是再次告訢迦葉說:「
        如來之身無量儯賵岳坞y壞, 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
        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 無量無邊,
        無有足跡,無知無形,畢竟清淨。 」 ( 裕А25)
          《壽命品》中以「常住五身」表顯如來的常住性, 五常
        是常命、常色、常力、常安樂、常無礙辯才。 經中葉迦對於
        如來既然壽命無量,
        ──────────────
        (裕23) 《大正藏》卷 12,頁 387 中  下。
        (裕24) 同上,頁387下。
        (裕25) 同上,頁622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