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

第10节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第10节

小说: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名第一義空。 故云:「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
              空及不空」下,釋上智慧。 經文稍略,若具應云:
             「所言智 ( 慧 ) 者,能
        ─────────────
        (裕104)同上,頁 37 下。


                                76 頁


              見於空及不空」, 故此中「者」字,非是人也,是牒
              詞。 此中言「見」、非約修見,但明性見,本有智性
              ,能了空義及不空故,若無本智,誰知空與不空耶!
              ( 裕А105)

          澄觀與吉藏一樣, 認為經文「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
        的「空」, 因其「空有雙絕」,方名第一義空,同樣铡饬
       《涅槃經》的本意。但是,他也指出「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
        一義空名為智慧」是雙標「空」和「智慧」, 所以他說「所
        言智 ( 慧 ) 者,能見於空與不空」的「智者」, 並非指有
        智慧的人,而是指「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的「智慧」。 澄觀
        試圖將空和智慧相連以明佛性, 而且他說「見於空與不空」
        的見, 不是修見而是明性見,乃本有的智性,能了空義與不
        空義。 換言之,澄觀將此段經文的第一義空的空性著重在「
        雙遣」上, 因此是空如來藏,而智慧則著重在其「雙見」,
        因此是不空如來藏, 而整個佛性即建立在「空智相成」上,
        他說:

              空智相成方為真佛性義,則知二藏 ( 空及不空如來藏 )
              亦不相離。 以其佛性妄法不染,故名為空:具恆河妙
              德,故名不空。( 裕А106)

            澄觀同意經中所說的「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
        , 所以他強眨氹p見空與不空,「方有佛性」,而之所以能
        見,則在於智慧。 由以上之分析可知澄觀的解讀與吉藏和《
        涅槃經》原義略有異同。 澄觀與吉藏都認為第一義空是指空
        有雙絕的空, 然而不同的是吉藏認為這樣的第一義空即是中
        道佛性, 而澄觀則認為它僅是屬於中道佛性的「空如來藏」
        的部份而已, 而有照見作用的智慧屬於「不空如來藏」,而
        空智相成兼具才能名為中道佛性。 換言之,中道佛性具空性
        和智慧二個屬性。 澄觀最後的結論與《涅槃經》原義相符合
        ,但是其解讀第一義空的地方,顯然與經文原義不合。 原經
        文只是說第一義空是佛性, 也是智慧、中道,而不是澄觀所
        瞭解的僅是代表否定性的空有雙絕的偏面空。 不過,由於澄
        觀引申經文的「智
        ──────────────
        (裕105)《華嚴經演義鈔》,《大正藏》卷 36,頁 73 上。
        (裕106)同上,頁73中。


                                77 頁


        者」成代表雙見的「智慧」, 故結論與原經文可謂相符合。
          值得注意的是澄觀引申《涅槃經》這段以第一義空論佛
        性的經文,來論證他自已對無情有否佛性的看法。他說:

             《涅槃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 此二不二以為佛性。然第一義空是佛性性,名為智
              慧,即佛性相。 第一義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
              智慧故名佛性。 若以性從相,則唯眾生得有佛性,有
              智慧故。 牆壁瓦担o有智慧,故無佛性。若以相從性
              , 第一義空無所不在,則牆壁等皆是第一義空,云何
              非性?

           上段的討論已指出澄觀將第一義空與智慧視為佛性的二
        個屬性。 依據這個觀點,澄觀更進一步指出第一義空屬「佛
        性性」, 而智慧屬「佛性相」,當第一義空不含智性時,只
        能稱為法性, 如兼含智慧,才能稱為佛性,不過雖然如此二
        分, 但因「空智相成」,「性相不二」,雖有「性」、「相
        」、「法相」、「佛性」之分,其實是二而不二的。
          但是, 若以佛性的二個屬性來論草木牆壁瓦担У葻o情是
        否有佛性, 則澄觀認為若以性從相,則唯有有情眾生才有佛
        性, 因為他們才有智慧,但草木瓦担б驗闊o智慧,故無佛性
        。 而若以相從性而言,因第一義空性無所不在,則草木瓦担
        無不是第一義空。 換言之,一切草木瓦担o不含攝於佛性中
        , 因此可以說無情亦有佛性,只是其佛性屬於「法佛性」,
        而不是「覺佛性」。
          總而言之, 《涅槃經》中以第一義空論佛性的那段經文
        , 基本上揭示了該經真常的佛性觀,但是各宗派的大德,常
        常依自家的立場加以解讀, 而有不同的詮釋,雖各各言之有
        理, 其實與原義不盡相符,原經文強眨氖欠鹦哉娉C钣械
        層面,而不是無所得、不著空有佛性義。 但是,《涅槃經》
        中並非完全洠в幸郧矆淌幭嗟目樟x來論佛性, 例如同一「師
        子吼菩薩品」中就說「無常無斷」,為中道。 又說?「佛性
        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 亦一
        非一,
        ──────────────
        (裕107)《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37,《大正藏》
              卷 36,頁 280 上 … 下。


                                78 頁


        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 亦空非空,非空
        非非空。」 ( 裕А108)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出現這種以遣相
        性的文字描述佛性, 但如細續其闡釋,則它還是堅持真常的
        立場。 例如在解釋佛性「亦空非空,非空非非空」時,經曰:

              云何為空?第一義空故。 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
              非空非非空?能為善法作種子故。 善男子!若有人能
              思惟解了大涅槃經如是之意,當知是人則見佛性。
              ( 裕А109)

          根據上面引句所說, 佛性之所謂空,
        是指其為第一義空, 而第一義空的肯定涵義,前面已詳論過
        。 佛性也是「非空」,因其「常」故。再者,因為佛性能做
        為善法的種子,故非空非非空。 「亦空非空、非空非非空」
        雖是掃蕩語, 但是經上面引文的詮釋,還是突顯《涅槃經》
        中以真常論佛性的特有意義。

        (4) 以有 ( 不空 )、無 ( 空 ) 論佛性

           上面所討論之以因果、第一義空等論佛性,著重在佛性
        「性」上, 而以妙德論佛性,則是著重在佛性「相」而言。
        由於佛性不空, 《涅槃經》中常常提到佛性的功德和性能,
        例如,最常說到佛性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又如:

              善男子!佛性者, 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
              ,一切眾生悉有三種。
        ─────────────
        (裕108)《大正藏》卷 12,頁 526 上。 明藏「亦苦亦樂,
               非苦非樂;亦我非我,非我非非我;亦空非空,非空
               非非空」。 但宋、元、高麗藏則無。 不過因為隨後
               經中對此有所闡釋,因此原文應有此段經文。
        (裕109)《大正藏》卷12,《大藏經》卷12,頁525下。
               頁526上中。
        (裕110)《大藏經》卷12,頁525下。


                                79 頁


          十力、四無畏、三念處等都是佛的功德。 三念處又作三
        念住 (trinismryupasathanani), 為佛十八種不共法之一,
        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於三念中,無有喜憂之情。 第一念
        住, 謂眾生信佛,佛亦不生歡喜之心,常住於正念正智之中
        。 第二念住,謂眾生不信佛,佛亦不生憂惱,常住於正念正
        智。 第三念住,謂無論眾生有信或不信,佛亦不生歡喜或憂
        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之中。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也列舉了一些佛性功德,如
        言大慈大悲為佛性、 大喜大捨為佛性、佛性者名大信心、第
        四力 (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  )、 四無礙智、 頂三昧。 ( 裕
        111) 這些都是佛體性的特徵,屬佛果功德,但是經中也再強
        眨副娚呒词欠鹦浴梗∫驗椤溉綦x眾生,不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換言之,佛性不能離眾生有,而且因位眾生佛
        性所見功德與果位諸佛功德無異。
          如果佛與眾生佛性無有差別, 則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師子吼菩薩品」有如下的回答:

              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 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
              女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惡心害母,害已生
              悔,三業雖善,是人名地獄人也。 何以故?是人定當
              墮地獄故。。。。。 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 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偈:本有
              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裕А112)

          若論佛性有無量功德, 則眾生佛性與如來佛性無別,但
        這並不意指眾生當下已具有無量功德, 因此不應有眾生何用
        修道的疑問。 但若以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各種佛功德和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言, 則亦可說「眾生身中有十力、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 如此的說法有強烈存有的意味,但
        ──────────────
        (裕111)同上,頁 556 下 557 上。
        (裕112)同上,頁524中。


                                80 頁


        為了免使眾生铡馄鹨姡》鹜釉俅翁峒啊副居薪駸o,本無今
        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這無非是強眨赌鶚劷洝匪v
        的佛性非執實的「本有論」, 而是一緣起義之佛性,既不是
        「本有今無」也不是「本無今無」。
         「本有今無偈」在《涅槃經》中出現過四次, (  裕А113)
        其意義值得深究。 世親菩薩還著有《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闡釋此偈的意義。 本偈首先出現在「如來性品」第四之七
        ;佛陀為解答純陀的疑問而說:

              純陀心疑如來常住, 以得知見佛性力故,若見佛性而
              為常者, 本未見時應是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
              何以故?如世間物本無今有, 已有還無,如是常物悉
              是無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如來常住」、「眾生皆有佛性」是《涅槃經》的主要課
        睿《兺訉Υ硕䝼主睿齾s有所疑問,即不知佛性是否為常
        , 佛涅槃是否如燈盡火滅,佛滅後有盡或不盡?佛陀以本有
        今無偈作答, 但是隨後經文並未解說偈文的意義,反而是有
        點答非所問,偏離主睿那樾巍!”举实诙纬霈F於「梵行品
        」第八之三, 當時迦葉菩薩因為不解佛陀先前在婆羅雙樹林
        為純陀說的「本有今無」偈的意義,請求佛陀再加解釋。 佛
        陀於是回答:

              善男子!諦聽諦聽!我今當為汝重敷演之。 言本有者
              , 我者本有無量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
              。 言本無者,本無般若波羅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