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无相思尘论 与观所缘缘论-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榭觯乱胛熬龆ㄋ嬷鹕簧保室胛按擞氡擞形尴嗨妗薄K裕饽诔揪巢唤鍪瞧渚闶惫财鸬难鄣韧季笆兜乃担一故侵渖鸬奶跫唬澳艹捎喾ǎ铀保茨诔揪衬艹赏季笆墩飧鲇喾ǎ季笆洞幽诔揪持抵簧�
这俱时生起的内尘境与图景识,彼此之间也是有因果相的,只不过那是从现行助缘与现行法上来讲的,不是从隐性最亲因与现行法上来说因果相的。
2、从引潜在功能起现行来讲,可以将内尘境与图景识说成是有先后次第生起的因果相:
真谛译文:
问,若次第生所缘能缘相云何?共立功能,令次第起。答曰:若因在前,果在后。果随因,因不随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无,果必无。果随因或有或无,是名因果相。复次,为安置功能,次第故立所缘能缘,是似尘识次第起,为生似果起功能,生识相续。43
玄奘译文:
或前为后缘,
引彼功能故。
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44
所缘内尘境这个助缘因在前,所生图景识似尘识)这个果在后。果随因,因不随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无,果必无。果随因或有或无,这就是内尘境与图景识之间的因果相。
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引起潜在的功能生起似乎是自现果眼等图景识的相续,就是由亲因缘种子生起现行眼等图景识,现行眼等图景识似乎应是潜在功能的自果。此潜在功能,也可以说成是图景识及其中的内尘境共立之潜在功能,体现了根本上或主要是由潜在功能来生起现行图景识果法,这是不违于大家彼此意许的正确道理的。
3、解明“根”之意义:
真谛译文:
二根共生,胜能为根,于识无碍。
问曰:若内尘是识,缘缘是缘生,经当云何释经言 依根缘色眼识得生,广说如经?
答曰:功能体相能共造果,说名为根。
问:根者体用云何?
答:胜能为体。此体因何法可比度知?有由生自果故,是其胜能,可得了别;非有四大色,此功能于识中无有妨碍;此功能在识中,离识其体不可显示。45
玄奘译文:
若五识生唯缘内色,如何亦说眼等为缘?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以能发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造故。本识上五色功能,名眼等根,亦不违理。功能发识,理无别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46
既然内尘境是眼等图景识的所缘缘,是图景识生起的助缘条件,那么试问,为什么经中又说“依根缘色眼识得生”呢?为什么经中又说“依根才能发识缘色”呢?
本识中潜在的色声香味触五色功能,与眼等图景识中的色等所缘内尘境相,共同作为眼等图景识生起的助缘条件。此中的“根”,就是指本识中潜在的五色功能。这潜在的五色功能,是眼等图景识中的色等所缘内尘境相的隐性功能法,一个隐性,一个显在,实际上是二而一,所以也可方便地称潜在的五色功能为眼等五根,这也是不违于发识之理的,只不过此“根”,要区别于现行色身生命体上的眼等五根。
又怎么知道本识中有潜在的五色功能(根)呢?“以能发识”,就是从发起的带有色等所缘内尘境相的眼等图景识这个现行果法上,就可以推比知道,在本识中,有眼等图景识的色等所缘内尘境相的潜在“胜能”,推比知道有殊胜的潜在五色功能。
这本识中的潜在的五色功能,不是本识隐性法外的现行所造色,也不是现行能造四大色。此潜在的五色功能从隐性上讲,在本识中,无有妨碍;从现行上讲,它们各自的现行色等所缘内尘境相,在现行图景识中也是无有妨碍的。又此潜在的五色功能,离开了本识,其体性就不能显示成为现行图景识中的色等所缘内尘境相;只不过这是从色等所缘内尘境相的隐性亲因缘的角度来讲的,不是从器界等物质色法现行助缘上来讲的。
潜在的五色功能在本识中,与它的现行法色等所缘内尘境相在余眼等图景识中,这虽然不可说,也不用说,但有一点必须要清楚的是,离图景识之外的一切所谓实在不变自体的法,是根本没有的,从如实的道理上来讲是非有的,根本没有的,定许此一切的色法等所缘境,在眼等图景识中而非在离图景识之余。
4、从本识与眼等图景识相互生熏的角度,来讲潜在五色功能与眼等图景识中的色等所缘内尘境相之间的关系:
真谛译文:
如我所立根与汝所立根,同功能为体,此有何异?如此功能及似尘,相更互为因;如此功能及“似尘”相生,从无始来,悉尔。依功能说名根,缘内尘相名境。是乱识不可言其“相”得生,此法更互为因,亦无有始,何以故?或功能成熟故起似尘识,或似尘识故功能得成。识者,或异二、或不异二、或不可说。47
玄奘译文:
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48
眼等图景识中的色等五尘境似尘,与这个“似尘”的潜在功能之间,从无始以来,都是在相互辗转为因的。此色法的潜在功能成熟,就生起现行眼等图景识中的色等五尘所缘境;反过来,眼等图景识中的色等五尘境似尘(内尘相),依这能熏的现行眼等图景识,又能引起形成异熟识(本识)上的潜在的五根功能或五色功能。
此“相互辗转”义,陈译为“或功能成熟故起似尘识,或似尘识故功能得成”。并且在陈译中特别强调“是乱识不可言其‘相’得生,此法更互为因,亦无有始”,就是说这虚妄分别的乱识中的色等五尘境似尘,即眼等图景识中的内尘相,不可单就此“内尘相”来讲与潜在五色功能之间的“相互辗转”义,因为似尘识即眼等图景识 才是真正的能熏法,色等五尘境似尘离开了眼等图景识,就无所谓它与潜在五色功能之间的“相互辗转”义,必须依此能熏的眼等图景识,彼此之间才能有“相互辗转”义可说。
这潜在五色功能与本识之间的关系,及色等五尘境似尘与眼等图景识之间的关系,或是非一非异,或是亦一亦异,或是不可定说是“一”,不可定说是“异”。
五、 结 论
真谛译文:
如此内尘,具二法故,可为识境。49
玄奘译文:
如是诸识,惟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50
所以,最后就可以清楚明白地知道,眼等图景识中的内尘或内境相,即色等五尘境似尘,具有“缘”义与“所缘”义,惟有它才是眼等图景识的所缘缘(尘境),其余皆非,外小的外在实有极微,外在的实有聚色或者说是外在和合假有聚色,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眼等图景识的所缘缘,只有属于图景识中一分的内尘境才是,关于这一点,可以说以上已有非常完备的道理来成立它,即“理善成立”!
总而言之,陈那论师所造的《观所缘缘论》的形态,是在于解明,如镜的眼等图景识,所缘的是具有“缘”义与“所缘”义的色等五内尘境,是图景识中的一分。并且,眼等图景识、色等五内尘境、本识及根身器界物质色法等等,都是属于众缘和合之法,是因缘所生之法,因缘亦由因缘生。其大意如下二图所示:
(此图只限于就前五识或前六识来讲)
1陈译《无相思尘论》、《大正藏》册31、页882 下21-22。
2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8-9。
3《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大正藏》册43、页992中20-26 。
4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大正藏》册43、页992中27-下6。
5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大正藏》册43、页992中19。又《成唯识论述记》1末、《大正藏》册43、页257下11。
6 《成唯识论述记》1末、《大正藏》册43、页257上9-10。
7 《成唯识论述记》1末、《大正藏》册43、页257上20。
8 《大毗婆沙论》卷136、《大正藏》册27、页702上6-9。
9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大正藏》册43、页691中8。
10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大正藏》册43、页691上24-27。
11 《大毗婆沙论》卷136、《大正藏》册27、页702上9。所取色中最微细者,此唯三种眼见:一天眼。二转轮王眼。三住后有菩萨眼。《大毗婆沙论》卷136、《大正藏》册27、页702上10-11。
12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大正藏》册43、页691中5-8。
13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大正藏》册43、页992下20-24。
14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大正藏》册43、页992下28-993上1。
15 《顺正理论》卷四、《大正藏》册29、页350下19-27。
16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大正藏》册43、页993上1。
17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大正藏》册43、页691上27-29。
18《顺正理论》卷四、《大正藏》册29、页350下20-24。
19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9。
20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7-8或882下24-26。
21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10-15。
22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8-9或882下27-883上4。
23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16-20。
24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9-10或883上4-5。
25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20-21。
26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10-11或883上5-9。
27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21-24。
28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11-12或883上9-11。
29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25-29。
30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13或883上11-13。
31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中29-下5。
32《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下、《大正藏》册43、页993下24-25。
33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13-14或883上13-18。
34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下5-12。
35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2下15-16或883上18-22。
36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下10-14。
37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3上22-23。
38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下14-15。
39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3上23-29。
40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下15-20。
41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3上29-中3。
42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下21-26。
43陈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3中3-8。
44奘译《观所缘缘论》、《大正藏》册31、页888下23-27。
45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