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无相思尘论 与观所缘缘论-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奘译文:
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己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27
有新萨婆多正理师认为,邻虚或极微聚集成山河大地中的万事万物,聚集成微尘及以上 的种种粗显色,所有这些种种粗显色或山河大地中的万事万物,这些和合粗色,在已聚集的彼此相资的一一实有极微上,就应该是种种实有性的“和集相 ”(邻虚聚 ) 。这样各个实有极微上的实有性的“和集相”,此极微上的种种“别相”,就“能生证智(眼等识)”,就“各 能 发生似己相识”。所以 无一极微不是处于聚集中的极微,那具有种种大相——“和集相”的一一实有极微,是既有“所缘”义,又有“缘”义,有“和集相”的实有极微是可以充作眼等识(六识或五识)的“所缘缘”(尘境)的。
2、斥新萨婆多正理师所救:
真谛译文:
邻虚体相,若是实有,
识不似故,非境如尘。
邻虚相者非尘,譬如坚等,邻虚中有坚湿热动触,此物实有,非眼识境界,眼识不如其起故。28
玄奘译文: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
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
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
如坚等相虽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缘义 而非所缘,眼等识上无彼相故。色等极微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俱执为极微相故。29
实有邻虚或极微上的实有性的“和集相”,就如象极微上的“坚湿暖动”等相一样,这“坚湿暖动”等相是实有的,其实有性只可容许作五识的生缘性,仅有其“缘”义,但却不能作为眼等识的所缘,所谓已集一一极微上的众多“和集相”也是这样,正因为彼新萨婆多正理师认为它是实有极微上的实有性的“和集相”的缘故,在眼等识上就应没有其“似”相,没有彼相,彼此都共许邻虚或极微是不能见的,所以,有所谓实有“和集相”的一一实有性的邻虚或极微,也是不能充作“所缘缘”(尘境界)的。
3、指出新萨婆多正理师“眼等识缘已集的具有所谓众多‘和集相’的一一实有极微”的过失:
真谛译文:
邻虚若尘,则识无别。
邻虚中万物亦如此,何以故?邻虚者于万物中若生识,是识则无差别,以万物中邻虚无有异故。30
玄奘译文:
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失:
瓶瓯等觉相,彼执应无别。
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31
若那具有所谓实有“和集相”的一一实有性的邻虚或极微,是“所缘缘”(尘境界)的话,那么,眼等识缘于山河大地中的形别的万事万物(识),其所得之“相”( 瓶瓯等觉相)都应该没有差别,是一样的,因为缘形别的万物中的一一实有极微上的种种“和集相”,亦即是缘万物,而万物中的极微或邻虚的种类与数量32都是一样的。所以 ,新萨婆多正理师执“眼等识缘所谓已集一一极微上的众多‘和集相’”,那就会导致有与万事万物的形别的千差万别性的事实相违的过失。
4、新萨婆多正理师意对“眼等识缘形别的万物没有差别”的过失之设救:
真谛译文:
若言相异,则识不同,
异相在假,故体非真。
邻虚体量,众处无别。
若汝言由相差别故生识异,瓶等诸物相貌不同,缘此相故起识有异。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此相貌差别,于瓶等假名物中不无,于邻虚实物中则无。邻虚体量不异故,于万物中邻虚体量,所谓圆细无有差别。33
玄奘译文:
非形别故别,形别非实故。
若谓彼物形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项等别形唯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极微量等故,形别惟在假;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相故在假非实。34
新萨婆多正理师设救,眼等识缘已集的具有所谓“和集相”的实有极微,说不上与万事万物的形别的千差万别性的事实是相违的,反言之,万事万物的形别的千差万别性,对万事万物中已集的具有所谓“和集相”的实有极微的眼等识上的所缘(识或别觉相),不会使得它们彼此也是各各差别的,缘形相各别的任意一物的“极微”都应是没有差别的。
若如唯识那样彼此之间可以前后推导,其道理是不对的!因为万事万物的千差万别性的种种形相别相(异相或项等别形),唯在瓶等这样的和合假法上才有,“于瓶等假名物中不无”,在邻虚或极微这样的实有物中是没有的,不存在的,“于邻虚实物中则无”;彼唯识不应认为“极微”还有差别形相的存在,所有万事万物中的“极微”,其体量都是不异的,相等同的,“ 于万物中邻虚体量,所谓圆细无有差别”。若唯识认为瓶瓯等的能成“极微”还有形量的差别,那么,这等于放弃了“极微”本是“微细圆相”的双方的意许。所以,应当知道“别形”仅是在瓶瓯等假和合法上才有,不在有“和集相”的实有的邻虚或极微上。
5、破新萨婆多正理师的设救。
真谛译文:
若除邻虚,万识不起,
是故万物,悉是假名。
是故万物相貌非是实有,是假名有。是假名相者,谓瓶等诸物。若除邻虚, 似瓶等识不生故。实物者,若析相应法,似实物识不灭,如未析时于瓶中五尘识生,析竟,五尘识亦不灭,故五尘等是实有。35
玄奘译文:
析彼至极微,彼觉定舍故。
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36
新萨婆多正理师,就万物的“形别”之“在假而非在实”,来讲眼等识缘“形别”万物跟眼等识缘有“和集相”的极微是不一样的,因“形别”仅是在瓶瓯等假和合法上才有,不在有“和集相”的实有的邻虚或极微上,这是完全把“形别”的瓶瓯等假和合法与极微之间的关系给割裂开来了。瓶瓯等万事万物,一切都是和合的假法,是假名相,不是真实不变性的实有之物,这是没有错的,但是要清楚,一切万物都是由极微来形成的,就是将瓶瓯等万物分析至物质色之极少,“形别”的瓶瓯等万物中仍还有“极微”,因此,若离开了邻虚或极微,眼等识对瓶瓯等万物的种种“形别”之觉相就必定生不起来,“彼觉定舍”,“似瓶等识不生”。所以,新萨婆多正理师的设救是不对的,不正确的。
至于说到万物的“形别”之“在假而非在实”,若就实有物来讲,对实有物的假和合相应法,在分析时与未分析时,对具有似实物相的眼等识,都是没有丝毫影响的(不灭)。这就如象 眼等识上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相,析未析时,不会影响各自具有色等 相的眼等识的生起(亦不灭),“故五尘等是实有”的。此亦如万物的青色等相,分析至极微与不分析至极微,也不会响有青色等相的眼识的生起(非可舍),非如万物中的“形别”相,在对万物分析至极微时,彼觉定舍。由此即可讲,“形别唯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应如此来理解万物的“形别”在假非实。
(三)、结破外小妄执:
真谛译文:
由此,邻虚及聚万物不能生识,是故外尘非识境界。37
玄奘译文:
是故 ,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38
由以上的破此历程可知,所谓外在的邻虚(极微)及聚万物,各自都是互阙一支的,一是没有“缘”义(生),一是没有“所缘”义(识),所以,眼等五识的所缘缘体,不是外在的物质色法等,一切的外尘不是五识的所缘缘境界,此理极成!
四、申唯识正义
(一)、直说眼等识的所缘缘是什么?
真谛译文:
若尔,何法名尘?
于内尘相,如外而显,
立为识尘,识似现故,
是识缘缘。
于内尘相如外显现,是名识尘。外尘实无所有,于内识中众生乱心分别故,起六尘分别,此分别如在于外,如此显现,是四缘中名识缘缘。以是识体相故,由此识生故,所以者何?是识,作内尘相,从内尘生,具二法故,是故内尘名境界。39
玄奘译文:
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
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
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
外境虽无而有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40
前面已破了所谓外在的极微及微尘以上的一切聚色(根身器界),所谓外在的万事万物,都不能作为眼等识的所缘缘,那么试问,难道眼等识的所缘缘全不有?“非全不有”!
既然是有,那么应是什么样的法才可以充作眼等识的所缘缘(尘境界)呢?
a 如镜子的眼等图景识 能似现亲所缘缘影像:有所缘义。
b 亲所缘缘 能助能缘图景识生起:有缘义。
C 器界山河万物根身
陈译为“于内尘相,如外而显,立为识尘”,奘译为“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这也就是讲,只有眼等图景识的所缘内尘相b,才是眼等识a 的所缘缘,陈译为“识缘缘”,因为 它具备有两个条件:一是有“缘”义,眼等识a从彼助缘之一b生;一是有“所缘”义,眼等识a带彼所缘内尘相b起。
真谛的异译本《无相思尘论》中提到“如此显现,是四缘中名识缘缘”,由此文即透示出,眼等识a的生起,不只是所缘内尘相b这样的助缘条件而已,概说应有四个范畴的缘,即因缘、增上缘、所缘缘及等无间缘。由此四缘,使眼等识生起,其关系大致如下:
(此图只限于就前五识或前六识来讲)
以上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之法,没有一法是由一因生或恒常不变因生。图景识及其中的所缘内尘相,都是众缘和合之法,上图只是针对眼图景识来说明,但那并不是意味着图形中别的法就不是众缘和合之法了,其它也是众缘和合之法。
那由四缘和合而起的如镜的眼图景识等,其中的所缘内尘相是亦为众缘而起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图景识的所缘或所照摄的影像(陈译为“识似现故”)。然而,我们众生的心识都是具有虚妄分别性的,是乱识,于是,虽然图景识实际上分别的是内尘境界,但我们众生的这个乱心,总是把内尘相当作是有实在不变自体的识外境, 似乎识缘的好象就是有实在不变自体的识外境,如于外境,而实际上不是,即奘译为“外境虽无而有内色似外境现”。
那有实在不变自体的识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五识或六识之外的器界根身物质色法,都是没有恒常不变自体的众缘和合之法 。眼等图景识所缘的,是相似于五识之外的器界等物质色法的影像,所缘的是这样的内尘相。
(二)、释妨难:
1、 图景识中的所缘,与图景识俱时起,其所缘怎么能充作图景识的所缘缘呢?
真谛译文:
问曰:如尘起识是亦可然,内尘是识一分,共一时起,云何得作缘缘?随生决定。答曰:立缘缘者,识缘、此生,无有二故。缘者,或一时共起,能成余法,从他生,决定缘者,或一时共起,能成余法,从他生,决定随逐生不生故。41
玄奘译文:
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42
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
虽然内尘境与眼等图景识不离、一体,是图景识中的所缘影像,彼此之间是俱时生起的,但是内尘境却能作眼等图景识的生起之“缘”(助缘条件之一),因为眼等图景识的生起,当下即有所缘影像,在任何情形下绝没有一个无所缘影像的图景识生起现行之时。有内尘境生起,就必有图景识现行生起,反之,无内尘境生起,就必无图景识生起,这内尘境与图景识俱时有无生不生的情况,陈译为“决定随逐生不生”,奘译为“此与彼有无相随”。所以,这内尘境不仅是其俱时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