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从六门教授习定论 看习定的入门 >

第6节

从六门教授习定论 看习定的入门-第6节

小说: 从六门教授习定论 看习定的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是世间果,后一是出世间果;世间果中五乘皆通,出世果中惟通具有菩提种姓的大小二乘。总此四法,故说名为修定所得的世出世间之果。 


结 语
  问:一般所说的修定,都应先调身,次调息,后调心,结跏趺坐,端严不动。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九云:“重垒两足,左右交盘,正观境界,名结跏坐。”'51'为何《习定论》讲说修定,只有调心制心的法义与方法,而无有“重垒两足,左右交盘,结跏趺坐”的修定仪式? 

  答:修定有二:一是正修其定,二是顺修其定。正修其定者,重在调心制心,此为修定之根本。而《习定论》就是调心制心的,属正修其定。顺修其定者,重在调身、调息,结跏趺坐。所以《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九中说:“复次,结跏趺坐,顺修定故。”'52'又顺修其定者,多在行道者的初位;正修其定者,通初中后三位。 

  其实真修定者不应仅从两腿交盘、结跏趺坐的外表形式上着眼,而应转变认识、通达法义,将心始终保持在清净无染、不住中边的无住而住上。《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53'真正无所住的清净心,是定慧等持的无相禅,也是佛菩萨所修大乘出世间的上上定。《六祖坛经》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54'此中的“外离相即禅”,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于相”;“内不乱即定”,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者”,是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不取法相和不取非法相的“外息诸缘”;“如如不动”者,是纯一直心、不动道场、一心禅寂的“内心无喘”。学人果能如是修行,自能入道解脱。 

  因为解脱是在学人内心清净、定慧等持的当下获得的,而内心清净、定慧等持则必来源于对法义的通达及善巧掌握行道的次第及方法,而决不是拘身枯坐可以达到的,所以《六祖坛经·序品》中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55'什么是见性呢?同经〈般若品〉中云:“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56'见性即见道,也就是见诸法之实性。何谓实性?惠能在〈护法品〉中云:“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57'正因为惠能明白了正修其定才能解脱,而不在坐上的道理,所以〈顿渐品〉及〈护法品〉中才有“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58'以及“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同时在〈护法品〉中从薛简与惠能的一段对话中,更可看出六祖在禅定的修持上是特别重视内心的见地的。如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以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59'这也可以说是惠能禅学的一大特色。 

  若溯其根源,惠能的禅学是来自于《金刚经》的。《金刚经》中虽有“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60',但经中也只有教发菩提心者,以度一切众生至涅槃彼岸而又无我等四相降伏其心,以及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乃至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等来观理修行成就佛道,而并未谈到由静坐入定,由定生慧。所以有人说惠能谈论禅定,多是受印度无著《金刚经七句义释论》的影响,教人习定多由散心而入'61',不专在坐上。所谓由散心而入者,必须是:一发菩提心,二集积福慧资粮,三亲近善知识,四以如来圣教为所缘境,五远离增减、中边不住,六不失正念、恒守坚持。而《习定论》中导引习定者的入门方便就恰与由散心而入定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也与《佛说法律三昧经》中“晓了禅本,无舍无取”的“菩萨禅”相同。写到这里,笔者最后引一首圣言偈语,愿与各位同道共勉,并藉作全文的结束语。《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七云:“若于此法门,如理正思维,净信离分别,成就最胜定。”'62' 

  注释及参考资料: 

  '29' 《瑜伽师地论》卷21 , 《大正藏》卷30,384页上栏。 

  '30'《瑜伽师地论》卷25,《大正藏》卷30,417页中栏。 

  '31'《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正藏》卷31,776页中栏。 

  '32'《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1087页—1088页,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 

  '33'《成唯识论》卷7,《大正藏》卷31,35页下栏—36上栏。 

  '3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53,《大正藏》卷27,269页下栏。 

  '35'《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上栏。 

  '36'《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中栏。 

  '37'《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上栏。 

  '38'《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中栏。 

  '39'《瑜伽师地论》卷38,《大正藏》卷30,504页上栏。 

  '40'《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上栏。 

  '41'《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中栏。 

  '42'《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二册,1092页,齐鲁书社,1991年7月版。 

  '43'《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701页下栏。 

  '44'《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8页下栏。 

  '45' 《大乘庄严经论》卷8,《大正藏》卷31,630页中栏。 

  '46'《解深密经》卷3,《大正藏》卷16,699页中栏。 

  '47'《杂阿含经》卷17,《大正藏》卷2,342页上栏。 

  '48'《六门教授习定论》,《大正藏》卷31,777页上栏。 

  '49'《瑜伽师地论》卷43,《大正藏》卷30,528页上栏。 

  '50'《瑜伽师地论》卷12,《大正藏》卷30,339页上栏。 

  '5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39,《大正藏》卷27,204页下栏。 

  '5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39,《大正藏》卷27,204页中栏。 

  '5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749页下栏。 

  '54'《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卷48,353页中栏。 

  '55'《六祖法宝坛经·序品》,《大正藏》卷48,349页下栏。 

  '56'《六祖法宝坛经·般若品》,《大正藏》卷48,350页下栏—350上栏。 

  '57'《六祖法宝坛经·护法品》,《大正藏》卷48,360页上栏。 

  '58'《六祖法宝坛经·顿渐品》,《大正藏》卷48,358页中栏。 

  '59'《六祖法宝坛经·护法品》,《大正藏》卷48,359页下栏。 

  '6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749页中栏。 

  '61'黄夏年主编《吕澂集》第114页—11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62'《大乘入楞伽经》卷7,《大正藏》卷16,640页上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