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63节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63节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意功德,总为悲智,与声缘共者三十四种。与菩萨共者三十七种,其不共者三九种,声缘菩萨仅得佛之相似功德一分,不能得佛真实功德一分。佛意中智德,遍一切所知境,阿底峡尊者曾云:”佛智於一刹那能遍了知一切境界”。谓佛一念,能遍了深广真俗二谛,最深最细深义,无不清晰显现。佛与声缘菩萨之智,有共不共之分,非智体各别,乃同一智体,唯了达程度不及佛耳。因之度化有情功德,亦不能及佛。佛意中悲德,於诸有情,不分亲怨,爱逾独子,爱逾自身百千万倍,无一有情无时无刻不在佛悲悯之中。
  佛事业功德,如明净宝石,置於白处则白,置於黄处则黄,随缘而导,与缘相应。佛之俱生事业功德,亦复如是。遇菩萨众,则现报身而为说法。遇菩萨以下,则现化身而为说法。遇凡夫,则现帝释、梵天、人、非人等,随缘而起,任连应机说法,皆不作意。
  佛之无边功德,皆由教证二法而生。尤须证得佛之一切种智,乃能遍了一一有情须用何法始能得度。一切种智,唯佛独有。我为利益遍虚空一切慈母有情,誓愿成佛。
  愿我从今以後,凡身语意所作善业,和三世善根,以及行住坐卧四威仪,均一齐回向,为利遍虚空一切慈母有情,誓愿成佛。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愿成佛(一遍)
  
  吉祥圆满
  
  师云:受本法誓言,行者须日串习一遍
  此系  恩师单传菩提心修法仪轨。如修菩提道次第修法,於修六加行到资粮田诸尊收入主尊释佛,合入行者顶上上师,供七支曼遮後,即续修菩提心修法,由下中士道串修法起修。如在座上已概修下中士道修法,即从修平等舍心起修。
  应永惠居士殷重虔诚劝请,禀承至尊具德恩师功德名称亟难赞说昂旺朗吉(前译阿旺南吉)堪布,慈悲法露,忆述成集,愿诸学人依之修学,迅成佛陀。
  
  低劣弟子昂旺敦振於一九八六年二月述於春城
  
  卷十终
卷之十一
  以上讲修菩提心马车竟。
  兹讲正文。
  从依师起至发心,即是正修,应依次第善为修习,令心变动。下士要义为轻现世重後世,此即防止行人发心动机,仅为现世名利等不净之因。若发心动机为利有情,则下士法即成上士法。又下士要著为念死无常及死来无定期,此乃捶碎执著现世心理。上士道次第要著为慈悲,而以违缘助道尤须修习。如死无常心真实生起,则轻现世心亦即易生,真出离心亦即随之而生,大慈悲心亦复由此而易生。故心生之难易,在视行人能修习与否,果能勤修即无违缘助道,习亦易生。
  庚三、依轨则受法。分三。辛初、未得令得。辛二、得已守护不失。辛三、犯已还净法。
  辛初、未得令得。分三。壬初、从何处受。壬二、以何身受。壬三、受之轨则。
  云何未得令得,就昔未成熟者令依仪轨受。此中又分愿心与行心二种,《菩萨地》於此二种则分别说,寂天教授则二种并说。其分说者,为有情有堪受愿心而不堪受行心者说。并说者,为愿行皆堪受者说。此处所说,指愿心仪轨。昔觉窝至藏,问:如何发心?答:依轨则诵,即能发心。觉窝谓:「无慈悲心菩萨,惟藏人有之。」以此窥之,所谓未得令得者非指行心,乃指愿心与宣誓。如徒有愿无誓,则亦不坚固。已有愿者,令其宣誓,即系令其坚固。
  壬初、从何处受。
  「诸先哲所许,谓具足愿心,住彼学处,犹为不足,须具行戒。此与胜怨论师所说相顺也。」
  觉窝尊长事次第中,仅云具相阿阇黎;道炬论亦如是说。先觉释此,谓仅具愿心学处者,即为已足。如具行心律仪,则为再求登进造极之选。宗喀大师谓此与胜敌论师说相随顺。亦有认为後者为但书之意,含而未宣,令读者自思。
  壬二、以何身受
    「以何身受者,以天龙等身,及从意乐门,一切皆堪发愿心,而为此愿心之所依。此中如道炬注释云:『於生死发出离心,念死及慧与大悲。』是谓以如前所说之次第而修心,於菩提心稍得,将意转变之领纳也。」
  能受依者,即能受之身,谓天龙等。等字,谓等取人、非人等。其中之身及意乐,皆堪发愿心者。至如北洲人及黄门身,则不堪发心。又作无间业,谤无因果等,其意乐亦不堪发心。除此等身与意乐外,余皆堪发心。然此处所说最殊胜者,则当如道炬论所说;厌生死、念死、具慧及大悲者,乃为此之所依。即於三士道已修,及菩提心已生起变意者是。不然,即为觉窝所呵之无慈悲而发心之一类。何以必须道次已,修菩提心已变意者,乃为堪受之依;盖受仪轨时,依上师诸佛菩萨加持力,即可得真实菩提心。即或不得,但能意已先变者,於此亦有增加。如其心不变动,则受亦无甚利,不过略种习气耳。
  壬三、受之轨则分三、癸初、加行仪轨。癸二、正行仪轨。癸三、结行仪轨。癸初、加行仪轨。加行,即受轨前一日,上师所作所说,大抵如六加行。此中又分三。子初、殊胜皈依。子二、积集资粮。子三、净修意乐(净修其心)。子初、殊胜皈依。分三。丑初、净地设像陈供。丑二、启白与皈依。丑三、皈依竟说学处。
  丑初、净地设像陈供。
  「於寂静处漉扫洁净,涂以牛身五物,漉以旃檀等胜妙香水,散布香花。将铸塑等三宝尊形,及函轴并诸菩萨像,供置於几座等微妙之案台。幔盖花等供养之资具,尽其丰饶,当为设备乐器食物等。善知识所坐之座位,亦以香花装饰陈设;於诸先觉者,更从供僧施鬼等门中积聚资粮。若无力供养,则如贤劫经所说。,仅供布缕等,亦须作之。若有供者,则须无谄殷重寻求而供,令法侣见者,心生惭耻不忍。藏人於阿底峡尊者前,请为发心受戒时,曾告曰:『供养劣者,菩提心不生。』佛像则须一极善开光释迦佛像,无可无之方便;经函亦须略波罗密以上之般若经。次请圣众。弟子沐浴著鲜洁衣,恭敬合掌。戒师当令弟子於诸功德资粮田,至诚生信。想一一佛菩萨前,皆有自身恭敬而住,徐诵七支行愿。」
  净地,谓寂静处,即寺院内。藏地有预治五物丸。此丸即取黄牛身中五物,於平地後再用涂净。先选无病黄母牛,初七专饲清水,牵至高洁草原;复喂一七,其粪尿以净器盛之,并取其乳,制为酥酪。以此五物为丸,称清洁药物,有驱秽作用,此为印度古规。即拭棹,擦曼达皆用之,再洗以旃檀水,以增其香气。散花,悬幡,设三宝像;伎乐,即各种乐器。庄严师座宜高。先觉供先供僧、施鬼,以积资粮。所以施鬼者,以物宝等为鬼物所忌,故先施以安之。供师宜丰。贤劫经谓,有贫僧,仅供师一钵粥及碎布等,乃至一握花、一串念珠,生起菩提心者。此乃指贫者言。若有供者,则须以无谄殷重而供。殷重即包丰隆在内,无谄分来因无谄、发心无谄。所供殷重丰隆,令见者心生感动,有惭愧不自容之意。
  丑二、启白与皈依。
  「启白与皈依者,次於戒师生大师想,礼拜献供、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为发菩提心事而请白云:『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於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请阿阇黎耶,令於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请而说,次所对之境,为佛及灭谛为主之道谛法,并不退之菩萨圣众僧。时则从於今日乃至未得菩提之间,为救护一切有情故,佛为皈依之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修行之助伴,作总思惟。别想如是意乐,於一切时中当不退转。以猛欲乐,如前所说之威仪而作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依佛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如是三说,此中一一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辞句与余不同。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之仪轨也。」
  修此时应作如是想:一、於戒师生大师想。二、礼拜供养。在印度即右膝著地,在藏则两脚蹲地,为发菩提心,而启白:「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菩萨,最初於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请阿阇黎耶,令於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来二字,藏文为德兴洗巴。意谓得善果而逝。善逝分断证二种善逝。一说,依过去诸佛断证道路如是而逝者。应字,即应受供养之义。正字,对於真俗二谛应如何了达,即如其量而正了达之义。等字有圆满义。觉字藏文桑杰,谓应断已断、应证已证,如是觉者。菩萨,藏文为降区生巴,义含为一切有情义
利具足菩提心,而勇力以行其所愿者。巴字,即勇义。加钦波二字,其义为大,即登地有证德者,原文为大菩萨而入大地者。大地,原文为清净地,八、九、十,三地,始称清净地。此处以发心为主,为殊胜皈依。佛,即世尊。法,即大乘之灭道二谛。尤以灭谛为主。灭谛,分见道位、修道位。见道位又分离障位及清净解脱位。此处指初地而又证入清净解脱者言。对於见道位中,应断之二障尘垢,悉已寂灭者,或即称为法身,但又非真法身。就见道位已净尘垢一分,即名灭;灭後所得清净一分,名谛。道谛照所应断应证而作,及其至也,则名为谛。僧为不退位菩萨,
即对佛位不退之菩萨。不退,又有已得相、未得相之分。或谓得见道即不退,或谓钝根得修道始不退,但最利根即加行道已有不退者。
  总之,菩萨摄受众生,已具有殊胜坚固智慧与方便,依此引生其身及语有特徵者,是为不退相。其境,为上述大乘三宝。其时,为自发心以至得大菩提。其意乐,为救护一切有情。具此三者,为不共皈依。於右膝著地时,照此意义作总思惟。别则照此总义,以不退心发猛利欲乐,愿一切时中而不退转。次乃随念「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诸佛两足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於今时乃至菩提,於其中间,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阿阇黎耶,即教师义;凡曾从其学法承教者,皆称阿阇黎。如初谋面者,则初一二遍称尊者存念,後遍乃易为阿阇黎。某甲者,则称己名,以表虚心。得菩提藏,藏字,即心要义,心要分内心要与外心要。佛座後菩提树,为外菩提心要。应断已断、应证已证之无所不知境,为内菩提心要。此处则指内心要言。(一)皈依佛两足尊,指人类,佛为人类中尊。藏文为「穷登得」;穷登,梵文为棒噶稳。穷字为摧四魔,登字为具六种贤妙功德,即:一、自在具足,二、相好具足,三、功德具足,四、名称具足,五、智慧具足,六、精进具足。得字,有超越义。摧魔具足,声缘亦有。译师於佛特加得字,以示区别。居士戒皈依时,以乃至命存为期。此处时间,以直至成佛为期。居士戒认佛在为生死轮回求救护。此处认佛在知佛为一切有情救护者。(二)皈依法,法者,一切所知境,皆可谓法。就中有殊胜功德者为正法、善法。正义为殊胜,指具足超越殊胜功德言。此处法字,又具有受持作用,即由此善法,令我心有受持,不堕恶道。再加寂静二字,指生死烦恼已寂言。离欲者,欲字指烦恼。烦恼中以贪欲为首,如油入布,惟法可令其离。此盖举首惑以概其余。云何能使人寂静离欲,则唯有皈依大乘正法,故皈依此。又复当知,皈依法为正皈依,以自能皈依寂静离欲涅槃之法,乃能使一切有情离欲寂静。犹之救雨湿者必须伞盖,救生死轮回者必须法。故对此寂静离欲之涅槃法,非恳切依止不可。(三)皈依僧,僧字,藏文为「更登」,受行解脱戒四人以上即为更登。此中又分僧与僧宝,初受别解脱戒之初业比丘四人以上称僧,见道入圣位,乃称僧宝。论曰:「如是三说,此中三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词句,与余不同,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之仪轨也。」如是三说,即指上三皈依之所说。此仪轨为觉窝所造,宗喀大师特明其来源,谓非出己造。
  丑三、皈依竟说学处。
  「皈依竟,说学处者,凡前於下士时所说之诸学处,今於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也。」
  云何说学处,即於皈依後所应行应止应修学者,如前下士道所说。
  子二、积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