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略论 >

第21节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1节

小说: 菩提道次第略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狮之威力最大,虽卧,百兽不敢近。其状以右胁卧,腿则左压右上,以右掌承颊,小指置鼻孔下即得。取狮卧者,一现活跃,二远魔祟,三少梦魇,四易警觉。此外,如仰卧为天相,伏卧为畜相,左卧为贪相,皆非吉祥之卧也。既具威仪,又须:(一)正念善法,(二)觉知烦恼,(三)预存起想,是为睡眠瑜伽。
  “云何正念,谓安住正念,於昼日中所修何种善法,随熏习力强者,而系念之,乃至未睡之间,追随依止,如是虽睡还同未睡,亦能修习定等善行。”
  云何系念?如昼习事师教授,夜则思事师法,昼习悲心教授,夜则思悲心法。总之,昼习夜思,如其所学,则易通达。密法尚有作光明想法,想白光遍满全身及卧处,由此串习,为以後得光明境象缘起。如是系念,睡中亦能修定、修菩提心等。凡人在未睡时固无梦,熟睡时亦无梦,必将熟未熟时,乃有梦,所梦或善或恶,皆随昼间习力而起,故昼习善者梦亦善。如用密法,则熟睡无梦,亦能修善。
  “惑起觉知者,依忆念之力,任起何种烦恼,即须了知,而不忍受,务令伏断。”
  觉知烦恼者,即由昼习正知力量而来,虽在睡中,烦恼一起,亦能立觉立伏,此谓警觉,仍须在醒时用心得力。
  “思惟起想者,先可预想至彼许时,当起。”
  修此时,尤须思惟自昼至睡时所经,省察善恶,如善则心喜,思明日早起当益续作,如恶,则思明日早起益为忏除,此於善法利益极大,当多注意引起意乐,以意乐故,届时自然早起。例如常人,尤其是小孩,每遇次日逢佳节,有欣有赏,先夜渴思,未明即醒,行者亦当如是。果能依上所说而行,庶此生不致空过。
  “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余之加行、正行、完结及座隙等中当如何作者。自此段起,乃至修观,勿论修习何种所缘行相,於一切处皆应加入焉。”
  此明无论何法,除正行少分各各不同者外,其加行结行及坐隙等,皆是一样。
  以上正修法竟。
  六月二十九日讲
  丁二、明二种修,破妄分别。云何二种修,即一观察,藏文为夏刚,二决断,亦名专注,藏文为觉刚,合二者及为修习。藏中在宗喀大师以前,类皆但知後一种决断修,其源起於支那堪布,流毒至今,犹有未净。支那堪布以为修心应不起分别,故不用夏刚,以夏刚重在观察,不属於修时之事。俟讲中观时再释破。兹讲本论,如:
  “《庄严经论》云:‘初依闻起如理思,从如理思净慧生。’言从於所闻诸义,如理作意中,而生显现通达真实谛理之修所成慧也。”
  由从他闻法,生起闻所成慧。由闻所成慧,如理抉择,而生起思所成慧。复由思所成慧,如理无间熏修,乃能生起真实通达之修所成慧。云何为慧,如闻人讲空性,而觉其所讲合理,对他生起认识,此认识力,是为闻慧。由所闻空性,於自心依教依理思惟抉择,对己生起一种抉择认识,此种认识力,是名思慧。闻慧,不过最初之作意。藏文为”耶举”,谓粗分了解。思慧,乃於已知之理,再加思惟其合理与否,而加抉择,藏文为”择马”,谓比量智,乃由比量而得。依经依教,闻思修实为一贯,而支那堪布以修与闻思截然为二,是正相反处。又须知由资粮道闻慧,乃能生起加行道思慧,由加行道思慧,乃能生起见道位之修慧。
  “《现观庄严论》云:‘随顺抉择分,於见道修道,数数而思惟,现及比修道。’此言大乘圣者所修道,有数数思惟,现量比知也。”
  上明闻思皆为修之意,抉择是见道事,抉择之支分,是加行道事。於加行道、见道、修道三,所有闻思修,皆为修行之道路。数数二字,内包涵有依数数闻慧生数数思慧,依数数思慧而所思之理忽然显现。由显现後生起决定是为修慧。故闻思修皆属大乘道,亦即闻思修皆属於修也。
  七月初一日讲
  博多瓦《犊瓶集》有云:”有许多认为闻思皆外境,至内心所修,须注重无分别。此说由支那堪布而来,实则不善解闻思修之故”。修所成慧,应重读所字,谓修慧之所由成,由於思时所得之抉择。思慧之所由成,由於闻时所得之了解。藏文所字,含有来字意。如修时不依闻思之所抉择,犹驰马者,放弃已经择定之驰道,而任马足奔逸,欲不落荒而走,得乎。昔大德噶吗拿西拿有云 ”有谓不闻不思之修,与由闻思而修二无差别,作是言者,大不应理。行者当知,闻多则思广,思广则修大也。即以去恶而论,不多闻与思,於应断应证方便,了知详尽,则至实行去恶时,亦必不能迅速而彻底也。”修字,藏文为”杠”,杠之义,为心境相合。如修悲,必能悲之心,与所悲之境相合,乃为修悲,修慈亦然,推之其他,亦莫不然。大乘经教,明言资粮位,须闻思修三慧,推之加行位、见道位,亦各须具三慧(见《宝积经》)。如修道位不须闻与思,则连能修之人,亦将不须而後可。大乘闻思修三慧,其量如何,以空性而论,由闻讲大乘般若义,心中如所闻而了解。此了解生时,闻慧即生。由此闻慧直至未依所闻观察思惟,而生决定知时,皆为闻慧之范围。迨至上述决定知生时,即思慧生时。由此思慧直至未依所思,数数修习,生起现量通达,皆属思慧之范围。迨至上述现量通达生时,即为修慧生时。但修亦非易言,如解脱生死轮回,固无论矣,即身蕴所受之福德,亦须修舍护净长四法。如:
  “《集菩萨学论》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无间断,於舍护净长,如其所应,均应常修。’此言身及受用善根三者,於一一中,须修舍护净长四法。所言修中,有以分别慧观察而修观,及以不分别专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种也。”
  此明各种皆应修。如《入行论》云:”吾说众多语,皆所以为修。”故有时大德现似悭吝相时,不可轻毁,以彼或正修四法之守护法故。
  “若尔,何道为修观,何道为修止耶。曰:如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盖於此等段落,各须一殷重无间,能转素常思想之心,彼若无者,则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无能灭故。於此不敬等心生起时,若数数分别观察而修,则能自作主宰。譬之於贪境,增益可爱之相,而多所修习,当起猛利贪著,若於怨敌,多思其不可爱相,亦能生起猛利瞋恚。以是之故,修习此类道时,於诸境相,若显不显,心须执持殷重无间之观察而修也,倘心不能摄住於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时,若数数观察,则心不能住,故於是处,则须修止也。”
  修之范围甚广,不能但执其一。须知夏刚、觉刚,皆属於修,而生起决定。以佛所说教,大部为夏刚,少分为觉刚,如徒执觉刚为修,无异取少谤多。夏刚者,依分别慧而修观;觉刚者,依不分别慧而修止。如从依止善知识、暇满大义、死无常、业果,乃至发菩提心止,皆属夏刚所修。如不用夏刚,连发菩提心亦不须要矣,宁有是理耶。因以上每段皆须一种殷重无间修习,始能转变素常思想之心,而能使此心转变之力,惟持乎分别观察,例如视师如佛,倘不依教依理数数观察,如何能使此心视师如佛耶?其他亦可以此类推。如不分别观察,则一切正理相反之思想,决不能转变。如能数数分别观察,则与正理相应之心,即能自在生起。例如於可贪境,数思其增益、可爱之相,则贪益炽,於可憎境,数思其增益可恨之相,则憎益猛。颇邦喀云:”凡圣皆在修,凡修贪瞋轮回,圣修慈悲解脱。故凡圣皆同在长时思惟之中,只所思惟不同,各随转变耳。”凡所修道,不问境相显现与否,总须不沉不掉,在所缘上执持殷重无间之心,而此殷重无间之心力,若不先用观察,则不能生起。如思惟师德之後,敬师心力自然按抑不住,与未思之前,迥然不同,可为明证。倘心不能如欲摄住於一所缘,则不宜夏刚,而须专依觉刚。
  “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谓黠慧者,唯当观修,诸姑萨黎应唯止修。此说非也。彼二种人,一一皆须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须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於善知识修猛利信等故。”
  此明不善解此二者,以为黠慧宜修观,姑萨黎宜修止,则实大错误。以黠慧者,亦须修止,如缺止,则不能得最後通达。姑萨黎亦须修观,如缺观,则不能积资净障、长菩提心等也。
  七月初二日讲
  “又有误认以为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於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此执非理。彼以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为成佛之障碍。是於非理作意之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之正分别二种,未能辩别之过也。亦莫执谓此教授中,须修心於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於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
  此明彼辈误解之理由,以为平时应闻思,修时则应依师授而修。又有以分别观察为闻思时事,不分别为修时事者,均由不解一切佛语皆为教授,而将修与闻思,妄分为二故。《俱舍》有云:”具戒应具闻思慧,如是有情趣修道。”
  此正明合闻思而後能修之意。过去藏人受支那堪布余毒,以一切分别皆为执相,一切不分别,即能断轮回因,彼以为不论善恶,分别即入生死,即为成佛障碍,应将善恶有无等,任何不起分别,如是方能入道。彼所立宗如是,俟讲止观时当为详破,兹先简略言之,如果彼所立宗为是,则忘念熟睡皆为修道,而无想天人,皆成佛道矣。此与菩提心空性大相防害,盖由不辩非理分别与如理分别,所生过患如是。如果认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则通达空性比量智与执实心,二者相违,亦不能辩,而由凡夫通达空性之分别,亦等於执实分别矣。从凡夫通达空性之心,与执实心,不惟本来不同,而且恰相反,如果认为相同,则无异认凡夫为无能通达空性之心。凡夫如果无能通达空性之心,则无资粮位与加行位,而资加亦不能认为解脱道,显然与经教不合。如无资粮位与加行位,则见道之现证空性,应通达与证入,同时俱起,而为俱生智矣,然证之经教,实非俱生,此一错也。经云:”五道皆可称为解脱道。”若不许资加,则不许五道皆为解脱道矣。又从智慧与方便二分而言,如认为分别是执,则无异谤毁一切方便法门也。此又一错也。或有疑分别心如果用惯,於修定时恐难住缘者,实则多修如理分别,不但不防害定,而且能助定。
  “譬如善冶金银之黠慧锻师,将金银数数於火烧之,於水洗之,令彼垢秽悉净,最极调柔随顺,次乃能制耳环等饰具,如欲可成。如於昔之烦恼随惑及恶行等,以修习黑业果及世间过患时所说,由分别慧,数数观察彼之过患,令周遍热恼,作意厌离,如金在火,烧彼诸垢。又於善知识之功德,及暇满大义,三宝功德并白业果、菩提心之胜利等,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於诸白品,令意趣向爱乐也。如是成已,随欲修止修观,但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如是修观,实为修无分别三摩地之胜方便,圣者无著,亦如是说。”
  所谓定者,即将心善安住於所缘也。未得定者之心,如生金银,其性硬脆,不便使用,必须数数火灿水洗,乃能纯净调柔,始可成器。障碍修定之心,厥为烦恼恶行等,亦须先用黑业果、轮回过患等,以数数分别慧,使其周遍热恼,生起厌离。复用善知识、三宝、菩提心功德等,以数数分别慧,敬信欢乐,生起润泽,乃能调柔纯洁。《菩提道炬论》云:”如果修定有情,不勤行定之支分,任修千劫,亦不能成。”定之支分即戒。戒,必须遮除烦恼,欲除烦恼,必先思惟烦恼等过患。又,戒必须修善,修善,则必先思惟善等功德。凡此皆全赖夏刚数数分别,而後得之,故夏刚为修定之胜方便。经此方便,心性纯洁,任欲住缘,不劳而获。故分别对於无分别三摩地,不惟无碍,而反为助也,无著《五地品》,亦作此说。
  “复次,能使心於所缘,坚固安住之主要违缘者,即是沉掉二种心所。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以彼之对治,盖见功德则心生欢喜而高举。又若有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以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多种经中所赞之厌离心是。”
  沉掉同为无过三摩地之违缘,若不知此违缘,纵以心坚住所缘,乃至一座七日,细沉细掉恒在萦绕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