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义林章-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摄境从识。若取根本能说法者识心为体。若取于末。能闻法者识心为体。故天亲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依前第三摄假随实。一切内教体唯是声。由名句文体是假有随实说故。对法论说。成所引声不说名等名成所引。依前第四相用别论。唯取根本能说法者识上所现声名句文以为教体。假之与实义用殊故。十地论云。一者声。二善字。如前教理成此体讫。此中四体约义用分。不乖真俗法相理故。虽说一体义不违三。即一一法各各有此四种体。故说诸法体。准此应知。虽显教体义有多途。而未解释唯识教性。如何说者识上聚集。令听法者聚集解生。显扬论中第十二说。有字非名谓一字。有名非句。谓一字名。句必有名字。名亦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既大乘中于声屈曲义说名等。故说名等。非小乘义。今准此义。释说法者及听法者识心之上聚集显现。如圣教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说诸字时。余恶等字并在未来。唯有一字及依一字所成之名于心上现。此即一字成名之义。亦有一字不成名者。非此所明。复言恶时。余者等字并在未来。其前诸字虽入过去现无本质。由熏习力唯识变力。仍于此念说恶字时心上显现。即有二个一字。一个字身。两个一字所成名。一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又言者时有三个一字。两个字身 一谓诸恶。二谓恶者。以二合说。下应准知。不可隔越合。故无诸者合名字身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名。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如前字身二二合说 一个一字所成名多名身 论虽二说今取三字名名多名身。不取四字者下准应知 两个二字所成名 亦二二合说 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 复言莫时有四个一字。三个字身 亦二二合说准前应知 两个三字多字身 三三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多字身。四个一字所成名。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谓二二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谓三三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二字所成名 谓二二合说 二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三字所成名 更互除初后一字如前准说 一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个四字所成名。又言作时有五个一字。四个字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三字多字身。二个四字多字身。一个五字多字身 至此总合字及字身并多字身有一十五 五个一字所成名。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谓三三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所成名五名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名谓二二。合说三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二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 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三字所成名 谓三三合说 二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四字所成名 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五字所成名 至此总合名及名身并多名身有三十五 合有一句。义究竟故。梵云阿耨瑟多掣陀。即八字成句。不长不短。以圆满故。此中皆取无间相合方成名等。不可隔越合成名等。所隔之字即无用故。此中且依倍倍增长而作其法。合有五刹那所依之声。于心上现。不可为难。此依一句事究竟说。字.名.句.声。都合尚有五十聚集。若约一颂.一段.一卷.一部聚集字名句等。理即无边。若萨婆多等说恶等字时。诸等字已灭。无聚集故。次第而生。不俱时故。无熏习故。不可至后。前已所说字。于后心上现。故彼教义决定不成。亦非由前字等势力。末后字等能生显名。过去无体。又无熏习。由何势力。末后之字能生显名等。故我今时。其说法者若在因位。及诸听者亦在因中。由初诸字等熏本识已。连带缘后恶者等字。识上解生。乃至末后作字之时。先皆聚集。由前熏习后识之上聚集显现。诠所诠义差别圆满。名为说法。说为闻教。若是佛说。虽无熏习亦聚集生。故虽无过未唯识教成立。说者.听者义皆圆满。俱以声.字二种。究竟于自心上聚集显现。为教体故。于此四种出体之中。随其所应。以圆成等及相名等三性五法各别出之。唯大乘义。大乘义中。虽有蕴处.界等三科之法。体性易故复滥小教。故不取之。三性体性略而言之。遍计所执体唯我法。性相都无。依他.圆成各有二体。一者有漏无漏门。诸无漏法皆名圆成。故摄论说。若说四清净是即圆成实。诸有漏法皆依他起。二者常无常门。诸常住者名圆成实。即唯真如圆成实摄。瑜伽论说。五法之中唯说真如是圆成。故一切有为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其前教体摄相归性唯圆成实。自余三体可通二说。无漏有为通二性故。五法体性如五法章。义准应悉。余一切章由此门中。已略显示更不别显。准义知之此中所说义理研寻。皆是大师别加训授。传者实虽文拙。而此义或可观。冀诸有智委为详审。其间引证纯用大乘。白日光晖不假众星之助故也。如有谬错。希为箴规。上来合是体性不同。自余义门如余章说
第五得名悬隔。于中有二。初谈古说。后论今释。谈古说者。古师解释诸法名义。但随己情各为一解。既无依据难可准凭。义与体乖遂成疏谬。或云当体以彰名。或云就义以为目。或云从能依以受称。或云从所依以立名。或云从数就义为名。或从相应增强为号。或两体相违。如是种种解释不同。并率己情未为典据。所以诸师纷乱互起异端。令后学徒无可从受。皆由翻译之主不善方言。语设将融玄旨犹隔。师既堕矣。资亦负焉
论今释者。西域相传。解诸名义皆依别论。谓六合释。梵云杀三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也。三磨娑者合也。诸法但有二义以上而为名者。即当此释。唯一义名即非此释。一义为名理目自体。不从他法而立自名。二义为名理有相滥。故六合释无一义名。初但别释二义差别。后乃合之。如说佛陀名为觉者。者是主义。通于五蕴。觉是察义。唯属于智。此别解已。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合之故名为合。释此合名有其六种。名六合释。虽如菩提有其二字。二字但目一觉之义。义既是一理目一体。既无相滥。何用六合。六合之释。解诸名中相滥。可疑诸难者故。此六合释以义释之。亦可名为六离合释。初各别释名之为离。后总合解名之为合。此六者何。一持业释。二依主释。三有财释。四相违释。五邻近释。六带数释。初持业释。亦名同依。持谓任持。业者业用。作用之义。体能持用名持业释。名同依者。依谓所依。二义同依一所依体。名同依释。如名大乘。无性释云。亦乘亦大。大者具七义。形小教为名。乘者运载义。济行者为目。若乘若大同依一体。名同依释。其体大法。能有运功。故名持业。诸论之中多名持业。少名同依。摄大乘论亦复如是。许能摄教即是论故。故无性云。是故说此名摄大乘。尽其所有大乘纲要。无别说故。此以本经名大乘。末论名为摄。非以本经摄大乘品。名摄大乘也。又如唯识.成唯识论。识体即唯。能成之教亦即是论。故皆持业。于识名中名为藏识。藏体即识。持业亦尔。如是种类名义非一。不能烦述。宜应准知。依主释者。亦名依士。依谓能依。主谓法体。依他主法以立自名。名依主释。或主是君主。一切法体名为主者。从喻为名。如臣依王王之臣故名曰王臣。士谓士夫。二释亦尔。于论名中。摄大乘论。以本经中摄大乘品名摄大乘。此论解彼名摄大乘论。义可应言摄大乘之论。依摄大乘品而为主故。以立论名。故依主释。若许论亦名摄。摄通于理。论者是教。摄大乘之论。类亦应知。唯识之成名成唯识。以理为成。论者是教。成唯识之论。亦是依主。于识名中如名眼识。依眼之识。类此应知。有财释者。亦名多财。不及有财。财谓财物。自从他财而立己称。名为有财。如世有财。亦是从喻而为名也。如论名中大乘阿毗达磨集者大乘阿毗达磨。此乃根本佛经之名。集通能所。能集即论。所集即经。今以彼大乘对法为集。名大乘对法集。故有财释。此论以唯识为所成。名成唯识论。亦有财释。以阿毗达磨为藏。名对法藏。有财亦尔。如是一切义皆类然。相违释者。名既有二义。所目自体各殊。两体互乖而总立称。是相违义。如摄决择分初立地名。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者。此非五识身地即是意地。亦非五识身地之意地。亦非以五识身地为意地。两地各殊。共立一称。体各别故。名曰相违。今以义准理有及言。应云五识身地及意地。但论略之。诸教之中与.并.及言。皆是隔法令其差别。并相违释。如因明说能立与能破。此显能立义非能破。故说与言显二差别。余一切法类此应知。邻近释者俱时之法义用增胜。自体从彼而立其名。名邻近释。如说有寻及有伺等。诸相应法皆是此体。但寻伺增名有寻等。亦如念住体唯是慧。但念用增名为念住。意业亦尔。余一切法类此应知。带数释者。数谓一.十.百.千等数。带谓挟带。法体挟带数法为名名带数释。如说二十唯识论。言唯识者所明之法。其二十者是颂数名。挟数为名。名带数释。广百论等准此应知。此中六释且依共传略示体义。其广辨相如余处说。谓此六中初持业释。于八转声何声中释。乃至带数为问亦尔。皆如别处。更有释名。如宗轮疏。恐厌繁多且指纲要。前总聊简义通诸教。所余有学宜应用之。若讲别部用此文义。于一一门中。应结归自义。不尔便是太为疏略。此中所有义理征释。皆于大师亲加决了。但传之疏谬非无承禀也。诸有智者幸留意焉
五心章
率尔等五心。略以十二门分别。一列名。二辨相。三八识有无。四刹那多少。五乱不乱生。六诸心对辨。七初后广略。八诸位阙具。九三性所收。十缘生总别。十一何量所摄。十二问答聊简
第一列名者。一率尔心.二寻求心.三决定心.四染净心.五等流心。瑜伽第一卷五识身地云。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是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亦尔。由初三心性类同故。但说三言实兼后二
第二辨相者。且如眼识。初堕于境。名率尔堕心。同时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故瑜伽论第三卷云。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有欲等生寻求等摄故。又解深密经.又决择七十六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率堕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定已识境界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尔
第三八识有无者。瑜伽第一但说六识有此五心。不说七八。又间断识方具此五。非恒续识。然第七识未转依位。缘境恒定任运微细。唯有后三。一刹那中可说具故。第八不尔。界初生位有率尔心。有色无色境宽狭故。决定.染净.等流三心境有新旧。或前后相望可具足故。唯无寻求。无欲俱故。因第七识界虽初生。境恒一类。故无率尔寻求二心。初转依位可名率尔。即是决定染净之心。第二念后。即是等流。二念义合说有四心。或第二时更起净识。初念即是此之四心。是前所起心等流故。今创堕境有率尔故。此中且依论说六识。七八道理所具诸心。理而言之第六具五。前之五识。因果合说可有五心。因但有四。寻求见闻未了之间。五随意转亦是寻求。有希望故。不尔此心应非五摄。率尔一念。决定未生。若非寻求便为大失。决定意识既许多时。染净未生。五随意转。若非决定复是何心。因中五无第四染净。因无势力可自引生故。果即具有势力胜故。有义。八地以上五识自在。前后相引亦成染净。许七八识前能引后为染净心。五何不尔。故知五识因亦具五。总结之者。前六具五心。七八各四。此中有义五识唯二。但有率尔.及等流心。寻求等中五随生者。即等流心许乱生故。今此且依显胜法说。余皆准知。瑜伽论言初三心中初是五识。二是意识。又言染净是意识。等流方五识者。且依于一中容无杂易识境说。何因不许寻求不了数数寻求。成唯识云。得自在位任运决定不假寻求。时五识身理必相续。故知五识具有五心。不违瑜伽。于理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