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

第3节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第3节

小说: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偏之为中”、“未发之为中”来解释中道。可见,法义的论争,互相发扬问难,使佛法的真义更加发扬光大。

  三、结 语

  唯识学在近代的复兴与弘扬,使人们对唯识教典、义理有深入的整理、研究、阐述。继唐初新旧唯识不同的整理与归纳之后,在民国年间引发了一场论争。1931年,梅光羲在《海潮音》发表了《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太虚在《海潮音》同时发表了《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于是,引起当时佛学界的论争,守培写了《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一一加以辨正,以为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的思想是正确,而玄奘所传的唯识今学则是不对;印顺则为唯识宗作辨,反其道而行之,“旧的都错,新的都对”,二人便有一段文字争辨因缘。
  梅光羲以安慧、真谛之学为“过渡唯识学”,护法则是唯识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太虚则以菩提流支所传译为“泛世亲学”,真谛则误传了世亲的思想。守培是从《起信论》、《楞严经》等真常唯心思想出发,对旧译进行“我意”的解释,对新译进行批判,“旧译无一非处,新译无一是处”。印顺则维护新译唯识的立场,“旧的都错,新的都对”;从中观的缘起性空出发,对唯识进行融贯与诠释。这次论争引发了印顺对旧译的重视与同情,最终确立了他对旧译唯识的“中间路线”。



  '1'霍韬晦指出,中国近代唯识宗再兴的机运在于:一、唯识宗在东西文化对垒中的印度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双重身份,二、唯识宗的学理能够与现代学术相应,三、唯识宗的学理能够独树一帜,四、唯识宗的学理究竟。见《绝对与圆融——佛教思想论集》,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28…36页。
  '2'近代对唯识义理的论争,主要有:1、相宗新旧二译不同之辩,2、法相、唯识为二宗之诤,3、唯识学源流,4、相、见同种、别种之辨,5、对真如缘起说的批判。参考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49…260页。
  '3'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海潮音》第12卷第4期,1931年。收入《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4'太虚《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海潮音》第12卷第4期,1931年。
  '5'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海潮音》第12卷第9期,1931年。
  '6'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海潮音》第12卷第9期,1931年;印顺《评破守培师之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海潮音》第13卷第4期,1932年;守培《驳印顺师评破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意见》,《海潮音》第13卷第10期,1932年;印顺《答守培师驳评破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意见》,《海潮音》第14卷第2期,1933年。这些文章都收入《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
  '7'印顺《悼念守培上人》,《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编之十,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第352页。
  '8'《法华秀句》中本,《日本大藏经》第77卷,第98页上。
  '9'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海潮音》第12卷第4期,1931年。
  '10'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91页。 
  '11'《大乘庄严经论》卷七,《大正藏》第31卷,第625页下。
  '12'《显识论》,《大正藏》第31卷,第878页下。
  '13'真谛译《摄大乘论》卷十五,《大正藏》第31卷,第266页上。
  '14'玄奘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佛化作声闻乘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槃。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有情,由见此故,得般涅槃。故现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等有余胜乘。所谓佛乘,由此意趣,诸佛世尊宣说一乘。”《大正藏》第31卷,第378页上。
  '15'《三无性论》卷上:“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分别性,二、依他性,三、真实性。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诸法自性,即似尘识分;依他性者,谓依因依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谓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分别性以无体相故无所有,依他性以无生故无所有,此二无所有,皆无变异,故言如如,故呼此如如为真实性。”《大正藏》第31卷,第867页中—下。
  '16'《三无性论》卷上:“依他性者,由生无性,说名无性。何以故?此生由缘力成,不由自成,缘力即是分别性。分别性体既无,以无缘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无生为性。”《大正藏》第31卷,第867页下。
  '17'《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大正藏》第31卷,第557页中。
  '18'《三无性论》卷上:“先以唯一乱识遣于外境,次阿摩罗识遣于乱识,故究竟唯一净识也。”《大正藏》第31卷,第872页上。《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由胜义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是清净所缘性。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大正藏》第31卷,第559页中。
  '19'《显识论》:“显识者,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大正藏》第31卷,第878页下。
  '20'《显识论》,《大正藏》第31卷,第878页下。
  '21'《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第31卷,第10页中。
  '22'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94页。
  '23'清辨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的批判,见曹志成《清辨对瑜伽行派的三性思想之批判的探讨——试以《般若灯论》第二十五章有关唯识学的附录部分为解释线索》,《东方宗教研究》第3期,1993年;同氏《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东方宗教研究》第5期,1996年。
  '24'吕激《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潋佛学论著选集》卷四,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2249页。
  '25'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95页。
  '26'太虚《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98—99页。
  '27'详细考察参考Thomas A。Kochumuttom;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A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Yoga^ca^rin;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tted;Delhi。;1999;p。xi…xii。Ashok Kumar Chatterjee;The Yoga^ca^ra^ Idealism;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tted;Delhi;1999;p。36。
  '28'《续高僧传》卷一,《大正藏》第50卷,第428页下。
  '29'太虚《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00页。
  '30'《阿陀那识论》,《太虚大师全书》第18册,第1241、1248页。
  '31'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05页。
  '32'印顺《〈守培全集〉序》,《华雨集》第5册,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193页。
  '33'具体论述参考陈一标《印顺导师对新旧译唯识的定位与评析》,《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
  '34'印顺在《华雨集》“序”中说:“《华雨集》所没有编集的,就是我所不要保留的,无论说得对与不对,都不再是我的了,如旧物与而已被丢弃了一样。”《华雨集》第1册,第2页。因此,可以认为,印顺对其早年反对旧译的立场,自己是不认同的。
  '35'印顺《起信论与扶南大乘》,《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1995年。
  '36'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21页。
  '37'印顺《悼念守培上人》,《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编之十,第352页。
  '38'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01页。
  '39'《显识论》,《大正藏》第31卷,第878页下。
  '40'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10页。
  '4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藏》第16卷,第484页中。
  '42'《首楞严经》卷五,《大正藏》第19卷,第124页下。
  '43'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13页。
  '44'守培《驳印顺师评破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65页。
  '45'《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上。
  '46'守培《驳印顺师评破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65页。
  '47'印顺《悼念守培上人》,《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编之十,第352页。
  '48'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21页。
  '49'《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第31卷,第61页上。
  '50'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05…106页。
  '51'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05页。
  '52'《唯识三十论颂》,《大正藏》第31卷,第60页上。
  '53'守培《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08页。
  '54'印顺,《评破守培师之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24页。
  '55'印顺《悼念守培上人》,《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编之十,第350页。
  '56'印顺《评破守培师之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31页。
  '57'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5册,第6页。
  '58'印顺《评破守培师之读唯识新旧两译不同论后的一点意见》,《唯识学问题研究.唯识学专集之六》,《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8册,第132页。
  '59'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5册,第8页。
  '60'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牟言》,《华雨集》第5册,第192页。
  '61'印顺《论三谛三智与赖耶真妄》,《华雨集》第5册,第115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