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明史 >

第10节

剑桥中国史:明史-第10节

小说: 剑桥中国史:明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围绕着 24 名伙伴,还另外有一些从其他叛乱中跑来归顺他的重要军事领
袖;这是靠朱元璋的个人威信而不是靠红巾军的旗帜把他们团结到他周围来
的。在这些新归附的人中有常遇春,他在后来的岁月中是朱元璋军中最进取
有为的将军,被信任的程度仅次于徐达。另外自动来投奔朱元璋的有沿安徽
内陆水道的舟师头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们用小舟和驳船组成的船队给了朱
元璋以渡过长江的手段,使他能用水师和陆军在广阔的前线作战。
1355 年 7 月 10 日预期已久的渡江行动开始了。接着在 8 月中旬首攻南
京。初战未得手,但朱元璋的军队逗留在南京未去,荡平了周围地区一些小
城镇。10 月末第二次攻打南京,郭子兴的在世的年长儿子和张天佑被杀,这
样就去掉了朱元璋的两位顶头上司。整个指挥权此时就由他一人掌握了。

明王朝的建立

1356 年 4 月 10 日,经过多次接战之后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南京,马上把
它定为新的首都,并立即给它改名为应天。就在那同一个星期之内,张士诚
也渡过了长江,把苏州定为他的首都。那一年的早些时候,倪文俊拥立徐寿
辉为南翼红巾军的皇帝,国号天完,其新首都定在长江岸上的汉阳。攻下南
京后的下一个月,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郭子兴仅存之子则当
了他的副手。郭子兴的这个儿子谋叛被发觉,因而被处死。朱元璋现在成了
以长江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领袖,也是整个北方叛乱军
中那位傀儡皇帝的守护人。他崛起于群雄角逐之中,成为佼佼者了。
在他的事业的这个时期,人们还可能看出朱元璋会由一个民间教派的叛
乱领袖变成一位企求传统合法性的政治运动的领袖。现代历史学家已充分地
讨论了这一点,我们无需在这里再多费笔墨。①可是,简单考察一下这个转变
过程的某些方面是有用的。
人们已注意到,朱元璋在 1354 年得到李善长做他的第一位文人助手。这
时他已踏上攻占滁州的征途,因此摆脱了濠州那帮无能的红巾军领袖间的令
人难受的争吵。换句话说,朱元璋已自奔前程去了。李善长出身于定远——
朱元璋在南征途中第一个打下的县城——的地主之家。李善长最多不过是起
码的传统学者-精英人物。他这个人没有多少学识造诣,但直到那时为止他却


① 王祟武:《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537',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0(1948 年),
第 57—71 页;吴晗:《朱元璋传》'587',第 4 和第 5 章;泰勒:《明王朝的社会根源》'506',载《华裔
学志》,22,1(1963 年),第 1—78 页;达迪斯?《弥赛亚式叛乱的转变和明王朝的建立》'135',载《亚
洲研究杂志》,29,3(1970 年),第 539—558 页;达迪斯:《儒教和专制制度:职业精英阶层在明王朝
建国中的作用》'133'(伯克利、洛杉矶和伦敦,1983 年);本书德雷尔和小郎洛瓦分别执笔的第 2 和第 3
章。



与朱元璋的其他伙伴有明显的不同。他能够与朱元璋谈论历史和礼仪——这
是中国人讲治平之术的两大支柱;他够格掌管幕府,而它又是任何领袖在致
力征服和治理这两方面所必需的机构。他一直是朱元璋主要的文官,最后在
1368 年被新王朝任命为中书左丞相。
李善长是从此以后被积极召募的这个日益扩大的文官集团中的第一个
人。在每次攻下一个行政城镇时,当地的文人不管是在敌人那里服务的或是
过隐居生活的,都被召来接见并常常给予官职。比如,1355 年在太平当朱元
璋初渡长江和得到杰出的陶安的帮助时,这个办法就付诸实行了。在攻下南
京之后,他征聘了十余名士大夫,把他们安置在南京城市以及新征服的附近
县城的新文官政府中。特别是朱元璋对那些曾服务于元朝的人和精英阶层中
他的“级阶敌人”都采取明显的概不歧视的态度。由于这些原因,朱元璋对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来说一直是一个难题。
他的出身确实是“被压迫群众”中最贫苦的阶层。他的教育程度太平平
了,因此他和传统的统治阶层没有共同语言。但是,他最初的文人助手们使
他相信,以公元前 3 世纪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为榜样(汉高祖的出身虽然不像
朱元璋那样低下,但他可以成为很近似的榜样),他也可以成为一位圣明之
君。朱元璋在这些年中努力想做到合乎标准的圣明之君,这表明他非常勤奋
好学,颇堪造就;他的精英集团顾问们真心实意地引导他向这方面发展,这
显示了他们是信奉开放社会的理想的。
可是,某些近时的历史学家们指责他“背叛”了他的低下的阶级出身,
因为他背弃了促使他发迹的民间秘密宗教教义。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妨
碍把叛乱变成政府所需要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联合。教义的改变进行得很小心
谨慎,因为他认识到了教派的思想在他的军人随从者的心目中和在被他征服
的某些地区的民众中间是有份量的。可是,他渐渐地能够搞起妥协折衷来了。
到了他实际上建立新王朝的时候,他能够公然斥责红巾军的思想意识是煽惑
普通老百姓的愚蠢的异端。然而,直到他临死他都一直骄傲地谈及和写到他
来自充满天灾人祸的淮河地区而作为贫农儿子的卑微出身,最后他对只知道
过精英阶层那种悠闲自在生活的人表现了越来越多的蔑视,甚至还表示愤
慨。可是,从 1355 年渡江到 1367 年末建立新王朝时为止的这些年中,他表
现为一个孜孜不倦和心胸开朗的好学之士,不断地开拓着他的视野。
那个时期的军事方面的历史将在下一章详加描述。保证他的早期国家能
够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军事任务左右了那些年的岁月。朱元璋建立了开创一个
新王朝所需要的一整套政府制度。这一章结束时将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些步
骤。
据认为,朱元璋以厌恶的心情目睹战争的无意义的破坏,他也曾尽力要
求军队守纪律,以便赢得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好感。从早在 1354 年起及其以后
的年代就有许多传闻轶事,说他很同情受苦的人民和坚持严格的军纪,而这
与当时的一般战争行为都是截然相反的。这些传说受到了挑战。①人们认为它
们在某种程度上为后世所添枝加叶的结果,其用意在支持王朝历史学家所提
出的一种观点,以显示天命的正确作用:“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从原则上说来,天命应该归于那个最能体现以同情心治国这种理想的争夺王
位者。朱元璋的仁慈无疑地被后来的说教夸大了。可是,他最早的一些文人


① 王崇武:《明本纪校注》'542',特别应看王氏在第 30—31、38、44—45 和 53—54 页的评注。



顾问们,从 1354 年的李善长和 1355 年的陶安起,经常给他讲授这种道理。
这可能在促使他重视安置普通农民的生活中起过某些作用。特别是在他最初
的年代中,他尽力创造一个未来的贤明统治者的形象:减免战祸地区的赋税;
惩罚他自己军队中的掠夺者;以及和奖赏自己队伍中的追随者一样,也嘉奖
为元王朝忠诚无私地效劳的人员。不管准确与否,他能够以这样的形象同蒙
古官员们,同他的大部分对手的放纵恣肆行为,或者从最好的方面说是不关
心人民疾苦的行为,构成鲜明的对比。
朱元璋非常尊敬那些为他的敌人服务过的人所表现的忠诚的优秀品质。
他从未向蒙古元王朝一度享有的合法性挑战,只是指出蒙古在他那个时代应
该失去它的合法地位。可是,当敌人的军事领袖因抵抗他的部队而殉职时,
或者当平民被俘后自裁而不是顺从他时,他对这些人都葬之以礼,甚至往往
建祠作为纪念。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有利于填平他和整个社会地
方精英之间的鸿沟。这种政策当然是他的文人顾问们劝他实行的,而他以自
命不凡地把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结合起来的态度采用这种政策。
曾经有人强调指出,朱元璋并不真正相信民间宗教领袖们的教义,即至
少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粗俗的迷信。①可是,他并不与大批食客分手:
这些人都装扮成受人尊敬的预言家、成功的法术师、疯疯癫癫的和尚和另外
一些平凡的宗教领袖。这些人使他的事业在普通人民心目中具有一种天神相
助的味道。这种情况在他的文人顾问和士大夫的圈子中引起了问题,因为他
们宁肯与所有异端邪说更明确地决裂。由于他凭他的直觉处理了这种问题,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独立思考、他的意志力,以及他对群众心理的了
解是有比别人高明之处。
朱元璋最后同红巾军宋王朝的决裂时间要比他的学者-顾问们所建议的
时间晚得多。1363 年,朱元璋专心致志于对他最强大的敌人陈友谅的即将到
来的最后战役作准备。2 月份,他的另外一个方面的敌人张士诚派遣一支讨
伐部队来攻打安徽西部的安丰。此地是韩林儿和宋王朝出谋划策者刘福通的
大本营。这对作为北翼红巾军最后残余的忠实保护者朱元璋来说是加倍为难
的事情,因为那时他的战线是拉得太长了。不顾他的战略和治国论的主要学
者-顾问刘基(1311—1375 年)的严厉劝告,他还是派出一部分野战军并亲
自(由徐达去打头阵)带领前往救援韩林儿。根据大多数材料,刘福通被张
士诚的军队俘获和杀害。于是朱元璋不得不渡过南京以西的长江,把小明王
的宋朝廷迁往滁州:现在在军事上已无足轻重的红巾军朝廷能够在这里平平
安安地苟延日子了。
这次牵制性军事行动所冒的风险是很大的;他的敌人的错误在于没有更
好地利用它。可是,当朱元璋正在受到南翼红巾军的挑战时,这次牵制性战
役对保证朱元璋的军事领袖们的顺从来说可能是必要的。甚至他青年时期的
哥儿们也认为必须捍卫他们合法地位的源泉。朱元璋照旧奉宋国家龙凤年号
的正朔,一直到韩林儿在 1367 年 1 月过长江被淹死时为止,按照旧历这时是
前一年的腊月。但是,虽然朱元璋有此机会能够解除他长期和小明王及其已
消失的权利这些旧形式的联系,他仍然在一年以后才把他的王朝改名为“明”


① 陈学霖:《张中和他的预言:一位明初道士的传奇的传播》'21',载《远东》,20,1(1973 年),第 65—102
页,以及《明太祖的兴起:明初官方历史编纂学中的事实与虚构》'24',载《美国东方学会学报》,95,4
(1975 年),第 679—715 页。



朝。这个字含有明教的意思,表明他没有彻底割断与教派教义的所有联系。
整个地说,我们看到了从对民间文化的亲近过渡到对伟大传统的亲近这
一转变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困难,也看到了朱元璋通过有些曲折的羊肠小径从
此端走到彼端时所表现出来的机巧。叛乱分子中他的对手们没有一个能以同
样的机敏来处理这样复杂的问题。
《明史》卷一的《明太祖本纪第一》包括 1368 年以前的年代,大致描述
了 14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在创建南京(1356 年改名应天)政府的过程
中所采取的步骤。他在那时就开始宣称天命已改,或许甚至改到了他的身上。
1356 年有一条是这样写的:
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①
在这里,朱元璋,在他生前就用了“太祖”的庙号,这是中国历史编纂
学的泛常用语。其余说法则有严重失误。“行省”一词是用于元代省一级文
官政府的行政机构。引文中这一个行省是这一时期的新创造:“江南”泛指
长江下游地区,它不是元朝一个行省的名称。朱元璋的南京根据地只管辖长
江以北很小的地面,那时这是元朝河南行省的一部分,外加元朝江浙行省(包
括今长江以南的江苏,再加上今浙江和福建)的几个县。这个新的叛乱行省
被雄心勃勃地称为江南,它是北方红巾叛军在 1356 年到 1359 年之间所建五
个省中的一个;这五个行省是他们想控制在那些年代或者以安丰(在今安
徽)、或者以开封为首都时向外扩展的领土。从那个叛乱的宋政府的观点来
看,朱元璋不过是他们在新近成立的南京地方行省的高级领袖之一;他最初
被任命为副元帅,后来被提升为行中书省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