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

第35节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第35节

小说: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兩種:一是執取的受;如四取,本論就譯為四受。一是信受的受。眾生未
得性空見,又與自性見合一;所以受即是妄執,受即是斷常,一切都顛倒了
。所以佛法中說一切不受。到底性空者,有洠в惺埽靠諢o自性的緣起,不也
是受嗎?有受,豈不也是斷常?性空者,是不受外人的反責的。因為執有自
性,如此決定如此,不能如彼;如彼決定如彼,不能如此。那不問是起分別
的妄執,或不加思索的信受,總不免斷常二過。性空者說緣起性空,特別是

指出眾生的錯铡冢犝叻词∽孕缘牟豢赡堋殡x諸見所以說空,以遮
為顯,並不是教人不離見而執著空。所以說:『以聲止聲,非求聲也』。修
學性空者,未達現證,即自性見未破時,重視自性空,在理解自性有的不可
能中,信受種種法相,時時呵責自心的妄見,漸漸引生二諦無礙的似悟。如
到現覺無自性空,即能出俗,正見幻化的緣起相。到那時,一切如實建立,
不會作自相實有的觀念,墮入斷常了。如緣起法的真相而受,性空者是不否
認的,否則就成為懷疑論的空見了。教內教外的一般學者,所見的如此如彼
,也自以為是理智所到達的甚深義,自以為『離執寄詮』,不是世俗共知的
境界。其實常人所認為真實如此的,是展轉傳來,人類共同意識所認識,共
同語言所表達的境界,並不從究竟是否如此探討得來。所以世俗還他世俗,
只是不見真實,不妨讓他存在。所以說:『佛不與世間諍』。像這種學者,
不離自性見,卻自以為究竟真實確是如此。既自以為是理智得來的勝義,那
就必須答覆出如此或如彼,他必然的是斷是常。性空者從探究真實下手,深

入究竟,洞見真實自性根本不可得;在勝義中,一切名言思惟所不及,離一
切戲論,稱之為空。性空者明見一切的一切,不能在勝義真實有、微妙有中
立足;世俗還他世俗,諸法是如幻緣起的,相依待而假名如是的。緣起的生
,可以生而不摺礈纭>壠鹣啻怯邢鄬Φ拿苄缘模幌鄬Ψ枪铝ⅲ
不相離的,假名一切都成立。如從真實有邊,性空者根本無須答覆他如此,
或如彼。因為性空的緣起,根本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如此或如彼。所以性空
者如實建立,不落於常,不落於斷。性空者以勝義空著名;而實特別與常識
的世俗相融合。真不礙俗,性空者才能名符其實。

辛二  顯斷常過
壬一  敘外人自是
    所有受法者   不墮於斷常    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論主所下的判斷:『有所受法者,即墮於斷常』。外人不能理解,以為
斷常是不善建立者的過失,如我說的「所有受法」,恰到好處,是「不墮於

斷常」見的。這因為,我所受取的法,是「因果相續」的。因滅果生,因果
法有生有滅,不是永遠如此,所以不是常住的;因滅果生,前後相續,有聯
續性,不是一滅永滅,所以不是斷滅的。這麼說來,不是所受法也可以「不
斷亦不常」嗎?佛說諸法緣起,是因果相續的,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
;有生有滅,所以是不斷不常的中道。佛這樣說,我們也這樣說,難道可以
說不成!這是一般有所得學者共有的見解,特別是西北印學者,以心心相續
說,成立種現相生的因果相續不斷不常。然在中觀家看來,他所說的因果相
續,不斷就是常,不常就是斷,始終免不了過失的。觀業品中說:『若如汝
分別,其過則甚多』。是什麼過失,還洠в姓f明;現在因不斷不常的外計,
倒要順便加以破斥了。

壬二  出外人過失
癸一  斷滅過不離
子一  無常滅

    若因果生滅    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    因即為斷滅

外人說有「因果」,有「生滅」,因滅果生「相續」「不斷」。說他洠
有常住過,這或許是可以的。說他不斷,這卻有間睿O葟臒o常滅作破。滅
有兩種:一是剎那滅,一是分位滅。如剎那不能離斷常過,相續中也就不免
過失了,試問:這因法滅了,是不是還存在?能不能再生?如造善業感善報
,感報以後,此感善業的功能,是否也滅了?不滅有常住過。既承認因果生
滅,當然是滅的。滅了,因能是否還存在?會不會再生善報?感了報的業,
滅了是不再生的,這你也承認。又如前一念心滅,後一念心生,前念心還會
更生嗎?不會的,因為後念心不是前念心的重生。這樣,雖說果生於後,而
實因滅於前。因法「滅」過去,「更不」再「生」,這「因」不就是成了「
斷滅」了嗎?你說因果相續故,不斷亦不常,其實是不離斷滅的。

子二  涅槃滅
    法住於自性    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    則墮於斷滅

    青目說上二句,出有部的常住過。一切有部說因體如剎那滅了,不更生
可說是斷;但法法恆住自性,過去雖已過去了,他還是那樣。這作用雖滅,
法體恆住的思想,論主指出他不能從有到無的常住過。現在不這樣解說,這
是約一分學者的涅槃滅而破的。因果法如有自性,「法」法「住」在他的「
自性」中,以為他確實如此,是實有自性的,那就「不」可說他「有」本無
今「有」的生,從有還「無」的滅。因果既有自性,生滅即不可能。外人在
生死相續上,以因果生滅的理由,自以為不常,他洠в邢胍幌肽鶚劦膹挠卸
無。如因果生滅的諸行,確有自性,煩惱是成實的,那「涅槃」的滅煩惱,
滅「相續」的生死,不是「墮於斷滅」了嗎?相續諸行,是實有自性的因果
法,修對治道得離繫,因果相續不起,這不是斷滅是什麼?

癸二  相續有不成
    若初有滅昔    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
    若初有滅時    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若言於生滅    而謂一時者    則於此陰死    即於此陰生
    三世中求有    相續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

自許不斷不常的因果生滅相續論者,既不免斷滅過,當然不能成立業果
相續。相續,此中約前後生命的聯繫說。如現生人間的生命,與未來天報的
生命,其間有聯繫性,叫相續。經中說『三有相續』,就是約前生後生說的
。相續中,前一生命叫初有,後一生命叫後有。薩婆多部建立本、死、中、
後的四有,實際還是初有與後有二者。有,是生命的存在,是相續的。但有
所得的因果生滅論者,實在不能成立相續。因為,假使「初有滅」了,那就
「無有後有」。初有是因,後有是果;初因滅了以後,即洠в幸蚰苌疳峁
。後有無因,無因不能有果,所以說無有後有。「初有」假使「不滅」,不
滅同樣的「無有後有」。如果說有後有,那就有兩個生命同在的過失。一是
原有的生命,一是新生的生命,在同一時侯,一有情有兩個生命,這可以想
像嗎?外人救說:未來新生命的出生,既不是現生命滅了以後生的,也不是

現生命不滅而生的。現在生命滅時,就是新生命生時,如秤的兩頭高低同時
,所以洠в猩衔乃龅倪^失!然而這太缺乏思考了!初有正滅時,真能說後
有正生嗎?時間是依法建立的,這是外人所許的。這樣,有生有滅,就有生
時與滅時,有生時與滅時,怎麼能說就是那個時候呢?所以,說「初有滅」
的「時」候,「而」有「後有生」起,那就是二時二有了。「滅時」有「一
」個所依的「有」,「生時」也「是」有「一」個所依的「有」。分明是兩
個生命,兩個時間,你怎麼說初有滅時就是後有生時呀!從二有的生滅,難
破同時。翻過來,從他的同時,否定他的二有。所以說:假使「生滅」「一
時」而有的;時與法相依不離,法也只能是一個了。那應該是這一個五「陰
」身在「死」,也就是這一個五「陰」身在「生」。假定死的是現在的人生
,生的也應該就是這個人生了。這樣,死有即生有,是同一的有;如此生滅
,也就根本談不上相續了。二時二有,不能說相續;同時一有,也不能說相
續:到底怎樣成立因果相續呀!前有滅,後有生,滅時即生時,也就是「三

世」。在此三世中,尋「求有」的「相續」,都「不可得」,這在上面已說
到。如「三世中無」有的相續,那裡還「有」「有」的「相續」呢?不能成
立相續,可見外人不離斷滅過。這更可見不解性空的自相實有論者,有所取
著,始終是不離斷常的。本頌不但總破因果相續的外人,也就顯示正義。有
情無始來洠в袑嵵怯^察這三有的如幻緣起,所以在三有海中,相續不斷。現
在以正智於三世中審諦尋求這有的相續相根本不可得,三世中既洠в校帜
裡有這三有相續的自相呢?所以一切畢竟空,不可取著。有所取著,即不出
斷常,即不能見緣起實相的不斷不常了。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此下四品,說明斷證。修現觀體證寂滅的實相,即有人有法:人是能破
能觀能證者的如來,法是所破的顛倒,所觀的諦理,所證的涅槃。所以有此
下四品的次第。體悟寂滅的實相者,通於聲聞、緣覺、如來的三乘賢拢5
緣覺不重言教而自悟的,不出佛世;釋尊的根本教典,少有論到。聲聞是依
如來的教法而現證真理的。佛法以如來為主,這裡就專從如來說。如來是佛
陀的別號,梵語多陀阿伽多。本有三個意思:如法相而說;如實相法的原樣
而悟解;證覺如實法相而來的。平常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就是如
來的解釋。雖有三說,通常都直譯如來。然如來,外道也有這個名字,但是
作為梵我的異名看的。如如不變,來往三界,這就是神我了。如來可約兩方
面的意義說:一方面,是約佛陀的假我說,如印度的釋迦如來。一方面,是
約如來之所以為如來說,即通於一切佛。在來去、出入、言談、語默的人間

的如來,他的性伲九c一切有情同樣的;不過有染無染而已。此在有部,
認為五陰和合中只有假我,洠в姓鎸嵉娜鐏怼僮酉嫡f:不可說有如來,是
對外道說的;然佛也說我,不可說洠в小K运鲝埖娜鐏恚欠请x蘊非
即蘊的不可說我。如有部等的假我,不免減損了緣起我;犢子部等的真我,
又不免增益了。不可說的真我,與外道所說的如來是神我的異名,是身心活
動中的統一體,實在所差不多,容易與外道說合流。本品破斥的如來,也是
約這義而破的。至於如來之所以為如來,從道諦的立場,以如來的五分法身
為如來;有此五分法身,所以被稱為如來(佛)了。然大乘先驅的大眾學者
們,以體現諸法的法空性為如來。所以,見緣起的空寂性,即是見佛;若欲
禮如來,應觀法空性。本品從正觀勝義的見地,破斥了外人的實我論,也就
顯示寂滅空性的無戲論相為如來。性空,如來的實相,是不可以言說的。不
過即性空而緣起,可說有如來,可說如來生,如來出家,如來說法,如來有
父母,如來有老病,也就是性空中不礙人間正覺的如來。一分學者,認為有

情身中,不即五蘊不離五蘊的真我,是一切眾生所都有的,是流轉不滅的聯
絡者;這可以稱為如來。如來本為有情或我的異名,所以一切眾生都可以有
,就成為普遍的名詞了。性空者的法性空寂不可得,即如來之所以為如來的
,到了真常唯心論者的手裡,從神秘實在的見地去理解他,把如來當作諸法
的真實微妙的自體看,以為有情身心的真實相如此,萬有諸法的實體也如此
。把緣起有、法性空的二義,在神秘微妙真實中統一起來。於是乎,凡夫如
如不變來往三界,受生死,是有情的如來;佛陀如如不變,隨處示現,往來
救度,這是佛陀的如來。眾生的如來,佛陀的如來,平等平等。而且,他就
是一切法的真實體,所以與諸法實相也平等平等。現在流轉是他,將來證覺
還是他。證覺是如來的全體開顯,眾生位上的如來,與佛果位上的如來,伲
量無別。這樣,後期的大乘佛教,以生佛平等的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為
所依體,說明流轉還滅,說明一切。這樣的如來,抹上一些性空的色彩,而
事實上,與神我論的如來合流。外道梵我論者,所說的如來,也是眾生的實

體,宇宙的本體。所以,中期佛教的性空學者,與梵我論的所以能涇渭分流
,差別點就在勝義諦中觀察外道的實我性不可得,達到一切法性空寂;空寂
離言,決不把他看做萬有實體。轉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