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

第26节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第26节

小说: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續洠в校ㄗ砸膊豢傻谩<取笍男摹苟赣邢嗬m」,「從相續」而「
有果」,此「先」有「業」因而「後有」報「果」的業果論,即能成立「不
斷不常」的中道。所造作的業,一剎那後滅去不見,這是不常;作業心與感
果心的相續如流,有力感果,這是不斷。由業種的不斷不常,能完滿的建立
業果的聯繫。後期的大乘唯識學,說種子生現行,也還是從此發展而成。不

過把他稍為修正一下,不用六識受熏,而談阿賴耶受熏持種生現吧了。譬喻
者的思想,最初造作的時候,叫種子;作了以後,洠в懈泄埃邢嗬m;
最後成熟的時候,叫感果。從現象的可見方面說,雖有種子、相續、感果的
三階段,但實際上重視心識的潛流不斷。唯識者的思想,最初熏成的力量,
固然是種子;就是在心識不斷的相續中,也還叫做種子;種子如暴流水一樣
的相續下去。譬喻者從相續的心心所法上著眼,唯識者多注意種子的自類相
生,兩者略有不同。

壬二  別立善業
    能成福業者    是十白業道    三世五欲樂    即是白業報
    人能降伏心    利益於眾生    是名為慈善    二世果報種

業有福業、罪業。「能」夠「成」為「福業」的,是不殺、不盜、不欲
邪行、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的「十善(
白)業道」。白,即清淨善的意義。那現生未來「二世」的「五欲」快「樂

」,就「是」十「白業」道的果「報」。微妙的(色、聲、香、味、樱┪
欲快樂,不能說他的本伲缓谩H缯f地獄苦痛,就因洠в形⒚畹奈鍢贰H环
法所以呵斥五欲,是因為這樣的:第一、五欲的快樂,還是不徹底的;解脫
的快樂,才是究竟的。為令有情離有漏樂趣無漏樂,所以不遺餘力的呵斥他
。第二、五欲本是給有情受用的,有情自己洠в邪盐眨荒芎煤玫氖苡盟
反而被他所用,這就要不得了。如吃的飯,煮得好好的,適當的吃,可以充
铮材茉鲞M健康,有精力才能做自利利他的事業,這是誰也不能說他不對
。但普通人貪食,吃了還要吃,好了還要好,超過營養與維持生存的正當需
要,那就成為不好了。眾生的欲望無窮,佛才種種的呵斥五欲,免為五欲所
包圍,埋洠ё约骸>臀逵辰绲谋旧碚f,大乘佛法以之莊嚴淨土,這有什麼
不好呢?二世的五欲樂,為學佛者應積集而努力的去實現他,以作為自利利
他的資糧。這是白業感得的妙果,所以特別的成立他。十善業為什麼是善的
?因為修十善業的「人能」夠眨阜棺约旱膬取感摹梗箖刃牡臒⿶溃

見、我愛、瞋恨等不起;煩惱不起,使自己的身心高潔、安和、喜樂、堅忍
、明達,得身心修養的利益。同時,修十善業道,也能「利益眾生」的。不
殺、不盜等的十善業,看來是消極的禁止的善法,實際上也能利益眾生。如
不殺,能使有情減少畏懼的心理;不盜,能使有情的生活安定;不邪淫,能
使人們的家庭和樂融洽,也能保持自己家庭中的和樂,這不是有益眾生嗎?
進一步,不但消極的不殺、不盜、不邪淫,而且積極的救生,施捨,行梵行
;不但自己行十善業,而且還讚歎隨喜別人行十善業道。十善業的擴大,不
是通於大乘行嗎?所以不要以為十善業道,是人天的小行;能切實的履行他
,是可以自利利他的。十善業,是道德律,確立人生道德的價值,指出人類
應行的正行。因為有了這,人們就能努力向上向解脫,提高自己的人格,健
全自己的品德,不會放逸墮落。這十善業道,為佛教的人生道德律。行十善
業,能夠自利利他,所以說他「是慈善」的事業。能實行這十善業,才能把
握自己,才能創造現生未來「二世」快樂的「果報」。唯有如此,才能受用

福樂。善業才是微妙五樂的因「種」;否則,受用欲樂,不過是欲樂的奴搿
,那裡能得到有意義的可樂的受用!

辛二  破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論主說:假使「如」譬喻者那樣的「分別」,說由業相續而感果報。「
其過」失那就太「多」了。所以「所說」心相續的業力說,是不合乎道理的
。怎樣的不合理,有怎樣的過失,論主洠в忻靼椎恼f出。他的困難所在,仍
舊是有自性;理解實有者的困難,譬喻者的業種相續說,也很可以明白他的
無法成立了。青目釋中又略為談到一點:譬喻者的中心思想,是不斷不常,
所以就在這上面出他的過失。你說種子不斷不常,試問從種生芽,是種滅了
生芽?是種不滅生芽?假使說種滅生芽,這是不可以的,種力已滅去了,還
有什麼力量可以生芽?這不脫斷滅的過失。假使說不滅,這也不可以,不滅
就有常住的過失。所以,從剎那生滅心去觀察他的種滅芽生,依舊是斷是常

,不得成立。所以後來的唯識家,說有阿賴耶識,種子隨逐如流。無論從現
業熏種子也好,從種子起現行也好,都主張因果同時。以性空者看來,同時
即不成其為因果。而且,前一剎那與後一剎那間的阿賴耶識種,怎樣的成立
聯繫?前滅後生?還是不滅而後生?如同時,即破壞了自己前後剎那的定義
。唯識者要不受性空者所破,必須放棄他的剎那論,否則是不可能的。青目
說:世間植物的種芽果,是色法的,可以明白見到的,他的不斷不常,還成
問睿粌仍诘男姆ǎ惿悳纾豢捎|不可見,說他如種果的相續,這是多
麼的渺茫啊!所以說:過失眾多,「於義」「不然」。

庚三  破正量者的不失法說
辛一  立
壬一  敘說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拢Q歎

正量者說:一切有部、譬喻者的業力說,都不能建立,我「今」應「當

」「更說」一種正確的業力觀,符「順業」力感「果報」的正「義」。這是
我佛所提示的,是一切「諸佛」與「辟支佛」,及聲聞「賢拢拐摺杆构
同「稱歎」的。義理正確,有誰能破壞他呢?

壬二  正說
癸一  標章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正量部的業果聯繫者,就是不失法。經中佛也曾說過:業未感果之前,
縱經百千儯伲彩遣皇У摹K鶕鹫f的『業力不失』,建立不相應行的
不失法。他的不失法,也是從世間事上推論出來。如世人借錢,恐口說無懀
,立一還債的借券;到了約定的時期,還本加息,取還借券。在洠в羞債以
前,那借券始終是有用的。他本身不是錢,卻可以懀″X。正量者以為造
業也是這樣,由內心發動,通過身口,造作業力,業力雖剎那滅去,但即有
一不失法生起。這不失法的功用,在洠в懈泄郧埃T谟星榈纳碇小5搅

因緣會合的時期,依不失法而招感果報。感果以後,不失法才消滅。造業招
果,不是業力直接生果。可說不失法是業的保證者,是保證照著過去所作的
業力而感果的。所以,正量部的意見,「不失法」「如」債「券,業」力「
如」所「負」欠別人的「財物」。懀債,等於照著不失法的性伲泄
。不失法,與有部說的得是相似的;不過得通於一切法,而不失法唯是業力
才有。這因為正量部是犢子系的支派,犢子系與說一切有系同是從上座系所
出的。所以他們的思想,有著共同點。

癸二  別說
子一  不失法
    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先說不失法,以善、惡、無記的三性分別,不失法雖是善不善業所引起

的,而不失法本身卻是非善非惡「性」的「無記」。因為無記性的法,才能
常常的隨心而轉,不問善心惡心的時侯,都可存在。假使是善的,惡心起時
就不能存在;是惡的,善心起時就不能存在了,所以唯是無記性的。同時,
是善是惡,就可以感果報;不失法是感受果報的保證者,他本身不能再感果
報。否則,他能感果,他也更要另一不失法去保證他,推衍下去,有無窮的
過失了。所以是無記性的。

以三界繫及無漏不繫去「分別」,不失法是「有四種」的。欲界繫業,
有欲界繫的不失法;色界繫業,有色界繫的不失法;無色界繫業,有無色界
繫的不失法;無漏白淨業,有無漏的不失法,他是不為三界所繫的。這樣,
總合即有四種。

以見所斷、修所斷、不斷的三斷分別,不失法是「見諦所不」能「斷」
,而「但」為「思惟」道(即修道)「所斷」的。見所斷的,是惡不善法;
不失法是無記的,所以非見道所能斷。見道後的初果,還有七番生死,而招

感這生死的,是不失法。這可見見道以後的修道位中,還有不失法存在。甚
至阿羅漢拢撸械倪招被人打死的惡果呢!所以,不失法決不是見道所能
斷的。由於有這「不失法」的存在,所以見道後的拢撸隨「諸業」所應
感的「有」種種「果報」。「若」不失法是「見諦」道「所斷」呢,那就有
失壞業力感果的過失了。「而業至相似」,清辨與青目釋中,都洠в姓f明,
意義不很明顯。可以這樣的解說:不失法假使是見諦所斷,而又說業力還能
夠感到相似的果報,如善得樂果,惡感苦果,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失法是
業果的聯繫者,作業過去了,不能常在與果發生直接關係;所以可說由業感
果,這就是因為有這不失法。現在說不失法在見諦也斷了,這樣,作業久已
過去,不失法也巳滅去,修道位中的業果,如何建立?豈不就成了「破」壞
「業等」感報的「過」失了嗎?所以不能說他是見諦所斷的。不失法中,有
有漏的為三界所繫的,有無漏的不為三界所繫,這是上面說過的。這樣,解
說斷的時侯,也應當說有漏的是修道所斷,不繫的無漏不失法是不斷的,為

什麼頌中洠в姓f明他?難道無漏的不繫不失法,也是修道所斷嗎?當然不會
的。這不是分別有四種另有解說,就是此中所說的不失法,主要是成立作業
感果,所以唯約有漏的三界繫法,分別他的何所斷。無漏不繫的,姑且不談
。古代的三論學者,常以正量部的不失法,類例的說到唯識家的阿賴耶。阿
賴耶的異名叫阿陀那,陳真諦三藏譯為無洠В瑹o洠Р痪褪遣皇У囊馑紗幔【
是玄奘譯阿賴耶名藏,藏的作用不也就是受持不失嗎?賴耶在三性中,是無
覆無記的;在繫中分別,也是三界繫及無漏不繫的;約三斷分別,有漏賴耶
的種子,在修道位上一分一分的滅去,是見道所不能斷的。再探究到建立阿
賴耶的目的,主要也還是為了業力的受持不失,使業果得以聯繫。所以唯識
家的阿賴耶,與正量部所說的不失法,確有他的共同性;不過唯識學說得嚴
密些吧了。

子二  諸行業
    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再說業。然論文的意義,實為解說業力,以說明不失法的性伲!敢磺
」的「諸行業」,有「相似」的、有「不相似」的兩種。欲界與欲界的業相
似,色界與色界的業相似,無色界與無色界的業相似;善的與善業相似,不
善的與不善業相似;有漏的與有漏業相似,無漏的與無漏業相似:這是相似
業。這業不同那業,那業不同這業,就是不相似的業了。清辨說:不相似業
,各有一個不失法;相似的業,有一共同的統一的不失法。也就是凡業力的
相同者,和合似一,有一共同的不失法,將來共成一果。我以為此相似不相
似業,也可以說是共業不共業。屬於某一有情的,各各差別,是不相似業。
如眾生共業,將來感得眾生共得的依報等,即是相似業。每一有情,現生及
過去生中,造有很多的相似與不相似的業,但他在前一生命結束,即死亡了
以後,重行取得一新生命的時侯,在無量無邊的業聚中,某一類隨緣成熟。

假使他生在欲界,就唯有「一」欲「界」的業生果;而欲界業中又有六趣的
差別,他如生在人趣,就唯有人趣的業生果;人中也還有種種。總之,作業
雖很多,而新生時唯是某一界一趣的業,最「初」生起「受身」,「爾時」
就唯有某一種果「報」單「獨」的「生」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