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 >

第94节

16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9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文主要参考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及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有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第二节施耐庵和《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又名《水浒忠义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文学巨著。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一说是施耐庵,一说是罗贯中,也有说是施耐庵编,罗贯中续。①关于施耐庵生平,历史资料记载绝少。②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和发现的《施氏家簿谱》、《施子实碑》载,说他名子实,字肇端、彦端,一说名耳,原籍苏州,后迁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生于元贞二年(1296),约于洪武三年(1370)去世。
  相传施耐庵生于船家,从小就熟悉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三岁他入浒墅关(今属江苏)读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后来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做官二载,因秉性耿直,与当道不合,乃悬印弃官而去,寓居苏州,与江浙儒学提举副使刘基相往还,结下深厚的情谊。③苏、杭二郡,素为繁华之府,民间演戏、说书之风颇为盛行,各地艺人丛集于此,表演历代故事;坊巷间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绘声绘影,引人入胜。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为了寄托自己反抗腐朽黑暗势力的叛逆情感,他决心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故事的白话小说,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斗争。
  施耐庵用心搜采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对宋末以来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铺衍其中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又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故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他还参阅了《宋史》中《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文献,来充实自己对民间传说的再创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施耐庵对宋江及其同伙的起义故事加以文学的提炼,寓以丰富的想象,初步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李逵、孙二娘等一批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创作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初稿。
  正当施耐庵沉酣于笔墨之间时,江南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张士诚的反元武装驰骋太湖流域,割据苏州一带;变幻动荡的政局使施耐庵难以静心修改《水浒传》,他以博学被张士诚部将卞元亨荐举,入张士诚幕府。但是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事不可为,不久便托辞照顾老母,避居兴化白驹镇老家,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小说创作。施耐庵回到白驹镇后,筑舍于四面围水的施家垛上,避开战乱的纷扰和尘俗的嚣闹,在这水网交错、芦荡连绵的水村中,尽心从事《水浒传》的修改。
  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陈见,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① 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02 页。
  ② 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 册,第30 页。
  ③ 据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92 页。以消自己痛恨专制社会的块垒。他构筑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资格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干而不枉其委用。施耐庵在书中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哲理。他笔下的“强盗”,急公好义,他们路见不平则拔刀相助,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英雄,成为献身于真理、正义的楷模。《水浒传》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去虚伪的光环,显得卑鄙、丑陋,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
  明洪武初年,天下鼎定伊始,人才奇缺。这时任翊运守正文臣的诚意伯刘基,受朱元璋之命,网罗四方才士,以匡助明室。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乃亲赴白驹镇,欲罗致施耐庵入朝为官。
  然而年逾七十的施耐庵却无意轩冕,他喜欢在林泉之间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以年迈谢却了好友的荐举,并把刚完稿的《水浒传》拿给刘基看。刘基阅读了《水浒传》后,也就不再勉强施耐庵出仕了,他回去禀报朱元璋道:“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①不久,施耐庵染病而悄然逝去,享年约七十五岁,葬于家乡施家桥畔。
  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后并没有立即刊行,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以后又经李贽、金圣叹等人的修改,由最初的一百回本而形成通行的七十回本。全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紧张曲折,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精彩动人,出人意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施耐庵凭着他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向读者展现了“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自然风貌,描绘了梁山水泊英雄们活跃于河湖港汊的侠义生活。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皆十分成功。施耐庵或以浓墨重彩,精心细描;或烘云托月,借客喧主,使之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李逵的忠诚不二、鲁智深的见义勇为、武松的正直英勇、林冲的不甘屈辱、杨志的刚烈、阮小二的机敏、花荣的骁勇、石秀的忠义,皆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即使一些反面人物,如高俅的奸险、高衙内的荒淫,亦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留下一连串可憎的回忆。
  虽然后来不少统治者因《水浒传》的民主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明令禁毁,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小说却禁而不止,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家喻户晓,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同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奇葩。近代以来,《水浒传》还被译成多种外文,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①除《水浒传》外,施耐庵尚著有遗曲《秋江送别》②,另有《志余》等,惜佚。
  ① 顾公燮:《丹午笔记》五一《施耐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68 页。① 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112 页。② 刘冬:《施耐庵遗曲三读》,见《江海学刊》1983 年第2 期。
  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04—约1582)③,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小说,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①。受此刺激,他发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②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③。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④,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说上来⑤;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发生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小说的初稿。
  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谐■于一炉的长篇小说,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
  为了使小说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
  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
  《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才补为岁贡生。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③ 据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① 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见李征等:《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淮安出土》,据《文物》1975 年第10 期。
  ② 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见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③ 吴承恩:《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见《吴承恩诗文集》。
  ④ 吴承恩:《赠友人》,见《吴承恩诗文集》。
  ⑤ 吴承恩:《祭卮山先生文》,见《吴承恩诗文集》。
  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①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乐观慷慨。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谈文说史,兴味盎然。
  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①。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
  隆庆四年(1570),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②吴承恩归田后,回首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山青水秀,逍遥自在。
  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书情节波澜起伏,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