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9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和七年(833)九月,侍御史李款见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遂于阁内弹奏郑注罪行。守澄将郑注匿于右军,保护起来。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与守澄不和,厌恶郑注,左军将李弘楚与韦元素定计:诈称中尉有病,召郑注前来治病,乘机擒而杖杀。可是郑注来后,口若悬河,侃侃而谈,韦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弘楚再三示意,元素皆不理睬,最后“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宰相王涯也扣压了李款的奏疏,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①同年十二月,文宗患了风疾,口不能言。经王守澄引荐,郑注得以给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郑注调制的药剂,很见效,于是,郑注得到了文宗的宠幸。太和八年(834)九月,郑注总结了自己治病的经验,奏上《药方》一卷。文宗于浴堂门召见郑注,还咨询富国之术,郑注建议恢复榷茶政策。榷茶是一种征收茶税、管制茶叶生产、取得专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②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③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①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七年。
园,官自造作,量给直分,命使者主之”。当时饮茶盛行,茶叶生产有很大的发展,郑注建议通过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宰相王涯兼榷茶使,并赐给郑注锦彩若干。
太和九年(835)正月,郑注上言秦中有灾,应兴工役以禳灾。文宗喜欢诗文,曾读杜甫诗《哀江头》,其中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知道天宝以前曲江沿岸有楼台行宫府署等,心里很羡慕。经郑注上言,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并修造了紫云楼、彩霞亭等。四月,文宗以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郑注受任以后,遂举荐仓部员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来的职务。虽然李款以前曾弹劾过郑注的罪过,但他不计较个人恩怨,认为“加臣之罪,虽于理而无辜;在款之诚,乃事君而尽节”①。
李宗闵在任吏部侍郎时,曾通过驸马都尉沈■结托女学士宋若宪及知枢密使杨承和,由于二人的内助,遂进为宰相。这年六月,牛党成员京兆尹杨虞卿获罪,被投入御史台狱,李宗闵极力营救。文宗以李宗闵朋比为奸,遂贬为明州刺史,不久再贬为处州长史。七月,郑注揭发了李宗闵勾结沈■、宋若宪之事,内官杨承和、韦元素、沈■及若宪“姻党坐贬者十余人”,又贬李宗闵为潮州司户。②九月,郑注擢为工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文宗亲自于九仙门召见,并当面赐以告身。从此,郑注得以充任近侍,深受文宗倚重。时文宗嫉恶宦官专权,欲尽诛宦竖,但此事又难与将相明言。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意,并“屡见密计”,还引荐李训相助。文宗以为郑注、李训皆经王守澄所引荐,与他俩谋事不至于引起宦官的怀疑,遂推心置腹,担心事密告于郑注。于是他俩“遂以诛宦官为己任,两人相挟,朝夕计议,所言于上无不从,声势烜赫”,外人也只知郑注与李训“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与上有密谋也”③。
郑注与李训密谋剪灭宦官,先是利用了宦官内部的派别及其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然后分而治之,诛杀了大宦官韦元素、杨承和等,又设计酖杀了宦官头子王守澄。为了将宦官一网打尽,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凤翔地近京师,京兆三辅之一,是一个军事要镇。
郑注赴镇前,曾与李训约定:到镇后即选拔数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怀揣利斧,作为亲兵。李训与郑注约定,将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在浐水附近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浐水送葬,郑注即奏请以亲兵护丧,届时命亲兵以斧砍杀宦官,“使无遗类”①。但此事因李训私自改变了计划而未成。
十一月二十一日,发生了“甘露之变”,在凤翔镇的郑注闻知李训已开始了行动,随即率五百名亲兵火速赶往京师援助。当郑注一行人马行至扶风县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即返回凤翔。
仇士良派人持密敕给凤翔监军张仲清,令杀死郑注及其羽翼。张仲清心里恐惧,不知所措。押衙李叔和为他献计,以召郑注议事为名,屏去其随从亲兵,然后一举杀死。郑注率其卫兵前来议事,李叔和把其卫兵留在外边,只容数人随从入内。郑注举杯饮茶之际,被李叔和抽刀杀死,其亲兵也全部① ③《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② 《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
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被杀。接着郑注全家老幼被诛灭,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茂等郑注幕僚也全部遇难,“死者千余人”。张仲清派军将郑注首级入献京师,枭于兴安门。②在宦官的胁迫下,文宗下诏给郑注冠以“谋逆”的罪名。
郑注等人被杀后,宦官更是甚嚣尘上,唐文宗完全受宦官的掣肘,心情抑郁,“上或登临游幸,虽百戏列于前,未尝少悦,往往瞠目独语,左右不敢进问”。他无限伤感,题诗云: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①郑注虽由宦官引进,但他与李训执政后,不是为虎作伥与宦官同流合污,而是佐助文宗锐意革除时弊,极力谋除宦官,以恢复皇权。清人尚宛甫说:“训、注虽谲进,然乱贼人人得诛;举世畏宦官,训、注独舍生诛之,使其谋成,则武、宣、懿三宗必无复废立之事。”②尽管郑注同李训一样,对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政治形势缺乏深刻认识,但他们敢于同腐朽的宦官势力作斗争,举动是正义的、积极的。虽然他们失败了,但也无可厚非。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得好:“俾王叔文一不成,训、注再不成,以至不可救,而训、注固未可深责。”③① 《唐语林》卷四。
② 转引自《柳文指要》下卷二《永贞一瞥》。
第四十三章高力士鱼朝恩仇士良第一节高力士家世与宦历高力士(684—762)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高州)人。曾祖冯盎为广、韶十八州总管,祖父冯智■为潘州刺史。父冯君衡因罪被“裂于冠冕,籍没其家”②。因此,他幼年时即与母失散。圣历(698—699)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将他阉了以后送入皇宫内。高力士从小聪慧,办事机敏,则天女皇很喜欢他,命他在左右侍奉。后因事触怒了武则天,被责打以后赶出宫去,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高延福原为武三思家奴,与武三思关系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出入武家。一年后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宫,隶属司宫台。到了成年,他已长到六尺多高,体力强健,做事小心谨慎,善于传达诏令,擢授宫闱丞,掌管宫内门禁。
唐中宗末年,韦武集团图谋不轨,临淄王李隆基暗中结交才勇之士,以匡救皇室。高力士善观时变,遂“倾心奉之,接以恩顾”。李隆基也十分需要宫内宦官作内援,便深相结交。从此,高力士的命运便和李隆基紧紧连在一起了。
唐隆元年(710),李隆基发动羽林军平定了韦武之乱,恢复了睿宗帝位,因功被立为皇太子。他奏请高力士隶属内坊,在左右侍奉,并授以朝散大夫,内给事。高力士开始成为李隆基的一个亲信。
高力士的政治地位渐渐提高了,他对皇太子李隆基更是忠心耿耿,殷勤备至,因而深受信用。在此期间,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一再危害皇太子的地位。玄宗即位后,开元元年(713)七月,即与高力士等亲信粉碎了太平公主的阴谋政变,高力士因功擢授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这时,高力士已是三品将军,便负责传达诏命,开始介入政事。“宦官之盛自此始”①。介入政事开元元年十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奏请进用郎吏,他再三论奏,玄宗始终仰视殿廷,置之不理,姚崇有些害怕,匆忙离开殿廷。高力士见此情景,以为玄宗处事不当,罢朝后,即上谏说:“陛下新总万机,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玄宗向他解释说,大事可以奏闻,进用郎吏之事则宰相完全可自行裁决,不必奏闻。事后,高力士去省中向宰相传达诏命时,便将玄宗的话对姚崇说了一遍,姚崇既消除了疑虑,又钦佩玄宗“识君人之体”①。
高力士自幼与母麦氏失散,他贵显后,岭南节度使探听到麦氏的下落,于是将麦氏从泷州迎接到长安。玄宗封麦氏为越国夫人,追赠力士亡父为广州大都督。
① 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作注。
② 见《高公(力士)神道碑》,《考古与文物》1983 年第2 期。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玄宗开元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玄宗开元元年。
开元十四年(726),宇文融、李林甫等人弹劾中书令张说,说他引术士占卜及贪赃受贿,玄宗敕宰相源乾曜等人审讯。两天之后,玄宗派高力士去看望张说。高力士同情张说,回奏说:“说坐于草上,于瓦器中食,蓬首垢面,自罚忧俱之甚。”高力士发现玄宗有怜悯之意后,马上奏说:“说曾为侍读,又于国有功。”②由是玄宗赦免了张说。
开元十七年(729),高力士随玄宗谒拜桥陵和昭陵。他在太宗昭陵寝宫发现一个小梳妆箱,内有一个柞木梳,一个黑角篦和一把草根刷子,慨叹说:“先帝首建义旗,新正皇极十有余载,方致升平,随身服用,惟留此物,将欲传示子孙,永存节俭。”即把此事上奏了玄宗,玄宗来到寝宫,询问太宗遗物,力士立即跪下献上,玄宗接过遗物,肃然起敬,说:“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将以喻此,曾何足言!”③扩张宦官势力玄宗时宦官势力日渐扩张。高力士、杨思勖皆为三品将军,门施棨戟。
杨思勖屡次率兵出外征战,高力士则居内侍卫,尤为贵幸。但身为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的王毛仲因养马有功,倍受恩宠,常凌辱宦官,高力士等宦官嫉妒他受宠,但又不敢明说。开元十八年(730),王毛仲欲求做兵部尚书,玄宗不太满意。后王毛仲妻生子,玄宗派高力士去赠送金帛,并授新婴儿为五品官。高力士回来后,绘声绘色地说王毛仲对授他婴儿五品官颇有怨言,以激怒玄宗;又进而奏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①恰在这时,玄宗又听说王毛仲派人去太原索取甲仗,于是,即疑他作乱,遂于翌年正月将王毛仲贬为瀼州别驾,并诏令于途中缢死,其四子皆贬为远州参军,受株连者数十人。
除掉了王毛仲一派势力之后,宦官势力遂进一步扩大。唐玄宗对高力士特别宠信,竟说:“力士上直,吾寝则安。”因此,高力士常留在殿侧簾帷中休息,很少回私第。百官的奏表,皆先呈送高力士,然后再上奏,有些小事则他自行处理。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少府监冯绍正与高力士结拜为兄弟。瀛州吕玄晤之女有国姝之姿,高力士娶为妻子。玄晤被擢为少卿,其子弟也皆任王傅之职。
这时,权势炙手可热的高力士已成为风云人物,朝臣“若附会者,想望风采,以冀吹嘘,竭肝胆者多矣”。诸如宇文融、李林甫、王鉷、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皆“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唐宗室成员也都怕他三分,太子与他称兄道弟,诸王、公主称为“阿翁”;至于驸马之辈,皆称他为“爷”。
高力士地位的尊宠,使宦官在政治上也空前活跃起来,如黎敬仁、牛仙童、王承恩、边令诚等十几个宦官,并为内供奉,有的任监军使、功德使、市鸟兽使,出使回来后,一个个成为爆发户,“所裒获,动巨万计,京师甲第池园、良田美产,占者什六”,他们的宠遇几乎与高力士相等,“然悉藉力士左右轻重乃能然”。
② 《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
③ 《高力士外传》。
① 《新唐书》卷一二一《王毛仲传》。
干预朝政高力士虽然权大势盛,但对皇帝依然是小心谨慎,他自称:“供扫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①故有的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②。这种为人处事作风,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也是由他的品行所决定的。高力士干预朝政,在不少事情上并不附会权臣奸相。有的事还很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