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76节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7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仙芝经自己举荐才步步高升,今天却不告知自己而擅奏捷报,是忘恩弃义。最后又训斥他说:“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但缘新立大功,不欲处置。”高仙芝忧惧不安。监军边令诚感到夫蒙灵詧对待此事殊不公正,遂将此事上奏朝廷。其年十二月,朝廷为嘉奖高仙芝的赫赫战功,制授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詧为四镇节度使,并征调夫蒙灵詧入朝。
  高仙芝虽擢任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见了夫蒙灵詧仍是“趋走如故”,毫无报复之意,这倒使他心里不安。副都护程千里、大将军毕思琛、行官王滔、康怀顺、陈奉忠等,也曾在夫蒙灵詧面前诋毁过高仙芝,他领节度使后批评程千里说:“公面似男儿,心如妇人,何也?”又责备毕思琛过去凭借威福,擅夺他城东一千石种子庄,最后还对思琛说:“我欲不言,恐汝怀忧,言了无事矣。”又把王滔等叫到面前,命拉下去将笞打,过了一会又都释放。由于高仙芝把过去彼此之间结下的怨隙一一挑明,并予以宽免,使军将们消除了顾虑,“由是军情不惧”。
  天宝八载(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受小勃律镇军困苦,运粮受阻,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来年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进至大勃律。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朅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三月,唐廷册立勃特没之兄素迦为朅师王。①怛逻斯战役之败天宝八载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礼节,请求进讨。经唐廷允许后,遂发兵进攻石国。高仙芝派人先与石国约和,然后乘其不备,出兵掩袭,遂俘虏石国王及其部众,胜利而归,并尽杀其老弱。高仙芝为人贪婪,掠得石国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②。
  天宝十载(751)正月,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玄宗以其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命他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由于安思顺讽劝部下“割耳剺面”苦苦相留,此令未能实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高仙芝以欺诈的手段攻破了石国,并大肆杀掠,石国王子将此遍告昭武诸胡,激起了他们的愤慨,便暗中联合大食国共同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获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八载。
  知此事后,遂于其年四月亲率蕃、汉兵数万进攻大食,深入其境七百余里,至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军遭遇,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道路,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奋起大棒,为他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①枉死于宦官的屠刀下天宝十四载(755),高仙芝封为密云郡公。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挥师南下。唐玄宗在派出封常清东讨叛军之后,又以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率飞骑、彍骑及朔方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五万人。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出发,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高仙芝举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并命边令诚为监军。
  高仙芝率军进驻陕郡(今河南三门峡西)。由于天下承平岁久,兵不习战,再加上中原地区防务空虚,安禄山叛军迅速逼近东都,把封常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狼狈逃往陕郡。不久前曾夸口“挑马箠度河,计日取逆胡首以献阙下”的封常清这才认识到叛军锐不可当,劝高仙芝退守潼关,以阻止叛军西进。高仙芝依从了封常清的建议,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放火焚烧了仓库,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官军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官军退入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缮修守备,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叛军前锋很快兵临关下,攻关不下,只得退走。
  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潼关以西,长安已无险可守。官军扼守潼关,完全能阻止叛军西进关中,高仙芝退守潼关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但是,监军边令诚常常以私人相请托,遭到高仙芝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在他入朝奏事时,具言仙芝、常清的所谓逗留桡败的情状,并诬奏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昏庸的玄宗听信宦官的一面之辞,误以为真,十分恼怒,敕令将二人处以死刑。
  十二月十八日,边令诚手持敕书到了潼关,先杀了封常清,暴尸于芦苇之上。这时高仙芝恰好回到厅上,边令诚调来一百多名陌刀手作为侍卫,然后来到厅上对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接着宣布了高仙芝的罪状,并处以斩首。仙芝听了感到十分冤枉,极力分辩说:“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他回头对麾下说:“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于是军中遂异口同声,高呼“枉!”其声震天动地。①尽管如此,不以大局为重,执意以私害公的边令诚并不顾忌这些,高仙芝终于死于他的屠刀之下。
  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他镇守安西,为维护唐西陲的安全、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作出了贡献。他退守潼关,暂避敌锋,有利于阻止叛军西进长安。但由于宦官的诬陷,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载。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玄宗天宝十四载。
  第三十章唐德宗唐德宗,名李适(742—805),代宗之子。广德元年(763)代宗即位,史朝义占据东都洛阳,代宗任命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晋封鲁王,后又改封雍王,率军讨代史朝义。不久河北平定。李适被任为尚书令。广德二年(764)被立为太子。大历十四年(779)李适即位。时为三十七岁,正年富力强,一心想使唐中兴。
  第一节讨伐藩镇,指挥失当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重重,政治危机四伏,最使统治者感到烦恼的就是藩镇割据。河北、淮西的割据势力最为强大,“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他们拥有大量军队,修筑城堡,自设文武官吏,自己征收赋税,不向国家缴纳贡赋,同时互相勾结抗拒朝廷。唐肃宗、代宗时期由于统治者无能为力,对藩镇采取了姑息容忍的政策。德宗即位后,藩镇势力有增无减,德宗再也不能容忍,一心想要平定藩镇。建中元年(780)他接受了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为讨伐藩镇提供了军费。
  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成为唐讨伐藩镇的重要契机。在此之前,李宝臣和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相互串通,力图在藩镇内实行父传子的世袭制。因而在大历十四年(779)田承嗣死时,李宝臣极力向朝廷请求,立田悦为魏博节度使,得到了唐代宗的准许。所以到此时田悦接连为李宝臣之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继任节度使,德宗正想革除以前的弊病,没有答应。有人劝谏德宗说:“惟岳已据父业,不因而命之,必为乱。”德宗说:“李惟岳本无资以为乱,皆藉我土地,假我位号,以聚其众耳。向日因其所欲而命之,而乱日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然则惟岳必为乱,命与不命等耳。”德宗终究没有准许。于是田悦与李正己等派遣使者暗中谋划,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建中二年(781)五月,魏博镇田悦进攻邢州和临洺县,挑起了战端。德宗下令任命李晟为神策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联合授救临洺。六月,由于梁崇义据有襄、汉七州,不听招抚,顽固抗拒朝命,德宗授予李希烈南平郡王的爵位,加任为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统领各道兵讨伐梁崇义。杨炎劝谏德宗,指出李希烈为人心狠,不讲情义,其曾为董秦(李忠臣)养子,董秦对他信任无比,而他最终却驱逐了董秦取而代之。其人“无功犹倔强不法,使平崇义,何以制之”。德宗没有听从劝告。
  七月,唐官军将领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在临洺大败田悦军,同时唐将又在徐州大败魏博、淄青军。当时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已死,他的儿子李纳擅自统领军务,被唐军击败后,退回濮州,接着唐德宗命令卢龙节度使朱滔攻打成德李惟岳,李惟岳战败逃回恒州。这时藩镇内部出现了一些矛盾,李惟岳的部下王武俊杀死了李惟岳,投降了唐朝。在此之前的建中二年八月,李希烈攻打襄、汉,取得了胜利,梁崇义兵败自杀。德宗对于一时取得的胜利缺乏清醒的估计,对藩镇的割据形势、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认真的分析,因而采取了一些失当的措施,使平定藩镇的斗争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战祸。
  当时德宗任命成德镇降将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二州都团练使,另一降将康日知为深、赵二州都团练使。将德、棣二州分给朱滔,目的是在给降将和有功之臣赏赐的同时,分散和削弱藩镇的力量。结果,王武俊认为自己功劳大,地位反而比张孝忠低,和康日知并列,很不服气,拒绝接受朝廷的任命。朱滔想要取得深州,已经屯兵据守,不想交给康日知,对朝廷这样的安排也很不满。于是这一纸任命促使朱滔、王武俊反倒与田悦、李纳相互勾结,共同反抗朝廷,使藩镇战争进一步扩大。朱滔又写密信给他的哥哥凤翔节度使朱泚,约定共同谋反,信被马燧查获,唐德宗就将朱泚召到长安,进行监视。同时又派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协助马燧攻打河北三镇,李怀光先胜而后败,唐军与叛军处于相持状态。这样叛军各将帅就相约称王,明目张胆地与朝廷对抗。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拥立朱滔为盟主。李希烈在击败梁崇义后就已不听朝命,叛军各将乘机劝李希烈称帝,以相互声援。
  建中三年(782)十二月,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李希烈兵强粮足,势力最强。他派兵四处抢掠,并包围郑州,威胁洛阳,李希烈的反叛使战火由河北扩大到河南。建中四年(783)八月,李希烈率领三万兵包围襄城,攻打哥舒曜。九月,宣武节度使李勉派遣部将唐汉臣率兵一万援救襄城,德宗派刘德信率军助战。李勉奏称:“李希烈精兵皆在襄城,许州空虚,若袭许州,则襄城围自解。”①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积极建议,但是李勉派遣二将奔往许州,未到数十里,德宗就派遣中使责备李勉违背诏令,将二将追回,结果遭到许州叛军的拦击,官军大败,死伤过半。李希烈的军队掠夺到伊阙,李勉派四千人加强防守东都洛阳,被李希烈断绝后路。宣武军从此士气不振,襄阳城处境更加危急。这些都是德宗指挥失当的恶果,不仅错过了战机,而且使自己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二八,德宗建中四年。
  第二节泾原兵变建中四年(783)九月,德宗征发泾原等各道兵马援救襄城。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来到长安,士兵们冒着雨,天气寒冷,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优厚赏赐,结果一无所得。士兵们出发到了浐水,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翔犒赏军队。王翔只给粗饭素食,引起了士兵的不满,导致哗变。士兵们扬言:“吾辈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邪!闻琼林、大盈二库,金帛盈溢,不如相与取之。”于是击鼓呐喊,攻入京城。姚令言正入朝辞行,听说后急忙赶来劝解士兵们说:“诸君失计!东征立功,何患不富贵,乃为族灭之计乎!”②士兵们不听,用兵器胁迫姚令言向西进兵。德宗急忙命令每人赏赐布帛二匹,众人更加愤怒,用箭射中使,德宗又令中使安抚士兵们,可是乱军已到了通化门北,中使一出城门便被乱兵所杀。德宗又命令拿出二十车金帛赏赐给士兵,这时乱军已经入城,不可阻挡,德宗带领部分皇妃、太子、诸王等人仓皇出逃。
  自从鱼朝恩被杀后,宦官不再掌管军队,此时,曾在东宫服侍过德宗的两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统领宦官及左右的人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