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114节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1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西城行传》有多种异名,如《王玄策行传》、《西国行传》等,均见《法苑珠林》。③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369 页。
  有关部分已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
  唐代由水路去印度求法的旅行家是义净。咸亨二年(671),他从广州出发,经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东南部)至印度。在印度求法十年,又由海道至室利佛逝,停留六年,于永昌元年(689)回到广州。同年冬又去室利佛逝,六年后回到洛阳。义净前后在外旅行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在回国途中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及《大唐求法高僧传》,这是唐代记述南海最详细的著作,是研究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十九世纪末即被译成法文和日文。
  元和四年(809),李翱去广州任职,从洛阳出发,循洛水入黄河,转汴渠,接山阳渎,经扬州,沿江南运河过苏州、杭州,又溯钱塘江转信江,渡鄱阳湖入赣江,越大庾岭,循浈水和北江南下,直达广州。全程走了一百二十四天。他用日记体裁记录了这次旅途经过,取名《来南录》①。全文八百四十六字,有较高的地理价值。
  ① 《李文公集》卷十八。
  第四节水文著作唐代在广德二年(764)以后,在长江上游已出现了记录长江枯水水位的题刻。
  贾耽非常关心黄河上游的情况,于贞元十四年(798)完成了我国历史上以黄河命名的第一部著作——《吐蕃黄河录》。此书有文有图,记载吐蕃境内“诸山诸水”的“首尾源流”①,10 卷,今不传。
  唐朝人对海洋潮汐的认识水平比前代有了提高。宝应、大历年间(762—779),出现了一部研究海洋潮汐的专著——窦叔蒙的《海涛志》,又叫《海峤志》。窦叔蒙,浙东人②,是一位民间科学家,其生平事迹不详。《海涛志》是我国现存的比较系统的第一部潮汐学专著,全书分六章,讨论了海洋潮汐的成因,海洋潮汐运动的规律,计算了相当长时期内的潮汐循环次数,对高低潮时的推算创立了一种科学的独步一时的图表方法,对一个朔望月里潮汐与月亮的对应变化作了生动的描述,指出了潮汐周月不等现象等等。
  与窦叔蒙几乎同时代的封演,在《闻见记》中准确地记载了潮水涨落的逐日推迟③。封演和窦叔蒙在不同的正规半日潮地区进行着同样的观测项目,所得结果完全一样。
  卢肇在《海潮赋》中提出了潮汐与太阳有关的论点,也是一个进步。但他过分夸大太阳在潮汐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可取的。
  ① 《旧唐书》卷一三八《贾耽传》。
  ② ③《全唐文》卷四四○。
  第五节地质矿物著作隋唐两代的矿物及矿产地,在《新唐书·地理志》及其他志书中有一部分记载,共有矿物约三十七种。《道藏》中记载炼丹原料的有梅彪的《石药尔雅》和佚名的《金石簿五九数诀》。在本草著作中有矿物药,这些都是隋唐主要矿物文献。
  《石药尔雅》大约是元和元年(806)的著作①,约五千字,讲炼丹原料并解释许多炼丹药物的隐名,如水银(澒)的隐名就有姹女、青龙、流珠、元水、铅精等二十多个。全书记载矿物五十多种,隐名却达三百三十五个以上。
  《金石簿五九数诀》,约在麟德元年(664)成书②,记炼丹用矿物四十五种,每种矿物下面又记产地及辨认方法,全书约二千五百余字。
  苏敬等人纂修的《新修本草》54 卷,唐显庆四年(659)由政府颁行,收矿物药一百零九种。原书宋以后散佚,现残存12 卷半。
  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有名。他在今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发现螺蚌壳化石,认为这是沧海变桑田的遗迹。
  ① 袁翰青:《化学通报》1954 年7 月号。
  ② 李仲均:《地球科学主要著作系年》,1984 年油印稿。
  第六节沿革地理著作杜佑《通典》的《州郡典》和《边防典》是我国最古老的沿革地理专篇①。它打破历代正史地理志只记本朝的局限性,将一个行政单位的历史沿革由近及远地向上追溯,一般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体裁是杜佑的创造,继起者不少,以至形成了“十通”著作系列。
  在《州郡典》的末尾,杜佑首次力辨黄河伏流重源说的错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边防典》16 卷,把历史上中国四邻的部落和国家进行综合叙述,突出边防上的作用,显示出地理形势,给后来研究国防史的人提供了方便。
  ①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3 页。
  第七节堪舆著作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一个迷信派别——堪舆学开始盛行。隋代有僧令仙之术,唐初已有“五音姓利”说。唐太宗时,地理学家吕才按照太宗旨意,主持刊定阴阳书。在序言中,他批判了堪舆学中的迷信思想,指出禄命不可靠,丧葬和子孙的贫富、贵贱、寿数无关。吕才虽然对堪舆学作了批判,但社会上并不因为有人批判而减少信徒,新的堪舆著作不断问世。李淳风有《九星龙穴图》,丘延翰有《天机素书》4 卷。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破长安,国师杨益,号筠松,仕至金紫光禄大夫,职掌灵台地理,乘世乱之机,窃取内府堪舆书籍逃奔江西,授弟子三人。其一曰曾智,智授廖禹及其甥赖文进(一作俊)①。杨益一面授徒,一面著书。主要著作有《撼龙经》2 卷,《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青囊序》各1卷,《天玉经》4 卷,《都天宝照经》2 卷,《地理枢要》4 卷,《记师口诀节文》1 卷。
  ① 宋濂:《葬书释注叙》,载《琳瑯秘室丛书》一函。
  第五十章生物学中国古代生物学基本上处于生物学知识的收集和积累阶段。某主要成就大多体现在对于动植物形态、生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际观察与直观描述的范围之内,而较为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和提炼。虽然如此,这种观察与描述的深度和广度仍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使中国生物学呈现出令人叹服的多彩面貌。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复兴和医药学及农学的进步,人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更加扩大和深入,生物学知识日益丰富,对生物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也有显著进展,从而为宋元时期传统生物学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一节本草学与生物学中国历代本草学著作大多包含有关于药用动植物的翔实记载,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价值。隋唐以前,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共收录药物七百三十种,是当时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药物学专著,但由于陶弘景生活在南北对峙的时代,局处江南,“闻见阙于殊方”,再加上个人著述,“铨释拘于独学”,其见闻与看法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谬误之处也为数不少。隋唐两代,国家统一,中外、南北、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新发现的和海外传入的药物大为增加,用药经验也有了更多的积累,从而为编修一部较完善的本草著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右监门府长史苏恭(原名苏敬)上表建议修订本草,唐政府随即指派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以及许敬宗、孔志约、许孝崇、李淳风等二十二人与苏恭一起进行编修新本草的工作。同时,唐政府还明令征集全国各地所产药物,要求绘出实物图谱,以供编书之用。显庆四年(659),苏恭等人将《新修本草》编撰完成,并由政府颁行全国。这部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 卷,分为本草、药图和图经三部分,收录药物八百四十四种,其中比《本草经集注》新增药物一百十四种,考辨和订正载录有误的药物四百多种。在这八百多种药物中,“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①,包含有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等生物药近六百种。在新增补的一百多种药物中,则有生物药九十多种,如薄荷、蒲公英、独行根(马兜铃根)、蓖麻子,外来药安息香、阿魏、龙脑香、胡椒、底野迦(鸦片制品)等。由此可见,《新修本草》中生物药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些药物的性味、产地、形态、采集时间、炮制方法、功效和主治等,有丰富的生物学内容。《新修本草》如同后人所说“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②,编有药图25 卷,图经7 卷,其中绘有相当精确的各地动植物标本图样,以之作为按形态特征鉴别药物的依据。这实际上就是现代所说的动植物园谱,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动植物形态图的出现,可说是中国古代生物形态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新修本草》约在北宋末年佚失,敦煌曾出土残卷二片,现藏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另外日本仁和寺藏有日本天平年间的抄本。光绪十五年(1889),傅云龙在日本将当时仅存的十多卷书抄录下来,后刻入《纂喜庐丛书》,此即现今可见的《唐本草》,遗憾的是图录已无存。
  《新修本草》问世后,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本草著作,如孟诜《食疗本草》,王方庆《新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海药本草》等。其中唐玄宗时(八世纪)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对《新修本草》遗漏的药物进行增补,补录药物达数百种,有许多是南方民众习用的草药,为中国古代药用植物学知识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孟诜是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弟子,所著《食疗本草》,据今人辑本,其中已有一百六十多种关于植物类食物的记述,基本上包括了当时人们日常食用的粮油果蔬等栽培植物。例如当时刚刚作为普通蔬菜的牛蒡子、苋菜等,新引进的蔬菜白苣、菠菜、小茴香等,这① 孔志约:《唐本序》,见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年影印本。② 苏颂:《本草图经序》,见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年影印本。些蔬菜新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在培育和引种驯化栽培植物方面的进展①。《海药本草》是一部记述国外引进药物的著作,其中如瓶香、宜男草、藤黄、师子草、海蚕、郎君子等药物,均为以前典籍所未载,使人们增长了许多新的药用动植物知识。该书记述的青木香、阿魏、肉豆蔻、瓶香、龙脑、安息香、诃梨勒、胡椒等,都含有挥发油,显示了唐代在认识与开发芳香植物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①。
  ① 汪子春、罗桂环、程宝绰:《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年版。① 汪子春、罗桂环、程宝绰:《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年版。第二节地区性和园林动植物著作隋唐时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对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对某一地区动植物的专门记述,这对于了解该地区动植物资源是很有帮助的。其中较著名的有房千里《南方异物志》、《投荒杂录》,段公路《北户录》和刘恂《岭表录异》。房千里的著作已失传,仅在《太平广记》、《说郛》等书中存有片段,可略知其含有很多关于南方动植物的内容。后两部书则主要是记载岭南地区的动植物。段公路为著名学者段成式之子或侄,所著《北户录》3 卷,书中记载的动植物近五十种,如动物有犀、鹧鸪、蚊母、孔雀、绯猨、红蛇、红蝙蝠、蛤蚧、水母、红虾等,植物有桄榔、芜菁、甘蕉、枸橼、都念子、睡莲、水韭、无核荔枝、偏核桃、鹤子草、越王竹、指甲花等。刘恂在唐昭宗时曾任广州司马,后留居该地,所著《岭表录异》3卷,内容涉及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地区的风俗物产,书中记载的动植物有八十多种,如动物有蚊母鸟、鸺鹠、韩朋鸟、鹧鸪、黄蜡鱼、竹鱼、鹿子鱼、魵鱼、石首鱼、比目鱼、石矩、蛤蚧、水母、两头蛇等,植物有鹤子草、野葛、山姜、  竹、沙摩竹、倒捻子、榕树、桄榔、波斯枣、偏核桃、橄榄、枸橼子、龙眼子、椰子树等。这两部书重点描述了这些动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产地及用途,都是重要的地区性动植物著作。
  隋唐时期,园林建造非常兴旺,许多皇家和私家园林都很有名,其中搜集了大量观赏植物和珍稀动物,并且出现了王方庆《庭园草木疏》、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等专记园林植物的著作。如据《平泉山居草木记》记载,在李德裕平泉庄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