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

第10节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连鹊山(今荥阳西南),长达二十里。李世民登高瞭望,对诸将说,窦军“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阵久卒饥,势将自退,追而击之,无不克者”①。
  夏军士兵等到中午,不见唐军出战,又疲劳,又饥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到河滩上去取水喝。李世民看到夏军显得疲乏,阵势已经松动,认为时机已到,就命令将士渡过汜水,向夏军发动猛烈攻击。这时窦建德正在举行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九,高祖武德四年。
  朝会,仓猝应战,阵势大乱。李世民率领精骑插入夏军阵后,树起唐军的大旗。夏军将士回头一看,以为唐军占领了大营,无心再战,纷纷逃散。建德在混战中被刺伤,退至牛口渚,为唐军所俘。李世民将窦建德等解至洛阳城下,令与王世充相见,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唐军。
  建德妻曹氏及左仆射齐善行带领几百名骑兵逃回洺州,余众要立建德养子为主,继续抗争。善行主张“不如委心请命,无为塗炭生人”。便将府库财物分给士卒,各令散去。善行乃与裴矩、曹旦及建德妻等率官属举山东之地投降唐朝。七月,窦建德解至长安被害,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起兵至败亡,首尾共历十一年。①旧史评论道:“建德义伏乡闾,盗据河朔,抚驭士卒,招集贤良,中绝世充,终斩化及,不杀徐盖,生还神通,沉机英断,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宝被谗见害,凌敬、曹氏陈谋不行,遂之亡灭,鲜克有终矣。”旧史指出窦建德的失败在于“愎谏”,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但窦建德的遗爱,仍然长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河北大名县有“窦王庙”,父老群祭,历久不衰。大和三年(829),魏州书佐殷侔有感于其事,特在庙中立了一块纪念碑。
  ① 两《唐书》本传说他自起兵至灭亡凡六年,不确。
  第三节杜伏威杜伏威(?—624),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少时落拓不羁,不事生产,家境极为贫困。他与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辅公祏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屡次暗地送羊给伏威。姑家因此举报他们偷盗的事,官府缉捕很急,伏威与公祏便逃亡在外,聚众起义。这时伏威才十六岁。杜伏威是一个很勇敢的青年,每次战役,“出则居前,入则殿后”①。所以部众都很佩服他,推他做首领。
  当时山东人民苦于隋炀帝的征役,王薄、左君行等首先起义于长白山(今山东邹平西南会仙山)。大业九年(613),杜伏威率众往投左君行,没有得到左君行的重视,便离开长白山南下,辗转到达淮南,自称将军。当时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有苗海潮部起义军,杜伏威派辅公祏前去对海潮说:“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不敢抗,便率众归附伏威。接着,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领兵攻击伏威,伏威佯为败走,将隋军诱入芦苇丛中,顺风纵火,使陷入沼泽中的隋军全部烧死。海陵(今江苏泰州)义军首领赵破陈听说伏威兵少,有些轻视他。派人要求伏威合并过去。伏威叫辅公祏领兵在外待变,自己带了十来个人抬着牛酒去见赵破陈,破陈很高兴,把伏威请进营帐中,召集所有头领,纵酒高会。伏威突然在席上杀死了赵破陈,在座的人惊慌不及救,伏威又杀了几十个人,辅公祏的兵及时赶到,便把赵破陈的部众合并过来,共有几万人,势力更强了。
  大业十一年,起义军李子通部一万来人,也从长白山到达淮南,和杜伏威部联合。伏威选军中壮士养为假子,凡三十余人,以王雄诞、阚稜最为强勇。不久,李子通谋杀杜伏威,派兵袭击他。杜伏威受了重伤,掉下马来,王雄诞背负他逃到芦苇丛中,收集散兵,重整旗鼓。隋将来整乘机进攻,黄花轮一战,伏威大败,又被重创。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勇而多力,背负伏威逃走。王雄诞率壮士十余人随行保卫,与隋兵力战,才得脱脸。伏威收集余兵得八千人,在盐城(今属江苏)歼灭了隋将公孙上哲的军队。
  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派右御卫将军陈稜以精兵进攻杜伏威,时伏威屯六合(今属江苏),率众抵御。陈稜闭壁不战,伏威送他一身妇人衣服,称他为“陈姥”,以此激怒隋军。陈稜果然出战,伏威挥军奋击,冲进敌阵中,把隋军打得大败,陈稜狼狈逃跑了。伏威乘胜破高邮(今江苏高邮西北),引兵渡淮,据有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分遣诸将掠取属县,江淮间义军纷纷归附。伏威常选敢死之士五千人,称为“上募”,待遇优厚,与同甘苦。每有攻战,使上募先击。战斗完了,查看背上受伤的就杀掉,因为这种人是“退而被击”的。所获资财,都赏给战士。士卒有战死的,把他的妻子殉葬,“故人自为战,所向无敌”。
  宇文化及既杀隋炀帝,以杜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仍上表于东都,皇泰帝(即越王侗)以伏威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武德二年(619)九月,唐高祖遣使招抚杜伏威,伏威请降。唐以伏威为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① 《旧唐书》卷五六《杜伏威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令,封楚王。①逾年又以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大使,进封吴王,赐姓李氏。
  这时大江南北,沈法兴据毗陵(今江苏常州),杜伏威据历阳,陈稜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彼此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武德三年,陈稜、沈法兴既已为李子通击溃,杜伏威遣辅公祏将卒数千攻李子通。公祏渡江攻下丹阳(今江苏南京),进屯溧水(今属江苏),大败李子通。子通弃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尽入于伏威。伏威徙居丹阳,从此“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采取了一些强化政权,安定社会的措施。武德四年冬,杜伏威遣王雄诞进攻李子通,子通迎战于苏州,大败,退保杭州。雄诞追败子通于城下,子通穷蹙请降,伏威执送长安。雄诞又破汪华于歙州(今属安徽),于是伏威“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成为南方最大的力量。
  唐高祖既平河南、河北,武德五年遣使征伏威入朝。伏威“俯首应诏,不悦于躬”①。时李世民新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声震淮泗,伏威心怀畏惧,又经李百药等劝说,终于西行入朝。唐拜伏威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居长安,位在齐王元吉上,以示尊宠。
  杜伏威“崇尚佛理”②,尤信道教,“好神仙长年术”③,服食云母中毒,于武德七年二月暴卒。时辅公祏在丹阳起兵反唐,诈称伏威之命,以蒙蔽部众。唐将李孝恭既平公祏,把公祏的反书送给唐廷,高祖信以为真,乃夺伏威官爵,没入家产。唐太宗即位,知道伏威蒙受冤屈,恢复了他的官爵,并以公礼成葬。
  ①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① 《续高僧传》卷十四,《唐苏州通玄寺释慧頵传》。
  ② 《续高僧传》卷十四,《唐苏州通玄寺释慧頵传》。
  ③ 《新唐书》卷九二《杜伏威传》。
  第五章李勣魏徵第一节李勣瓦岗起义李勣(594—669),他本姓徐,名世勣,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
  人。唐高祖赐姓李,又避太宗讳,遂单名勣。李勣出身于土豪,“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他为人慷慨,仗义疏财,与他父亲“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①。大业十二年(616),翟让在瓦岗(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这时,十七岁的李勣也前来参加。他劝告翟让说:“东郡于公与勣皆为乡里,人多相识,不宜侵掠。荥阳、梁郡、汴水所经,剽行舟,掠商旅,足以自资。”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率军西进,很快攻入二郡境内,掠取公私商船,因而“资用丰给,附者益众”②,队伍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瓦岗军的发展与壮大,引起了隋皇朝的恐惧与不安,立即派荥阳通守张须陀率军前来镇压。翟让用李密的计谋,于荥阳大海寺附近同张须陀交战,李勣与李密将隋兵团团围住,经过浴血奋战,杀死张须陀,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
  李勣见李密的才干胜过翟让,便与王伯当共同劝说翟让推李密为主,于是李密被尊为魏公,成为瓦岗军的最高统帅。不久,李勣以奇计于洛水大破隋将王世充军,因功封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发生了严重的水灾,饿殍满野,隋炀帝虽命令开黎阳仓救灾,但由于政令紊乱,仓吏又不能及时散发,致使每天饿死数万人。李勣遂向李密献计说:“天下大乱,本是为饥,今若得黎阳一仓,大事济矣。”李密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率本部五千人马向黎阳仓进发,在其他义军的配合下,当天即攻占了黎阳仓,并迅速开仓济贫,任民所取,因而博得了饥民的热烈拥护,纷纷加入了起义军,“一旬之间,胜兵二十万余”。从而迅速地壮大了队伍,开创了起义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义宁元年(617),瓦岗军发生内讧,李密设计杀死翟让,李勣也被门卫砍伤。李密将李勣扶入帐内,亲自为他上药,并让李勣与单雄信等人统率翟让旧部,“中外遂定”①。
  事后,李密骄傲自大,又不抚恤士兵,仓粮虽多,但府库无钱帛,战斗获胜,又无所赏赐,兵士不满。李勣见军心不稳,一再提醒李密,指出他的失误。李密很不高兴,遂命他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②。
  宇文化及于江都缢杀隋炀帝后,率十万大军北上,奔东都洛阳而来。越王杨侗刚即帝位,自度抵挡不住,遂诱降李密,命他讨伐宇文化及。李勣奉命守仓城,于城外掘深沟,加强守备。宇文化及来势汹汹,架设攻具,四面攻城,但受深沟所阻,不能到达城下。李勣又于沟中挖地道,出击敌人,宇文化及大败而去。
  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入关降唐,李勣仍据守黎阳等十① 《旧唐书》卷六七《李勣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②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炀帝大业十二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
  ② 《资治通鉴》卷一八六,高祖武德元年。
  郡之地,未有归属。后听从魏徵的劝说,决定归唐。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于是派人至长安献于李密。使者初到京城,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唯有给李密的信函,感到奇怪。使者奏明了李勣的本意,高祖十分高兴,并称赞他“感德推功,实纯臣也”。即诏授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加右武候大将军,封曹国公,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其父李盖也受到了封赏。并令李勣统“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
  不久,李密叛唐被杀。李勣崇尚义气,上表请准其收葬。高祖归还了李密尸体,李勣备君臣之礼,“大具威仪,三军缟素”,安葬于黎阳山。礼毕,才与将士脱下丧服。他的这种“事君以忠”的举动,再次博得了人们的赞许,“朝野义之”①。
  投唐立功武德二年(619)十月,窦建德率大军南下,与李勣的巡逻部队遭遇,混战一场。建德进攻黎阳,一举破城,俘获了淮安王李神通、魏徵与李勣父李盖,唯李勣率百余骑突围而出。但因其父被俘,又返回来投降窦建德,授任左骁骑将军,仍守黎阳。②李勣虽投降了窦建德,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想脱身归唐,又怕其父受到连累,便与郭孝恪定计,先立功效以取信窦建德,然后再寻机脱身。于是他主动出击王世充,攻破获嘉城,俘获很多;接着又袭击新乡,俘虏其骑将刘黑闼,都献给窦建德。李勣屡建战功,得到了窦建德的信用,使防范松弛,遂于武德三年(620)正月归唐。有人劝窦建德杀死李盖,他说:“世勣,唐臣,为我所虏,不忘本朝,乃忠臣也,其父何罪?”①遂舍而不杀。
  李勣归唐后,仍任总管。不久,随从秦王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大获全胜。接着,又参加了平定王世充的战斗。这年九月,唐军于邙山击败王世充军,进逼洛阳,其管州总管杨庆请求投降。杨庆原李密旧将,李世民派李勣率军赴轘辕道安抚其众,于是,荥、汴、淆、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