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_通鉴注_简论-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2年9月
杭州大学学报_
JOURNALOFHANGZHOUUNIVERSITY
Vol。12,No一3
September1982
胡三省《通鉴注》简论
仓修良
今年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史家胡三省逝世六百八十周年。他曾竭毕生精力为我国编年
史巨著《资治通鉴》作了详尽的注释,为后人阅读这部史学名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
祖国文化遗产增添了光彩。《通鉴注》与《通鉴)一样,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
财富,因此,对于这样一位为祖国文化发展作过贡献的历史学家,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然而对于说:
。
“一若身之于擅长
地理外,言论行谊,举无足述者。呜呼!《鉴注》全书具在,岂特长于地理已哉1。《鉴
注》成书至今六百六十年,前三百六十年沉埋于若无若有之‘中;后之三百年掩蔽于擅长
地理之名之下,身之殆可谓真隐矣!”直到”
六年
。
宋
恭帝德佑元年(1275),从军江上,主管沿江制置司机
。
亘文字,上御熬之策,宰相贾似
道不用,战败后,间道归乡里。次年,元军进入临安(今杭州市),胡三省避难新昌,第3期胡三省《通通鉴注卜简论加i
就在这次战乱中,多年心血积累的书稿《通鉴注)不幸全部散失。南宋灭亡后,决不仕
元,长期隐居,于悲愤之余,把全部精力用于《资治通鉴》的注释上面。尽管当时物质
条件极端困难,但注释工作却始终不懈。这在之窦苹、董衡,吾无取
焉。徐无党注《五代史》,粗育欧公书法义例,他未之及也。《通鉴》先有刘安世《音
义,十卷,而世不传。咬释文》本出于蜀史熠,冯时行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
子康《释文》,与绍本大同而小
一
异。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呀之教诏,刘、
范诸公舞居之讲明,不应乖刺乃尔,意海陵《释文》,非公休为之,若能刊正乎?’三
省捧手对曰:‘愿学焉。”,可见胡元叔对《通鉴》注本不仅作了研究,知其得失,一而
且认为海陵本《释文》,乃后人伪托,决非出于司马康之手。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青
少年起,胡三省就爱好进行注释,
绝非出于偶然。
胡三省注,在我们今人看来也已经相当详尽了,
名物训
‘
话,典章制度,固已奥衍浩博,所注地理,尤为精详。可是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
所已经取得的成就,在自序中十分谦虚地说:“人苦不自觉,前注之失,吾知之,吾注
之失,吾不能知也。又,古人注书,文约而义见,今吾所注,博则博矣,反之于约,有
来能焉”。这种虚怀若谷的
‘
治学精神是多么可贵!值得注意的是,《通鉴》二百九十四
卷,约三百万字,而胡注的数量与正文相比,几乎接近。在图书资料不易得到的情况
下,一个僻处农村的寒儒,能够完成如此规模的《通鉴注梦,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
作。况且晋至五代各史,本来皆无注本,可说全靠自创,而前四史虽有旧注,亦不尽全
可采用。事实上他在注中对史文和旧注都曾提出过许多批评和纠正。为了注释哈通
,
鉴》,胡三省‘拿握如此众多的文献典籍和丰富的历史资料,要付出的劳动和精力于此也
就可以想见、胡三省的治学精
一
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劳动成果,无论对后人阅读
一书包括上下一千兰百六十二年历史,消纳自《史
记》至《新五代史》十九种正史,《通鉴注》之文字约近于《通鉴》原书。而裴氏仅注
《三国志》一部,注文约五十四万字,况其注书,乃是受宋文帝之命,当时正身居要
职,距所往之书时代又近,这些条件自然较胡三省都来得优越。故两书注释之难易不可
同日而语。
。
可是象胡三省这样著名的历史学家,长期被湮没无闻,明初宫修的《元史》里没有
他的传记,甚至在邑中亦不为人们所知,民国初年修的《新元史》也只根据《新注资治
通鉴序》替他补撰了一篇廖廖五十三字的传文,附在儒林传马端临之后。直到抗战期
间,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先生才对《通鉴注》作了全面的研究,并撰成《通鉴胡注表微》
一书,对《通鉴注‘》的内容进行了分析阐述,对胡三省的生平抱负与治学精神作了具体
介绍,特别对他的爱国思想给以大力表彰与颂扬。这才使咬通鉴注》的真实面貌与胡三
省的生平事迹第一次得以公诸于世。
(二)
胡三省对《通鉴》的注释工作做得相当全面细致,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凡纪事
①《新注资治通鉴序》。第3期胡三省哎通鉴注势简论往七台
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若援引详赡,最有功于汰水。尤
其值得注意的是,《通鉴注》决不是单纯的资料注解,更不是单纯的音注。陈垣先生对
“音注”曾作过说明,“胡身之精校勘学,其注(通鉴》,名音注,实校注也”②。我
们只要统观《通鉴注》全文,即可发现其注文是有校勘
_
,有考证,有观点,有评论。对
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表的议论,每每只用三两句话,就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的实
质,同时又往往言有所指,既评论了历史,又针眨了当局。他注此书有着较为明确的经
世致用思想,欲借此以笔杆继续与元统治者展开不妥协的斗争,寄心事于简编,这种思
想感情,实充满着字里行间,这种情况,在其他史书的注文中是不曾有过的。因此这又
成为《通维注》的一个显著特点。总括《通鉴注》内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文字方面的注释
关于这类注释如读音、文义、校勘、名物、典故、地理等,乃是一般注书的内容。
至于所注价值如何,就要看注书者之学问是否博大精深。有关这方而内容,在《通鉴
注》中同样也是占相当大的比重,而所有注文,一般都能做到广引博征,穷波讨源,解
释也比较精确,读者从中可以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如地理方面而言,明末清初杰出
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就非常推许,认为胡三省于此已经做到“搜剔几无余蕴”的地
步。因此顾氏撰著价值如何,自然可想而知。这些内容,只要打开
《通鉴》,随处可见,毋需列举。值得指出的是,就在这部分注释中,胡三省仍有自己
的独创性,除了单纯的字义解释外,他还一再指出,阅读史书必须注意理解其精神实
质,千万不能拘泥于字面之浮义。如在《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王庭凑围牛元翼于
深州,官军三面救之,皆以乏粮不能进,虽李光颜亦闭壁自守而已。军士自采薪舞,日
给不过陈米一勺。”胡三省注日:“陈,旧也。经年之米为陈米。勺,职略翻,又时灼
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