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

第69节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69节

小说: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4 年,依照合同雇用的外国技匠期满,大部分辞退回国。船政学堂自己培养的学生则逐步走上生产岗位,促进了船政局向自造的阶段顺利过渡。1875 年,船政学堂制造专业学生吴德章、罗臻禄、游学诗、汪乔年等,献其自绘船身及机器图样,禀请自造。经过1 年制成,于1876 年3 月28 日下水。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船命名为“艺新”号,排水量245 吨,功率50马力, 航速9 节。汪乔年、吴德章于1876 年7 月10 日驾驶“艺新”号出洋试航,“船身坚固,轮机灵捷”。担任副监督的法国人德克碑认为:“中华多好手,制作驾驶均可放手自为。”①船政大臣沈葆桢对“艺新”号的成功给① 参见杨槱:《中国造船发展简史》,《中国造船工程学会1962 年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年版,第18—20 页。
  ① 参见陈道章:《马尾船政大事记》,福建省航海学会, 1986 年。
  予很高评价,称之:“实为中华发创之始。”②自“艺新”号起,船政局进入了自主造船时期。
  船政局在造船技术上,紧跟当时西方的技术进展。例如西方在1850 年开始盛行铁木混合结构船,也称铁肋船,船政局在1876 年就着手制造铁肋船。西方在1860 年开始盛行钢质船,船政局第一艘钢质船则始于1886 年③。在蒸汽机的选用和试制上也是这样。1876 年,船政局就曾向国外购买较新式的省煤的康邦轮机(pound engine)。康邦轮机,即复合式的多汽缸、蒸汽可多次膨胀的两缸或三缸蒸汽机,机器效率较高,功率也较大。
  1877 年5 月,船政的第20 号船“威远”号下水,这是第一艘铁肋船,排水量1268 吨,功率750 马力,航速12 节。安装的正是购自英国的卧式康邦蒸汽机。
  1878 年6 月,船政的第21 号船“超武”号下水,这是第二艘铁肋船,其排水量、功率和航速均与第20 号船相同。所有铁肋、铁梁、铁龙骨、斗鲸(首柱)及所配轮机,均系华工按图仿造,而且与购自外洋者如出一辙。1882 年,由船政学堂派遣去欧洲学习的留学生魏瀚、杨廉臣、李寿田等学成归国。由他们监造的我国历史上吨位最大、航速最高的铁肋巡海快船(即巡洋舰)“开济”号,于1883 年1 月下水。船长85 米,宽11。5 米,深8。1米,吃水5。85 米,排水量2200 吨,卧式康邦机2400 马力,航速15 节①。“开济”号的建成,表明中国在造船技术上与西方的差距在缩短。
  “第一艘巡洋舰开济号拨归南洋水师后,得到两江总督左宗棠的重视,决定再定造两艘,是为二号快船与三号快船。”②第二号快船“镜清”号,大约用两年半时间建成。第三号快船“寰泰”号,用了35 个月时间。这三艘铁肋木壳巡洋舰的主尺度、结构和蒸汽机基本相同,惟镜清号、寰泰号设有具有减摇作用的舭龙骨,“日后船行愈稳而不簸”。
  1886 年12 月7 日,在当时任福建军务大臣的左宗棠等人的促使下,我国第一艘钢质、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开始安放龙骨,由魏瀚备料监造。1888年1 月29 日下水,1889 年5 月15 日建成。该舰长62。5 米,宽12。6 米,深6。8 米,吃水4。2 米,排水量2100 吨,双蒸汽机共2400 马力,航速14 节。配有260 毫米主炮1 门,120 毫米炮3 门,鱼雷发射管4 具。军舰前段装甲厚5 英寸,后段装甲6 英寸,机舱、炮台装甲厚8 英寸③。在编入北洋海军序列后改名为“平远”,是后来参加中日甲午战争的主力战舰之一。“龙威”号的建成,标志我国科技人员的造船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因而博得外国技术专家的称赞。
  1884 年8 月,法国远东舰队闯进马江,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海战中船政局损失严重。1898 年的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发动政变,废除一切新政,拨给船政的款项被挪作京师部队的军费,给船政造成极大困难。1907 年6 月,清皇朝走向没落,顽固派控制船政局,陆军部咨令停造轮船。福州船政遭到内外反动派的扼杀。
  ② 参见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162 页。
  ③ 参见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202 页。
  ① 参见《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932 页。② 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203 页。
  ③ 参见姜鸣编著:《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记(1860—1911)》,三联书店1994 年版,第304 页。福建船政局从1866 年开创到1907 年停造的40 年中,共造大小兵商轮船计44 艘。
  中国其他各近代造船工厂还有:1873 年创办的广东军装机器局所属黄埔船局;1867 年成立的天津机器局(1880 年曾建造过一艘潜水艇);1880 年兴建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系当时北方最早、最大的造船中心);1890 年竣工的北洋水师旅顺船坞局(该局所筑大石船坞当时号称“东洋第一坞”);1898 年由俄国中东铁路公司所建的大连修造船场;1898 年由德国人所建的青岛水师工厂,1907 年改名为青岛造船厂(建有1。6 万吨浮船坞)。
  航空(一)民间的航空活动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幻小说,接着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最著名的是法国的环龙。他于1911年1 月10 日携飞机来上海,从2 月到5 月进行了三次表演,观众达数万人,但不幸的是他在5 月6 日的飞行中,遇难身亡。
  正是在这种国门洞开,航空知识传入的情况下,中国也出现了一批热爱航空,富于探索的航空先驱者。如谢缵泰、余焜和、冯如、谭根等都是自发地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先驱者。
  谢缵泰是广东开平人,1872 年生于澳大利亚,1937 年卒于香港。中学毕业后随父到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他在数学和手工技艺方面相当擅长。西方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他研究飞艇的兴趣。他从1894 年开始研究,1899 年设计成中国号(CHINA)飞艇。这艘飞艇采用铝合金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艇身前后有电动机驱动的螺旋桨,推动飞艇前进。谢缵泰的飞艇在当时可谓是先进的。1908 年,《东方杂志》载文《华人之新发明家》说,谢缵泰在英国研制飞艇的朋友菲利普也尝试研制新飞艇,但这种飞艇一遇大风便只能退而不能进,而谢缵泰的发明远胜于他①。
  谢缵泰完成中国号的设计后,欲把这项设计献给清政府,但遭到冷遇。
  谢缵泰在气愤之下,将图纸和说明书寄给了英国飞艇研究家,深受同行的赞赏。中国人的一项优秀设计没有被本国所重视,这实是一大遗憾。《东方杂志》评价说:“呜呼!吾国工艺之不振久矣。而其咎实国家社会尸之,始之无教育,继之无辅助,终之无保护。”②与谢缵泰相似,另一位华侨余焜和在甲午战争后,立志研制飞艇以抵御外侮,洗雪国耻。余焜和也是广东开平人,旅美30 年。他一向热心机械学。他认为:“世界机器之大用,可为国家富强之用者莫如飞船(即飞艇)。”③于是潜心研究西方的飞艇,在博采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设想。他设计的飞艇,比西方的飞艇更为优越。1905 年,在清政府派端方、载泽赴美考察之时,余焜和乘机前去宣传飞艇,希望政府能够采纳,但未能成功。① 黄汉纲:《我国最早的气艇专家谢缵泰、余焜和》,《航空史研究》总11 期;冼玉清:《我国第一个制造气艇的人》,《羊城晚报》1961 年8 月14 日。
  ② 姜长英:《中国航空史》,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44 页。③ 黄汉纲:《我国最早的气艇专家谢缵泰、余焜和》,《航空史研究》总11 期;冼玉清:《我国第一个制造气艇的人》,《羊城晚报》1961 年8 月14 日。
  1907 年,余焜和回国,再次要求政府发展飞艇,要求授予其飞艇设计专利,广州的《农工商报》也为其宣传。结果还是未得到支持。无奈,他只好返回美国,在华侨的资助下,于1910 年初制成一艘飞艇,试飞成功。这是中国人制造成功的第一艘飞艇。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余焜和的飞艇研制仅此而已。
  中国最早的航空活动都没有得以继续下去。中国有自己的设计家,而他们的才华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由于当时清皇朝的腐败无能,不鼓励也看不到本国的人才。像谢缵泰、余焜和等几位先驱者也就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飞机的出现立刻成为震惊全球的大事。不久在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民国政府建立。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航空事业。尽管当时政局不稳,但航空事业由于其军事价值,仍然得以在中国植根、发展,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成就非凡的先驱者。这些先驱者不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航空意识。他们使飞机和现代航空在中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这些先驱者当中,冯如是杰出的代表。
  冯如1883 年生于广东恩平。他自小聪颖,入私塾读书时已表现出很高的机械天才。1895 年他12 岁时,随表亲来到美国。先在旧金山,后到纽约。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读书。10 年之后,在机械和电学方面已有很深的造诣,曾发明打桩汽机和其他机器。
  美国莱特兄弟1903 年发明试飞成功第一架飞机,1904 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打仗。这两件事对冯如影响触动很大,他立志研究制造飞机,用以加强中国国力,振兴中华。1907 年秋,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资助,在旧金山奥克兰设厂研制飞机。华侨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先后作其助手参与飞机制造。1908 年4 月,冯如制造成功了第一架飞机。但飞机在试飞时没有成功。接着,冯如对这架飞机进行了大量修改,设计成功第二架飞机。1909 年2 月在试飞时,只飞起了十几米便摔了下来。经过两次失败,冯如并没有动摇,但资助者失去了信心。在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在美国成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集资研制飞机。他对原飞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观察飞鹰的动作,开始制造第三架飞机,经十多次修改,终获成功。1909 年9 月21 日,冯如驾驶这架飞机试飞取得了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的成功飞行。由于1908 年秋莱特兄弟的公开表演而在美国引起了飞行热潮,冯如的飞机和飞行再次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9 月23 日的《旧金山观察者报》头版发表文章《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报道了冯如制造飞机的失败和成功的经过①。中国《东方杂志》在1909 年和1911 年也对冯如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在美国的孙中山闻讯后,也对冯如大加称赞。
  1910 年10 月,冯如又制成一架飞机,试飞了10 多次。据记载最大飞行高度已达200 多米,时速超过100 千米,距离达32 千米②。这在当时是相当出色的成就。冯如的事迹受到旅美华侨的赞许,还获得了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美国的报纸对冯如取得的成就齐声赞扬。美国各地争相请他任教,但被他谢绝。他的愿望是以航空报效祖国。
  1911 年2 月,冯如偕同助手朱竹泉、朱兆槐等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① 参见黄汉纲:《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冯如》,《文物天地》1981 年第1 期。② 参见姜长英:《中国航空史》,第50 页。
  把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东,以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其中一架飞机机翼长8。85 米,弦长1。35 米,发动机功率22。4 千瓦。1912 年8 月25 日,冯如在广州燕塘表演飞行。飞机升空后,因转舵过急,飞机失速下坠。冯如身受重伤,不幸牺牲。中国第一位飞行家兼飞机制造家冯如就这样壮志未酬身先死,时年仅29 岁。
  冯如制造的飞机虽系仿制①,但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很大。冯如死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侧,碑塔正面篆刻“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左右两侧刻有《民国第一飞行家冯如君墓志铭》②。
  与冯如齐名的另一位中国早期航空先驱者是谭根。他原籍广东开平,1889年生于美国旧金山。谭根飞行技术高超,获得过美国加利福尼亚飞行协会证书、万国飞行协会证书,是美国航空学会会员。他在当地华侨资助下试制水上飞机。1910 年7 月制成船身式水上飞机一架,参加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获奖,为水机组第一名。他也是当时整个亚洲唯一参赛的人③。
  1913 年,檀香山的华侨创建了中华飞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