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

第41节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41节

小说: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州人民不顾生命危险,把殉难烈士中72 人的遗体营葬于城郊红花岗,并将其改名为黄花岗。因此,这次起义后来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皇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正如孙中山所指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②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 卷,第607—608 页。
  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①。
  ①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中山全集》第6 卷,第50 页。
  第二节清廷的“预备立宪”
  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和人民群众此伏彼起的反抗斗争,猛烈地冲击着清廷的统治,一些督抚大员对此深感不安,他们认为只有实行立宪,才能应付危局,保住清廷的统治。特别是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舆论大都认为这与俄国未行宪政而日本实行了宪政有着密切关系。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还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宪政,并奏请简派亲贵大臣出国考察政治。一时间,立宪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正如时人所说:“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②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 年10 月)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政治”。次年,出洋考察的大臣们陆续回国,并向朝廷密陈实行立宪的三大好处,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建议朝廷诏定国是,仿行宪政,以便安抚人心,稳定大局。慈禧太后经过反复考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 年9 月1 日),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但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并特别强调当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要“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①。清廷决定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虽然清廷对立宪采取了拖延敷衍的态度,但“预备立宪”的宣布,还是使一些人受到很大鼓舞,他们立刻组织起来并积极活动,以响应和督促清廷尽早实行立宪。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1906 年12 月),江浙绅商学界在上海成立了名为“预备立宪公会”的立宪团体,推举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随后,汤化龙在湖北成立了“宪政筹备会”,谭延辏г诤铣闪⒘恕跋苷帷保鸱昙自诠愣闪⒘恕白灾位帷保鹊取A魍龊M獾目涤形簿龆ń;驶岣拿爸谢酃苷帷薄H昃旁拢1907 年10 月),梁启超等在日本成立了“政闻社”,并向清廷保证:“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①各地的立宪团体互通声气,彼此唱和,并在要求清廷立宪的运动中逐渐联合起来。他们也被称为“立宪派”。
  但是,清廷并无立宪的诚意,而是企图借立宪之名,实行中央集权、满族贵族集权。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906 年11 月6 日),清廷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行政中枢军机处保持不变,对某些部的名称做了更改;迫使袁世凯将已练成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归满族亲贵控制的陆军部统率。与此同时,清廷力图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次年八月,把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升为军机大臣,剥夺了这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的实权。
  立宪派发现清廷对于立宪并无实际行动,便开始派代表进京联名上书请愿,要求朝廷速开国会。作为对请愿运动的回应,清廷于光绪三十四年八月② 《中国未立宪以前当以法律遍教国民论》,《东方杂志》第2 年第11 号,第221 页。① 《光绪朝东华录》第5 册,总第5564 页。
  ① 《政闻社宣言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第26 页。
  初一日(1908 年8 月27 日),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大权,议院根本不得干预。这个“宪法大纲”完全是为了巩固君权、强化君权。但同时也应允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期满后正式召开国会,并规定“筹办咨议局”。清廷此举进一步暴露了它根本没有立宪的诚意。十月二十一、二十二日(11 月14、15 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继承了帝位,年号宣统。宣统皇帝年幼,由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摄政监国。
  载沣执政后,为了笼络人心,表示要继续推行立宪,下令各省尽快成立咨议局。另一方面,他罢斥了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令其回籍“养病”。载沣自任大元帅,亲统禁卫军,命其弟载洵、载涛分任海军大臣和军咨大臣,■昌为陆军大臣,试图以此来加强满族亲贵的权力。但是,袁世凯的心腹早已布满朝廷内外,特别是北洋军事集团的将领们多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载沣此举进一步激化了满汉官僚的矛盾,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宣统元年至二年(1909—1910),各省咨议局和北京资政院相继成立,立宪派在其中占据了优势。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张謇、汤寿潜、汤化龙、谭延辏А⑵训羁〉确直鸬H瘟私铡⒄憬⒑薄⒑稀⑺拇ǖ仁∽梢榫值囊槌ぁW梢榫值淖谥脊娑ㄖ惶峁┮恍┍父魇〔扇〉挠呗郏员臼≈挛蓿换嵋橛啥礁д偌6礁в屑喽阶梢榫盅【偌盎嵋橹ǎ云渫ü囊榘赣小安枚崾┬小敝ǎ约傲钇渫;帷⒆嗲虢馍⒅āR樵钡某稍敝饕堑胤绞可鸷陀傻刂鹘准吨蟹只隼吹纳喜阕什准斗肿印W梢榫志哂械胤揭榛岬男灾剩拔魇〔扇∮呗壑亍薄P矶嘁樵蔽《员臼⌒姓⒉握⒎傻确矫娴募喽饺ǎ谝蟾母锏胤奖渍图炀俚胤焦倮籼霸咄鞣ǖ氖录校胤焦倮舴⑸堋⒄矗衣读饲逋⒌暮诎蹈芟窒螅源蚱谱ㄖ凭置妫钤久裰骺掌幸欢ɑ饔谩5牵梢榫质艿胤蕉礁Э刂疲薨氲闶等ǎ共荒芩凳峭晟频慕庖宓牡胤揭榛帷
  从宣统二年(1910)起,各省立宪派连续发起组织了三次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要求清廷缩短预备期限,于宣统三年召开国会,立即成立责任内阁。三次请愿的结果,只得到清廷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定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此后,清廷再也不允许请愿早开国会。宣统三年三月(1911 年5 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在内阁大臣13 人中,满族贵族占了9 人,而其中皇族又占5 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族亲贵手中。这就暴露了“预备立宪”的骗局,引起了地方军阀、官员和立宪派的普遍不满,清廷变得更为孤立。立宪派认为清廷此举“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要求另外组阁。清廷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苦地承认“希望绝矣”。立宪运动彻底破产。
  清廷的倒行逆施,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了换取帝国主义势力的贷款,清廷于宣统三年四月(1911 年5 月),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在“国有”名义下强夺商办粤汉、川汉铁路,把这两条重要干线的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势力。因此,四川、湖南、湖北和广东四省迅速掀起了有广大群众参加的保路运动,四川省尤为激烈。这年五月,四川省各地普遍成立“保路同志会”,有几十万人参加。七月,成都举行几万人的保路大会,号召罢市、罢课和抗粮抗捐。立宪派力求控制保路运动,但已无能为力。四川总督赵尔丰奉清廷旨意,逮捕了咨议局、保路同志会、铁路公司及股东会负责人。数万群众闻讯后到督署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之人。赵尔丰下令枪杀请愿群众数十人,造成流血惨案。人民更加愤怒,武装暴动迅速在全川掀起。同盟会员吴永珊(玉章)等在荣县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起义,猛烈冲击了清廷在四川的统治。推翻清皇朝的革命已经来临。
  第十四章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皇朝的灭亡第一节武昌起义及全国的响应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它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斗争不断高涨的结果。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和清皇朝的一个统治重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活动非常活跃的一个地区。自科学补习所成立之后,湖北的革命党人就把新军作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虽然革命团体多次遭到破坏,但是从日知会、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直到文学社和共进会等各革命团体,始终都注意在新军和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将大批青年学生和会党群众输送入伍。经过努力,在新军的基层建立起了革命组织,参加的士兵达5000 多人,占全省新军人数的1/3 左右,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宣统三年六月,四川省爆发了保路运动,并迅速激化,发展成武装斗争。这使湖北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文学社和共进会几经磋商,决定联合发动起义。为此,革命党人建立起统一的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预定在中秋节(10 月6 日)起义。
  然而,待起义日期临近,因时间仓促,准备不够,革命党人决定将起义延期到八月二十日(10 月11 日)。不料,在十八日发生了孙武检测炸弹失慎爆炸事件,起义的领导机关遭到破坏,起义计划暴露。湖广总督瑞澂立即下令全城戒严,开始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蒋翊武逃脱,彭楚藩等被捕牺牲。新军里的革命党人见事态紧急,决定提前起义。
  八月十九日(10 月10 日)夜,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猛攻总督衙门,瑞澂等官员仓皇逃走。经过一夜的激战,革命军占领了武昌。二十一日,又占领了汉阳、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的胜利,迅速推动了全国各地群众革命热情的高涨。革命党人在各省积极发动新军、会党起义,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也纷纷自发地起来参加斗争。
  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两省。九月初一日(10 月22 日),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率新军、会党攻占长沙,建立湖南军政府,焦、陈分任正、副都督。
  同一天,同盟会员笼络会党和新军在陕西发难,建立了陕西军政府,原日知会成员、新军队官张凤翙为都督。
  九月初二日(10 月23 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宣布九江独立。九月初十日(10 月31 日),驻扎南昌的新军起义,建立江西军政府。后来,由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九月初八日(10 月29 日),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新军标统阎锡山任都督。
  九月初九日(10 月30 日),云南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发动起义,次日成立云南军政府,新军协统蔡锷为都督。
  九月十三日(11 月3 日),上海革命党人起义成功,同盟会员陈其美出任上海军政府都督。
  九月十四日(11 月4 日),贵州新军起义,占领贵阳,成立了贵州军政府,新军教练官杨荩诚为都督。
  同日,杭州新军起义。次日,成立浙江军政府,立宪派首领汤寿潜出任都督。
  九月十五日(11 月5 日),在立宪派和绅商、官僚的劝说下,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并任军政府都督。
  九月十七日(11 月7 日),广西独立,广西巡抚沈秉堃任军政府都督。
  不久,原广西提督陆荣廷兵变,自任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