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管理的口号,或管理的实务?儒家的道理是否只停留在中国人的嘴边,抑
或体现于实际行事之中?
这类疑问,并不是毫无来由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里,的确看到许
多言行不一的现象,往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其间的不一致,有时
甚至可以达到俗话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程度。
这种言行差距的例子,在历代统治者中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必须承认,
儒家的理想很难完全落实。既然无法完全落实,为什么一定要讲个不停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认为,被挂在嘴边的那些儒家的大道理,只不过是某
些人用来装点门面的幌子、遮丑的谎言,甚至是统治者愚民的工具。依此观
点看来,儒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似乎就在于点缀与遮掩,而传统文化中的矫
饰与虚伪即属儒家思想的副产品。事实上,任何一种东西都可能被误用;儒
家思想被扭曲、误用,也不足为奇。儒家之道的正当作用在于作为一种理想,
由此对现实有所“提携”、“转化”,从而“制衡”、“约束”现实中下坠
的力量。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一个戏剧性事件。在这场变革中,儒教受
到严重打击。但是,孔子思想并没有在日本消亡。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追
上欧美诸国,积极引进欧美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又把
孔子的思想引入新体制中,加以利用。制定了三条政策:一、在国民教育中
恢复儒教教育;二、继续举行孔子祭祀典礼,把孔子神化;三、大力开展儒
教研究活动。
比如,近二十年来,NIES(新兴工业经济群)各国和地区中的新加坡,
积极开展学习日本活动,拼命吸收日本式经营。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日本经济
上取得的成功在于日本的经营方式。亚洲
NIES和
ASEAN(东南亚联盟)近二
十年来惊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可说是以儒教理论为基础,经不断
努力而有此成绩的最佳例证说明,儒教理论不但适用于经济现代化,而且超
越群伦。他们将社会秩序和儒教的伦理行为规范互相结合,这么地产生了孔
子的经营哲学。这个经营哲学成为
NIES经济发展和成功的基础;同时,对工
业化及产业化的社会,也发挥了功用。例如,韩国一位成功的财阀利用的便
是同族经营的效率性。像日本一些大企业经营成功,也是利用对同一家庭的
感情,因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时代的呼唤经理人的法宝
时代的呼唤经理人的法宝
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的今日,如果能够从现代社会学和哲学
的新观点来看孔子的思想,那么在经营管理方面,便会有新的发现。
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仁”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却代表着“软
性管理”的经营思想体系;或是说“以仁为特征的人文管理思想体系”。孔
子的经营管理思想具有实用价值,是一种教人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如何
增长智慧,如何获得管理成效的学说。
纵观历史上的儒家管理哲学,横看今日的中国及世界,我们不能不感受
到一种启发,即:如何把儒家的管理哲学开发出来,以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
经济建设和祖国的飞黄腾达这一宏伟事业?
美国一位汉学家曾预言:“现在已逐渐到了西方文化的没落时代,亚洲
的祖先是‘东方的太阳’(即孔子)。现在,儒家文化非常引人瞩目。为什
么呢?原因是,在日本代表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中,儒教文化影响非常大,而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所以引起世界瞩
目。”
21世纪将是亚洲儒家文化的时代,中国将成为
21世纪的经济大国。为
了迎接这一时代的到来,我们有必要整理儒家管理哲学这一国宝。
事实上,儒家管理哲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哲学,注重实用、实实在在、
不尚空谈是它的特点。本书所纳入的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管理方法就特别注意
到了这一点。比如,“管理就是治人”、“管理就是协调”等观点,以及儒
家教你如何做人、用人,如何“修身”等等,无一不是实在、朴素又有启发
意义的。这种实用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必将成为经理人的法宝。
“治人”——管理就是关于人的管理
“治人”——管理就是关于人的管理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即有贤能的人存在,好的政治
就能实行起来;贤能的人不存在,好的政治就会消灭。在儒家看来,人是管
理活动的中心,有了人才有管理,没有人就无所谓管理了。
儒家管理思想之所以以人为中心,这同整个儒家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是
分不开的。《孝经·圣治章》引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
虽然不一定是孔子的原话,但其中的“贵人”思想却的确是孔子乃至整个儒
家哲学的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
人为万物之灵。这一观点体现在管理思想中,那就是必然把人当作管理的主
要对象。在儒家看来,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和法(即规章制度)的关系,
以此为契角来论证这一观点。他指出,只有造成国家混乱的君主,而没有必
定混乱的国家;只有能够使国家安定的人,而没有使国家自行安定的法。例
如,传说中的射箭能手羿,他的射箭方法没有失传,但不是世世代代都有像
羿那样善射的人;传说中的治国圣王禹,他所创立的治国法规仍然存在,但
不是世世代代都有像禹那样的君主。方法与法规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人来执
行。“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君
道》),意即:法是不能自己发挥作用的,依法类推也不能自动进行,有了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那么法就能起作用,否则就不能起作用。
在儒家看来,管理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人。
据儒家经典《尚书·皋陶谟》记载:有一次,皋陶和大禹在帝舜面前讨
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为政”的三项原则:一曰:“修身”
(“慎厥身,修思永”)——即君主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
修养。二曰“官人”(“知人则哲,能官人”)——意即要善于发现和使用
人才。三曰:“安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即要给老百姓恩惠,
使他们得到安定的生活。在这里,人(包括君主、各级官吏和广大老百姓)
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对象。所谓“为政”就是“治人”,而“治人”在本质上
包括“修身”、“官人”及“安民”三个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治人”的哲学基础
“以人为本”——“治人”的哲学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
一思想明确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区别了人与万物的差异强调了人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一思想也包含有合理的因
素,具有一定积极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贵,必然以人为本。民者,人也,古代民和人通用。孔子从人本
主义出发,进一步认识到民在社会、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
“民为本”的思想。孔子说:“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意即能顺从人民的
意志为转移,这就叫知道国家之根本。曾子接着强调:“此谓知本,此谓知
之至也。”知道以“民志”为“本”的统治者,他就是聪明绝顶了。这是春
秋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随着奴隶制神权统治的衰落,人的地位提高
了。如《左传》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天道远,人道迩”。说明
当时人间事物以人为主,以民为本的观点增强了。孟子也说过:土地、人民、
政事,是诸侯国的三件宝,即人民是国家的三件宝之一。他还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最为重要。所以,孔子
儒学从社会的实际经验中,得出了一个真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
一观点甚至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赞同,唐代李世民就强调:“凡事皆须
务本,国以人为本。”
“民为本”,这是对社会历史活动本质的真实概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
富的生产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宰。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和谐与安宁,都要得乎民
心,顺乎民意。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要垮台的。所以,绝不能忽视人民在国家、
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管理的实施者是人
管理的实施者是人
所谓“官人”,就是对于各级官吏的管理,也就是对于管理实施者的管
理。
儒家十分重视各类管理的辨别、考察、培训及使用,也就是知人、用人
及育人。孔子首先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孟子则用实例来证明任用贤人的
重要性,他指出:虞国不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称
霸。这就证明:“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孟子·告子下》),意
即不用贤人就会遭到灭亡,即使是要求勉强存在,都是办不到的。
那么,如何“官人”呢?《大戴礼记》专门有一篇题为《文王官人》的
文章,借用周文王的口气对“官人”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它把“官人”
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人”,即对于各级官吏的鉴别,二是“用人”,即
对于各级官吏的使用。这实际上是对先秦儒家“官人”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关于“知人”。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
哉”。(《论语·为政》)意即:“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
解他所走过的道路,观察他兴趣爱好。这样,那个人的善恶怎能隐藏得了
呢?”孟子也提出:“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孟子·离娄上》)
意即:“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又能往哪
里隐藏呢?”
《文王官人》篇则具体提出《六征》鉴别法。所谓“六征”就是根据官
员(包括在任者和打算任命者,下同)的六种表现,而考察他的品质,一是
“观诚”,就是考察官员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二是“考志”,就是考察官
员的言论谈吐来辨别他的志向;三是“视中”,就是通过官员说话的声调来
观察他的内在气质;四是“观色”,就是根据官员的表情来察看他的外在气
质;五是“观隐”,就是通过一定的外露信息来明察官员有意掩盖的本质;
六是“揆德”,就是在前五种表现的基础上,对于官员的品德作出总的评价。
关于“用人”。据《论语·雍也》篇记载,孔子曾向鲁国的执政大夫季
康子介绍自己的学生,仲由、端木赐和冉求分别具有“果”(即果敢决断)、
“达”(即通情达理)和“艺”(即多才多艺)的特点,认为他们可以担负
国家的管理工作。在另一个地方,孔子甚至还直接提出仲由可以负责兵役和
军政,冉求可以当县长,公西赤可以办理外交。荀子在《君道》篇中也提出
“材人”即对于国家管理人员量才录用的观点,并区分了“大夫”、“卿相”
和“君王”三类治国的人才。
《文王官人》篇则进一步提出“九用”的观点。所谓“九用”,就是对
于九种不同气质和特长的管理人才,分别任用他们担任九个方面的工作,诸
如:
①公正、仁义而有智谋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国家各级官员;
②仁慈、厚道而懂得事理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基层领导人;
③正直、忠诚而有信用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纪律监察官员;
④谨慎、公正而且明察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法官;
⑤公平正直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财务管理官员;
⑥谨慎、明察而廉洁、公正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主管分配和赏赐的
官员;
官员;
⑧善于交际并能广泛搞好关系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外交官员;
⑨勇猛、刚毅、善于估计形势和果断决策的人,可以任用他们担任军事
领导人。
总之,根据对象的不同能力而分别任用,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所谓“因
方而用之,此之谓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