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述概括所反映的其实只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企业的情况,具有东方
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其发展过程就不是这样。以日本为例,即使是在工业
化时期,日本企业同样保持着亲密型的人际关系。与西方企业推行“以物为
中心”的管理方式不同,日本企业推行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西
方人把企业看作“利益社会”,日本人则把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西方
企业把人际关系契约化,日本企业则使人际关系微妙化;西方企业把工作外
的私人关系看作“不正当的恋爱”而极力阻止,日本企业则把亲密的人际关
系看作“美妙的婚姻”而公开提倡;西方企业只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
本企业却鼓励人们的相互合作和支持;西方企业存在着威严的上下级关系,
日本企业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却类似某种“前辈”和“后辈”、“老师”
和“学生”的关系。总之,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日本企业的人际关系是
建立在“家族主义”或“集团主义”的基础上的。
化时期,日本企业同样保持着亲密型的人际关系。与西方企业推行“以物为
中心”的管理方式不同,日本企业推行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西
方人把企业看作“利益社会”,日本人则把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西方
企业把人际关系契约化,日本企业则使人际关系微妙化;西方企业把工作外
的私人关系看作“不正当的恋爱”而极力阻止,日本企业则把亲密的人际关
系看作“美妙的婚姻”而公开提倡;西方企业只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
本企业却鼓励人们的相互合作和支持;西方企业存在着威严的上下级关系,
日本企业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却类似某种“前辈”和“后辈”、“老师”
和“学生”的关系。总之,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不同,日本企业的人际关系是
建立在“家族主义”或“集团主义”的基础上的。
但是,正如米勒在上述一书中所指出的:“美国的企业不可能采用日本
的终身雇佣制,也不能像日本那样,促使员工对公司毫无保留地效忠。我们
无法采用这种做法,就像我们无法采用日本国内的生活,也就是大家庭制,
父母的权威至上。美国的文化重视个人主义,强调地位平等,与日本的人际
关系截然不同。随着美国企业日渐了解个人所扮演的角色、需求、参与和自
尊心,都与创造性成效密切相关,就能发展一种新的亲密感。”
如此看来,儒家以“五伦”为标志的社会组织形态,其中所包含的家族
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
系,对于现代管理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就此而言,
儒家的组织形态理论在现代依然有一定的生命力。现代管理学界,自从梅奥
和巴纳德以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企业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效率
逻辑与情感逻辑之间的平衡。在这方面,儒家的组织理论也许可以提供某种
有益的启示。
领导方法
领导方法
在儒家的“行为理论”中,对于领导行为方式的探讨独具一格,这就是
著名的”无为而治”原则。提起“无为而治”,人们一般都认为这只是道家
的主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治”是儒、道、法家的共同理想。孔
子曾经正面赞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老子则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一再强调“无为无不为”。
韩非在“解老”的过程中,继承了“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并与某君主专制
理论相结合,提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融合儒道法三家思想
的《管子》一书则明确提出:“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此外,“无
为而治”也可以说是墨家和名家的理想目标,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名家
倡导“循名责实”,都是达到“无为”目标的“有为”手段。
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
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这一点上,不仅是中国古代思
想各家各派,即使是现代管理各家各派,恐怕都无异议。这里的关键在于什
么是“最小”,各家各派的理解就不一样了。道家所理解的“最小”是“道
法自然”,因而主张以清静无事来达到无为而治,法家所理解的“最小”是
“君主集权”,因而主张以专制手段来达到无为而治;而儒家所理解的“最
小”是“为政以德”,因而主张以道德导向来达到无为而治。
所以,我们不仅要认请“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思想各家的共同理想,
而且更要把握各家达到“无为而治”的具体手段。
儒家所谓的“无为而治”,说的是“为政以德”、“任官得人”、“行
其所无事”,这同现代管理理论所说的“象征性管理”、“分级管理”和“自
动化管理”等领导方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为政以德”:象征性管理技法
“为政以德”:象征性管理技法
“为政以德”的思想源自《尚书》。据《尚书·皋陶谟》记载,传说皋
陶和禹在帝舜面前,讨论治理国家的事情,皋陶指出:“相信并按照先王的
道德处理政务,这样就能够使谋略实现,大臣之间也就能团结一致,同心同
德了。”
接着,皋陶具体指明了管理者所需要遵循的德行有九种,包括:
(1)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
(2)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
(3)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
(4)虽有才干,但办事仍不马虎疏忽;
(5)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而能刚毅果断;
(6)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
(7)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
(8)刚正而不鲁莽;
(9)勇敢而又善良。
皋陶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每天都能恭敬而努力地按上述九种德
行中的三种办事,那就可以做卿大夫了;如果每天都能够庄重而恭敬地按其
中的六种德行来约束自己,那就可以当诸候了;如果天子能够兼备上述九种
德行,并以之布施政教,选官用贤,随机应变,那就可以建立治理国家的大
功业了。
因此,儒家十分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针对当时社会管理阶层中的道
德败坏现象,孔子指出:“道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
事情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迅速改正,这些正是我感到忧
虑的地方。”据此,孔子正面提出“崇尚道德”的原则。他认为,衡量一个
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他的品德如何。孔子举例道:譬如有这
么一个领导者,他的领导才能之美妙比得上周公,但只要他骄傲而且吝啬,
那就不值一谈了。
那么,为什么领导者只要“崇尚道德”就能够取得“无为而治”的管理
效果呢?这其实就是儒家所反复论证的“修身治国”、“正己安人”的关系。
孔子指出:“统治者本身的行为正当,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统治者
本身的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在儒家看来,统治
者的德行好像风,而老百姓的德行就如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
以,统治者的道德导向是相当重要的。
儒家认为,国家最高领导者是各级官吏和广大老百姓的表率,他的一举
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的意义。最高领导者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
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各级官吏和广
大老百姓就能自觉地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处理好各自的事情。
从而,最高领导者就不必绞尽脑汁地去考虑和处理国家管理的具体事务,更
不必费尽心机地去指挥人们做这做那,而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道德
规范,就足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这就是道德导向的“无为而治”。
规范,就足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这就是道德导向的“无为而治”。
因此,孔子特别称赞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大禹,他说:“禹,我对他
实在挑不出毛病了!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极其丰盛;穿得很坏,
却把祭服做得极其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禹,我对
他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了!”在孔子看来,对于像禹这样品德高尚,吃苦在
前而享受在后的领导者,的确是无可指摘的了。
儒家这种强调“为政以德”,重视精神价值导向的领导方式,同现代“企
业文化”理论家所提倡的“象征性管理”相比,简直可以说是维妙维肖。
所谓“象征性管理”,美国管理学家笛尔(T。L。Deal)和肯尼迪
(A。A。Kennedy)在其合著的《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s)一书中
解释道:“在文化强有力的公司,是由管理人员来引导员工支持和塑造企业
文化的。我们把这些管理人员称为“象征性管理者’,因为他们花费很多时
间来思考文化的价值观,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由于日常工作的起伏而引
起的价值观冲突之上。”
笛尔和肯尼迪在该书中指出:任何一位管理人员,都会遇到三类事情:
一类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类是值得注意的“一般事”,再一类是事关
全局的“大事”。象征性管理者的技能之一,就是能够分辨这三类事情的轻
重缓急。他们不会拘泥于“小事”,而会成为料理“大事”的“演出专家”
——在其中扮演着有名气的“演员”和“导演”的角色。他们从来不会放过
可以加强和改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观念,并使之戏剧化的机会。总之,“我
们把他们称之为‘象征性管理者’,是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对周围发生的文
化事件给予象征性的影响。”
儒家心目中“为政以德”的理想“圣王”,也正是这样一类“象征性管
理者”,他们所一贯强调、始终坚持的道德教养和精神价值,必然对于管理
组织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任官得人”:分级管理技法
“任官得人”:分级管理技法
关于舜的“任官得人”,孔子指出:“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因此太平。”
按照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注解,这里的“五位贤臣”,指的是:禹、稷、契、
皋陶、伯益。——这五位都是当时舜手下最著名的大臣。
其实,按《尚书·尧典》记载,当时舜所任用的大臣远远不止这五个人。
具体来说,舜任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并主持政务,统率百官;任
命弃担任“后稷”,教导人民种植庄稼;任命契担任“司徒”,教育人民遵
守伦常道德;任命皋陶担任法官,掌握刑律法制;任命槻殳、斨、伯与等人
担任“百工”,组织手工业生产:任命益和朱、虎、熊、罴等人担任“虞官”,
掌管山林川泽和草木鸟兽;任命伯夷担任“秩宗”,负责祭祀鬼神;任命夔
担任乐官,负责管理文化娱乐;任命龙担任“纳言”,负责沟通上下联系。。
如此,加上四方诸侯的首领(“四岳”),舜所任命和领导的官员,至少有
20多名,他们各负其责,分别处理有关的管理事务。
按照历史传说,舜的领导国家的职位是尧禅让的。后来,舜又根据“让
贤”的同一原则,把这一职位禅让给了禹。而尧、舜、禹三位“圣王”在位
时,都能任用贤人作为自己的辅佐。关于上述情况,荀子用歌谣的形式予以
宣扬,诸如:“尧授能,舜遇时,尚贤推德天下治”;“舜授禹,以天下,
尚得推贤不失序”;“劳心力,尧有德,干戈不用三苗服,举舜畎亩,任之
天下身休息”;“禹传士,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得益、皋陶、横革、
直成为辅”;等等。
荀子本人则特别论证“任官得人”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因果关系。他
指出:治国有正确的方法,君王有专门的职责。像那种具体的行政事务,是
应该由各级官员去做的。至于君主的职责,则是选择一个好的宰相,以便率
领百吏官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则可以统一天下,
名配尧舜。在荀子看来,“这样的君主,他所主管的事务极其简单却又十分
周详,所从事的工作极其安逸却又非常有成效。他可以衣冠整齐地端坐在竹
席之上,而天下的老百姓都无不愿意拥戴他为帝王。”
由此,荀子得出结论:“所谓‘君主’,就是具有领导别人的能力的人:
所谓‘匹夫’,则是仅仅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君主可以指使别人办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