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

第8节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第8节

小说: 生死之轮图+祈竹活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及「老死」则全属苦。

如果以四圣谛来解释的话,「无明」、「行」、「爱」、「取」及「有」属于苦的来源(集谛),而「识」、「名色」、「六入」、「触」、「受」、「生」及「老死」全属苦谛。 。

如果以另一种类来说,「无明」、「行」、「识」、「爱」、「取」及「有」属因,「名色」、「六入」、「触」、「受」、「生」及「老死」属果。
 
我们已谈完十二支因缘的个别定义,现在衲说一说它们是如何共同运作的。假设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们由「无明」所驱使,作出了杀生业(「行」),在「识」中留下了这杀生之业因。这三者,在今生临终时遇上了临终一念的烦恼(「爱」及「取」),便构成了下一生堕于地狱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后,我们便在地狱中投生(「生」),而渐次有「名色」、「六入」、「触」、「受」及「老死」,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

我们在经历某一套的十二因缘流转过程时,同时会因为无明等驱使,作出种种别的业因,发展出极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缘流转。正是这样,我们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环之内,不可逃循出离。

无常死主
整个生死大轮,由一个凶恶的怪兽掌持。这个露出獠牙的凶猛怪兽,便是无常死主(注:或称「阎摩死主」、「阎摩鬼王」及「阎王」)。包含了六道在内的大轮,由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内的有情众生,上至天界的生命,至地狱众生,无一可逃离死主的掌握,也不可避开被死主吞噬的命运。 

死主是怎样掌握众生的生死呢?只要我们一天不切断烦恼及造业的循环,便不可能脱离生死之轮,永不可逃出死主的魔掌及利齿。

我们固然可以视死主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但如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说,死主其实就是我执。只要我们断除我执,便可以脱离死主的魔掌,脱出六道轮回这个似乎无尽、无止息的悲哀循环。

生死之轮主体总说
刚才所说的,已包括了三毒、生死与中阴、六道轮回的景况及十二因缘流转的运作。从了解这个由六道组成的世间及轮回业力运作的原理,我们便可以体悟到世间的本质便是苦,同时也会知道这些苦的来源及其流转运作的规则。

佛陀在二千多年前,曾多次开示四圣谛教法。这四个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苦谛教授世间的本质是苦;集谛教授苦的根本来源是甚么;灭谛描述诸苦息灭的境界;道谛教导我们由受苦而趋至脱苦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在生死之轮的主体中,包含了苦谛及集谛教法,亦即苦及苦的来源。这二谛与我们有甚么关系呢?它们对众生的关系可大了!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正在身受其苦,否则就不可能生起欲脱苦出离的心愿。这是我们必须明了苦谛的原因。然而,单单知道自己身在苦中是没有用的。要脱离痛苦,我们必须找到引致我们受苦的原因。只有在把苦的源头切断时,我们才可能避开痛苦。否则的话,不论我们飞到六道世间的顶上,又或遁入最深的地底,仍然不可避开痛苦,也不可躲开阎摩死主的掌握。这便是我们学习集谛的原因。由研究集谛,我们便会体悟到苦及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亦即我执无明等三毒烦恼及因其驱使而引发的业。

月亮
在图中,灭谛以一个像月亮的物体代表。其实,这个「月亮」在藏文中叫做Okyi kyilkor,即「光圈」的意思。它代表了诸苦息灭的涅盘自在境界,亦即灭谛。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必须依赖正确无误的方法修持,亦即依止道谛教法修持。

佛以手指月及偈文
生死之轮图,源自佛陀的开示。所以在此图的上方,有佛陀的形相。在当年画师欲为佛陀画像时,由于佛陀身放光明、德相庄严及出于画师的敬心,诸画师都不敢直望佛陀圣身,也难以把佛身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这些佛身的特征描画出来,于是佛陀便把光影投在布上让画师依临摹。

在图中,佛陀站在生死之轮图主体以上,表义佛陀早已脱出生死、六道轮回及阎摩死主的控制,得到了无苦的自在境界。祂的手指两段偈文及一个月亮,是在引导我们依偈文中的教法去做,便能像祂一般,达到了以月亮表义的无苦自在境界。佛陀自己早已透过同样的道路,达到了自在;所以,祂在教导我们说:「如果你也想得到我所得到的,便依我曾走过的路走吧!」,这便是祂以手指月及偈文的意思。月亮代表了无苦的境界,这称为「灭谛」。趋向这种结果的道路或方法,称为「道谛」。这灭谛及道谛,与前面曾说过的苦谛及集谛,便是佛所开示的四圣谛。

在图的左上方佛指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有两段偈文。偈文是内容是:

汝当求出离  于此法律中
于佛教勤修  常为不放逸
降伏生死军  能竭烦恼海
如象摧草舍  当尽苦边际

在某些版本的生死之轮图中,偈文被画在图的下方,这是不正确的画法。

偈文的首两句,即「汝当求出离,于此法律中」,教导我们要看清六道是苦,生起欲求脱离的心。第三及第四句,即「于佛教勤修,常为不放逸」二句,便是脱离六道苦海的道路及方法。

要脱离六道生死的无始循环,我们要把苦从它的根源切断。苦及轮回的来源是烦恼及业,二者之间以烦恼为最根本的原因。在诸种烦恼中,以贪、瞋、痴为主。这三者之中,又以痴为根源。在各种愚痴无明状态中,我执为轮回及苦的最关键的主因。故此,只要能断除我执,便能切断烦恼、业力、生死及轮回的无止运作,从根本上斩断这种可怕而无奈的流程。哪到底如何能斩断我执呢?首先我们必须入于佛陀所开示的教法。这不是因为佛陀像某个极权的暴君一般,强制性地要我们臣服于祂的命令之下的意思。佛陀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曾是一位凡夫,像我们一般在轮回中转来转去。这位凡夫,依某种方法修持,最终脱出了苦的循环及六道轮回,同时还为其它欲脱苦的众生,教授了脱苦的方法。佛陀并不强逼我们要依循祂的教法。祂只是在说:「我也是过来人。我也曾经历你现在身受的苦。后来我脱了苦。我脱苦的方法是这样的…如果你也想脱苦,只需依同一条路走便行了!」佛陀的教法有许多许多,所以我们在佛学术语中把这些法门形容为「八万四千」之多。在八万四千法门中,脱出六道轮回的方法可被归纳为三学,即戒学、定学及慧学。

在清净地依止以佛所开示的法为首的三宝后,我们便要好好地持戒。戒是佛法及一切善德的「地基」。戒亦指身、语及意的规范。对受了具足戒的僧尼来说,他们必须奉持二百多条乃至三百多条戒律;受过密法传承的人,要奉持密部的戒;大乘佛子,又要奉持菩萨戒等。对一般人来说,要修戒学,至少要以出离心为动机而奉行十善业,戒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及邪见,以这些准则来规范自己身体、语言及思想上的运作。有关十善业,大家可以参考别的佛学书籍,衲在此就不详述了。在奉行十善及奉持任何其它戒律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以欲出离六道循环为动机,这才能算是积集脱苦的因。否则的话,奉持十善只能成为生于三善道之善因,不足以令我们脱出六道,反而只令我们再次投生于六道之中。

在修持定学方面,如果我们不以欲脱六道苦海的心为修持的动机,修禅定只会成为令我们再次受生于六道中的天道之因,不足以令我们脱出生死轮回。修习禅定是为了让我们能专注于修持慧学而体悟空性,但禅定的成功建基于戒学的基础上。在今天这个场合,衲没有足够时间教授禅定修习法,但大家可以在菩提道次第教法中学习这些方法(注:读者可参考《掌中解脱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及《菩提道次第略论释》等佛学著作)。

在戒学及定学基础上,我们便可致力于参想空性,最终证悟无我境界而断除对自我的执着,从而脱出烦恼、业力及轮回的循环。

图中偈文的后四句的意思,是说透过戒、定、慧三学,便能像一头巨象一般,一脚便把烦恼、业及苦的「草舍」踩毁,从而把阎摩死主也降伏,脱离六道苦海。

生死之轮图的法义总说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中部的菩提伽耶(Bodhgaya)菩提树下示现成道后,到了鹿野苑(Benares)向最初五比丘说法。这是本师释迦牟尼的第一次说法,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在这一次说法中,佛陀便重复三次教授了四圣谛教义。由此可见,四圣谛是佛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份。

四圣谛可以依因果而判划为两对关系 … 苦谛与集谛是一对因果关系;灭谛与道谛是另一对因果关系。苦谛教授世间是苦的现象,集谛则说明苦的来源。所以,集谛是苦谛的因,苦谛是集谛的果。与这一对因果相反的,便是灭谛与道谛。灭谛是指诸苦息灭的自由境界,所以它是苦谛的相反情况。道谛是令众生达至灭谛境界的方法,所以它是灭谛的因及集谛的相反,而灭谛则是道谛的果。

生死之轮图的下方,由阎摩死主掌持的整个大轮,包含了苦谛及集谛这对因果关系。图的上方月亮、偈文及佛陀身相,则表义灭谛及道谛。所以,这幅小小的图包含了四圣谛教法在内。要想断除图下方所表义的这一对因果 — 苦及苦因,便要依循图上方所表义的另一对因果 — 灭谛及道谛。所以,弥勒祖师在论中教示:「先诊病,再寻因,要达致健康,便应依赖药物的救治。同样地,众生应先见苦,后寻其因,再依靠道谛来达致灭苦的境界!」

这幅生死之轮图,虽然并不是用来作观想的,但我们应常常禅参其内所表达的教义,参想四谛及十二因缘,勤修三学,以达到脱出生死的境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