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4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銎渲埃史炙姆街詈钗宀浚坑兴谋玻仓饕皇薄!缎⒕吩弧暮V冢饕云渲袄粗馈渡惺椤吩啤汉笏某笞嘁匝裕魇砸怨Γ捣杂埂笔且病
楚人伐徐。
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言次者,剌诸侯缓於人恩,既约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大夫不序旨,起会上大夫,君巳目,故臣凡也。内独出名氏者,臣不得因君殊尊省文,别尊卑也。○别,彼列反。
'疏'注“臣不”至“省文”。○解云:正以上言公会齐侯以下,是殊尊鲁之文。今若不举内大夫名氏,即因君乡者殊尊之经而省文。
夏,五月,日有食之。是后秦获晋侯,齐桓公卒,楚执宋公,霸道衰,中国微弱之应。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月者,善录义兵。厉,葵丘之会叛天子之命也。曹称师者,桓公霸道衰,曹独能从之,征伐不义,故褒之,所以劝勉不能,扶助霸功,激扬解惰也。○厉,如字,旧音赖。激,古历反。解,古卖反。惰也,徒卧反。
'疏'注“月者,善录义兵”。○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其例时者,即上十一年“冬,楚人伐黄”之属是也。
八月,公久出,烦扰之所生。○,之戎反。
九月,公至自会。桓公之会不致,此何以致?据柯之会不致。久也。久暴师众过三时。○暴,步卜反。
季姬归于鄫。
巳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昼日而冥。○冥,亡丁反,又亡定反,注同。
'疏'“晦者何”。○解云:欲言月晦,例所不书;欲言昼冥,亦非常录,故执不知问。
震之者何?雷电击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也。孚,信也。季氏所信任臣。
'疏'“震之者何”。○解云:欲言天震,文不言天;欲言地震,又无地称,故执不知问。加之者,以震有二种故也,且避问轻重两举。云云之说,在隐九年。
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据阳虎称盗。
'疏'注“据阳虎称盗”。○解云:即是八年“盗窃宝玉大弓”是也。
天戒之,故大之也。明此非但为微者异,乃公家之至戒,故尊大之,使称字,过于大夫,以起之,所以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何以书?记异也。此象桓公德衰,彊楚以邪胜正,僖公蔽於季氏,季氏蔽於陪臣,陪臣见信得权,僣立大夫庙,天意若曰蔽公室者,是人也,当去之。○去,起吕反。
冬,宋人伐曹。
楚人败徐于娄林。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不月者,略两夷狄也。○为,于伪反。
'疏'注“不月”至“狄也”。○解云:正以败例书月,即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是也。以其非两夷,故书月。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据泓之战言宋师败绩。○泓,乌宏反。君获,不言师败绩也。举君获为重也。释不书者,以获君为恶;书者,以恶见获,与获人君者,皆当绝也。主书者,从获人例。○恶,乌路反。
'疏'注“释不书”至“人例”。○解云:正决二十一年“释宋公”之经矣。然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传云“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然则秦、楚同类,得获晋侯者,正以爵称伯,非真夷狄,故与楚异。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据星霣后言霣。○十六年,本或从此下别为卷。案《七志》、《七录》何注此十一卷,《公羊》以闵附庄故也,后人以僖卷大,辄分之尔。霣,于敏反。是月,如字,或一音徒兮反。六鶂,五历反,水鸟。
'疏'注“据星霣后言霣”。○解云:即庄七年“夜中,星霣如雨”是也。
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是月边也。鲁人语也。在正月之几尽,故曰劣及是月也。磌然,之人反,又大年反,声响也;一音芳君反,本或作“砰”,八耕反。仅,其靳反,劣也。逮,音代,又大计反,及也。几,音祈。
'疏'“是月者何”。○解云:正以言异常例,故执不知问。○注“是月”至“语也”。○解云:案上十年传云“踊为文公讳”,何氏云“踊,豫也,齐人语。若关西言浑矣”,是以《春秋》之内,於此乎悉解为齐人语,而此一文独为鲁人语者,以是经文孔子作之,孔子鲁人,故知鲁人语。彼皆是诸传文,乃胡母生、公羊氏皆为齐人,故解为齐人语。注在正月之几尽者,谓晦日乃在正月之欲尽矣。
何以不日?据五石言日。
'疏'注“据五石言日”。○解云:等是灾异,何故五石书言戊申朔,而六鹢不书日乎?故难之。
晦日也。凡灾异晦日不日,日食是也。日食尝於晦朔,不日,晦可知也。六鹢无常,故言是月以起晦也。
'疏'注“凡灾”至“不日”。○解云:即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之属是也。今此亦晦,故不书日。○注“日食”至“起晦也”。○解云:案隐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传云“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日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注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传又云“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注云“谓二日食,‘己巳,日有食之’是也”;传又云“失之后者,朔在后也”,注又云“谓晦日食,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然则日食亦有二日食,此注何言日食常於晦朔乎?二日食者,虽非正朔,若欲比晦言之,亦得谓之朔矣。言若正朔食,朔日并言;若二日食,则言日;则知日、朔并不言,是晦日明矣。故云不日晦可知也。
晦则何以不言晦?据上言朔。《春秋》不书晦也。事当日者日,平居无他卓佹,无所求取,言晦朔也,趡盟奚战是也。○佹,尤委反。趡,翠轨反。
'疏'注“平居无他卓佹”。○解云:谓无他卓异佹戾,平常之事也。○注“无所”至“战是也”。○解云:即桓十七年“二月,丙午,及邾娄仪父盟于趡”,《春秋》说以为二月晦矣;“五月,丙午,及齐侯战于奚”,《春秋说》以为五月之朔也。然则此传云“《春秋》不书晦”,谓平常之事;下文“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者,谓卓佹之事,合书晦朔矣。
朔有事则书,重始,故书以录事,若泓之战及此皆是也。
'疏'注“若泓”至“是也”。○解云:即下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此经皆书朔,是其卓佹之事书朔也。
晦虽有事不书。重始而终自正,故不复书以录事。○不复,扶又反,下同。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据霣石后言五。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鹢小而飞高,故视之如此,事势然也。宋都者,宋国所治也。人所聚曰都。言过宋都者,时独过宋都退飞。○所治,直吏反。五石六鹢,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王者之后有亡徵,非亲王安存之象,故重录为戒,记灾异也。石者,阴德之专者也;鹢者,鸟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襄欲行霸事,不纳公子目夷之谋,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见执,六年终败,如五石六鹢之数。天之与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於晦朔者,示其立功善甫始而败,将不克终,故详录天意也。○为王,于伪反,注同。耿介,音戒。之行,下孟反。
'疏'注“卒以五年见执”。○解云:即下二十一年“执宋公以伐宋”是。计有六年而言五年者,据实日月言之,以合五石之数故也。又六年终败者,即下二十二年“战于泓,宋师败绩”是也。计有七年而言六年者,如上说。○注“天之与人”至“畏也”者,解云:《春秋说》文也。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其称季友何?据犁战名,不称季,来归不称友。
'疏'注“据犁”至“称季”。○解云:即上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是也。○注“来归不称友”。解云:闵元年“季子来归”是也。
贤也。闵公不书葬,故复於卒贤之,明季子当蒙讨庆父之功,遏牙存国,终当录也。不称子者,上归本当称字,起事言子。
'疏'注“闵公”至“录也”。○解云:正以君弑贼不讨,恶臣子不讨贼,君丧无所系,往前闵公不书葬,恐季子有甚恶,故书字见其贤。○注“不称子”至“言子”。○解云:即闵元年归之下来,注云“不称季友者,明齐继鲁,本感落姑之讬,故令与高子俱称子起其事”是也。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日者,僖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故皆日也。一年丧骨肉三人,故曰痛之。
'疏'注“日者”至“皆日也”。○解云:以所传闻之世,大夫之卒,不问有罪以否,例不日,隐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也。今此季友、公孙慈之卒皆书日者,正以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故也。然则言皆者,皆季友与公孙慈也。其鄫季姬之卒,例自合日,即上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之属是也。○注“一年”至“痛之”。○解云:言由其是贤君,故宜痛骨肉之卒;若直见是贤君,宜有礼于大夫,但当见季一人书日,故知宜痛其频死故也。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疏'注“月者”至“此始也”。○解云:正以盟会之例,大信书时,今而书月,故如此解。知任竖刀、易牙者,下十八年传文。言堕功灭项者,谓堕毁霸功而灭项,即下十七年“夏,灭项”是也。
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称氏者,《春秋》前黜称氏也。伐国而舍氏言之者,非主名,故伐之得从国举。
'疏'注“伐国”至“主名”。○解云:若其主名,即爵等是也。
夏,灭项。孰灭之?齐灭之。以言灭,知非内也。以不讳知齐灭。○项,户讲反,国名。
'疏'注“以言灭知非内也”。○解云:案经直言灭,不载主名,何知非内灭之?正以《春秋》之例,内大恶讳,今言灭,知非内矣。○“以不讳知齐灭”。○解云:《春秋》之例,为贤者讳,故上十二年“楚人灭黄”不为讳,今讳不言齐人,故知齐灭之。
曷为不言齐灭之?据齐师灭谭。
'疏'注“据齐师灭谭”。○解云:在庄十年冬也。
为桓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绝其始,则不得终其恶。○为桓,于伪反,下及注同。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善善也乐终。乐贤者终其行。○行,下孟反。桓公尝有继绝。立僖公也。
'疏'注“立僖公也”。○解云:即元年是也。
存亡之功,存邢、卫、杞。
'疏'注“存邢、卫、杞”。○解云:存邢,上元年“城邢”是也。存卫,上二年“城楚丘”是也。存杞,上十四年“城缘陵”是也。
故君子为之讳也。言尝者,时桓公德衰功废而灭人,嫌当坐,故上述所尝盛美而为之讳,所以尊其德,彰其功。传不言服楚,独举继绝存亡者,明继绝存亡,足以除杀子纠,灭谭遂项,覆终身之恶。服楚功在覆篡恶之表,所以封桓公,名当如其事也。不月者,桓公不坐灭,略小国。
'疏'注“传不言服楚”至“亡者”。○解云:其服楚在上四,年传云“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是也。注“明继”至“身之恶”。○解云:杀子纠者,即庄九年九月,“取子纠杀之”是也。灭谭,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是也。其灭遂者,即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是也。以继绝除杀子纠,以存三亡国除其三灭,故云覆终身之恶。○注“服楚”至“事也”。○解云:即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是其篡文也。而言之表者,取以盖藏之。○注“不月”至“小国”。○解云:言灭国例书月者,恶其篡而罪之。今桓公功足除其灭,是以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