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

第41节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41节

小说: 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四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太平一月不雨即书,《春秋》乱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为异,当满一时乃书。一月书者,时僖公得立,欣喜不恤庶众,比致三年,即能退辟正殿,饬过求巳,循省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冤狱四百馀人,精诚感天,不雩而得澍雨,故一月即书,善其应变改政。旱不从上发传者,著人事之备积於是。○太平,音泰。饬过,音敕,下同。冤,於元反。澍,之树反。其应,应对之应,后灾祥之应皆放此。 
  '疏'注“太平”至“即书”。○解云:正以大平之时,阴阳和调,若一用不雨,足以为异,故知然也。○注“当满”至“即书”。○解云:即庄三十一年多不雨,传云“何以书?记异”是也。○注“比致三年”。○解云:即上二年“冬,十月,不雨”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是也。○注“即能”至“澍雨”。○解云:皆《感精符》文。○注“故一月即书”。○解云:即去年“十月,不雨”,今年“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是也。○注“不从上发传”。○解云:即上二年“十月,不雨”之下,巳发云“何以书?记异也”,今不从其例,而又发之者,欲著人事之备积于是故也。
 
  徐人取舒。其言取之何?据国言灭。 
  '疏'注“据国言灭”。○解云:即庄十年“齐师灭谭”,十三年“齐人灭遂”之属是也。
 
  《易》也。易者,犹无守御之备。不为桓讳者,剌其不救也。○易,以豉反,注同。为,于伪反。 
  '疏'注“不为”至“救也”。解云:决上元年二年狄灭邢、卫,皆为桓公讳,下书其灭也。
 
  六月,雨。其言六月雨何?据上得雨不书。 
  '疏'注“据上得雨不书”。○解云:即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月,三年二月、三月、五月之属,皆不书不雨,是其得雨故也。
 
  上雨而不甚也。所以详录贤君精诚之应也。僖公饬过求巳,六月澍雨;宣公复古行中,其年穀大丰,明天人相与报应之际,不可不察其意。 
  '疏'注“宣公”至“大丰”。○解云:谓宣十五年“初税亩”,其冬蝝生,宣公受过变寤,明年复古行中,十六年“冬,大有年”是也。○注“明天”至“其意”。○解云:谓人行德,天报之福;人行恶,天报之祸,两令相及,故言之际矣。
 
  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穀。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末者,浅耳,但言会,不言盟。据贯泽言盟。 
  '疏'“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解云:上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泽”,传云“大国言齐、宋,远国言江、黄,则以其馀为莫敢不至也”。此经亦书“齐侯、宋公、江人、黄人”,故弟子言“此大会也”以难之。○注“据贯泽言盟”者。○解云:谓贯泽亦大会言盟,故据之。
 
  桓公曰:“无障谷,无障断川谷,专水利也。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障,之亮反,一音章,注同。断,丁管反。溪,口兮反。 
  '疏'注“水注”至“曰谷”。○解云:《释水》文。李巡云“水出于山入於川为谿,水相属曰谷”是。
 
  无贮粟,有无当相通。○贮,中吕反。无易树子,树立本正,辞无易本正当立之子。无以妾为妻。此四者,皆时人所患。时桓公功德隆盛,诸侯咸曰:“无言不从,曷为用盟哉!”故告誓而巳。 
  冬,公子友如齐莅盟。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犹曰往盟於齐。莅,临也。时国齐都盟,主国主名不出者,《春秋》王鲁,故言莅以见王义,使若王者遣使临诸侯盟,饬以法度。○莅,音利,又音类,注同。以见,贤遍反,下同。遣使,所吏反。 
  '疏'“莅盟者何”。○解云:欲言誓盟,例不言莅;欲言非盟,而书盟见经,故执不知问。
 
  其言来盟者何?来盟于我也。此亦因鲁都以见王义,使若来之京师盟,白事于王,不加莅者,来就鲁,鲁巳尊矣。 
  '疏'“来盟者何”。○解云:即文十五年春,“宋司马华孙来盟”;宣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之属是也。但此经既有莅盟之文,故引来盟以对之。○注“不加”至“尊矣”。○解云:正以上经言莅者,见尊鲁为王之义。今此来盟者,巳是就鲁之文,足见尊鲁矣,何劳言莅以见之乎?若其加莅,宜直云莅孙良夫盟也。
 
  楚人伐郑。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溃者何?下叛上也。国曰溃,邑曰叛。不与诸侯溃之为文,重出蔡者,侵为加蔡举,溃为恶蔡录,义各异也。月者,善义兵也。溃例月,叛例时。○蔡溃,户内反,下及注同。重,直用反。恶蔡,乌路反,下“恶其专”并六年注同。 
  '疏'“溃者何”。○解云:侵者浅辞,溃者深辞,二者并书,故执不知问。○“国曰溃”。○解云:即此及文三年春正月“沈溃”之属是也。○“邑曰叛”。○解云:即襄二十六年“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冬,晋荀寅”等,“入于朝歌以叛”之属是也。○注“月者,善义兵”。○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注“溃例月”。○解云:即此经书正月,文三年“沈溃”书正月是也。成九年经云“庚申,莒溃”,彼注云“日者,录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是也。○注“叛例时”。○解云:即晋赵鞅书秋,荀寅书冬之属是也。
 
  遂伐楚,次于陉。其言次于陉何?据召陵侵楚不言次,来盟不言陉。○陉,音刑。召陵,上照反,下文同。 
  '疏'注“据召”至“言次”。○解云:即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巳下“于召陵,侵楚”是也。○注“来盟不言陉”。○解云:即下文夏“楚屈完来盟于召陵”是也。
 
  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时楚强大,卒暴征之,则多伤士众。桓公先犯其与国,临蔡,蔡溃,兵精威行,乃推以伐楚,楚惧,然后使屈完来受盟,脩臣子之职,不顿兵血刃,以文德优柔服之,故详录其止次待之,善其重爱民命,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屈,居勿反。卒,寸忽反。 
  '疏'注“善其”至“有功”。○解云:言“上事有渐”者,即先犯于蔡,乃遂伐楚是也。言敏则有功者,敏,审也。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
 
  夏,许男新臣卒。不言卒师者,桓公师无危。不月者,为下盟,去月方见大信。○为,于伪反,下“为桓公”同。去,起吕反。见,贤遍反。 
  '疏'注“不言”至“无危”。○解云:决成十三年“曹伯庐卒于师”之属,皆以其有危,故言于师矣。○注“不月”至“大信”。解云:正以庄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然则许与曹等,而不月者,若会盟之例,大信者时,若不去月,恐其盟不为大信故也。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据陈侯使袁侨如会。○侨,其骄反,一本作“骄”,音同。 
  '疏'“屈完者何”。○解云:欲言楚子,经不书爵;欲言大夫,文不言使,故执不知问。○注“据陈”至“如会”。○解云:即襄三年“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巳下,“同盟于(又鸟)泽。陈侯使袁侨如会”是也。
 
  尊屈完也。曷为尊屈完?据陈侯使袁侨如会,不尊之。以当桓公也。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 
  '疏'注“增倍”至“其君”。○解云:倍,读如陪益之陪矣。○注“以醇”至“事也”。○解云:即下传云“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其言盟于师,盟于召陵何?据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不举会与地。 
  '疏'注“据戊寅”至“与地”。○解云:在襄三年夏也。彼经不言陈袁侨来盟于会,盟于(又鸟)泽,与此异,故难之。
 
  师在召陵也。时喜得屈完来服於陉,即退次召陵,与之盟,故言盟于师,盟于召陵。师在召陵,则曷为再言盟?据齐侯使国佐如师,已酉,及国佐盟于袁娄,俱从地,不再言盟。 
  '疏'注“据齐”至“言盟”。解云:在成二年秋。言俱从地者,谓国佐从晋于袁娄也。喜服楚也。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重,直用反,又直容反。之复,扶又反,年末“乃复”同,又音福。
 
  '疏'注“孔子曰”至“美者焉”。○解云:《春秋说》文。
 
  何言乎喜服楚?据服蔡无喜文。 
  '疏'注“据服蔡无喜文”。解云:即上“侵蔡,蔡溃”是也。
 
  楚有王者则后服,桓公行霸,至是乃服楚。无王者则先叛。桓公不脩其师,先叛盟是也。 
  '疏'注“桓公”至“是也”。○解云:即下经云“八月,公至自伐楚”,传云“楚巳服矣,何以致伐?楚叛盟也”,彼注云“为桓公不脩其师,而执涛涂故也”者是。
 
  夷狄也,而亟病中国。数侵灭中国。○亟,去冀反。数,音朔。 
  '疏'注“数侵灭中国”。○解云:即庄二十八年“秋,荆伐郑”者,是其数侵中国之文。其数灭中国者,即灭邓、穀之属是也。而经不书者,后治夷狄故也。
 
  南夷与北狄交,南夷,谓楚灭邓、穀,伐蔡、郑。北夷,谓狄灭邢、卫,至于温,交乱中国。 
  '疏'注“南夷”至“蔡郑”。○解云:楚灭邓、穀不书,而此言者,正以上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故知之。伐蔡、郑者,谓蔡、郑服从楚,即上经齐侯“侵蔡、蔡溃”,“遂伐楚”者,盖是蔡为楚之属矣。其郑为楚属者,盖见庄十五年“郑人侵宋”,十六年“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之文也,何者?庄十五年时,正是桓公为霸,宋为齐属而郑侵之,岂不从楚故也?庄十六年齐人助宋伐之,岂不怒乎其从楚而侵宋也?盖于时郑人又服于齐,是以十六年“秋,荆伐郑”,故此作注云蔡、郑矣。○注“北夷”至“中国”。○解云:狄灭邢、卫,在闵元年、二年。狄灭温,在僖十年。温言至于者,以其在后,故言至于,僖十年文灭温也。或者温是圻内之国,去京师近,故言至于矣。
 
  中国不绝若线。线,缝帛缕。以喻微也。○线,思贱反。桓公救中国,存邢、卫是也。而攘夷狄,攘,却也。北伐山戎是也。○攘,如羊反,却也。卒怗荆,卒,尽也。怗,服也。荆,楚也。○怗,他协反,一本作“贴”,服也。刘兆同,《广雅》云“静也”,《玉篇》又丁簟反,一本作“拈”,或音章贬反。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言桓公先治其国以及诸夏,治诸夏以及夷狄,如王者为之,故云尔。其言来何?据陈袁侨如会不言来。与桓为主也。以从内文,知与桓公为天下霸主。前此者有事矣,谓城邢、卫是也。 
  '疏'注“谓城邢,卫是也”。○解云:即上元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曹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孰城?城卫也”是。
 
  后此者有事矣。谓城缘陵是也。 
  '疏'注“谓城缘陵是也”。○解云:即下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是也。
 
  则曷为独於此焉?与桓公为主,序绩也。序,次也。绩,功也。累次桓公之功德,莫大於服楚,明德及强夷最为盛。 
  齐人执陈袁涛涂。涛涂之罪何?辟军之道也。其辟军之道奈何?涛涂谓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还师滨海而东,服东夷,且归?”滨,涯也。顺海涯而东也。东夷,吴也。从召陵东归,不经陈,而趋近海道,多广泽水草,军所便也。○涛,徒刀反。辟,匹亦反,又音避,下同。滨,音宾。涯,五佳反。近,附近之近。便,婢面反。 
  '疏'注“而趋近海道”。○解云:趋犹乡也,谓乡近海之道也。
 
  桓公曰:“诺。”於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草棘曰沛,渐洳曰泽。○沛泽,音贝,又普贝反,草棘曰沛,斩洳曰泽。斩,子廉反。洳,人庶反。 
  '疏'注“草棘”至“曰泽”者。解云:《尔雅》无文也。
 
  顾而执涛涂。时涛涂与桓公俱行。执者曷为或称侯,或称人?称侯而执者,伯讨也;言有罪,方伯所宜讨。 
  '疏'“执者曷为或称侯”。○解云:即下二十八年“晋侯执曹伯畀宋人”,成十五年“晋侯执曹伯归之于京师”之属是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此执有罪,何以不得为伯讨?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