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游子吟 >

第4节

游子吟-第4节

小说: 游子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拜是人类生产力发展、认识能力提高的结果;但在否定这种迷信的同时,把创造这些自然现象的神,也不加分析地加以否定,就有失依据而走向极端了。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引导人们从对自然界的受造之物的崇拜转向对自然界的创造者一神的敬拜。许多科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正是在认识宇宙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神,而完成了从无神论者到有神论者的飞跃。因此,认为有神论是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产物、无神论是人类走向文明后的必然归宿的观点并非历史的真实。

    我过去也常以无神论者自诩,对有神论采取不接触、不探讨、不相信的态度。后来才渐渐明白,所谓无神论者,必须是那些对无神论和有神论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最后相信无神论的人。而我的无神论观点是以结论的形式从老师那里、书本上承受过来的,对有神论没作过任何研究。按此标准,我过去够不上一个无神论者,只是一个以为没有神的人罢了。我想,不少人的情况与我过去相似。我们应该超过先入为主的认识观点,存一个开放的心理,对有神论作一番了解,研究比较,再决定取舍不迟。如果持我过去那种“三不”态度,神存在的证据无论如何真确、充分,我们也无从了解而信之。

    其次,是理性至上、科学万能的观点的束缚。“神在哪里?如果你能证明给我看看,我就信!”这是我以前与传道者辩论常持的“王牌”论点。现在我传福音时不想也受到同样的挑战。我们很多人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只有被科学证实的事物才真实可信;理性是最可靠的,只有理性判为合理的事才可以接受;神的存在既不能用科学方法加以证明,又不合理性,因而难以相信。我过去以为这种逻辑、观点是无庸置疑、天经地义的。现在才知道这种观点并不那么正确,是受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

    人文主义竭力抬高人及其理性的地位,把人看作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要由理性审视以决定去留。科学主义则过于夸大科学的作用,把科学方法当作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是不符合实际的。科学不是万能的,其方法和自身都有局限性,对灵性世界更是鞭长莫及。神超越时空、超越万有,是科学无法企及的。所以科学既不能证明神,也无法否定神。神创造了宇宙,科学则是去研究、认识神创造的宇宙。在这个层次上,神的创造与科学是和谐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受造之物,神则远在自然界之上之外。

    至于人的理性,也不是那么靠得住的。有人说过:“如果我们真要用理性来思维的话,一件确定无疑的事就是,人的理性十分有限。”一个人如果有幸活到一百岁,指头去尾,真正精力旺盛、思维敏锐的时间只有五、六十年。如果再去掉睡觉、娱乐的时间,一个人真正能用于学习、工作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在这样短暂的年日里,一个人能到多少地方、经历多少事物、能涉及多少领域、能钻研多深呢?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与今日爆炸的知识相比,一个人的认识算得了什么呢?

    按科学主义的实证观点,只有眼可见、手可触、耳可闻的东西才可信。但是,人的感官是很有限的。人眼可见的,只是可见光这一部分,波长太长、太短都看不见;即使在可见光范围内,太大、太小、太远、太近的东西,肉眼仍看不见。我们的耳朵也如是,频率太高、太低的声波都听不见。何况人的感官自中年后就日渐衰退了呢。以如此短促的人生,这样有限的感觉、思维能力,如果我们硬要充当宇宙万物乃至神的仲裁人,硬说在我们的感觉以外没有客观实体的存在,就显得不够明智和过于武断了。关于科学与神的关系,在第五章〈现代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中还要专门讨论。

    最后,我们要有谦卑的态度。《圣经》多次严厉批评人的骄傲。耶稣登山宝训中列举了几种福份,名列首榜的是“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五3~11)因为骄傲的人充满世俗的智慧,不能明白属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于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一21)

    有人说,骄傲的人的眼是长在额头上的。这种人总爱居高临下地俯视一切,因而永远找不到神。因为神远远高于我们,只有谦卑地仰望才能看见。要做好一件事,工具一定要用对。看东西要用眼,听声音要用耳。要找到神,也必须有正确的途径。“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四24)正象收看电视,无线电广播必须调准频道一样,我们只有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地求神启示我们,真诚地用自己的心灵与神的灵共振,才能与神相交、契合。

    恐怕没有人愿意骄傲;可我们常常已陷入骄傲而不察觉。过去,我虽从未读过《圣经》,连《圣经》的目录都未看过一遍,却断言《圣经》不可信。这正是自恃有知识、理智,自以为真理在握的骄傲态度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反省,去掉骄傲,谦卑下来,我们就能找到神,找到永生之道。“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诗卅三18)

    第一章主要参考书目

    l.PaulE.Little,KnowWhyYouBelieve.1968.(詹正义、区秀芳译,《你为何要信?》,香港福音证主协会,增订版再版,1991年。)

    2.JohnHoughton,DoesGodPlayDice?一ALookattheStoryoftheUniverse。Inter…VarsitityPress;1989。(钱锟译,《宇宙:神迹或机遇》,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2年。)

    3.HoraceFreelandJudson;TheEighthDayofCreation一MarkersoftheRevolutioninBiology。Simon&Schuster;Inc。;NewYork;1980

    4.MauriceRawlings;BeyondDeath…sDoor。ThomasNelson;Inc。;1978。(橄榄翻译小组,《死—怎么回事?》,台北橄榄文化事业基金会,1989年。)

    5.TimLaHaye;LifeintheAfterlife。TyndaleHousePublishersInc。;USA。1980。(陈公亮译,《死后生命之研究》,中国主日学协会,1989年。)

    6.董芳苑等著,《另一世界的秘密》,宇宙光出版社,1991年。

    7.张郁岚著,《倒底有没有神?》,台北,台湾福音书房,第14版,1988年。

    'sea于2006…05…0116:08:15修改此小说'

第二章 《圣经》是神默示的 第二章 《圣经》是神默示的

    第一章已谈到,神借着普遍启示(大自然、人的良知、道德本性等)和特殊启示(神直接显现、异梦、异象等)向人类启示他自己。《圣经》则是神的特殊启示的完备内容。使徒保罗指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17)这里,“默示”二字的希腊原文是“呼吸”,即《圣经》是神所呼出来的。《圣经》各书卷的作者并不是机械地笔录神说的话。各书卷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作者是在神的灵感动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写出神的话。尽管作者的背景、文化水准各不相同,但神的灵在他们身上有控制性的影响,使他们在著作中透过自己的语言所表达的,不折不扣的是神要说的话。贺智(CharlesHodge)把“默示”解释为,“圣灵在某些被拣选的人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神的工具,能够丝毫不错误地传达神的心思和旨意。”但默示的实际过程,与重生、成圣等圣灵的工作一样,仍是个奥秘,我们现在不能完全明了。

    在基督徒心中,《圣经》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圣经》这种绝对权威是由它的一系列特性所确立的,证明它是神的话语。

    'sea于2006…05…0116:15:08修改此小说'

第二章 《圣经》是神默示的 一、《圣经》的作者和正典的形成

    《圣经》包括旧约39卷和新约27卷,共66卷,由不同的作者写成。旧约主要用希伯来文写成(其中有一小部分用亚兰语),新约则是希腊文。旧约完成于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新约则始于耶稣受难、复活、升天以后。一般认为,<约伯记>可能是《圣经》中最古老的一卷,但成书的准确时间不详。除了<约伯记>外,最古老的摩西五经(即旧约前五卷书<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的通称=写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旧约《圣经》各书卷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写成。新约《圣经》的写作从第一世纪中叶开始,于第一世纪末完成。两约之间有400年的间隔期(被称之为“沉默期”)。所以新、旧约的写作历时1500年左右。

    《圣经》最初书写在羊皮(绵羊、山羊或羚羊)、小牛皮上,或盛产于埃及、叙利亚浅湖中的芦苇制成的纸上。这种芦苇又叫纸草,由叙利亚的白百罗港(Byblos)出口。希腊文Byblos意为“书”,即由此港口之名而来。英文的“纸”字(Paper)也源于希腊字“纸草”(Papyrus)。此外,有些经文则保存在瓦卡、石碑、腊板等上面。抄写的工具有芦苇、羽毛、金属笔等。墨水是由木炭、胶和水制成的。

    《圣经》的四十几位作者,不仅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职业、身分不同,写作的环境也有很大差异。摩西是政治领袖,约书亚是军事领袖,大卫和所罗门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罗是犹太律法家,路加是医生,彼得、约翰是渔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马太则是税吏。有的写于皇宫之中,有的则在牢狱或流放岛上;有的写于戎马战时,有的却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喜乐的高潮,有的则写于悲恸、失望的低谷之中。《圣经》各卷书都是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教堂传读。《圣经》的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汇编成册,形成新、旧约正典。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66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六十代人写成的、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不用说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时、空差异,就是同一时代的人独立写成的作品,也很难彼此和谐。即便是同一人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观点也会自相矛盾呢!试想,我们会怎样看待自己在十年前写成的作品呢?《圣经》的奇特的连贯性,只能解释为是神的灵贯穿始终,神是《圣经》的真正作者。

    公元前250年左右,应埃及王托勒密二世(KingPtolemyⅡ)的邀请,犹太大祭司以利沙(Eleazar)从犹太12支派中各选出六位译经长老,携带旧约经卷去亚历山大城,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当时流行的希腊文,这就是有名的七十士译本。在那时,旧约已有了很好的雏形。到耶稣时代,旧约已定型了。在新约《圣经》中,主耶稣和新约的作者们,常引用旧约。“经上如此说”中的“经”即指旧约。但正式宣布旧约正典告成是在第一世纪末叶。西元70年,当圣城耶路撒冷即将被毁之际,犹太拉比犹迦南获罗马当局的许可,在犹大地约帕城和亚锁都城之间的吉母尼亚(Jamnia)召开了犹太教的高级会议。会议所议论的事项,先以口传,后来则记载在拉比的著作中,会议中曾对是否要将<箴言>、<传道书>、<雅歌>、<以斯帖记>等书列入正典有过分歧,但辩论结果仍确立39卷书都属于旧约正典。

    公元140年左右,马吉安(Marcion)开始散布异端,写成一套所谓的新约正典。这启发教会应确立正统的新约正典,以抵制马氏的影响。再者,东方许多教会陆续开始运用一些来源不正的经卷,因此,确立新约正典的范围也日趋必要。到公元303年,罗马大帝戴克理仙(Diocletian)下诏摧毁所有基督教的经书。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信徒需要知道哪些书卷是值得舍命保存的新约经卷。由于这些原因,促使人们编辑新约正典。虽然对是否应把<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启示录>等列入正典颇有争议,亚他那修(Athanasius)在一封公开信中把我们现在的新约27卷书列入新约正典。382年在以耶柔米(Jerome)为主要人物的罗马的大马新(Damasine)会议上及397年的加太基(Carthage)会议上(奥古斯丁是主要人物)都一致承认这27卷经书。从此,罗马及非洲两大教区对新约正典应有的书卷不再有争议,新约正典终告完成。

    在新、旧约的间隔期,还有其他一些犹太著作流传。《伪经》是一些从公元前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