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7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從僧侶講,最初守沙彌十戒,進而守比丘二百五十戒,最終進受菩薩戒。
3。禪悟會通 禪是禪那的簡稱,亦稱為禪定,但在印度多叫瑜伽。這裏所說的
禪,並非單指禪宗,而是指比禪宗更廣泛的三學中的禪定。禪那的本意是靜懀В簿
是說在靜定中觀察思懀В虼艘喾Q禪觀。禪定的種類極多,例如安般禪,五門禪,念
佛禪,實相禪,宗門禪等。安般禪,即是依安世高所譯之安般守意、陰持入經而修的
禪法,其要旨在眨ⅲ墒匾舛鴶z心。其禪盛行於漢魏晉,為安世高所首倡。五門禪
是根據佛陀密所譯之五門禪法要略而修的禪教,其要旨近於五停心。五停心即對治多
貪的不淨觀,多瞋的慈悲觀,多癡的因緣觀,散亂的數息觀,多慢的五陰十二入十八
界的分析無我觀。念佛禪,雖說後世的念佛由牠產生,然念佛禪實非念佛,因修念佛
禪的人注意點在禪而不在口念。慧遠大師在彛浇Y蓮社專宏念佛,但他在臨終時說:
『我在定中三見淨土與拢姟弧<日f在定中,那末他的念佛法門實即是「禪」了。念
佛禪實著於慧遠,後為曇А⒌谰b、善導諸人所力宏,結果乃演成今日的淨土。實相
禪所根據者,是禪法要略、中論、智論、法華、維摩諸經,為慧文、慧思、智者諸人
所宏傳。其要旨在即緣生法而見三諦實相,三智一心中得。三智即:遍了法性的一切
智,自行化他的道種智,了法無二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空觀所成,道種智是假觀所
成,一切種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觀所成。智論的三智一心,是以一心三觀而
觀一境的三諦所成。一境三諦是諸法實相,一心三觀便是實相禪。上述四禪是依教理
修的,但宗門禪重在自心參悟。宗門禪始於菩提達摩,要旨在「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之,宗門禪是頓悟禪。
4。學思論辯 上述的禪,實即等於普通的思考,也就是一種埋頭實地研究的體
驗領悟工作。在此修學中一旦有了心得,便須出而覺悟他人,施設論辯。論辯主旨雖
在破邪顯正,然於激烈論難中,彼此常會發現新的真理,故佛教亦甚重視。為了思考
周密及防止過失,乃有因明論式。上述的2。3。4。,用佛語說便是戒定慧三學。這三
學在修學上是一貫的法則,倘缺此便非佛學。
丙 目標
吾人雖有行動,若無目標,則等於無羅盤針的海船,故應講佛教趣向的目標。這
裡又分四:
1。人間進善 佛教最初的目標在使人民善良,社會安定,國家康強。此中第一
步須人民善良;佛典中教人民善良的方法很多,我也曾作過佛教人乘正法論。但為節
省時間計,今只講五戒善法以供參考:(一)不殘殺而仁愛:佛教之不殺原不僅對人
,而對一切生物也不殘殺,故佛教之慈悲遠非他教博愛所能比。但若依此徹底做去,
便不能符合國法民情,故凡殺而能利益大多數人者,不受此戒限制,如除害虫殺敵寇
等。其當仁愛者,如愛兒女,敬父母,尊師長,保護幼弱,和愛朋友,夫婦相親愛,
愛護國家民族,汎愛全人類,憫惜一切有情。(二)不偷盜而義利:人與人間財物的
主權轉移,必依正義,若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均謂之偷盜。偷盜,多由
於賭博,閒蕩,不事生產,不圖立身等意志薄弱而起,故意志應使其堅強而從事生產
。進一步,教育兒女,孝養父母,供奉師長,惠施幼弱,輔益朋友,分利親屬,交利
國民,迹愐岳麌摇#ㄈ┎恍耙Y節:現在各國多採一夫一妻制,若越此禮制
,便為邪淫。淫亂多由於不尊重他人之人格,故防此應崇禮節。(四)不欺誑而招
:人必待社會而後生活,而社會必待構成牠的人類彼此招牛四莒柟獭9噬鐣捕
,國家興盛,實由於人民忠招帕x;而招胖ⅲ冉淦墼p。(五)不服亂性物品而
眨粕硇模何褰淠l本單指戒酒,但現時應該將牠放寬點,如鴉片、煙草及各種含有
刺激性的枺鳎私涑R驗檫@些枺鞫嗄芨瘮∩硇模鑱y性情,因而做出越軌的
行動。上述諸事固當戒,即衣食、勞動、休息、聚談、研習、每日亦須有常度,身心
方可健康。
2。後世超生 佛典中有業與輪迴二語,業的定義是:吾人懀约旱囊庵静粩嗟幕
動,活動的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習性,這習性又成為將來活動的根柢,支配自己
的命摺倪@支配命咭稽c說,名曰業報,或業果。業是永遠不斷起滅的,其活動若
轉一個方向 業果也隨之而轉換,故業果決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而終了。因為死亡不
過是構成身體的物伲锢矸▌t的聚散現象,生命既不限於物伲饰崛怂斓臉I,
不因身體死亡而消滅。吾人身死之際,業力便會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轉變為另一方向、
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產生。這種轉換狀態,佛家特名曰「輪迴」。懂得輪迴的
道理,便可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吾人的業力既非以現世為終了,那末吾人就應
不以現生善良為滿足,而進求後世的超生。
3。涅槃解脫 但是後世超生,無論如何高超,仍不免於輪迴。怎樣才得出輪迴?
這惟有涅槃解脫。涅槃本為梵文,意即解脫,即為離俊米栽凇S矛F代語說:脫離囚
奴束俊纳睿_到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詳細點說:這束俊畞K非別人加之於我,原來
都是自己找來的,解脫不外解放自己,故解脫祗須自己能覺悟。又因束俊亲约赫襾
的,故解脫亦大不易,非自己從事於修養不可。修養方法,佛教向稱有「八萬四千法
門」,然今無暇細說。解脫有二:(一)慧解脫:即從智識方面得解放。例如心經說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乃至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般若即智慧
,其意謂一面觀察世相,深通因緣和合、無常無我之理,不受世俗雜念所纏繞;一面
確認有高純妙樂之理想世界,向上尋求。佛教各種「觀」,都從這方面著力。(二)
心解脫:即從情意方面得解放。意志的修養,主要是破我執,要下大決心,自己不肯
做自己奴搿7鹨詾楸娚‘認五蘊和合之幻體為我,既說有我,便有我所有物,事事
以這個假我為本位,一切活動都成了假我的奴搿@缫蛏喽澝朗常蚰慷竺郎
,以及先入為主的思想或見解所束俊荒茏园蔚龋鹨詾榇说染鶠槲覉贪l生的頑迷
。感情的修養,佛教是教人以同情心的「慈悲為本」。慈謂與人同喜,悲謂與人同憂
,佛能破除假我,故能實現物我同體的境界,對於一切眾生,恰如母對嬰兒,所有苦
樂悉同身受。發摚н@純潔的愛他心,方算真正佛教徒。
4。法界圓明 我們依上所述的話去修,必可得涅槃,然涅槃之大乘境界,即為法
界圓明。佛每說到這境界,必勉吾人自證,故惟有已經自證的人,方能澈底了解牠。
然依佛典亦可知其一二:牠是一種絕對清涼無煩惱,絕對安甯無破壞,絕對通達無障
礙,絕對自由無繫俊木辰纭
二 中國佛教之變伲
以上所述皆是根本佛教,但佛教自入中國以來,無論在理論、行動、目標各方面
都有改變。今舉其顯著者略述一二:甲、因果報應與空幻中道:吾國人本信鬼神,崇
拜祖宗,服從天命,再加以道教神仙賞罰等思想,所以佛教的因緣生果義,一入中國
即成庸俗的天神賞罰的三世因果報應說。六朝是道教興起期,常以「玄之又玄,眾妙
之門」為標榜,故佛教的空假中道入中國,被人附會為虛幻消極。乙、神力信求與禪
悟會通,信天神賞罰,故於佛菩薩亦視為神力而信仰希求。禪悟會通:則為適應儒道
家哲學之成果,而產生宋明之理學。丙、後世超生與涅槃解脫:中國社會人事之眩s
,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擬。吾人生活在此種環境中,自不免生厭倦,想脫逃,所
以由失意政客、失戀兒郎所匯成的佛教信徒,其目標上低者只著重後世超生,高者亦
自求涅槃解脫而已。結果,社會事業無人過問,佛教徒被人铡J為分利於社會。這樣
變伲姆鸾蹋崛四苈犓L久下去嗎?
三 中國佛教之改進
甲、因緣生果與空假中實:佛教所以有第一項變伲艘驀烁緵'有了解因緣
生果與空假中實的真義,故吾人應隨時隨地隨人指正與講解。乙、教團律行與學思論
辯:對治從前偏重禪悟而末流愚昧的流弊,必須提倡持行律儀與精研學理。如每個佛
徒都如此,則佛教決不會腐化。丙、人間進善與法界圓明:佛教精神原基於導善世人
再進為與出世一貫之道,然因中國舊時環境關係,人們一入佛教即注重出世而忽略了
化導世間,故弄成佛教與社會脫離的怪象。因此,我們應提倡善導人世,注重社會事
業,改進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知識水準,使能即由國家富強人間美善中,通達到法界
圓明的佛境。 天慧記)(見海刊二十五卷八期)
佛教史略
──宣統二年作──
一 緒言
二 刱闢時代
甲 佛之誕生與長成
乙 佛之出家與成道
丙 佛之說法與入寂
丁 刱闢時代贊語
三 流傳時代
甲 印度時代
一 印度小乘時代
二 印度大乘時代
三 印度時代贊語
乙 亞洲時代
一 創開到全盛時代
二 變通到衰落時代
三 亞洲時代贊語
丙 世界時代
一 緒言
佛日西昇,法流枺鼭u,五百洲靡靡從風,三千載綿綿不絕:今雖名存實亡,通計
世界之佛教徒,尚不下數萬萬人,固儼然占有地球文明之一大勢力者。顧卒無一完善
之史,以紀其盛衰隆替之事變,而寓夫全體大用之精神,得非遺憾歟!
抑述往可以知來,鑒古可以戒今,有佛史以來,興衰隆替之事變,固皆有原因存
焉。藉研究而獲厥原因,則古往之所以如是,當來之又將奚若,胥可想見髣彿。得而
操持其致隆盛昌大之樞紐,進行不匱,庶幾法行常健,與世俱深,佛化永宏,唯人偕
極;夫佛史之作,又烏容稍緩哉。
二 刱闢時代
於穆佛教,閎偉悠久!創兮闢兮,誰為之首?此非研究佛史第一問睿龤e?然佛陀
自受用之法身、報身、玄微廣奧,未易為此世界眾生言也。姑就他受用之應化身言之
,則吾人所仰止所嚮往之釋迦牟尼佛陀耳。釋迦、其姓也,牟尼、其名也。梵語佛陀
、華言覺者,有覺自、覺他、覺滿三義:蓋印度之稱佛陀,猶中國之稱拢艘病
甲 佛之誕生與長成
佛之生誕,史傳紛紜,莫衷一是。然內典多稱佛誕於我國周昭王之甲寅歲。要之
、往上數去,當在二千九百奇年間耳。
亞細亞大陸,有地縱橫數萬里,雪山埃}、恆河滄滄,所謂印度即其處也。印度
凡五,中印度雪山之南,有國號迦毗羅者,實為大拢屽日Q神之土。嘗聞之撸д咴唬
迦毗羅國山勢四面走來,剩d臁悖h為我國金陵,洛陽所不及,佛陀降帲溟g,
有自來哉。
案印度古時,亦如我國之封建,君其土者以千計,迦毗羅迺其大者。釋迦之父即
其國之主,名淨飯王。其母摩耶,育佛七日而殻该脩x曇彌撫之。釋迦漸長,即嚴
毅弘厚,宅心高遠,不弄不競,豁達恬澹。其父王以其英發穎悟,世不常覯,遍召遐
邇名師教育之 而聞一知萬,遽窮蘊邃,文武藝術,萃國士莫之抗,其德慧勇哲,皆
天賦也。年十七,娶妃耶輸陀羅,美容姿,品性尤賢淑,後舉一子曰羅■羅。
乙 佛之出家與成道
佛雖處富貴聲色場中,而以慧眼觀人生之苦樂,遁世之思惟因之愈摯耳。其人蕭
然如秋,藹然如春,孔德之容,睟面盎背。惻耄蚀龋⿶垆邼妷T人之疾苦老死
,以及禽蟲草木之慘殤凋謝,罔不哀感傷悼,若己身之置於水火。因而恆獨居空寂,
研究所以捄脫之之法。既乃憬然悟曰:因惑業是以有生死;因生死是以有悲歡苦樂;
因悲歡苦樂而思所避就,是以有愛憎喜怒造種種罪福因緣,迴邅升沉不已。今欲解脫
此生死輪轉,莫尚覺悟。覺悟則惑業滅而生死空。惑業既滅,則廓然真淨;生死既空
,則寂然常樂,而一切悲歡苦樂、愛取貪嗔、罪福因緣、升沉苦報,皆於是煙銷雲散
,蕩盡靡遺矣。
但欲證圓滿之覺悟,以完捄世之大願,非沈神潛修敚撐逵目嘀b累,不足以
達之。此佛之所割絕慈父愛妻,屏棄其富貴尊榮,而褐衣跣足遁入荒山窮谷,凍膚餓
腸之不遑恤也。
佛之摺畤鴴渭遥u十九齡耳。初於耍α钟銎帕_門跋伽,因就之訪道,跋伽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