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7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祖,而智者乃為第四祖也。智者傳章安灌頂,頂傳法華智威,威傳天宮慧威,慧傳
左溪玄朗,朗傳荊溪湛然,作諸部疏釋,發揚宗義以焜耀唯識、華嚴、禪那諸宗之間
,使天臺之學萎而復振。然傳道邃、智雲等。八傳至四明知禮,於經唐末五代諸宗皆
頹廢之餘,此宗藉以中興,而山家、山外二流亦分於是。山家乃四明之徒所自稱,以
妄心為觀境及許有事造三千者也。山外乃四明之徒所貶稱,始於慈光悟恩,恩傳奉先
源清,清傳梵天慶照及孤山智圓,以真如為觀境及不許事造三千者也。其後以山家為
正宗,廣智、神照、南屏等傳受不絕。山外雖有仁岳、從義等相繼,不久消息。逮明
季幽溪傳燈盛宏正宗,傳為臁迨q益,頗引唯識宗禪宗之言以資發其教觀,而以持名
念佛往生淨土為歸宿,清代所傳,乃依此為指南焉。
三 此宗之典籍
天臺宗之學,當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為根本。玄義以判教相,文句
以解名義,止觀以示觀行,三部相須不可缺一。他若南帲Т蟪酥褂^、覺意三昧,天臺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及六妙門等諸部止觀,天臺維摩玄義及疏、金光明玄義及疏,章
安涅槃疏,荊溪釋弧⑹栌洝⑤o行,四明妙宗鈔等諸部疏鈔,以及荊溪之金匕義例,
四明之十不二門指要,幽溪之生無生論等著述,皆學此宗所必知者。至諦觀之四教義
與蕅益之教觀綱宗,則此宗入門之要徑焉。
四 時教之判攝
此宗立化法四教、化儀四教及五時五味以判攝世尊一大法藏。化法四教者:一、
三藏教,正化二乘,旁化菩薩,大致依俱舍論三乘賢拢范ⅲg兼採成實論。二、
通教,諸大乘中三乘共教屬之,用般若中之三乘共十地。三、別教,諸大乘中不共二
乘獨被菩薩之教法屬之,用信、住、行、向、地、等、妙各大乘教行位。四、圓教,
諸大乘中生佛相即,染淨無礙等圓融教法屬之。十信前加立五品位,而初住即同別初
地。判法華經為純圓教,此宗所重正在於圓,餘則方便所施之權耳。此四教猶藥品焉
。化儀四教者:一、頓教,頓教部若華嚴等,頓教相遍在諸經。二、漸教,漸教部若
阿含、般若等,漸教相亦遍在諸經。三、祕密教,祕密教部若諸真言等。祕密教相,
若一會中聞大聞小互不知等。四、不定教,若一會中聞大聞小互相知等。唯法華都非
此之四教,而此四教猶世藥方焉。五時五味有通別,通則無定,別則以華嚴等為第一
時乳味,阿含為第二時酪味,方等為第三時生酥味,般若為第四時熟酥味。法華涅槃
為第五時醍醐味,以之判攝一代時教,古今用之。
五 觀法之安立
此宗大義,教觀二門盡之。教如上述,觀亦隨之有析空、體空、次第、一心之異
;然所主者,唯在與圓教相應之一心三觀耳。此觀觀蘊妄之一念,當念絕相無相即是
空,當念三千宛有即是假,當念絕待不二即是中。能觀為即空假中之一心三觀,所觀
為即真俗中之一法三諦,能所不二,同唯一念而已。所云三千宛有者,謂從地獄至佛
之十法界,各有性 相、體、力等之十如是,而一界又互含九界,所含九界具十如是
亦同,則成千法;又分為依報與正報及五蘊各一千,則成三千法矣。此三千法一念中
現,性相、假實、色心、主伴、依正、生佛、因果、染淨,莫不交徹融攝於一念中,
不壞不雜,此天臺圓觀之要也。三觀與真俗中之三諦相當,他若迷中之惑、業、苦三
道,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悟中之般若、解脫、法身三德,一切、道種、一切種三
智,以及三佛性、三菩提、三解脫、三法身等,皆三觀相應之法門。而同居、方便、
實報、寂光之四土,理性、名字、觀行、相似、分證、究竟之六即,亦此宗法海之瀾
也。
第八節 南山宗之源流
一 明此宗為大乘宗
若言四分律宗,雖曰義通大乘,究屬小乘,已如前小乘中所述。而此言南山宗者
,本由道宣律師恆居終南山紵麻蘭若得名。此師所立宗在大乘,攝小於大而非局大於
小,後世傳此宗者若宋之元照、允堪,明清間之慧雲,亦無不以大乘為歸,故當屬之
大乘也。按宣師為奘三藏譯場上首,又嘗精修般若三昧,德崇業廣,實為融小歸大之
律宗開祖。其判如來一代所說法門也,約分三教:一、性空教,一切小乘即此中攝。
二、相空教,一切大乘溄滔z。三、唯識圓教,一切大乘深教悉攝。攝四分律宗僅
性空教中之一分,而宅心所在,則為唯識圓教三學圓融之無礙行,其談教蓋與唯識宗
同也。
二 圓融戒行
宣師業疏中明諸宗所談戒體。出有宗、空宗、性宗三教之宗義,而以唯識教攝圓
教妙禮。謂大小二宗各立三學。且大乘圓教之三學。戒者、即護三聚淨戒,藏識種子
以為其體。定慧者,即唯識妙行,止觀並咭詾槠湎唷=浼炊ɑ郏瑹o一法而非定慧;
定慧即戒,無一法而非戒,此名圓融三學行相。言三聚淨戒者:攝律儀戒,一切諸惡
皆悉斷捨故。攝善法戒,一切諸善悉皆修行故。攝眾生戒,荷負眾生遍施利益故。此
之三聚,亦圓融行故三聚互攝,諸戒融通。如不殺生即具三聚,乃至一切諸戒皆爾。
隨持一戒三聚全具,雖是一行廣攝萬行。故雖一念頓經三祇,不壞三祇而立一念,不
退一念而經三祇,長短無礙,生佛平等,諸法互遍,相即無盡,則佛華玄旨亦攝於是
矣。
三 融小歸大
嘗就三聚中攝律儀戒以論之,攝律儀戒有三:一、別解脫戒,二、定共戒,三、
道共戒。初別解脫中,有身語意三業所持戒,身語二戒有共不共,意業之戒唯是不共
。而聲聞所受唯此身語一分共門之分齊耳,四分律等所說戒相,即此分齊。但四分律
分通意戒,由此義故有小乘戒。今大乘宗,此共門戒,入三聚中會為大乘,故小乘律
所說戒行,皆是三聚圓頓大戒,更無別相,純一圓極。彼七眾軌則全同小律,乃律儀
戒中建立之相應然也,則法華之開顯亦攝於是矣。今更攝為一表以見流出融歸之意:
小乘律───共───身戒─┬─別解脫─┬─攝律儀戒┐
不共──口戒─┤ 定 共─┤ 攝善法戒├三聚大戒
全體 │ │ │
四律分 ─────意戒─┘ 道 共─┘ 攝眾生戒┘
少分
四 通受別受
通受別受,語出瑜伽菩薩戒本。通受三聚云通,別受律儀曰別。此宗依之立白四
羯磨,所受圓意比丘戒法,即別受也。七眾通受菩薩戒法,即通受也。故今律宗學者
通別二受遍迹麎瘓觯姆骤缶W並護戒相,蓋亦源遠流長矣。設非此會小歸大之南山律
宗者,則吾華既不行小乘,而戒律或致隨小乘而澌滅,故宣律師之有功中華佛教非鮮
也。
第九節 淨土宗之源流
淨土宗者,以樂求往生阿彌陀佛之極樂淨土為宗旨得名。所宗依者,則曹魏康僧
鎧所譯無量壽經,劉宋疆良耶舍所譯之觀無量壽佛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之佛說阿彌
陀經,及菩提流支所譯之往生淨土論,號稱此宗之三經一論者是也。他若華嚴、法華
等大乘經,暨馬嗚起信論、龍樹十住毗婆沙論等大乘論,亦往往稱揚之。而此土始於
彛交圻h大師,結蓮社專修習之。約可分為二流:一、為慧遠之流,後之慈雲、元照
等師屬之。二、為善導之流,後之懷感、法照、少康屬之。然淨土之確然建興,實由
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也。師初誦法華、維摩、忽思教門非一當求契機,投大藏信手探
得觀無量壽佛經,專精誦習。後郑骱拥谰b禪師,益喜入道津要,莫過於是。遂上承
曇У谰b二師之意,作觀經四帖疏及大疏淨土法要等,大宏於長安,道俗並從其化,
故此當依以為高祖也。然吾國明清來相承以彛竭h公為初祖,至雲棲蓮池為八祖,昔
者嘗論為尊祖庭,當稱此宗為彛阶谠啤
第十節 唯識宗之源流
一 名義之審定
此宗論尊祖庭,當名慈恩宗,以奘師、基師多居大慈恩寺。而宋明來所稱教下三
家,亦舉慈恩與天台賢首並稱故。然大都就所詮理,依判決諸法性相或闡明諸法本相
之義,名之為法相宗。夫判決諸法性相,或闡明諸法本相,乃磨怛理迦循環研覈之大
小乘對法藏通義,殊不足以名此宗。或以此宗明一切法皆應理圓實故,名應理圓實宗
,此在餘宗亦可引稱,餘大乘宗未嘗不應理圓實故。或以此宗所重之第三時教,為發
趣一切乘者說故,名普為乘教,此說教則可,而非教言所尚之宗也。故今依此宗所詮
之旨,定名唯識。此明大義在唯識故。以唯識義統諸法故,性相行果皆唯識故,諸法
性相不離識故,諸法本相即是識故。若明諸法唯識則應理圓實故,則能正被大乘普被
一切乘故。
二 經論之依據
此宗所本之經有六: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大乘阿毗達磨、楞伽、密
嚴是也。就中如來出現功德莊嚴與大乘阿毗達磨未譯來華。至此宗所依彌勒、無著、
世親、陳那、護法諸論,殆不勝繁舉。但以瑜伽師地論為本,奘基師資所糅護法等十
家言之成唯識論為綜合。故百法明門論等為瑜伽之十支,而瑜伽、因明、成業等,為
成唯識論之十五依也。其判攝如來一代時教,漸則依解深密經第一時法有我空教攝諸
小乘教,第二時諸法皆空教攝諸大乘般若教,第三時應理圓實教攝諸大乘中道教,由
我空而法空而中道故。頓則若佛華嚴經等頓入中道不歷時階。此其所據經論之大致焉
。其五位、百法、四重二諦、三身、四智、五事、三性等,茲不具述。
三 師資之傳承
此宗乃由玄藏三藏,從中印度那爛陀寺承學戒賢論師,傳至奘抵印時,戒年已高
,罄其所持盡傳奘,奘更參學於龍智、勝軍、眾稱等,號大遍覺。回國後廣譯經論,
般若經尤夥,殆非一宗可限。至慈恩大師窺基,從奘稟受瑜伽唯識宗旨,請奘公將護
法等十師之世親三十頌釋論,合糅為成唯識論,依奘公之口授,作述記二十冊發其蘊
奧。又大善因明,廣疏經論,此宗始卓然特立而不撓也。同時有西明寺沙門圓測,講
成唯識,其學無稟承,往往自出私義而亂正宗,慈恩弟子淄州慧沼,乃著了義燈以伏
邪顯正,慧沼弟子濮陽智周復作演祕以解釋述記。慈恩於述記未盡之義,又著之樞要
。故欲通成唯識論必由述記,欲通述記必由樞要、了義燈、演祕,餘若慈恩之唯識料
簡、唯識別抄等,智周之了義燈記、如理之義演、道邑之義蘊等,皆此宗之正典。若
隨疏、學記等,則未可依懀6詠硪杂浭璧燃冗z失,凡所纂述往往有铡H羧A嚴
宗之清涼圭峰等,禪宗之永明等,其所引稱者亦間摺悺9蚀俗谠谖崛A以大遍覺為初
祖,慈恩為二祖,慧沼為三祖,智周為四祖,而厥後之傳統即不甚明瞭矣。
第十一節 華嚴宗之源流
一 宗名
華嚴宗者,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宗故名。此經由龍樹菩薩傳出,有廣中略三本,
略本亦十萬偈,支那有三譯不同,枺鼤x義熙年中佛陀跋陀羅三藏譯六十卷;至唐武后
朝,實叉難陀共菩提流志等譯八十卷;唐德宗貞元年中般若三藏譯四十卷。然唯八十
卷者為全經也,故古今講誦依之。此宗觀門教相至賢首國師法藏始宏備,亦名賢首宗
。後以今所行之八十華嚴疏鈔,是清涼國師澄觀所作,故亦名清涼宗。或依其所詮之
旨,亦名法界宗也。
二 宗史
此宗遠承印度,依馬鳴龍樹為祖。此土以賢首為高祖,而上承至相尊者帝心尊者
。初帝心尊者杜順居終南山,依六十華嚴精修觀行,製華嚴法界觀及五教止觀、十玄
章等;傳至相寺智儼禪師,著六相章等;傳賢首國師法藏,著六十華嚴疏,又嘗同譯
八十華嚴,此宗宏揚始盛。他若大乘起信論義記及五教章、金诱碌龋龊甓唷
其說殻釣榈茏踊墼放褋y,經百年得清涼國師澄觀遙承其意旨,著疏鈔百餘卷;圭峰
大師宗密復傳而宏之。故自杜順至宗密,稱華嚴宗此土之五祖。唐季遭會昌之厄,此
宗遺風掃地,入宋長水子璿,及其弟子晉水源淨出,始保存餘緒。傳及明季,有續法
法師,著賢首五教儀詳裕У龋磺宕型ɡ矸◣煹龋谐辛魑淬病
三 宗義
此宗大義,其判攝法藏則三時、五教、十宗也。三時者:初照時即華嚴等,轉照
時即阿含、般若等,後照時即法華等。五教者:一、小教,攝小乘。二、始教,攝大
乘空教。三、終教,攝大乘不空教。四、頓教,攝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