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時,可說斷一切結。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案此中諸說,與餘部差異者頗
多。而大眾部與上座部分部之諍本,亦出於此。
(五)教法觀 「佛所說經,皆是了義。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
,三、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
、緣起之性,九、拢乐浴P男员緶Q,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隨眠非心
非心所法,亦無所緣。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過
去未來非實有體。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是所通達。都無中有(此句義亦特別)。諸
預流者亦得靜懀Вㄆ洳煌帲c下說一切有部對勘可知)。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2。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末宗異義
此四部之末宗異義者:「如如拢B,諸相差別,如是如是,有別現觀。有少法是
自所作,有少法是他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眾緣生。有於一時二心俱起。
道與煩惱各俱現前。業與異熟有時俱轉。種即為芽。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
轉變義。心遍於身,心隨依境卷舒可得。諸如是等末宗所執,展轉差別有無量義」。
3。 大眾部所出餘部之宗義
多聞部之宗義:「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
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如來餘音,是世間教」;及大天五事之一偈。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說假部本宗同義:「謂苦非蘊。十二處非真實。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為苦
,無士夫用。無非時死,先業所得。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由福故得拢溃啦
可修(此句特義),道不可壞。餘義多同大眾部執」。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不脫惡趣。於■堵波興供養業
,不得大果」。餘義同大眾部。
4。 說一切有部之宗義
(一)總法觀 「 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
體亦實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無常相,心不相應
行蘊所攝。有為事有三種,無為事亦有三種。三有為相別有實體。三諦是有為,一諦
是無為」。
(二)雜法觀 四拢B漸現觀,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若已
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
法定不可退、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異生能斷欲貪
瞋恚,有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一切
靜懀Ы阅钭z。不依靜懀У萌胝噪x生。亦得阿羅漢果。若色界無色界身,雖能證得
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
北俱盧洲無離染者,拢簧思盁o想天。四沙門果非定漸得,若已先入正性離生,依
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一切隨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
有所緣境,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纏皆隨眠攝。緣起支性定是有為,亦有緣起支
隨阿羅漢轉,有阿羅漢增長福業。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
自相唯無分別。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
心相應,有世間正見,有世間信根,有無記法,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學法。諸阿羅
漢皆得靜懀В墙阅芷痨o懀КF前。有阿羅漢猶受故業,有諸異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
必不命終。佛與二乘解脫無異,三乘拢栏饔胁顒e。佛慈平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
得解脫。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於異生地未名超越,有
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說一切行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
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活時行攝即無餘滅,無轉變諸蘊。有出世靜懀Аひ嘤袩o漏。
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無發語者」。
(三)教法觀 「八支拢朗钦ㄝ啠侨鐏碚Z皆為轉法輪。非佛一音能說一切
法。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
「此等皆為本宗同義,末宗異義其類無邊」。案依此與前大眾等四部之宗義,一
一對勘,猶並峙之二峰也。
5。 襲本上座之雪山部宗義
雪山部之本宗同義:「謂諸菩薩猶是異生,菩薩入胎不起貪愛。無諸外道能得五
通。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及大天之五事一偈,餘義同說一切有部」。按大天五事,本
為上座部與大眾部所由之起諍而分立者。乃事過未及百年,上座部因分出說一切有部
而轉為雪山部,遂至數典忘祖反認大天五事,則此襲稱上座之雪山部,已不啻投降於
大眾部。而此後上座部之正宗,遂在說一切有部而不在雪山部矣。
6。 犢子部等五部之宗義
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界處假施設名。諸行有暫住亦
有剎那滅。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亦有外
道能得五通。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為離欲,非見所斷。即忍、
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第
十三心說名住果。有如是等多差別義」。
四部異義:次「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冑部、正
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墮,墮由貪復還,獲安喜所樂,隨樂行至樂」
。茲據述記列四部四釋不同如下:
已解脫更墮 退──┐
住──┼阿羅漢……第一釋當法上部
墮由貪復還 進──┘
阿羅漢┐
獲安薹所樂 辟支佛┼───……第二釋當賢冑部
佛世尊┘
隨樂行至樂
初 果┐
已 解 脫 二果向│
二 果├───……第三釋當正量部
更 墮 三果向│
三 果│
墮 由 貪 阿羅漢┘
退 ┐
復 還 思 │
獲 ├阿羅漢……第四釋當密林山部
獲安喜所樂 住 │
堪 達│
隨樂行至樂 不 動┘
(一)化地部本末同異宗義
(一)化地部本宗同義 「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是有。於四拢B一時現觀
,見苦諦時能見諸諦,要已見者能如是見。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亦無所緣,與纏異。
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異生不斷欲貪瞋恚。無諸外道能得五通,亦無天
中住梵行者。定無中有。無阿羅漢增長福業。五識有染亦有離染。六識皆與尋伺相應
。亦有齊首補特伽羅。有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無出世靜懀В酂o無漏尋。善非有
因。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道支皆是念住所攝。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
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
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入胎為初,命終為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
所法亦有轉變。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
解脫。說一切行皆剎那滅。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二後世」。
(二)化地部末宗異義 「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亦有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
亦是所識。業實是思,無身語業。尋伺相應。大地劫住。於■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
。隨眠自性恆居現在,諸蘊處界亦恆現在。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如彼頌言
:五法定能俊T苦從此生,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
8。 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之宗義
(一)法藏部之宗義 「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於■堵波興供
養業獲廣大果。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拢喇悺o諸外道能得五通。阿羅漢身皆是無漏
。餘義多同大眾部執」。
(二)飲光部之宗義 「謂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則有。若業果已熟
則無,果未熟則有。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無諸行以未來為因。一切行皆剎那滅。諸有
學法有異熟果。餘義多同法藏部執」。
(三)經量部之宗義 「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非離拢烙刑N
永滅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眾生位中亦有拢ā 逃袆倭x補特伽羅。餘所執多同說
一切有部」。
乙 依中土六宗說以總束二十部
1。我法俱有宗 此中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謂犢子、法上、賢冑、正量
、密林山五部,彼立三聚法,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現
在,三、未來,四、無為,五、不可說。第五是我,以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然此五
部,餘大小乘共推不受,呼為附佛法外道,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此亦等取
經量部之勝義我之少分。
2。法有我無宗 謂薩婆多、上座、多聞三部。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
色。或四種所攝,謂三世及無為。或五種所攝,謂一、心,二、心所,三、色,四、
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於諸法中並不立我,以無我故,異外道計。
又於有為之中,立正因緣以破外道邪因無因。此亦兼攝末化地部少分,實為最純正之
小乘宗也。支那所傳之小乘俱舍宗,亦依此為本宗,眨徒浟坎慷M化之者。
3。法無去來宗 謂大眾、經量、雞胤、制多、西山、北山、法藏、飲光之八部,
等取本化地部一分。唯說現在諸有為法及無為法為有故,以過未之法,體用俱無故。
成實論依此為本宗。
4。現通假實宗 謂說假部。就前現在有為法中,在五蘊為實,在界處為假,隨應
諸法假實不定。其成實論末經部論皆是此類。
5。俗妄真實宗 即說出世部。謂世俗法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皆實,非虛妄故
。此義可通大乘三論宗之少分。
6。諸法但名宗 即一說部。謂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實體故。此亦能攝大乘三論
宗之少分。
案此六宗乃依從有入空為序,從我法俱有而我空,而過未法空,而現法一分空,
而世法空,而一切法空也。今將六宗攝二十部,列表如下:
┌─人天乘
我法俱有宗─┼─小乘犢子法上賢冑正量密林山五部
└─兼攝本經量部少分
法有我無宗─┬─薩婆多上座多聞三部
└─兼攝末化地部
法無去來宗─┬─大眾經量雞胤制多山西山北山法藏飲光八部
└─兼攝于化地部
現通假實宗─┬─說假部
└─兼攝本經量部少分
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
├─兼含大乘三論宗少分
諸法惟名宗─┴─一說部
丙 統論二十部離合之勢
此小乘二十部之漸次分裂。起自第二百年至第四百年,為時最多亦不過二百年耳
。此三百年中,小乘宗派之蔚起,乃呈此波譎雲詭之觀,亦可見印度於阿育王後,小
乘佛法之盛行一時矣。然自第二百年至第三百年間,可視為大眾部最發達之時代,以
大眾部八派皆在彼時分出故。自第三百年至第四百年間,可視為薩婆多部(上座部代表)
最發達之時代,以上座部十派皆自彼時分出故。進至第五百年,則漸為大乘代興之時
代矣。統觀此二十部離合之勢,初諍大天五事分為大眾上座之二部、比一大變矣。後
上座部分為薩婆多雪山之二部,襲稱上座之雪山部反奉持大天之五事為宗義,此亦一
大變遷矣。後大天重詳五事而分制多山等三部,此一小變也。本從大眾部流出之多聞
部,其宗義乃多同說一切有部。本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之法藏部、飲光部、其宗義乃多
同大眾部,此亦一小變也。回互交絡,其經緯組織之奇,殆五光十色燦爛同霞逡樱
第二節 律學之分派
按印度小乘律學之分派,今可考稽者無多。律藏及付法藏因緣傳等,雖略曾敘及
,未有專史詳其事焉。佛曾稱「吾弟子中持律第一者優波離」,是故佛示寂後 窟內
上座皆推優波離結集律藏。且律唯佛制,弟子唯有嚴守,此於律學固應一味無異也。
然當時窟外大眾既曾別為結集,難保無稍有出入之處。雖迦葉宣言窟外眾『未制者莫
制,已制者我等隨順』;窟內外眾仍一味和合無間,而罅隙之痕即留此矣。今就其顯
著者略述如下。
一 耶舍之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