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31节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31节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拢龂龜z自我而至於往生,皆以屈抑自我為行者;而禪密則反是。禪由即心是佛而至
於呵佛罵祖以示超越,密由即身成佛而至於縱婬恣殺以示奇特,則以伸揚自我為行矣
。故猖狂者當裁以律淨,而畏縮者當奮以禪密;勇強者可攝入禪密,而怯弱者可導歸

律淨。復次、禪密必定心而律淨通散心,律淨平易而禪密嚴峻。
丙、律密與禪淨  漢土古多禪淨並修者,而西藏黃衣派亦律密兼重,則禪淨與律
密可各成類別。大抵律密皆繁禮褥儀,名相精細,軌制森嚴,學者非童而習之,縱拘
守規矩繩墨中積之既久,不能入于神化。其影響于世人者,亦能使于佛教有較明之認
識,此黃衣派之所以可名律密,而異于紅衣派之為禪密者也。至于漢土民性,豪邁通
脫,樂于簡易。唐末五代之亂,性相經論與律密規制皆不復行,禪淨之行與台賢之說
相依,二三豪傑時能直得佛法之玄髓,妙用無方。然大都藉一個話頭一句佛號為躲跟
,陷于一切不知,而民俗之于佛教亦鮮辨晰之信;蓋尚玄妙而忽規繩,上上人得之中
下人失之也。
丁、律與禪密淨  律之本伲鼮閭惱韺W、道德學,專從身語或及心意之實際行動上
,導人於止所當止作所當作之軌道,不須理解亦不須臁颉膶嵭薪涷炆纤C知,亦
為行之產物,故實證為行之本伲K^「修行」,雖但以「持律」一名代替之,亦無

不可。佛所教授教眨В环ㄅc律,餘法皆為化導之教,唯律是制行之教,由此古人判
律曰制教,餘法皆為化教。化教中禪密淨三、有十八回互。
戊、淨與律禪密  律須由戒生定生慧,證涅槃方算成就;禪之就體消停得力遲諸
止觀等且不論,即從緣耍胂鄳仓陂T禪,亦必透末後關得大自在方可;密尤須無
量學習勤苦修持,方有大悉地之希望。唯淨土行則若極樂、若內院等,皆許以稱念若
彌陀若彌勒等拢柤纯赏唤浲床煌藟櫍湫袠O易。故於此行門一生決信,
心即安定,既不懀兄荒苓_所願,則身雖未往生而心已等于往生者之安樂自在。
日本真宗之為淨土宗極詣,即以現能信入心安,便頓同已生淨士住不退地,撸Щ篱g
矣。故古人判「淨」為易道,餘法皆為難道。難道中律禪密三,有十八回互。
己、密與律禪淨  密咒行至於大成之金剛法,不論在解在行,皆與餘法門大異其
趣。一切皆有玄密神祕氣味,形似凡俗而實最拢妫硭品闯6樥1亟逶H
修驗證者教授而親修驗證之,方獲其效而仍莫盡測其故,唯可云從上師傅如是行故而

如是證。故古人判為密法,而以餘為顯法。顯法中律禪淨三、有十八回互。
庚、禪與律密淨  禪觀行中雖攝觀而亦以止為依,修止即須止息攀緣而除一切想
,若不先止則定心之觀不成,縱觀亦是散亂撸в^而不成寂靜深觀。由此不唯宗門禪別
傳於教外,而止修則解絕之一切禪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絕處了了相應之一著,
實為萬法宗本。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門,專在文義路所不通處。導令深疑力究
,不同其他之皆從文義解路入。故此稱宗門,餘為教門。教門中律密淨三,有十八回
互。
三  四門之序次
甲、律禪密淨  以律為首,可有律禪、律密、律淨、律禪密、律禪淨、律密淨、
律密禪、律淨密、律淨禪、律禪淨密、律密禪淨、律密淨禪、律淨密禪、律淨禪密之
十四變序;益以三三三山山諸式,有二十一變序,共三十六序次,茲不具論。試一論
以律禪密淨為序次之進程:謂對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實邸扌校壮纸渎桑M習禪觀

,乘是戒定慧始覺之力,引契祕密藏中之本覺法身功德,乃得入諸佛菩薩妙莊嚴剎。
此其進行之程次,例之龍樹菩薩,至為顯然,故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以禪律為因
行自力之增進,以密淨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滿因行,此為
最可遵依者也。
乙、禪律密淨  此中亦有諸變序如上。以禪律密淨為序次,亦大有用。例吾以慕
仙佛神通而出來,後雖受戒讀經仍茫然不入;以八指頭陀提撕參究無義味話頭,由閱指
月錄而傳燈錄而諸祖師語錄,漸增疑悶蘊結;雖聽講天台賢首教義經論,探閱大藏經
典,疑悶如故,可云於佛法之信解終未獲成立。後因同閱藏經一老宿,教令勿亂抽閱
,當從大般若經循其次第而閱樱АH缡窃吗N而四百卷垂盡,一日忽然心境頓空,而一
剎那間回觀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經義燦然現前。進而涉獵法華華嚴台賢教義及龍樹僧
肇論旨,亦甚痛暢,機鋒迅捷,不復被語句所俊k紤c快生平,於佛法由勝解生確信
。吾本未多讀書,至是於世間學說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風發泉湧,益放恣自喜,頗有

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誰之概。漸患身心不入律行,乃掩室普陀,欲勤戒定,痛治驕
惰,究律藏以整行事,研法相經輪以整思理,身心乃嚴肅有依。蓋由禪悟而中道實相
法界諸觀一味圓融,至法相唯識觀乃精細堅實。其尢得益者在律儀,整理僧伽制度論
即作于此時,志在整僧制,行在菩薩戒,則由禪而律矣。淨密之行雖時挹助,而意無
專向。民十二元旦,序慈宗三要,束禪觀於真實義品,攝律行於瑜伽戒本,特發摚
勒上生經旨,遂於內院淨土有其專趣,則由禪律而淨矣。頃年以境緣增上,受習密咒
,然最後所歸仍在回向兜率。則律禪密如次而貫達于淨,亦為兼習四行之一序列。
丙、密律禪淨  此中諸變序亦如上。以密律禪淨為次序者,如一修密咒行者,或
欲以戒律自檢,或由大悲心欲持律儀以攝徒眾,則由密而律。或由持戒生禪定,或由
有相密律而悟入無相禪體,則由密律而禪。再加以回向淨土,或密律禪行成就者,當
然歸入於或變化或受用或法性淨土。如永明壽禪師之誦咒持律悟禪而淨土是歸,亦此
序次矣。

丁、淨律禪密  此中亦如上有諸變序。今若論淨律禪密,則初以在家而泛修淨土
易行道者,後出家受戒持律,乃浸假而專精律行。由持戒進修禪觀或澈悟禪旨,欲窮
探咒軌之祕,更習密法,而歸極於密宗,則其序如是。
今此四行回互,連根本四行及加四行總持,都有一百四十九門,每一門中復攝無
量行,較圓覺二十五輪更加無數方便,堪為圓攝佛法一切行門之總聚。(見海刊十六卷
四期)


性釋
中國自古言性,如:孔子曰性相近、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惡,楊子曰性善惡混
,乃至漆雕開、世碩、公孫丑、王充、言善惡以人殊、上中下三品,皆為性上之差別
義,而於性之本義尚未談及。今此論性當先定性之為義,即必如何乃謂之性,非此即
不得謂之性。此義有三:一者、本現成義。謂凡言性,必是從本以來現成如此,此簡
由積集後起不得言性也。二者、不變壞義。謂凡言性,又必常住不變永存不壞,此遮
隨緣改轉有變有壞者不得言性也。三者、遍一切義。謂凡言性,復須遍一切法無所偏
缺,此遮各有體用義相不得言性也。
持此三義,以衡法界諸法而觀世間及拢痰人灾裕裨嚰s為述之:一者、指
「諸法離言自性」(亦曰諸法離名種分別之自相,亦曰勝義勝義)以為性,此即強名一真法界

,又名非安立諦,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二者、或指諸法空理以為性,此即我法
二空所顯之真如理,真如理與諸法不一不異。若說定一,則無為與有為應無分別,若
說定異,則應諸法之理性而別有一物曰真如。然即諸法本來空寂之性名曰真如,亦即
諸經所說之三無性。三者、或指諸法不增益不損減之如實相以為性,此即唯識等所說
之三自性,謂一切法遍計所執自性,從本以來乃至究竟是虛妄;一切法依他起自性,
從本以來乃至究竟是如幻;一切法圓成實自性,從本以來乃至究竟是真實。此三自性
,不增不減,法爾如是。如其實相而為施設,故名實相。以上三種言性,皆是無為,
實即一法,惟隨方便施設而異。以第一非安立,二三皆屬安立。二就遮詮安立名法空
,即三論宗之所明;三就表詮安立名實相,即唯識宗之所明。四者、指心心所之自性
以為性,此即覺體。在莊子名臁_,後人或名臁X,亦名臁诜鸱ǎ缭埔磺杏
情皆有佛性者,即說凡屬有情皆有心臁X。雖其覺有分量不同,不可言無,若無覺
則不可言心,亦不名有情。如言火定有熱性,無熱則不得名火,言水定有濕性,無濕

不得名水;言心定有覺性,亦復如是。五者、指各各有情之自體以為性,此即一切有
情一期生中之總報體,即第八果相之真異熟識。是一報之主體,於有情受生先至,死
時後去,即八識規矩頌所云:「去後來先作主公」者是也。六者、或指諸現行法親能生
之種子因以為性,此即第八識所藏無始以來親生諸法一一自果之功能差別。名一切
種;以種為諸現行法各各之自因,故多說為諸法所由生之本性。七者、或指親能生起
無漏佛智之無漏種以為性,依此說為佛性,故說佛性三無二有。涅槃經等說一切皆有
佛性,指一真法界言,或指心之覺體而言。此言佛性即無漏種,亦名二空智種,謂有
此智種,方能起二空智斷我法二執,圓滿清淨無漏成大菩提。八者、或指異生之分別
二執所具生之二障種子以為性,此即二十四種不相應行中之異生性,與佛種性拢N性
相摺摺H徽撝阜謩e所起之二障現行分位言,故屬假法;今指其種子言,故亦屬實,
如以無漏種為拢苑鹦浴H舻枚諢o分別智現前時,即能斷除。九者、指諸法相似不
相似之差別分位以為性,此即通俗所云類性,勝論所謂同異性,小乘薩婆多部所謂同

分,大乘百法明門所謂眾同分之分位假法。如人與人有其相似同類分,天與天亦有其
相似之同類分,獸與獸亦復如是。又人與天與畜等相望,復各有其不同類之分,即指
此類與不類之分理曰性。十者、指所謬計妄執之一個實在伲w以為性,蓋一切法皆緣
生自性空,無實在之體伲惿鷱囊浪鹕掀鸨橛媹蹋瑘虨橛泄潭▽嵲谥w伲:
單言之,即我法二執所執之我法實伲浴Iw能執是心心所法,所計似我法相乃心心所
所變之相分。如病目者見空中有華,本不了無華,執實有華,了華本空華即無實。目
惟有病,雖了是病,而病猶有,一切異生之所言性,不出此所執我法性。然皆於依他
上不了而起,或依心體、或依報體、或依內種、或依類分、執為實我法之本體,故不
能通達三自性三無性,遣二執而證真法界。
如是已分別所言之性竟,今更總辯:如前說一至三,雖皆無為,而實相、以三自
性分之,則依他屬於有為,而所執無法則非有無為。自四至九概屬有為;其十則雙非
有無為。前三及第七唯屬無漏,但第三依三自性分,亦可依他一分及遍計屬有漏。第

五第八第十唯有漏,餘通有漏無漏。前二全真,三則通真幻妄,四至九皆幻,十則全
妄。一至八皆實,九十皆假。一至九皆有法,十屬無法。如是種種觀察,可知世間拢
教之談性差別。在通達諸法離言自相者,其談性皆方便假施設言。要之,未悟一切法
皆緣生如幻無自性,此緣生如幻無自性之諸法自相,終非比智假詮能及,則所談性總
不離遍計所執實我法性而已!
嚴核於必如何乃謂之性之三義,則十中唯第一第二足當之耳。故唯識性亦指此二
,而餘則皆唯識相也。(大圓記)(見海刊四卷十二期)


諸法眾緣生唯識現
──十九年九月在成都佛學社講──

           一  諸法眾緣生
             甲  名義
             乙  不圓澈的諸法眾緣生義
             丙  圓澈的諸法眾緣生義
                1  諸法眾緣生故畢竟空
                2  諸法畢竟空故眾緣生
                3  諸法即緣生空即空緣生
           二  諸法唯識現
             甲  名義
             乙  不顯了的諸法唯識現義
                1  無明等十二有支緣起義
                2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義
                3  依真如以迷悟而起義
                4  如來藏覺不覺緣起義
                5  真法界或法身緣起義
                丙  顯了的諸法唯識現義
           三  諸法眾緣生唯識現與三性三無性
           四  觀此義為境所起之行
           五  依此境修行所證之果

在佛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