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體──唯性論
眾生──唯心論┤
└用──唯智論
┌性──唯性論
佛──唯智論┤
└相──唯心論
心佛及眾生,無差別而三;眾生心及佛,三而無差別。是謂三唯論互攝之妙法。
三 三唯論之貫通
甲 三唯論與大乘宗
┌從「教觀」入者………嘉祥宗
真如的唯性論┤
└從「證悟」入者………少室宗
┌…………注重理論者……慈恩宗
意識的唯心論┤
└…………注重行為者……南山宗
┌實智證現者……清涼宗
┌智性者┤
│ └權智施顯者……天台宗
妙覺的唯智論┤
│ ┌正報加持者……開元宗
└智相者┤
└依報引歸者……彛阶
乙 三唯論與哲學
哲學上唯一大事之本體論(亦曰元論、玄論),雖各有種種的說明不同,說明到
「離過絕非」、畢竟平等、不可破壞、遣無可遣、立無可立的,必以佛學之真如的唯
性論為極則。哲學對於宇宙的物伲F象、精神現象、生命現象、亦須有因果、生滅、
成壞、恆轉、分合、業用、功能、造化等關係的相當說明,其說明雖亦種種不同,而
佛學之意識的唯心論,實能總集其成,使種種不同之世論,皆得一容存的位置。哲學
之所由治者,唯在要知識實體之真相和幻象之通性;換言之,則謂由要獲一最正確最
普通最永久的知識亦無不可。故近來哲學上之知識論──亦曰認識論,乃視本體論尤
為重要。對於本體所知識者益真確、則宇宙現象之虛渺益明顯。由之可反證宇宙現象
,皆由對於本體的錯铡R所生起;理正那錯铡闹R成正確的知識,則本體洞徹現
象、現象洞徹本體,便理事一致了。以言正確知識,則佛學之妙覺的唯智論更是擅長
了。
要之·本真如體元絕對都無認識;元無認識、故得起錯铡J識。忽起錯铡J識!
故將錯就錯、錯上加錯,謬種流傳,迷眼深積,錯錯相結而不解,錯錯相引而不斷!
故有眾告、世界、業果之相續。若自知向來之認識都錯铡耍锪四清e铡J識的命,
化為真確之知識,認識一一法自性的本體;如十字街頭撞見親阿爺一般,一絲一亳都
洠в绣e铡耍礊槌闪朔稹S辛硕紵o錯铡恼J識,故不復得起錯铡淮吮闶羌慈顺煞
之學。成佛不是件奇怪的事,人人可即成的,但也要有些丈夫的志量始得。(見海刊
二卷四期)
佛法之分宗判教
梵土戒賢、智光二家,及華土賢首、天台諸家,以一時門庭施設之方便,於唯一
大乘教所詮之自證境行果、化他境行果上,判教高下,致後人死守其語互爭優劣,予
固不偏取之。而近人聞古者一音教之風而悅之,膠執「教一乘三」,亦有未可。蓋同
一大乘教,特其所詮於境行果有偏重,或自證化他有偏重,雖偏重即為其殊勝之處,
而統計其全,則平等平等也,至大乘與餘乘則不然、其所詮各有自乘之境行果,其能
詮亦各有自乘之教。乘既三,教非一;教若一,乘豈三?設云教屬乎佛故一,乘屬乎
機故三,殊不知佛不應機何有乎教?機不感佛何有乎乘?故應機三則乘三教亦三;感
佛一則教一乘亦一。若無機佛之感應,何論教乘之一三哉?故予意教之判當依乘之別
,乘之別、不別於後世,在佛應機而教興時已別之;故諸拢烫幪幱谐藙e之明文也。
然乘之開合亦不一其說:有時總說為一,乘無別而教亦無判;有時分為大小二乘
;有時分菩薩獨覺聲聞之三乘;有時加人天為四乘;有時分所加人天為五乘。復有於
三乘加佛乘為四乘者,此則迷一大乘之因果以為二,出於後人謬計,為拢堂魑乃鶡o
也。但今綜佛法之大全以類別之,可別為三:一、化俗教,謂人及天等五乘之共教。
二、出世教,謂聲聞乘等三乘之共教。三、正覺教,謂大乘(菩薩乘佛乘)不共教。初
一不離後二,而後二非初一能盡,若離後二,則成凡外之法而非佛法;前二不離後一
,而後一非前二能盡,若離後一,則僅凡小之法而非佛法。故此三乘教法,皆不離佛
自住之大乘也。茲表如下:
┌………………………………………………………………┬─菩薩
│ │……………………………├─獨覺
│ │……………………………├─聲聞
│ │ ├─天乘
│ │ ├─人乘
大︵ 三︵ 五︵
乘正明諸法唯心義 乘出明五蘊無我義 乘化明因緣生果義
別覺 共世 共俗
教教無上菩提為А 〗探虩o餘涅槃為А 〗探躺L善因為
︶ ︶ ︶
近人(見支那內學院各書)引金剛般若,佛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浬槃之意,證明其
「乘三教一」,由僅知三乘共教之故耳。然三乘共教找喾鸱ㄖㄏ啵瑩艘匝越桃
乘三,亦無不可;但更應知大乘別教·五乘共教,乃能至極而普應耳。茲更表如下:
賢首│ ┌藝術─┐
天台│ 三 ┌收當┌ ┤科學 │
三論│ 乘 │ │ │哲學 ├─人
唯識│─────大乘別教─────五乘共教┤ │ │儒教─┘
淨土│ 共 │ │ │回教─┐
真言│ 教 └破謬┤ │耶教 ├─人天
禪宗│ │ │ │道教─┘
南山│ │ │ └梵教───天
│ │ └ │
│ │ │
│地下種源──根────┼──本────地上枝葉 │
│
地
皮
如一樹然,由地上枝葉而望之,祗望至地皮之本柢而止,故可以三乘共教為通相
然三乘共教之所依,則又當在大乘別教。要之佛法以三乘共教為本幹,大乘別教則
其根源也,五乘共教是其枝葉也,故應有此三教之判。
然唯識等大乘八家,則均以實相法界──即諸法唯心為根本,及妙覺佛果──即
無上菩提為究竟。以此根本義故,究竟義故,同一大乘平等平等。而就其集理起行之
特點以明其教理所趨重所祟尚之宗主,則昔於佛法總抉擇談中,嘗大別為三宗,為表
如下:
空慧宗───三論───二空觀慧───得此清淨
┌─唯識─┐
唯識宗─┤ ├─諸法唯識───染淨所依
└─戒律─┘
┌─禪那─┐
│ ├─全體真如───自性清淨
├─天台─┘
真如宗─┼─賢首───離垢真如───離垢清淨
├─真如─┐
│ ├─等流真如───生境清淨
└─淨土─┘
此中律宗專指終南山道宣律師之律宗,道宣律師宗歸唯識,及明藏識中種子為戒
體,皆有明文,故屬於唯識宗。真如宗中禪及天台等之五家,細分之猶別有宗尚,今
就真如之廣義言,諸清淨法總名真如,故總曰真如宗。竟無居士謂當由唯識以進言唯
智,唯智即是此言之真如宗──予昔作三唯論,即謂唯性(今曰空慧)、 唯識、唯智
(今曰真如)。宗是教理之主,指全部教理所祟尚趨重之一點而言;所以要有此一點
者,便集中全部之教理而總握之以起行也。凡教皆為詮理,凡理皆為起行,若非反博
歸約,有以握厥總要,則泛樱Ы汤矶心善穑∪糁獮楸懔钇鹦兄汤砑悬c謂之宗
,則近人橫分法相、唯識為二宗,詡詡以獨能發前人所未發自矜者,可知其尚泛濫教
理而無所歸,故不知法相教理所宗即為唯識也,蓋平列偏明諸緣所生法若集論及瑜伽
等等,由立言教以明義理,乃能宗之宗相;而攝大乘、成唯識等,由集教理以起觀行
,正所宗之宗旨。故以宗言,法相宗乎唯識,不應將能宗所宗之一法相唯識宗強析為
二,而正名定義但應曰唯識宗也。復就唯識以言,能唯是識(識言詮心心所),所唯
(謂簡我法及持相性)即謂緣生法相及二空所顯真如性,若但明一識謂之曰唯識,而離
諸法相性於唯識外別謂之法相宗,則尚何唯識可成乎!故不應離唯識宗別立法相宗。
然空慧與真如得名宗者,統諸法而集中於識,既可名唯識宗,統諸法集中於二空觀慧
,亦可名空慧宗;統諸法集中於真如,亦可名真如宗。以此三宗概觀諸大乘教理起行
之方便,則得其綱領矣。
三乘共教及五乘共教之分宗,不復一一。機感佛而興教,故依乘以判教。理集要
以起行,故依教以分宗。判教分宗,如是如是!(見海刊五卷五期)
佛法大系
──十四年冬在武昌佛學院講──
一 人天乘
二 小乘法
三 大乘法
古今諸德判釋如來一代時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種種數目不一而足,今總括
之分為大小二乘與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係大小乘之出世階梯,或大小乘之化他
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乘。其大小乘法修證法門之次序,與對於各宗之關係,極
其縝密,試皆表列於左:
┌小乘──出世解脫
│ (出世階梯)
│ 人天善法──人天乘
佛法│ (化他方便) 禪宗─宗下教下
│ ┌加行入根本─法性空慧宗──律宗─詮教制教
│ ┌─菩薩因果┤ 天台─權教實教
│ │ └根本起後得─法相唯識宗 賢首─本教末教
└大乘┤ 淨土─難行易行
└─如來果因─理量同時──法界圓覺宗──真言─顯教密教
一 人天乘
其中所言人天乘者,以諸有情若乘五戒之法可到人的地位;若行十善禪定之法可
到天的地位。然此人天乘法非是有佛方有,即印度、中國、泰西各國皆有之。如佛法
未來中國之際,儒教教人由士希賢,由賢希拢陕}希天;道家老莊之徒使人得仙入
天;西洋的基督教說生天;印度之婆羅門教說由人道而生梵天等。此可見人天之善法
,為世間共同之教。但世間以此人天之教為其極歸,而佛教則以此為出世之階梯。化
他之方便。蓋立此人天教法有二種意:一則保持人天之道,由人天道而至小乘或至大
乘;一則立此人天之教,示其迷謬之處,使其知非究竟而求出世究竟了義。若不爾者
,則眾生非但驚悸大乘不肯信受,抑且永洠г诳唷K允雷鹫f法,立人天教以培其出
世之資糧,斥其迷謬之局執,而漸引入於大小乘出世者也。可見此人天乘法非佛教所
獨有,亦非佛教之特伲
二 小乘法
小乘法已是佛教出世的法,而一般人一聞小乘即意謂必甚狹劣,殊不知若生色無
色界已為常人之思想所達不到,而況超出世間者哉!不過此小乘之教理行果,比之大
乘則不為深廣;故小乘的根機為狹劣遲鈍,而大乘的根機為利疾超勝也。小乘知我空
而五蘊皆有,大乘知我空而五蘊亦空;以有法執為障故,遂名其為小乘也。吾人已知
乘人乘之法可到人的地位,乘天乘法可到天的地位;進而更覺為人常受種種之逼迫,
經種種之苦惱,一事方成兩鬢同絲,老病相催,悠然死去!生為仁拢绖t枯骨;生
為盜伲酪嗫莨牵瑒t人生之價值何存?縱信神識不滅,仁拢赖脮N天,受種種之娛
樂,但其五衰相現,流轉何定!如是以不滅之精神,疲奔於業報之途,今生之所經營
,已得而復失!來世之所經營,亦已得而復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復失
,失而復得,盡未來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