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27节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27节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這一切二十種(不善與善業)稱為欲界業。
節廿四之助讀說明
  依造業之門:於此依造業之門列舉了十種善業。三種善身業是遠離三種不善身惡行;四種善語業是遠離四種不善語惡行;三種善意業是無貪婪、無瞋恨及正見。於究竟界,首七種是兩種離心所,即:正業心所與正語心所;以及與該些離心所同時生起的思心所。後三者是屬於三善因,即:無貪、無瞋與無痴。
  同樣地,依佈施……:一般上,於此所列的三種及十種善業被稱為三種及十種「福業事」(造福的基礎,pu¤¤akiriyavatthu)。這些善業是通過八大善心所造。
  這一切二十種:這些(善與不善)業通過十二不善心與八大善心所造。
節廿五:色界善業
  R?pàvacarakusala§ pana manokammam eva。 Ta¤ ca bhàvanàmaya§ appanàppatta§ jhàna?gabhedena pa¤cavidha§ hoti。
  色界善業純粹屬於意門。它是已達到安止的禪修,依諸禪支的分別而有五種。
節廿六:無色界善業
  Tathà ar?pàvacarakusala¤ ca manokammam。 Tam pi bhàvanàmaya§ appanàppatta§ àlambanabhedena catubbidha§ hoti。
  同樣地,無色界善業純粹屬於意門。它是已達到安止的禪修,依所緣的分別而有四種。
節廿五至廿六之助讀說明
  依諸禪支的分別而有五種:這是五色界禪那。
  依所緣的分別而有四種:這是四無色界定。
業的果報
節廿七:不善業的果報
  Ettha akusalakammam uddhaccarahita§ apàyabh?miya§ pa?isandhi§ janeti。 Pavattiya§ pana sabbam pi dvàdasavidha§ satt'àkusalapàkàni sabbatthà pi kàmaloke r?paloke ca yathàraha§ vipaccati。
  於此,除了掉舉之外的不善業都能產生投生至惡地的結生。但在生命期裡,一切十二(不善心)都能根據情況在欲界或色界裡產生七種不善果報心。
節廿七之助讀說明
  除了掉舉之外的不善業:掉舉相應的痴根不善心是最弱的不善心,因此不能產生結生。其餘十一種不善心都能產生作為結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的不善果報推度心,以令有情投生至四惡道。所有十二種不善心都能夠在欲界有情的生命期裡產生七種不善果報心,即:五識、領受心與推度心。在色界裡它們則只能產生四種不善果報心,即除去鼻、舌、身三根識。
節廿八:欲界善業的果報
  Kàmàvacarakusalam pi kàmasugatiyam eva pa?isandhi§ janeti; tathà pavattiya¤ ca mahàvipàkàni。 Ahetukavipàkàni pana a??ha pi sabbtthà pi kàmaloke r?paloke ca yathàraha§ vipaccati。
  欲界善業能產生欲界結生,也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大果報心。而根據情況,它能在欲界或色界任何地方產生八種無因果報心。
節廿八之助讀說明
  在節廿九與三十,作者將解釋每一種善心及其所能產生的果報心之間的關係。
  大果報心能以四種方式出現: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三種離心路過程的作用,以及在心路過程裡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八(善)無因果報心是五識、領受心及兩種推度心。後者能夠在心路過程裡生起為彼所緣,而當中捨俱的(推度心)也能夠在先天殘缺的有情裡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作用。所有八種無因果報心都能在欲界裡生起,但鼻、舌與身三種根識並不能在色界裡生起,因為色界的有情缺少那三種根門。
節廿九:善果報及因(根)
  Tatthà pi tihetukam ukka??ha§ kusala§ tihetuka§ pa?isandhi§ datvà pavatte so?asa vipàkàni vipaccati。
  於此,殊勝的三因善業能夠產生也具有三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十六種果報心。
  Tihetukam omaka§ dvihetukam ukka??ha¤ ca kusala§ dvihetuka§ pa?isandhi§ datvà pavatte tihetukarahitàni dvàdasa pi vipàkàni vipaccati。
  低劣的三因善業及殊勝的二因善業能夠產生具有二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裡產生十二種果報心,即除去具有三因的果報心。
  Dvihetukam omaka§ pana kusalam ahetukam eva pa?isandhi§ deti。 Pavatte ca ahetukavipàkàn'eva vipaccati。
  然而,低劣的二因善業(只)能夠產生無因的結生,以及在生命期裡(只)能產生無因的果報心。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殊勝善業:依產生果報的能力,善業可分為兩種:殊勝與低劣。殊勝(ukka??ha)的善業是由清淨無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業之前與之後皆有良好的動機;例如:佈施以如法獲取的財物給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佈施之前與之後都感到歡喜。在造善業之前與之後,若心受到煩惱污染,譬如自讚自許、貶低他人、行善之後後悔,該善業即屬於低劣(omaka)。
  具有三因的結生等等:(在欲界裡)這是指其結生心是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之一。能在生命期裡產生的十六種果報心即是八(善)無因果報心及八大果報心。
  十二種果報心:即除了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
  無因的結生:即捨俱善果報推度心。
節三十:另一種見解
  Asa?khàra§ sasa?khàravipàkàni na paccati
  Sasa?khàram asa?khàravipàkàn? ti kecana。
  Tesa§ dvàdasapàkàni das'a??ha ca yathàkkama§
  Yathàvuttànusàrena yathàsambhavam uddise。
  有些(導師)說無行(心)不會產生有行果報心,而有行(心)不會產生無行果報心。
  根據他們上述所講的,果報心生起的次序是十二、十及八。
節三十之助讀說明
  有些導師說:記錄於節廿九對果報心的見解是由古師三藏小龍長老(Tipi?aka C??anàga Thera)所提出的,也是廣為諸阿毗達摩論師所接受的見解。作者在節三十裡記錄了大護法長老(Mahàdhammarakkhita Thera)一派所持的見解,該長老是古時錫蘭摩拉瓦畢寺(Moravàpi)的阿毗達摩論師。89
  十二、十及八:依此見解,無論是在結生時或在生命期裡,無行善心都只能產生無行果報心,而有行善心則只能產生有行果報心。這就是說,在生命期裡每一種具有三因的殊勝善心都只能夠產生十二種果報心,即:八種(善)無因果報心,以及四種與該心本性是無行或有行相符的無行或有行大果報心。每一種第二級的善心都只能夠產生十種果報心,即:八種(善)無因果報心,以及兩種與該心本性是無行或有行相符的無行或有行二因大果報心。對於最弱的善心,上述兩種見解都一致認為它只能產生無因結生心,以及在生命期裡只能產生八無因果報心。
節卅一:色界善業的果報
  R?pàvacarakusala§ pana pa?hamajjhàna§ paritta§ bhàvetvà brahmapàrisajjesu uppajjanti。 Tad eva majjhima§ bhàvetvà brahmapurohitesu; pa??ta§ bhàvetvà mahàbrahmesu。
  關於色界善業,培育初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眾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輔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
  Tathà dutiyajjhàna§ tatiyajjhàna¤ ca paritta§ bhàvetvà parittàbhesu; majjhima§ bhàvetvà appamà?àbhesu; pa??ta§ bhàvetvà àbhassaresu。
  同樣地,培育第二禪及第三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光天;培育它們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光天;培育它們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光音天。
  Catutthajjhàna§ paritta§ bhàvetvà parittasubhesu; majjhima§ bhàvetvà appamà?asubhesu; pa??ta§ bhàvetvà subhaki?hesu。
  培育第四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淨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淨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遍淨天。
  Pa¤camajjhàna§ bhàvetvà vehapphalesu。 Tad eva sa¤¤àviràga§ bhàvetvà asa¤¤asattesu。 Anàgàmino pana suddhàvàsesu uppajjanti。
  培育第五禪的人投生到廣果天。培育對想厭離的人投生到無想有情天。但阿那含則投生到淨居天。
節卅一之助讀說明
  色界善業:五色禪的任何一種禪那都能產生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果報心。此心是該禪那善心所產生的唯一果報心。在修定的遍作階段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因此它們的果報是欲界果報心,而不是色界果報心。色界果報心只執行三種作用,即:結生、有分與死亡。也就是說它只生起為離心路過程心,而不會在心路過程裡生起。除了出世間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過程裡生起的果報心都是欲界果報心。
  每一種禪那善心都會導致(禪修者)投生到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天。然而色界天的層次是跟經教的四禪一樣,只有四禪天,而不是有五禪天;因此論教禪那五分法的第二禪及第三禪都導致(禪修者)投生到第二禪天,即與經教的第二禪相等。
  在下三層色界天裡,每一層都有三個分界。依所修習的禪那是屬於下、中、上程度,(禪修者)投生到不同的分界。禪那心本身並洠в蟹譃槿N修習的層次。禪心是依其心所組合而分類,而且無論是修習到下、中或上等程度,它們的組合還是不變。然而修習的程度關係到該禪心導致投生的能力,因此每一層天都依三種導致投生的能力而有三種分界。對於臨終時還有能力證入幾種禪那的禪修者,他也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投生到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界天。例如他還擁有八定,他可以選擇投生到色界天,也可以選擇投生到層次較低的無色界天。90
  培育第五禪:第四禪天分界的原則與首三禪天不同。只要已如常地證得第五禪,無論是凡夫、須陀洹或斯陀含,亦無論其禪那是屬於下、中或上等層次,皆會投生到廣果天。然而,有些凡夫認為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禪。由於其第五禪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願感染,他們死後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裡,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見第六章、節廿八)。
  但阿那含則投生到淨居天:據說他們投生到這五界是決定於他們較為顯著的根。信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煩天;精進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熱天;念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現天;定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見天;慧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色究竟天。雖然只有阿那含才能投生到淨居天,但阿那含卻不一定須要投生到淨居天。可能淨居天是擁有第五禪的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其地,擁有較低層次禪那的阿那含則投生到其他色界天。無論如何,所有的阿那含必定會投生到色界天,因為他們已斷除了導致投生到欲界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kàmaràga)。
節卅二:無色界善業的果報
  Ar?pàvacarakusala¤ ca yathàkkama§ bhàvetvà àruppesu uppajjanti。
  培育無色禪善業之後,他們投生到(與自己所證得的禪那)層次相等的無色界天。
節卅二之助讀說明
  這即是說對於已證得空無邊處禪的人,只要他到死時都還洠в幸驗樾傅』蚱渌系K而失去該禪,他就會投生到空無邊處禪天。對於其他三種無色禪亦是如此,即在死時還擁有的禪那會決定他投生到那一層禪天。
  與色界心相同,每一無色界善心都只能產生一個與它相等的果報心,而該果報心即在其界執行結生、有分及死亡三種作用。
節卅三:結論
  Ittha§ mahaggata§ pu¤¤a§ yathàbh?mi vavatthita§
  Janeti sadisa§ pàka§ pa?isandhippavattiya§。
  如是依界分別的廣大福在結生與生命期裡都產生相同的果報。
Idam ettha kammacatukka§。
於此,這是四種業。
死亡與結生的過程
(cutipa?isandhikkama)
節卅四:四種死亡之因
  ?yukkhayena; kammakkhayena; ubhayakkhayena; upacchedakakammunà cà ti catudhà mara?'uppatti nàma。
  死亡的來臨有四種,即:一、因為壽元已盡;二、因為(令生)業力已盡;三、因為(上述)兩者(同時)耗盡;四、因為毀壞業(生效)。
節卅四之助讀說明
  死亡的來臨:一般上,死亡的定義是在一世當中的命根(j?vitindriya)被切斷。
  因為壽元已盡:在壽元已定的生存界,這是指其地的有情在壽元盡時死亡。在人間裡,當知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