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13节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13节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節九:總結
  Ettàvatà ca:
  Teras'a¤¤asamànà ca cuddas'àkusalà tathà
  Sobhanà pa¤cav?sàti dvipa¤¤àsa pavuccare。
  如是:
  通一切十三,不善有十四,
  美(心所)廿五,故說五十二。
心所相應理
(cetasikasampayoganaya)
節十:序文
  Tesa§ cittàviyuttàna§ yathàyogam ito para§
  Cittuppàdesu pacceka§ sampayogo pavuccati。
  Satta sabbattha yujjanti yathàyoga§ paki??akà
  Cuddas'àkusalesv'eva sobhanesv'eva sobhanà。
  以適當之法,隨後當解說,
  各個心所法,與何心相應。
  七遍一切心,雜宜則相應,
  十四唯不善,美只與美(心)。

通一切心所
(a¤¤asamànacetasika)
節十一:分析
  Katha§?
  (i) Sabbacittasàdhàra?à tàva satt'ime cetasikà sabbesu pi ek?nanavuti cittuppàdesu labbhanti。
  Paki??akesu pana:
  (ii) Vitakko tàva dvipa¤cavi¤¤à?a…vajjita…kàmàvacara… cittesu c'eva ekàdasasu pa?hamajjhànacittesu cà ti pa¤ca… pa¤¤àsa cittesu uppajjati。
  (iii) Vicàro pana tesu c'eva ekàdasasu dutiyajjhànacittesu cà ti chasa??hi cittesu jàyati。
  (iv) Adhimokkho dvipa¤cavi¤¤à?a…vicikicchàsahagata… vajjita…cittesu。
  (v) Viriya§ pa¤cadvàràvajjana…dvipa¤cavi¤¤à?a… sampa?icchana…sant?ra?a…vajjita…cittesu。
  (vi) P?ti domanass'upekkhàsahagata…kàyavi¤¤à?a… catutthajjhàna…vajjita…cittesu。
  (vii) Chando ahetuka…mom?ha…vajjita…cittesu labbhati。
  如何?
  一、首先,七遍一切心心所出現於所有的八十九種心。
  在雜心所當中:
  二、尋生起於五十五種心,即:除了雙五識之外的所有欲界心,(54-10 = 44);以及十一種初禪心。(44 + 11= 55)
  三、伺生起於六十六種心,即:上述五十五種和十一種第二禪心。(55 + 11 = 66)
  四、勝解生起於除了雙五識和疑相應心之外的一切心。(89-11 = 78)
  五、精進生起於除了五門轉向心、雙五識、領受心和推度心之外的一切心。(89-16 = 73)
  六、喜生起於除了憂俱心、捨俱心、身識和第四禪心之外的一切心。(121-2-55-2-11 = 51)
  七、欲生起於除了無因心和兩個痴根心之外的一切心。(89-20 = 69)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尋:雙五識是最基本的心,只擁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而洠в凶饔幂^為眩s的其他心所。由於這十種心的簡單性伲詫げ话ㄔ趦取ひ膊话ㄔ谒懈哌^初禪的廣大心與出世間心,因為它已在禪修時被棄除。對於十一種初禪心,見第一章、節卅二及其助讀說明。
  伺:在第二禪裡有伺,但不存在於更高層次的禪那。
  勝解:它不包括在疑相應心裡,因為當受到疑困擾時,心無法作出任何決定。
  精進:它不包括在五門轉向心、二領受心和三推度心之內,因為這些心還是相當弱與被動(見第一章、節八至十)。
  喜:喜一定與悅受(somanassa)俱行,但悅俱的第四禪心則洠в邢病
  欲:這是欲採取行動或達到目的之欲,而兩個痴根心則太昏暗得毫無有意的行動。
節十二:總結
  Te pana cittuppàdà yathàkkama§:
  Chasa??hi pa¤capa¤¤àsa ekàdasa ca so?asa
  Sattati v?sati c'eva paki??akavivajjità。
  Pa¤capa¤¤àsa chasa??hi'??hasattati tisattati
  Ekapa¤¤àsa c'ek?nasattati sapaki??akà。
  諸心種類的次序是:
  六十六、五十五、十一、十六、七十及二十不與(個別第一至第六)雜心所相應。
  五十五、六十六、七十八、七十三、五十一、六十九與(個別第一至第六)雜心所相應。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第一行總結列出不與各個雜心所相應的心的數目,第二行則是與各個雜心所相應的心的數目。應注意在把兩行的數目對加時,若有涉及出世間心禪那層次的分別,其總數即是一百二十一;若是不相關,其總數則是八十九。
  
不善心所
(akusalacetasika)
節十三:分析
  (i) Akusalesu pana moho ahirika§; anottappa§; uddhacca¤ cà ti cattàro'me cetasikà sabbàkusalasàdhàra?à nàma。 Sabbesu pi dvàdas'àkusalesu labbhanti。
  (ii) Lobho a??hasu lobhasahagatesv'eva labbhati。
  (iii) Di??hi cat?su di??higatasampayuttesu。
  (iv) Màno cat?su di??higatavippayuttesu。
  (v) Doso; issà; macchariya§; kukkucca¤ ca dv?su pa?igha… sampayuttacittesu。
  (vi) Th?na§; middha§ pa¤casu sasa?khàrikacittesu。
  (vii) Vicikicchà vicikicchàsahagatacitte yeva labbhat? ti。
  一、於不善心所當中,痴、無慚、無愧、掉舉四者名為遍一切不善心心所。它們出現於所有十二不善心裡。
  二、貪只出現於八種與貪俱行之心。
  三、邪見只出現於四種與邪見相應的心。
  四、慢只出現於四種與邪見不相應的心。
  五、瞋、嫉、慳及惡作只出現於兩種瞋恚相應心。
  六、昏沉與睡眠只出現於五種有行心。
  七、疑只出現於疑相應心。
節十三之助讀說明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這四心所出現於一切不善心裡,因為每一個不善心都涉及某種程度對惡行之危害的盲目(即:愚痴)、無慚、無愧、以及潛在的掉舉(散亂)。
  邪見、慢:這兩種心所只出現於貪根心,因為它們都涉及某種程度對五蘊的執著。然而這兩者呈現相對的本伲纱怂鼈儾荒芄泊骒锻恍摹P耙娚痨跺e铡刈R知,即不依真實相分析諸法;我慢則生起於自我評估,即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不如、或與別人同等。邪見肯定存在於四種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慢則不一定會存在於四種與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雖然它不會生起於其他心,但這些心生起時它不一定也跟著生起。
  瞋、嫉、慳及惡作:這四種心所只出現於瞋恚相應心。與瞋恚同義的瞋肯定出現於此二心,其他三個心所則不定,只依據情況而生起。後三者都有厭惡之相:嫉對他人的成就感到不快;慳不願與他人分享自己的事物;惡作則是追悔已造之惡或未造之善。
  昏沉與睡眠:這兩種心所令心沉重與軟弱無力。由此它們不能生起於自動或無行心,因為那些心敏銳又活躍。所以這兩個心所只出現於有行的不善心。
節十四:總結
  Sabbàpu¤¤esu cattàro lobham?le tayo gatà 
  Dosam?lesu cattàro sasa?khàre dvaya§ tathà
  Vicikicchà vicikicchàcitte cà ti catuddasa
  Dvàdas'àkusalesv'eva sampayujjanti pa¤cadhà。
  遍一切不善有四,三個只在貪根心,
  四個現於瞋根心,兩個只在有行心,
  於疑相應心有疑。十四不善心所法,
  以及十二不善心,相應之法共有五。
  
美心所
(sobhanacetasika)
節十五:分析
  (i) Sobhanesu pana sobhanasàdhàra?à tàva ek?nav?sat'ime cetasikà sabbesu pi ek?nasa??hi sobhanacittesu sa§vijjanti。
  (ii) Viratiyo pana tisso pi lokuttaracittesu sabbathà pi niyatà ekato'va labbhanti。 Lokiyesu pana kàmàvacara…kusalesv'eva kadàci sandissanti visu§ visu§。
  (iii) Appama¤¤àyo pana dvàdasasu pa¤camajjhàna… vajjita…mahaggatacittesu c'eva kàmàvacarakusalesu ca sahetuka…kàmàvacarakiriyacittesu cà ti-a??hav?sati…cittesv'eva-kadàci nànà hutvà jàyanti。 Upekkhàsahagatesu pan'ettha karu?à mudità na sant? ti keci vadanti。
  (iv) Pa¤¤à pana dvàdasasu ¤à?asampayutta…kàmàvacara… cittesu c'eva sabbesu pa¤cati§sa mahaggata…lokuttaracittesu cà ti sattacattà??sa cittesu sampayoga§ gacchat? ti。
  一、於美心所當中,首先,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存在於所有五十九種美心。
  二、三離心所必定都出現於每一種出世間心。對於世間欲界善心,它們則只偶而且個別地出現。(8 + 8 =16)
  三、無量心所時而不定地生起於廿八種心,即:除了第五禪之外的十二廣大心、(八種)欲界善心、以及(八種)欲界有因唯作心。然而,有些人說悲與隨喜不存在於捨俱心。
  四、慧與四十七種心相應,即:十二欲界智相應心,以及所有三十五廣大與出世間心。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三離心所:在出世間道心與果心裡肯定有三離心所,它們即是八拢婪值恼Z、正業、正命。但對於世間心,它們則只有在刻意遠離惡行時才會出現。由於刻意遠離惡行時,其心對造惡的機會必定是清楚的,所以世間離心所只能出現於欲界善心,而不能出現於緣取禪那似相為目標的廣大心,也不能出現於洠в羞h離作用的欲界果報心。它們也不會生起於阿羅漢的大唯作心,因為阿羅漢已完全根除了造惡的傾向,所以洠в羞h離造惡的需要。
  對於諸出世間心,三離心所必定(niyata)存在。在道心裡它們是八拢婪值钠渲腥婪郑髯詧绦袛喑煺Z惡行、身惡行及邪命的傾向的作用。在果心裡,它們出現為道完成其作用之後的清淨語、業、命。
  由於惡語行、惡身行及邪命各有不同的範圍,所以在世間心裡三離心所是不能共存的,若其中一個存在,另兩個必定不存在。再者,離心所亦依照所遠離的惡行種類而生起:若所遇到的是殺生的機會,那麼所生起的正業只屬於遠離殺生;若所遇到的是偷盜的機會,那麼所生起的正業只屬於遠離偷盜。然而,在出世間心裡,所有三離心所必定同時出現(ekato)。而且每一者都完全地(sabbathà)執行其任務,即:正語斷除一切造語惡行的傾向;正業斷除一切造身惡行的傾向;正命斷除一切實行邪命的傾向。
  無量心所:亦能各自成為慈與捨無量心的無瞋與中捨性心所存在於一切美心,反之,悲與隨喜心所則只在相符的情況之下才會生起:悲心所在悲愍苦難的眾生時生起;隨喜心所在隨喜他人的成就時生起。
  在此所提到的十二廣大心是善、果報與唯作的首四禪心。這兩個無量心所(以及慈無量心所)不能生起於第五禪心,因為在禪那的層次,它們必須與悅受相應,而在第五禪裡悅受已被捨受替代了。有些導師不認同這兩個心所能存在於欲界捨俱心。但作者用了「然而,有些人說……」此形容詞,顯然他並不認同那些人的看法。56
  慧:慧的性伲浪谑颤N心裡生起而有所不同。無論如何,除了智不相應的欲界心之外,一切的美心都有某種程度的正見。
節十六:總結
  Ek?nav?sati dhammà jàyant'ek?nasa??hisu
  Tayo so?asacittesu a??hav?satiya§ dvaya§
  Pa¤¤à pakàsità sattacattà??savidhesu pi
  Sampayuttà catudh'eva§ sobhanesv'eva sobhanà。
  一十九美法,生於五十九,
  三於十六心,二於廿八種,
  當知慧心所,生於四十七。
  如是依四法,美只生於美。
節十七:定與不定附隨法(niyatàniyatabheda)
  Issà…macchera…kukkucca…virat?…karu?àdayo
  Nànà kadàci màno ca th?na…middha§ tathà saha。
  Yathàvuttànusàrena sesà niyatayogino
  Sa?gaha¤ ca pavakkhàmi tesa§ dàni yathàraha§。
  嫉、慳、惡作、離、悲等(即:隨喜)及慢只偶而且個別地生起。配成一對的昏沉與睡眠亦如此。
  除了上述(十一)心所之外,其餘的心所都是定附隨法。我今當說它們的組合。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在五十二心所當中,有十一個被稱為「不定附隨法」(aniyatayog?),因為它們並不一定會生起於能與它們相應的心。其餘四十一種心所則被稱為「定附隨法」(niyatayog?),因為它們肯定生起於能與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