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12节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12节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避於造惡;各自的近因是不尊重自己和不尊重他人。46
  四、掉舉(uddhacca):掉舉(散亂)的特相是不平靜,如被風吹起漣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穩定,如風吹動旗幡;現起是混亂;近因是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五、貪(lobha):貪是第一個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執著與執取。其特相是執著目標;作用是黏著目標,如肉黏著熱鍋;現起是不能捨棄;近因是認為導致束俊ㄓ袠肺丁
  六、邪見(di??hi):此見是指錯見。其特相是不明智(錯铡┑胤治鍪挛铮蛔饔檬清e铡卣J為(行法是常、樂、我、淨);現起是錯铡睦斫饣蛳嘈牛唤蚴遣活娨娐}者(ariya),等等。47
  七、慢(màna):慢的特相是驕傲;作用是自稱自讚;現起是虛榮48;近因是與見不相應的貪49。它好比發了瘋。
  八、瞋(dosa):瞋是第二個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惡念、生氣、煩躁、惱怒、怨恨。其特相是兇惡殘暴;作用是怒燒自己的依處,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現起是毀壞(身心或自己與他人的福祉);近因是(九或十種)瞋怒事(aghàtavatthu)。50
  九、嫉妒(issà):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厭惡(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十、慳(macchariya):其特相是耄刈约阂训没虍數玫睦妫蛔饔檬遣荒苋淌芘c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現起是躲避(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嗇;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十一、惡作(追悔,kukkucca):惡作是追悔已造之惡(或當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後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惡),以及洠в袑嵭校ǖ纳疲滑F起是憶起時感到後悔;近因是已造的惡及未行的善。
  十二、昏沉(th?na):昏沉是心的軟弱或沉重。其特相是缺乏精進;作用是去除精進;現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無聊或怠惰。
  十三、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滯的狀態。其特相是不適業;作用是椋ㄗR門);現起是昏昏欲睡;近因與昏沉的一樣。
  昏沉與睡眠必定同時發生,且與精進對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則有如心所的病。這一對是五蓋之一,由尋心所對治。
  十四、疑(vicikicchà):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來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學(以及對過去世、對未來世、對過去世與未來世、對緣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懷疑;作用是起動搖;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廿五美心所
(sobhanacetasika)
節五: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àdhàra?a)
  (1) Saddhà; (2) sati; (3) hiri; (4) ottappa§; (5) alobho; (6) adoso; (7) tatramajjhattatà; (8) kàyapassaddhi; (9) citta… passaddhi;  (10) kàyalahutà; (11) cittalahutà; (12) kàyamudutà; (13) cittamudutà; (14) kàyakamma¤¤atà; (15) cittakamma¤¤atà; (16) kàyapàgu¤¤atà; (17) cittapàgu¤¤atà; (18) kàyujjukatà; (19) cittujjukatà cà ti ek?nav?sat'ime cetasikà sobhanasàdhàra?à nàma。
  一、信;二、念;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中捨性;八、身輕安;九、心輕安;十、身輕快性;十一、心輕快性;十二、身柔軟性;十三、心柔軟性;十四、身適業性;十五、心適業性;十六、身練達性;十七、心練達性;十八、身正直性;以及十九、心正直性:這十九種名為遍一切美心心所。
節五之助讀說明
  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àdhàra?a):諸美心所可再分為四組。第一組是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一定出現於一切美心的心所。隨後的三組美心所則是可變動的附隨心所,並不一定須要出現於一切美心。
  一、信(saddhà):第一個美心所是信,其特相是(對當信之事saddheyya vatthu)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寶石能夠使到混濁的水變得清澈;或啟發,如出發越渡洪流51。現起是不迷濛,即去除心之不淨,或決意而不猶豫。近因是當信之事,或聽聞正法等等(須陀洹的素伲
  二、念(sati):巴利文sati的詞根意為「憶念」,然而作為心所,它是心於當下能夠清楚覺知(其目標),而不是純粹只是回憶過去。其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52;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現起是守護或心面對目標的狀態;近因是強而有力的想(thirasa¤¤à)或四念處(見第七章、節廿四)。
  三、四、慚(hiri)與愧(ottappa):慚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厭惡,愧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害怕;兩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惡;現起是退避諸惡;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佛陀稱此二法為世間的守護者,因為它們制止世間陷入廣泛的不道德。
  五、無貪(alobha):其特相是心不貪求目標(所緣)或心不執著目標,如水珠不黏住荷葉;作用是不執著;現起是無著;(近因是目標,或依處 + 目標 + 樱蛉缋碜饕狻#⿷靼谉o貪並不只是指洠в胸澞睿且舶ㄕ娴钠返拢纾簛咽┡c捨離。
  六、無瞋(adosa):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對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現起是可喜可愛;(近因是目標,或依處 + 目標 + 樱蛉缋碜饕狻#o瞋也包括慈愛、溫和、和藹、友善等良好品德。
  當無瞋顯現為慈愛或慈梵住(mettà)時,其特相是促進有情的幸福;作用是願他們幸福;現起是去除瞋恨;近因是視有情為可喜可取。應分辨此慈愛和它的近敵,即:自私的愛。
  七、中捨性(tatramajjhattatà):直譯此心所的巴利文即是「位於中間」。這是捨心的同義詞,不是捨受,而是心平衡、無著與平等的態度。其特相是平衡心與心所;作用是防止過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現起是中捨地旁觀心與心所,如馬車夫中捨地旁視平穩前進之馬;(近因是相應名法,或依處 + 目標 + 樱蛉缋碜饕狻#
  對有情保持中捨的捨無量心是中捨性心所。它不分別偏袒地對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們。不應混淆此捨與其近敵:「由於無明而生起的世俗捨(不懂得分別)」。53
  接下來的十二個遍一切美心心所是六對,每一對都有一個關於「名身」(kàya),另一個則關於心(citta)。在此名身是指諸相應心所整體,而基於它們「整組」才稱為「身」。
  八、九、身輕安(kàyapassaddhi)與心輕安(citta… passaddhi):這兩種輕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靜心所與心的不安(darath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安;現起是心所與心的安寧冷靜;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十、十一、身輕快性(kàyalahutà)與心輕快性(citta… lahutà):這兩種輕快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沉重(garubhàv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沉重;現起是心所與心不沉重;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沉重的昏沉與睡眠。
  十二、十三、身柔軟性(kàya…mudutà)心柔軟性(citta… mudutà):這兩種柔軟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thambh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現起是(心所與心對目標)無對抗;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僵硬的邪見或我慢。
  十四、十五、身適業性(kàya…kamma¤¤atà)與心適業性(citta…kamma¤¤atà):這兩種適業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akamma¤¤abhàv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現起是心所與心成功取某所緣為目標;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適於作業的其餘諸蓋。
  十六、十七、身練達性(kàya…pagu¤¤atà)與心練達性(citta…pagu¤¤atà):這兩種練達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健全;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之疾病;現起是心所與心無殘缺;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健全的無信等等。
  十八、十九、身正直性(kàyujjukatà)與心正直性(cittujjukatà):這兩種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的正直性;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現起是心所與心不狡詐;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正直的虛偽、欺詐等等。
節六:三離心所(virati cetasika)
  (1) Sammàvàcà; (2) sammàkammanto; (3) sammà…àj?vo cà ti tisso viratiyo nàma。
  一、正語;二、正業;三、正命:這三種名為離。
節六之助讀說明
  離:這三種屬於美心所的離是刻意遠離語言、行動與事業上的惡行。對於世間心,只有當有機會造惡,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時,離心所才會生起。在洠в袡C會造惡的情況之下不造惡,那並不是遠離,而是純淨的德行(s?la)。
  諸論師把離分別為三種:一、自然離;二、持戒離;三、正斷離。54
  一、自然離(sampattavirati)是由於省思自己的社會地位、年紀、教育程度等等,而在有機會造惡時不造惡。例如在考懀Я吮蛔降綍r於自己的名譽有損而不偷盜。
  二、持戒離(samàdànavirati)是由於持了戒而不造惡。例如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服用麻醉品。
  三、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是與出世間道心相應的離,它完全根除了造惡的傾向。
  本書中提到的三離心所是正語、正業、正命:
  一、正語(sammàvàcà):正語是刻意遠離惡語: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廢話)。
  二、正業(sammàkammanta):正業是刻意遠離身惡行:殺生、偷盜、邪淫。
  三、正命(sammà…àj?va):正命是刻意遠離邪命,如:買賣毒品、麻醉品、武器、奴搿⒁约肮┩涝椎膭游铩
  此三離各自的特相是不犯語惡行、身惡行、邪命;作用是遠離語惡行、身惡行、邪命;現起是不造語惡行、身惡行、邪命;近因是信、慚、愧、知足等等。它們是心對惡行的厭惡。
節七:二無量(appama¤¤à)
  (1) Karu?à; (2) mudità pana appama¤¤àyo nàmà ti。
  一、悲;二、(隨)喜:這兩種名為無量。
節七之助讀說明
  無量:有四種對諸有情的態度稱為無量,因為它們能以一切有情作為對象,所以有無量的潛能。此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它們又名為四梵住(brahmavihàra)。
  雖然四無量心是對待有情的理想態度,但只有悲與(隨)喜兩者被列入無量心所當中。這是因為慈是無瞋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而捨則是中捨性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無瞋並不一定會呈現為慈,而是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現。但當慈生起於心中時,它一定是無瞋心所。平等對待眾生的捨無量心與中捨性心所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一、悲(karu?à):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見他人之苦;現起是不殘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見受盡苦難的有情洠в幸罋w。當能去除殘忍時此悲即已成功,若導致悲傷則已失敗。
  二、(隨)喜(mudità):其特相是隨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去除厭惡(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見到他人的成就。當能去除厭惡時此喜即已成功,若導致同歡同樂則已失敗。
節八:一無痴(amoha)
  Sabbathà pi pa¤¤indriyena saddhi§ pa¤cav?sat'ime cetasikà sobhanà ti veditabbà。
  連同此慧根,當知這廿五種為美心所。
節八之助讀說明
  慧根(pa¤¤indriya):巴利文pa¤¤à是慧,或如實知見諸法。在此稱它為根是因為對於如實知見諸法它佔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達摩論》裡,慧(pa¤¤à)、智(¤à?a)、無痴(amoha)三者是同義詞。慧的特相是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標的油燈一般;現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55(譯按──《清淨道論》第十四章、段七:「由於佛陀說有定者能如實知見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勝義裕А酚ⅰ㈨撘涣骸富鄣慕蚴遣幻曰螅腥缫晃缓芎玫纳謬粚А!梗
節九:總結
  Ettàvatà ca:
  Teras'a¤¤asamànà ca cuddas'àkusalà tathà
  Sobhanà pa¤cav?sàti dvipa¤¤àsa pavuccar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