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道果前行教授 >

第20节

道果前行教授-第20节

小说: 道果前行教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婆弗旦罗(De vaputra)问文殊师利说,
‘文殊师利,行者应如何来观看外境?’
文殊师利回答,行者应视外境
为分别妄心中的记忆种子起完全的现行作用,
而由此力量所生出的。提婆弗旦罗又问,
‘无论记忆的种子有多强大,它们
怎么可能变得(如此坚固真实)呢?’
文殊师利回答,‘它们
确实会变的非常的坚固真实,
例如在瓦拉那西(Varanasi)城有一位
婆罗门,他观修自己的身体为老虎。
因此,城市居民看到他就像老虎。
皆惊慌而逃,因此就成为空城。’”

同样的,在萨迦班智达的著作中说到:

“外境的显现即是自心本身;
外境并不真正存在于外界。
对现象真假的分别是依赖
记忆种子的坚固与吾。” 

如果有人问,“如果外境是不真实的,是不是就像某学派所声称的,是心使外境变的真实?

”这是不正确的,如世亲菩萨(Vasubandhu)所解释的:

“因为客体并不存在,自然也没有主体。”

同样的,法称论师(Dharmakirti)也说:

“我们无法用经验来
证实在无意识状态下外境的存在
或是无外境的情况下意识存在;
因此,两者是没有分别的。”

此外,在入中论中提到:

“总之,为了知如同客体不存在,因此,同样的,心亦不存在。”

因为既然没有可知的客体(即外境),自然能知的心也不存在。原因是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

因为相互的依赖关系。此外,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意义即是它们在究竟上不存在的理由。

如在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中所说的:

“圣者如是教,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因此,行者必须了解并且思惟,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即习惯于二元对待的思考,因此而产

生了内外境的对立关系,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此外境内境俱空的心是能自

我了知,并且自我照明的。
如同透明的水晶。伟大的瑜伽士毕哇巴解释此为心的光明。这是心的特质,心亦被称为法

界(Dharmadhatu)。
在佛陀最后转法轮和在各种论中,如在阿毗达磨论中(Abhidharmasutra)亦说到:

“法界从无始以来即是一切现象的根本;
由于它的存在,出生了众生及涅槃。”

此外,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首先了知除心之外,无有一物存在,
然后知道心亦不存在。
智者了解能所俱空,而
安住于究竟皆无的法界实相中。”

在梵文中,法界性被称为Dharmadhatu。Dhatu可指原因,界,或是元素。此处指的是原因

,因为心那清明并了知一切的特性,即是一切轮回及涅槃现象的根本原因,也即是阿赖耶

识(Alaya Vijnana),如在金刚颂(Vajrapanjara)中所说的:

“法界性是无上的祥和,
被称为心之珍宝;
能圆满一切众生心愿,
心的本质是本来清净的。”

法界据说亦即是心的本质的明光。如在般若八千颂(Ash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sutra)中说道:

“对于心,并没有心的存在,
但是心的本质即是明先。”

如果知道心的本质,行者即能知道轮回和涅槃,一切现象的本质。因此在大毗卢遮那成佛

神变加持经(Vairocanaabhisambodhi)中说:

“世尊解释说一切诸佛的
内在证悟即是空性,
而空性的证悟是由于对心
的完全了悟,除此无它法。”

同时,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亦提到:

“心能生万法,
能了悟自心,
即通达诸法。”

同样的,在道把藏(Doha kosa)中提到:

“心是一切事物的种子,
从此处出生轮回与涅槃。
我向心敬礼,心像如意宝珠,
能生出所有的果实。”

因此,行者应了解一切轮回与涅架的快乐及痛苦的根源,即是自心,能自我觉知和自我照

明。因此,行者应该时时牢记住:外境和内境的一切显现,皆是不具自性的,都是由于迷

惑的心所产生的。在这种禅修中,行者应该毫无障碍的,直接观照此灵明觉照的心的自性

光明。如果生起很多的念头,应该去除这些念头,再更专注的在禅修中,生起更清明的心

。依如此的禅修,行者在禅修中经验到自心中特有的光明。因此,此禅修之后,行者将生

出极敏锐专注的心。
至此为止,这种禅修究竟实相方法次第,都和瑜伽师地论学派相同。如在智心髓集

(Jnanasara Samuccaya)经中所说的:

“在唯识宗如大海般广大的
大乘论著中,宣称在究竟法界中
有一超乎能所二元对待的心识存在。”

第三、保任心远离分别妄想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是不是真正有一超乎能所二元对待的本性存在呢?就如同瑜伽师地论

学派中的一派所相信的。”答案是:并没有。因为既然外境内境都不存在,那么就不可能

再有一个真正的心存在,因为不可能有脱离内外境的事物存在。如果心确实存在,我们怎

能知道心的存在呢?有人也许会认为,“如果能经验到心的存在,就能确定心是存在的。”

但是心不可能同时有二种作用,同时是能知和所知,就好像一把刀子不能用来割自己,一

盏灯也不能来点燃自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就好像一把刀,不能用采割自己,
同样的,心不能觉察自己。”

此外,在上文中提到:

“心灯是不需点燃的,
因为,心灯不会因黑暗而熄灭。

同样的,入中论中说到:

“如果有所依的心真正存在,
而且是远离能所二元对待,
那我们如何能知道心的存在?
将无法捉摸的事物仪为是存在的,
这是不对的,我们无法以心
来经验心本身,来确定心的存在。”

因此,已经消失了的过去心是不存在的,而将已经消失的事物认为是存在的,这是不对的

。尚未出生的未来心是不存在的。而将未生之物认为是存在的,这也是不正确的,现在心

没有形象颜色,也不存在于身体内或身体外。不论行者如何努力的找寻,都找不到。因此

,心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心没有颜色,没有形象的原因,在大毗卢遮那成佛加持神变经中教授:

“金刚密迹,诸佛不见有心,
现在不可见,未来亦不可见。
心非蓝、非黄、非红亦非白,
非橘黄,亦非透明,
心非短,非长,非圆,非方。
心既非明亮,亦非黑暗。心非男
非女,亦不是非男非女。金刚密迹,
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非无色界性。”

心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的原因,在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43(Kasyapta parirarta 

sutra)中说:

“迦叶!心不在身内,
柬在身外,亦不在中间。
心不可见。”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寻找,还是找不到心。在同段经文中说明到:

“迦叶!心遍寻不著。
寻不著即是不可知,
既不可知即过去不存在,
现在不存在,未来亦不存在。
既然不存在于过去,现在及未来。
即是不存在于三世中。”

同时在圣陀罗尼王经(Arya dharani raja nama sutsra)中说:

“诸法唯心造,
而心不可见。心无界限,
无形象,不可察觉。即使
用本性来完全的找寻此心,
亦不可得,此找寻自心的这颗心
亦为虚幻。既然心为虚幻,
行者应知道诸法皆虚幻。”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心遍寻不可得?”原因是此心从来不曾存在过。如果心可生出,那么

心从何处出生呢?心是从一个已消失的原因出生,或是从一未曾消失的原因出生的呢?心从

已不存在原因出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已不存者即是不具自性的。因为从一不具自性

的物质中生出另一物质是不可能的。心也不可能从一尚未消失的原因中出生,因为如果结

果是从一尚未消失的原因中出生,那么因和果即同时存在。因此,开始时,就没有生出心

的因。那么既然没有出生,在中间就不可能有本质住留。而既然没有住留,当然最后也没

有结束了。如此,心如虚空,没有出生,结束,和停留。如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在一首

歌中说道:

“开始时,心从未生出,那么
心怎么可能停留或消失呢?
因为即使是无生和无灭的
想却都是分别对待,都应该
舍弃。而连舍弃的行为
都应该要舍弃。舍弃本身
即是分别对待。”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心是不存在的即是究竟的真理吗?”答案是这样的,由于我们无法证

实心是存在的,同样的,心的不存在亦是无法证实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当说到‘某物并不存在’而且
经仔细检查,亦无法了解此物,
那么在当时,此虚幻的物体
既不具有任何形象实质,
又如何能留在心中呢。”

那么,由于存在和不存在是互相矛盾的,心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心两者皆非,

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因此心也非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因为二者都被证明为

不成立。因此,心是远离此四种断常的错误见解。如在智心髓集(JnanaSara SamUCCaya)中

所说的:

“智者不认为在究竟法界中,有心
的存在,因为心非一非异,如空花。
心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
也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亦不是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
心是远离此四种断常偏执,
中观的信仰者的想法是如此。” 

因此,心是远离这四种断常的执著。空性绝非只是一种观念罢了,而是远离对这四种断常

的偏执,而这从无始以来,即是空性的本质。
由于心本身即具有远离四种断常智慧,行者把心放下片刻,保持在抉择慧亦不生起的状态

下。那种状态是远离觉知,是明光,没有分别对待,并且使心远离任何的形式。这是去除

我们心中执取事物特性的教授。例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当心中无一物,亦非无一物时,
此时,心不受任何干扰,
不受扰动的心即得到平静。”

由于长期如此的禅修,而没有任何昏沉,或是掉举的干扰,行者将会经验到远离外境幻象

的状态,如虚空般。在此禅修之后,行者将生起下述觉受,能了解一切现象都是非二元对

待的显现和空性,如变魔术般的幻象。

第四、生起无可动摇的信心,了知心的本质是不可言说的
有人会问,“是否远离四种断常偏执的心即是究竟真理呢?”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要对治的

四种断常偏执也都是不存在的,当然也没有“远离执著”的讲法了。只有在四种断常偏执

确实存在时,才需要对治的。因此,“远离断常偏执的中道”亦是不可说的。究竟的真理

是完全超越一切言语思想的。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说的:

“存在与不存在皆是分别,
清净与染污亦是分别,
因此,舍离了此工种执著,
智者亦无中道可立。”

其次,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在一首歌中说到:

“远离分别执著是不可说的,
‘中道’和‘唯心’等等
都只是言语文字罢了,
心中生出的一切念头都是分别。”

同样的,杰称仁波切又说:

“如果不能了解俱生智的真正本质,
也不能了解不可执著的殊胜教授,
则不论自己在想什么,依然落入
执著中。甚至自己想要不执著,
亦是执著。因此,了解到空性和心中
永不停止的明光的结合即是究竟真理。”

如此,首先自己应该努力的学习和禅修,来去除一切的疑惑和错误的见解。在禅修时,把

心放在永不停止的光明中,那颗心的本质不能被称为远离执著,也不能被称为不是远离执

著,没有任何需要对治的,也没有任何需要经由禅修来完成的,也没有任何需要舍弃去除

的,也没有任何对治的方法可以依赖,也没有任何轮回可以来度越,没有任何涅槃可得,

也没有任何佛果可证,也没有任何魔可恐惧。毫无疑惑,一切的妄想分别一如取舍,是非

对错,希望和怀疑,存在和不存在,空性与不空等等一只是假名,只是符号,只是传统,

只是表达方式,集合,空洞的事物,无意义,虚幻,本来即是清净,本来即是空性,本来

即是解脱。因此,由于坚定的相信心超越一切言语,念头,和表诠方式,将心保任在不受

干扰,保任在远离禅修者和禅修对象。弥勒菩萨和龙树菩萨都说过:

“无一物可去,
无一物可立,
行者禀持此正见,
持正见者方可得解脱。”

其次,如萨迦班智达所说的:

“诸法本来无生,无所生。
禅修次第本来无禅修,亦无禅修对象。
心不具自性,如何描述心?
心超越文字,如何能描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