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第88节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88节

小说: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現起之時,善則牽引趣生善地,惡則趣入惡地,出世淨業則生淨土。此時、萬般將
不去,惟有業隨行。
發此願者,依此願力,最後剎那,必然現前。凡人臨終時,第一剎那捨本有。
第二剎那落於悶絕無心位,即死有。第三剎那即依善惡業得中陰身,即中有。捨本
有,即五蘊報身解散,死有入悶絕位。中陰身並非俗所謂臁辏穗S後有所應受報
而現之過渡身。但此時後報未生起,易可轉移;若此時為之作福,可得轉善也。即
至最後捨本有時,願能貫澈前中後三剎那而現起,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曰於一切
時引導其前。經文一剎那時,指第三剎那願力現起時。

中國通行淨土經論,專明依阿彌陀佛願力而得往生極樂淨土。其實淨土不但極
樂,如藥師經所說之藥師淨土,維摩詰經之阿■佛淨土,彌勒上生經之兜率內院淨
土,均淨土也。欲往生各種淨土,須各修其往生之各種因行。此經不說往生華藏世
界而說往生極樂淨土者,依經考之,有二重意義:
第一義:從許多經論觀察之,知極樂淨土為初地菩薩所見之淨土──梵網經千
佛台上所現之淨土,為二地菩薩所見之淨土。佛之究竟淨土──即自受用身土──
圓滿圓滿,周遍周遍,畢竟無相可現,無法可說,惟佛與佛乃能知之。其有名相可
表現者,皆如來為菩薩所現──即一切可以由身土之相表現者,乃如來從圓滿果海
中為菩薩所現──之他受用身土。其為人天所現者,為應化土。初地淨土,為未入
地前菩薩或初發心之一切凡夫、所最容易親近觀想而求往生者,以初地淨土與地前
內外凡鄰近,故導之往生此極樂淨土也。極樂為初地淨土義,略舉二證:一、佛應
外凡內凡及其餘一切眾生處娑婆世界者。此經中說娑婆世界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日

夜,極樂一劫又為某世界一日夜。如是進行至第九重之某世界一劫,第十重普賢所
住之佛世界一日夜。故娑婆世界進一步,即為極樂世界,可明極樂為初地之淨土;
亦可明普賢淨土,為第十地淨土也。二、楞伽經記龍樹菩薩,得初歡喜地,往生極
樂國。凡入初歡喜地以上菩薩,當然有往生之淨土。龍樹為初地菩薩而往生極樂淨
土,故知極樂為初地菩薩所證之淨土。由此更可見與內外凡世界相鄰近,而最容易
證入者,為極樂淨土,故各經多明之。
第二義:由普賢願而往生於極樂世界,尚更有一重要義。欲顯諸佛所現之果,
須觀察其何因行修成。顯明釋迦牟尼之佛果,必從其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中明其因
行,教人照此修學。欲明阿彌陀佛所成果,亦必先明其因行。經明阿彌陀佛最重要
之點,乃在因地中廣發取淨土攝有情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或為二十四願,或云
四十四願,乃開合不同也──,並未顯及其他六度萬行;但說如何發大誓願,成此
淨土,攝受十方眾生。其淨土之果,由誓願成功;故修其淨土之因行,特重誓願也

。依願修行,修到初地,當然往生。亦可依誓願之力往生,但願不切,決不往生。
只靠自力修行,則非到初地不能往生也。故特重願。
他種淨土,亦必各修其因行,方得往生,然不如彌陀淨土專以發願成。今明發
願所成生淨土果,故專在彌陀淨土也。又諸因地已高者,為自力所證入之淨土。其
他內外凡初發心菩薩及博地凡夫等欲往生者,必依仗其願力。今以專發此菩薩大願
故,乃生此彌陀願力所成之淨土也。願與回向不同。回向、必先修有善根,以已所
修一切功德布施眾生。願、則尚未修諸善根,亦可發願。且發願時,善根未必隨之
漸成也。
庚二 別明勝果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
已,經於百千萬儯怯伤伲侦妒讲豢烧f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

利益。
正顯地前菩薩,仗願力所生之初地淨土,地前、地上菩薩當然遍滿其中。文殊
、普賢、彌勒,皆第十究竟地之大菩薩,以其遍於十方淨土之中,現身無量,故亦
現身於此極樂淨土中也。其人自見生蓮華中,指上品往生相。言九品蓮華,皆隨因
地程度高下而現。得授記已,並非從此即不修菩薩行,尚須經一或二阿僧祇劫之長
劫修行故。菩薩不為自己安樂而生淨土,乃為親近佛菩薩得不退轉故而生淨土;亦
為分身十方普利眾生而生淨土。生淨土,則得到一不退轉之地位。譬如吾人在不良
善之社會,不安寧之國土,不能安心修學;嗣見某國秩序安謐,社會良好,學校完
善,乃遷入留學,則容易得一良好之結果。故其學業必能成就,且成就後更可回入
原來國土而改善之。菩薩生淨土,亦復如是。以五濁惡世,難如願成就,故發願往
生極樂淨土而求便於修習。
庚三 究竟成佛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
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因成佛已有一定期間,故曰不久。教化眾生,盡未來劫海,為令佛種不斷故。
從佛果上現八相成佛事,譬如人常作好夢。又夢以睡眠力作增上緣;佛現此事,以
眾生善根力作增上緣。善根有成熟與否,而輾轉相續無盡,故佛教化眾生現八相成
道,亦相續無盡。
丙三 結勸受持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
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
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
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不但大願功德,即尋常小事,亦惟佛方能澈底了知。往昔佛與舍利弗等經行,

鴿見佛影不生恐怕,見舍利弗影即生恐怕。怪而問佛,佛使入定觀察此鴿。舍利弗
在定中,見此鴿前身亦為鴿,再前身仍為鴿,推而再向前觀察乃至若干劫亦仍為鴿 
,卒不能窮鴿之前因。故唯佛智,恆沙界外一點之雨,皆知其數。除佛而降,皆有
限量。故修行人小有成就,不可自滿,因所知有限,而未知者尚無盡。到此境界,
不過與人所知稍有加耳。故曰惟佛了知。
乙二 偈頌
偈、梵語具云伽陀,譯言頌。文句整齊,同于詩句,故曰頌。言偈頌者,華梵
雙舉也。每四句為一偈頌。此又分二類:一、孤起頌,即長行未說者。二、重頌,
重伸長行已說之義。此處則通二種。
丙一 標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欲重宣此義,即重頌。此初重宣有二義:一、使聞者易於記憶不忘,故重宣。

二、使初說未到會而尚未明了者,有再聽機會,故重宣。
丙二 正說
丁一 正頌大願
戊一 別頌十門
己一 禮敬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
行願威神力,皆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人師子,佛別名。訛榘佾F之王,有大威力,降伏一切猛獸。佛亦有勇猛威
力,為人中拢艽莘磺心狻G岸渌Y,後二句指用何禮。第二偈指所禮相
;何以能遍禮無餘,即依普賢威神力故。第六七八等句,表珠網交輝,重重無盡。
己二 稱歎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

一切聲音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己三 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
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
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此三偈兼重觀想。叢林晚課誦此,惜鮮能觀想者。妙高即彌盧,謂積聚如須彌
山也。
己四 懺悔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前二句示所懺。身口七支,推索其根,由於意三。業即五遍行心所中之思心所
,通於三性。思能動心心所,發於身語故曰業──身語以意之發動為主。若能如理
作意,則成善業。若思心所與煩惱之貪、瞋、癡等相應,則成惡業。故第三句表業

以何為依而發生,從身根、語根及意根;因意根總攝五根故。懺不但業,並懺煩惱
。因煩惱不起,惡業不發故。
己五 隨喜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己六 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世間燈亦佛德號之一。世間,通器、有情、正覺三種。能破三種世間之無明暗
者,唯佛,故曰世間燈。佛說法依眾生機感,故必須勸請。
己七 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斩鴦裾垼何娋米x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涅槃、廣義,諸佛常在涅槃之中,所謂用而常寂,故曰無住涅槃。就狹義言,
眾生機緣既盡,示現入滅,歸於無相,乃曰涅槃。但有人勸請,仍可相續,猶薪盡

有人添柴,火仍不滅。
己八 後三願
庚一 合頌三門
辛一 總表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諸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其次序不依長行十願,故曰總表迴向。所修功德,不為人天福利、二乘小果;
一切迴向法界眾生,無上菩提,所謂財不積于己而布施一切也。修功德不迴向,祇
能得人天有漏福報,或成就二乘小果故。
辛二 別頌三門
壬一 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
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天人師,亦佛十號之一。
壬二 恆順眾生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
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壬三 普皆迴向
癸一 別發十願
子一 護法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
龍、夜叉、鳩盤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常劫修行,非一生一世之事。但欲在諸趣中護持不失,一、須得宿命智;二、
須出家修戒,方能常生人天勝族,不墜三途八難──按菩薩亦有入三途度生者,故

尤須得宿命智──;三、說法流通,捨報受生,皆求住正念之中。地前菩薩雖有隔
陰之迷,但以善根力充足故,雖不盡知宿命,必能遇知識聞法開悟,前生功德善根
悉皆現前。修淨戒有十句,而以無垢、無破、無漏、無穿四句為最要。破、垢、穿
、漏,皆以器為喻也。說法流通,則法常住於世,故亦為護法也。西藏呼圖克圖,
即來義。亦為初發心菩薩依願力再生之意,其願即護法願。宗喀巴令達賴、班禪等
轉世,即修此願所至。
子二 二利願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
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無菩提心,不成菩薩行。菩薩住世而不同污,猶如蓮花不著水等。
子三 成熟有情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塵剎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我常

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第一頌除苦,即大悲心。二句與樂,即大慈心。
子四 不離同伴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
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善知識即善友,能互助成其事。又乞取頭目手足之惡眾生,亦為成就布施、忍
辱之善知識。
子五 供養願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
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道字、義通有漏、無漏。有漏,如六道、三道等,意即路也。無漏,指見道、
修道、無學道等,體即智也。

子六 利益願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