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2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俱撸崮巳〉弥9什晃ㄓ行牛嗖豢蔁o行願,有願、不可無信行,有行、不可
無信願;抑亦有信願不可無行,有願行不可無信,有信行不可無願也。佛乘妙寶,曰
信、願、行。能確然有得乎此,念阿彌陀佛往生安樂淨土之法門,更無剩義。神而明
之,存乎其人。(上海佛學書局流通本)
講學與修行
──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講──
講學以明心為切要,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起信論云:『言眾生心,則攝世出世間一切法盡』。以一切法皆由心緣起,依持
乎心也。蓋心有特性,一者、能活動了知,二者、能保存經驗──受熏持種──,非
此則不名心。由活動了知,則能變緣現前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一切諸法;由保持經驗
,則能回憶已經之事而推想未來之理。四拢⒘步栽旌跣模健⑷澜跃吆跣模
故明心即遍明一切諸法也。明心即遍明一切諸法,是以佛雖遍談諸法,廣為無量無數
,略攝為三藏十二部,皆不出乎此心。唯說乎此心,而心遂為講明一切佛法學理中最
切最要者。若能明達此心,則見一切色皆見此心,聞一切聲皆聞此心。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公案,更無餘事;故云:法界唯心。明心即明諸法,故心無體而即以諸法之體
為體;諸法之體,清淨本然,周遍常住,故心之體亦清淨本然,周遍常住,謂之真如
法性。故心無相而即以諸法之相為相,諸法之相,含融廣大,攝入交羅,故心之相亦
含融廣大,攝入交羅,謂之如來德藏。故心無用而即以諸法之用為用,諸法之用,種
現相生,緣起無盡,故心之用亦種現相生,緣起無盡,謂之拢惨蚬P闹w相用即
一切諸法之體相用,故心之體相用,無乎不在,無乎不具,無乎不貫澈,無乎不笎絡
,所以體大、用大、相亦大,而在人即人,不事他求,謂之佛心可,謂之眾生心可,
謂之人心亦無不可。離現前之心而別求一切法者,謂之外道;離現前一切法而別求一
心者,亦謂之外道。一切法皆以真如為體性,故心之體性即真如,而拢踩緶Q善惡因
果皆寂滅常如焉。一切法皆以生滅為相用,故心之相用即生滅,而拢踩緶Q善惡因果
皆緣生無性焉。是之謂一心真如生滅,亦謂之真如生滅一心,所云:講學以明心為切
要者,大義如是。
佛之現身說法,皆為今世間一切有心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皆是由解起行,由
行趣證者。解非行終為空解,證非行無由實證,故謂佛法於信解行證尤重乎行,亦無
不可。但行門無量,略攝為八萬四千對治煩惱法門,與密教中種種真言持誦儀軌,華
嚴五十三善知識各由一門以成解脫,楞嚴二十五無學者各由一門以證圓通,以及帝心
之法界觀,達磨西來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並大小乘所通用之不淨觀、慈悲觀、緣起
觀、數息觀、念佛觀等等,莫非修行之妙門,今何以獨言修行以念佛為穩當耶?
於此先要知佛法之宗旨,次要知佛為何義。應知諸佛出世,別無所為,只為一切
眾生昧其本來是佛,一向迷而不覺,於自心所變種種身根境界上,起惑造業,隨業流
轉,生死輪迴不了,往受種種勞懀量啵艘来蟊觐姡O諸方便,務令一切眾生無
不從自心中開發無上遍正覺知,同佛一樣受用平等妙樂,此為佛法之宗旨。其次、應
知佛不同天神、地祇、人鬼一般,只是吾人及一切眾生中之已經成就無上遍正覺者。
吾人從佛法中修行,乃是發心學佛成佛,並不是發心學天神、地祇、人鬼。所以吾人
之標準祗在學佛,吾人之目地祗在成佛,一剎那心中忘失學佛及成佛,即為忘失所依
持之標準及所欲達之目的。念者、即是不忘失之謂,心心持念於佛而不忘失,則自然
一切舉止言動皆趨向於佛,而一一皆為趨向無上菩提之妙修行路。暫有一剎那不記念
乎佛而有所忘失,即為忽然不覺,無明心動,動則有苦,便自迷了方向,枺髂妫
舉步動足皆不知如何是好。換言之:一剎那不記念佛,即是忘失了所發之菩提心,則
無論修何勝行,皆只成人、天、魔、梵有漏因果,及聲聞、緣覺權乘因果矣。唯念佛
為能總持一切趨向佛果菩提之勝行,而使一切所行無不趨向菩提,絕無滲漏,絕無歧
退,故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也。
此為根本之念佛。釋尊更有巧妙方便,以憐愍一切雜想紛飛眾苦交逼之有情,雖
知念念不忘佛之義,而未能真得念念不忘乎佛,親切相應;無常一到,未免隨業流轉
,乃教以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之法門,即仗彌陀大願,臨終一生極樂,得與諸
佛菩薩常會一處,勝緣增上,使之心心念念不忘失佛,直趨無上正覺,此尤穩當中之
穩當也。
知此根本及方便之念佛,乃知始從凡夫發心以歷三拢t乃至成佛,無不須念佛
,無不由念佛。蓋念佛不念佛,即佛魔之分界,淨染之兩途也。不唯一切有情由學佛
以求成佛,皆不離念佛,乃至十方過現諸佛之普度眾生,亦是不離念佛。以常念一切
眾生本來是佛,所以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以化導眾生成佛故。設使不念一切眾生本
來是佛,則眾生本不能成佛,又何為徒勞無功而現身說法哉!故自利利他,徹始徹終
皆只是一念佛妙行耳。
佛法不是說了便算,聽了便算,要在諸君從聞思修篤學力行,以自達到。故今日
所談,暫止於此。(純一記) (見林刊第八期)
(附裕В⿵'山學作『悟理與修行』,今依林刊原睿
論淨土之要義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龍谷大學講──
日本佛教,要以淨土真宗為最發達,而貴校為淨土真宗之中堅。在中國現代佛教
最發達者,亦惟淨土宗,是淨土宗為枺鼇喎鸾讨匦臒o疑。然而淨土宗之貴,在信之
篤、願之切與行之恆,故談淨土宗,必先談淨土宗之信。
一、信 有二:甲、信根本:根本的信,即在確信有菩提覺道,以能切信菩提,
然後方能起希冀心,進取心,而向菩提之道上走。所謂信得切,方能行得疾。信菩提
之心既起,同時又要信有已得無上菩提者,由信有已得無上菩提者,方能信有佛及佛
所說的法。蓋佛即已得無上菩提者耳。乙、信拢蹋焊镜男偶瘸闪ⅲ瑒t又要信由佛
大圓覺海中流出之一代拢蹋事}教為已得無上菩提而後流出者。同時、又要信一代
拢讨形ù藴Q土法門為進取無上菩提之唯一捷徑。蓋此所謂淨土,為簡別此娑婆穢土
而言。然信之初步,即在有無淨土;觀無量壽佛經中,佛為韋提希遍示淨土。我們要
曉得:虛空無盡,世界無邊,西方淨土,實非假託。能信西方淨土而往生之,則於菩
提覺道有進無退。欲求無上菩提,當先求生西方淨土。
二、願 有二:甲、根本願:根本願力,即阿彌陀之四十八願;換言之,即於未
證佛果之前,發四弘願,普度眾生,而證所願之無上菩提也。乙、方便願:厭娑婆苦
,欣極樂樂,念念厭欣熾然而求生西方也。
三、行 有二:甲、正行:在專持彌陀弘名,朝夕如斯,以期純一無雜。乙、助
行:如持戒、修定,誦大乘經,及諸人倫道德慈善事業、均屬此。此二行能精進不退
,則得證果。
四、證 有二:甲、現證三昧:念佛能一心不亂,心入正定,於定心中即能現證
西方極樂之境。乙、臨終往生:現生三昧,僅是現生法樂,而往生淨土法門,以臨終
往生為主旨。仗彌陀願力之接引,花開見佛,聞法悟道為親證。
前來所講淨土法門,的在於證,而二證中最要者,在求得現證三昧;以得現證三
昧,即得往生西方淨土。如彛街h公,在定中三見彌陀淨土。故念佛在得現證三昧
;能得三昧,決得往生。鄙人七年前、曾作往生要義,詳論淨土法門,回國後、當寄
贈貴校,並盼諸君指教。以期淨土法門,發揚而光大之,五濁娑婆,不難化為極樂淨
土。(滿智記)(見海刊六卷十二期)
(附裕В┰}『龍谷大學之講演辭』,今改睿
中國信願行淨土與日本教行信證真宗
──十四年冬在世界佛教居士林講──
中國佛教,自宋代後,談修行者,不外禪、淨。明清以來,蓮池諸師極力倡導,
淨獨廣揚。而枺徣毡荆瑴Q土一門亦冠餘宗;信崇既多,派別遂繁,略而言之,有四
大宗:一、淨土宗,傳教大師傳自中國。二、時宗、以平時念佛應與臨終時懇切相等
,臨終時平穩應與平時相等為旨。三、融通念佛宗,以一人即多人,多人即一人;一
行即多行,多行即一行為旨。四、真宗。其後三宗,名雖各異,實皆脫胎於淨土宗,
惟教義微別。又四宗中,真宗最盛,分寺數在二萬以上,傳教師在十萬以上,信崇者
數千萬以上,合全國其他教徒,尚難相埒。余此次適由日本參與枺鼇喎鸾檀髸䴕w國,
因標此睿徽劥笠狻
中國淨土,有三要義:曰信、願、行。略釋如次:
甲、信:一、依釋尊經及菩薩論,信娑婆西過十萬儯鹜粒_有世界名曰極樂。
又依日本天文家言,此亦應理。彼云:空中世界廣大,故得說言虛空無邊,世界無量
,西方淨土,應是實有。二、信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六道輪迴,永不休息!人命無
常,非旦則夕,若生淨土,即得諸樂而無眾苦。三、信淨土法門,方便穩當,勝餘法
門。四、信法藏比丘,因地發願,使此淨土名聞十方,莊嚴燦爛超諸世界,稱彌陀名
即得往生。五、信佛性本具,平等平等,一切眾生均得成佛。
乙、願:既堅信已,應更發願。願、希望義,有通有別:通願者,四宏誓是:所
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之
四願,大乘行者,俱應修習。別願者,離娑婆苦,得淨土樂,念念如是,不或間斷。
丙、行:既發願已,應更修行。求生淨土,須持宏名,以此法門最為實在;如得
三昧,即於定境見彌陀佛。本宗初祖慧遠大師,曾在定中三見彌陀,然未離色相,非
究竟了;故念佛人要在臨終能得往生。
日本真宗,創始親В缽浲宇姡Q純他力。彌陀、無量、觀無量三經,及往生
論,親先藖K皆為注,而特重觀無量經十念即得往生義。本宗不持諸戒,但以一念
念佛為行;既行是已,方能起信,信已便證,所謂一念即得往生是。
二宗根本,同生淨土,中國所重,信願行三;日本真宗,惟重在信,全賴他力。
比較而言,真宗易行,雖平常念佛,但報恩為旨。若依經論,中國淨土,當最中正。
(王錫光記)(見居士林林刊第十三期)
念佛往生的原理
──二十年八月在華北居士林講──
佛法明因緣所生法,有兩種力:一、可思議力,二、不可思議力。如依何等因得
何等果,造何等業感何等報,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何等現熏何
等種,由何等種起何等現,這是因果通常法則,可以心識分別思量的。由這種因果通
常道理,所以造上品五逆、十惡業的,當墮地獄;造中品五逆、十惡業的,當墮餓鬼
;造下品五逆、十惡業的,當墮畜生。行下品五戒、十善的,感阿修羅報;行中品五
戒、十善的,生人道中;行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六欲天;行上品五戒、十善而兼四
禪、八定的,可生色、無色界天。觀四諦理,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
五力、七覺支、八拢馈⒖闪松蓝C聲聞果。觀十二緣起,從緣起流轉門入還滅門
,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而得解脫證緣覺果。行六度或十度而成佛果。以上所
說的造三品十惡業因,感生三惡趣果,由造三品五戒、十善因,感生三善趣果,由修
出世三乘學因,感得三乘拢叩墓@種由何等業因成何等報果,都是據可思議力而
說的。要成就何等果,就要造何等因;並要具足必須的緣。因、就是因緣,緣、就是
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在這諸緣中,又可分析勝緣、劣緣、順緣、逆緣等等。
總之、這都是可思議因緣力所成的果。現在舉一個明顯譬喻來說明,如人的衣食住的
享用,要由勤苦勞力才能得著,每人要物伲碛秘S裕,就要多勤苦勞力,這本可算明
確實在的理。但這種常途可思議的因果道理,卻要按部就班的循序以成,不能救急;
而在世間卻又每每要有救急的時候,如某處遇大水災,或其他意外災難,惰撸У墓痰
不到生活所需,就是平日很勤勞的也被水一充而盡,失其生活了。所以這就超於平常
勤勞而獲的道理之外,不但不應責罰他,反須要超於災難以外的力來救濟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