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皇帝秘史-第3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房间里的激情大戏正式展开,一龙二凤,极尽缠绵,吟哦娇喘声彻夜不绝……
翌日,金銮殿上。
南方边关传来一封紧急奏章,奏章为出使安南国的贾续亲笔所写,向皇帝奏报出使安南的经过。
贾续一行人出使蛮荒之地的安南国,以天朝之名勒令安南王从大理国收兵。他们在安南国都遭遇了很大麻烦。
安南王是个暴君,残暴而贪婪,对大理国虎视耽耽已久,早存并吞之心,眼看就要灭亡大理了,自然不肯轻易撤兵,放弃即将到口的肥肉,前功尽弃。
他对贾续的到来暴跳如雷,不但不撒兵,反而将贾续一行人通通囚禁起来,打入死牢。总算顾及着天朝的天威,一时不敢杀掉他们。
第九十三章 安南大理之局
安南王对贾续的到来暴跳如雷,不但不撤兵,反而将贾续一行人通通囚禁起来,打入死牢。总算顾及着天朝的天威,一时不敢杀掉他们。
安南王的暴虐做法,引起了安南朝野的巨大惊惧。这一行使者代表的是强大无比的天朝,这么对他们、恐怕天朝问罪之师就要随后而至了。
安南王逐渐冷静下来、思前想后、心底里也不无害怕、遂改用另一种相对温和的做法。将贾续一行人放出监狱、派人安排了一处非常气派的府耶拾他们妥摊、同时以保护为名、派了上千名军士团团围住府邸,不许使者团中任何一人出府、每日饮食自有人送来。其实就是软禁。
安南王一面不以那么粗暴的做法对待天朝来使、而改用怀柔手段稳住他们、避免与天朝直接为敌;另一安面,下令围攻大理的安南军队发起猛攻,日夜不停的攻击大理城。
大理城被安南军围攻了大半年、已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被他们这一番猛攻、随时都有可能陷落。
安南王打的好算盘,情知以小小的安南国若与天朝对着干、无疑于鸡蛋碰石头,他便先不接见天朝来使、等到大理城被攻陷,占领整个大理之后、再接见他们。到时候木已成舟,天朝也只能接受即成的事实,让他保有胜利果实。
谁也想不到、被牢牢看守起来的天朝使者贾续竟连施巧计、以金蝉脱壳之策逃出了被软禁的府邸,然后迅速出城、马不停蹄逃到天朝与安南的边疆。
若是别的使者遇到这种事,十有八九会拼命赶回京城,向皇帝禀报这一切,自有天朝大军都去兴师问罪、同时救出其余使团成员,而贾续却没有那么做。
他身负皇帝的信任、若是就这去独自一人回去、他不甘心、也无颜面向皇帝复命。他便滞留在南方边疆一带、独自四处活动。
岭南以南便是百夷杂处的蛮荒之地、山林绵延,气候费热、穷山恶水。
山林间有不少强悍的土着部族,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缺乏中原王道教化,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他们强悍野蛮,并不太买安南王的账,只是在名义上臣服于安南王,部族间形势更是复杂。
贾续看到这一点,便以天朝的名义,号召蛮夷部落讨伐安南。他先后拜访了不少部落地族长或土司,一来挟天朝之威。二来他从中巧妙利用局势,以高超外交手腕周旋于大大小小的部族之间,纵横掸闺,竟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不少部族的土司倒向天朝。
贾续足智多谋,理性而冷酷,不管在什么局面下,都能最大限度的运用手中棋子去获取最大利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降服的蛮夷部族各自派兵参战,竟被他在短短时间内,聚集了数千兵力。声势大振。
消息传开,大理国不少无家可归的难民也纷纷跑来加入。由是声威更威,天朝恩威远播穷山恶水之间。
安南王得知消息,气得七窍生烟,失去理智之下,命人将天朝使团中剩下地人通通打断一条腿,再扔进死牢中。要不是硕忌天朝的报复,早就将他们千刀万剐了。
安南王为了应付贾续这一支敌对力量、不得不从围攻大理的大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去迎击贾续所部,同时更加疯狂的进攻大理城。
大理城内外死伤狼籍、连城外的护城河都被染成了通红通红的颜色,已快支持不住了。
贾续就是在这种局面下传来的奏折。
殿上文武百官得知这些情况、一时间群情汹涌、一个二个义愤填鹰,竟少有的意见高度统一,要狠狠的惩罚安南国、绝不姑息。
与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同、虽然在天朝人眼里同样属于蛮夷,然而北方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往往使朝臣深深忌惮、有时甚至谈之色变。
因为北方胡人拥有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争物资——马匹,游牧民族全民皆兵、而且都是可怕的骑兵、所以才能屡屡骚犹天朝边界,乃至大举南侵、对天朝造成重大威胁。
而南边的蛮夷则完全不同、若论强悍、南边山林里的蛮夷未必比草原胡人逊色、然而他们没有马匹,全是步兵、面对天朝压倒性的国力人数优势、压倒性的科技技术优势、压倒性的组织训练优势……南方蛮夷再强悍也没用,除了俯首称臣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同样为天朝人看不起、但是对北方胡人的看不起当中、夹杂着那么几分畏惧心理;而对南边蛮夷却具有完完全全的心理优势。不服就狠狠的打、不用讲客气——天朝尊严不容冒犯。
朝堂上一片喊打喊杀之声、就连最保守怕事的大臣也赞成对安南用兵、唯一的顾虑只在地理方面,安南国路途遥远,而且出了国界一路上都是穷山恶水之地,荆棘遍地、毒瘴丛生,远征得要克服地理方面的困难。而一旦打下谅山、往安南国都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就必胜无疑了。
朝中文武百官就何时出兵讨伐安南进行商讨、除了极个别者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主张暂且不动用京城驻军,待征西域的兵马回京再说。
天朝总兵力虽多、可是真正能打仗主力、也就是禁军中的部分精锐和御林军、禁军精锐中十万步兵出征西域还未返京、另十万骑兵去了高丽半岛、已经抽调得差不多了,御林军为皇帝亲兵、自然不能乱动的。
京师乃天朝之心脏、不论任何时候、都得有重兵拱卫、实不宜再从京城派兵南征了。朝臣普遍认为应该等柳长风的西域远征军五万人班师还朝回到京城后、再大举出兵讨伐安南,目前且按兵不动就是。
对于贾续在两国边界一带的做法,朝中大臣颇有微词。认为贾续的使命仅仅是出使按南、尽可能说服按南王接受天朝的命令、其余的并不关他的事,他在两国边界一带擅自用天朝名义,号召百夷,聚集兵力、有假传圣旨之嫌、应该即刻下旨将他召回京城。
贾续其人阴沉寡言、不喜官场交际、在朝中人缘不怎么好、朝中大臣普遍觉得此人城府太深,太冷酷无情,对他的用心提出置疑。
萧若听了、冷哼一声、清漱锐利的目光缓缓在殿上群臣脸上扫过,大殿内迅速安静了下来。
萧若冷冷道:“当初朝议派使者出使安南时,你们为什么不主动请命?谁都知道此行之凶除,难道就贾续不知道吗?”
殿上文武百官静若寒蝉,刚刚大声说要召回贾读的人,心中好生惭愧。
萧若缓缓道:“像贾续那样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安危的忠贞之臣,正是我朝栋梁,朕心中十分软佩。他临走前,朕授予了他一道密旨,他现今的做法,正是朕在密旨中授命他的。卿等还有异议吗?”
群臣一听恍然大悟,再也没有话说。甚至有阿诀奉承之臣顺势凑趣,赞叹皇帝的高瞻远瞩,以及贾续的精明能干。
事实上,当日萧若交给贾读的那道密旨,只是为了在危急关头保全贾续及其随从的性命而已,里面并没有让贾续这么做的内容,完全是他自作主张。
萧若很清楚贾续的想法,他半辈子怀才不遇,好不容易有担当大任的机会,自然不甘心就这么灰溜溜逃回京城,一事无成,那样的话,也对不起自己对他的信任与期待,故而才冒险一搏,在南边蛮夷之地以天朝名义,号召百夷部落反抗安南。
不过贾续毕竟是在召集兵马,这不是他身为朝廷使节该做的事情,名不正、则言不顺、还会授人以口实。
虽然路途遥远、萧若决定以实际行动支持贾续的大计,他封贾续为平南将军,派快骑将平南将军印绶火速传送给他、同时下旨,南方边关的两万驻守士兵由贾续调度节制、准其便宜行事,若时机成熟、甚至可挥军直捣安南国都,打完了再奏报、以免贻误战机。
萧若对贾续的才能有信心、相信他必不会让自己失望。
过了几日、援救高丽的大军也传来捷报。天朝十万骑兵进军迅速,已进入高丽国境内。
数日前,前锋部队与扶桑军一部在野外遭遇,爆发战斗。天朝铁骑发动强大的冲锋、将扶桑人阵势冲跨,扶桑人败退、却跑不过骑兵、最终两千人被全歼,一个都没逃掉。
入朝作战、初战告捷。
第九十四章 新事物
萧若收到捷报,喜形于色,派钦差前去嘉奖所有参战的将士。这一战打出了天朝的威风,大挫东海扶桑人的嚣张气焰。实在漂亮。
高丽使臣李匡则闻知,欣喜若狂,感激涕零,心想天朝一出兵,扶桑倭人果然就抵挡不住了,高丽复国有望了。
李匡则怀着既敬且畏的心情来宫里叩谢皇恩,对天朝军队的战斗力暗自惊心。扶桑倭人的战斗力他是再清楚不过了,侵略他们高丽国时,高丽军队一场胜仗都没打,除了惨败还是惨败,被打得满地找牙,一点尊严都不剩。
在高丽人心目中,倭人简直是不可战胜的,哪晓得一碰到天朝大军,就原形毕露,一败涂地了。
消息传开。京城百姓无不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谈论这件事,对扶桑倭人打心眼里瞧不起,倭人胆敢冒犯天朝天威,活该挨打。
皇帝于数月前诏告天下,从全天下召集能工巧匠及奇思妙想者,现如今,他们已齐聚京城,基本上集中了天朝手艺最好的各方面工匠,以及才智杰出者。
皇帝包下京城十几家大客栈,供他们安顿住宿,在京城期间可以免费食宿,费用朝廷全包了。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对他们的重视,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萧若传下口圣谕,他们若有什么有价值的新发明,可以呈递上来,不论是什么方面的技术突破,还是某种改进器具都可以。
很快,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夫献上了他改进的一种农耕犁。他也不知道符不符合要求,朝廷感不感兴趣。反正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来地京城。
这个改进的农耕犁送到萧若面前。他仔细端详了一番。以萧若这21世纪人地眼光,这个时代再复杂地机械装置,他也能一眼看出原理及价值,这个时代的简单器械在他眼里基本上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他发现,这种农耕用的改造犁与乡间农人普遍使用的稍有不同。然而其结构更合理,持合力学原理,他立刻意识到这样东西的价值。带着军备部地几个官员亲自跑到城郊,让一个田地里正在劳作的农民试用了一番。
果然。这种犁用起来更省力。而且效率也相应高了一些。
萧若大喜,这虽是一项小小的改动。然而对天朝这个农业国家来说,却可以捉高全国农民的劳动效革。减轻一些劳动强度,虽然不能增加粮食产量,意义还是不小的。
古代科学不发达时就是这样,有地时候,甚至只需要灵机一动想到的东西,就能产生非常大地影响,比如马蹬,如此一个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却改变了整个战争地面貌。
这老农在田间劳作了一辈子,种田经验极其丰富,估计也是无意中发现了此种改进做法,既然省力些,也就这么用。若是没有朝廷的重视,待他死后,这项改进发明也会湮没消失了。
萧若收下了这件改进后的农用犁,下旨郑重表彰那个老农,赏赐他一万两白银。命令军备部照这个犁的样子,再打造一百具出来,然后免费分发给京城附近农村的农民试用几个月,若是用得好,没有什么其它问题,便椎广到全国,替换掉也不知用了几百几千年的犁。
一万两银子对于普通人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宇,老农原本只是抱着碰运气的心理进京,只要上面官老爷赏识,随便打赏几个小钱,他就很满足了,万万想不到皇帝亲自过问,一赏就是一万两白银,他三辈子都吃不完这些钱,这同时也是对他的发明莫大的肯定与尊重。
老农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一个劲的叩头谢思,大呼万岁不已。
围观者看了这一幕,也觉得惊奇不已,这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事。他那么个不出奇的玩意儿献上去,皇帝就赏了这么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