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我命 >

第15节

我命-第15节

小说: 我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安君,白起,二次长平之战。”宋安澜说。

  “二次长平之战,怎么会有两次长平之战,学生记得长平之战不过一次而已吧,白起坑杀降卒四十五万。”

  贺旗好奇的问道。

  “是两次,历史啊,是一些你永远看不到的真相,不过两次间隔只有三天,史学家们算成一次也不算他们错,你要知道,我是钦天监正,这点寻根问底的本事还算本行,哈哈。”

  宋安澜笑了起来,接着又说:“第一次长平之战,赵括三十万赵兵对武安君四十万秦兵,赵括算起来,其实也不是太差,赵奢的儿子,名将之血,又怎么可能太蠢,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武安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哪里又曾占到什么便宜,说起来,虽然降了二十万赵兵,但是自己手下能用之兵也只剩下了十万出头,还跑了赵括,咳咳。。”



第二十八章 宿命,能改变吗?
更新时间:2010…4…15 18:18:01 字数:2076


  宋安澜又咳了一会,叹声气,又说:“人老了,也没用了,话也说的这样费力,几日之后,赵括带赵兵三十余万,卷土重来,誓要将武安君围死在长平,武安君无计可想,就用了这幽冥境界,杀了二十万降卒,在长平布下了这大阵,一天啊,一天就杀光了三十万赵兵,一个都没跑出去。说是坑杀,其实那哪里是坑杀,武安君是在布阵啊,咳咳……”
  “那,那武安君,就不怕杀戮过重,有违天和,天谴报应吗?”听到这二次长平之战的秘密,贺旗吃惊的问道。

  “呵呵,天谴,那武安君一生征战,屠灭六国一百六十五万士卒,如果说到有违天和,那是肯定的了,只是武安君运气好罢了,最后落个自刎身死,不像我,求生不能,求死不成。”

  话音刚刚落下,房间中突然亮起了灯光,白煞煞的照的贺旗睁不开眼睛。

  等贺旗适应过来这灯光的时候,看到面前的景象,不禁退了几步,这是一间巨大的房间,地板正如贺旗所讲述的那样,是由无数的钢板组成的,上面斑斑点点的,正是花费了无数时间和精力铸成的江河山川,精钢地板普遍了整个房间,在房间的中心,一张硕大无比的帐床坐落在那里,一股股的黑气从房间的各个角落顺着地板上的经络汇聚到帐床之上,环绕着帐床,最后由帐床的顶部进入帐床,而在帐床之上,不停的承受着这恶魂厉鬼魂魄精气的,正是一个骨瘦如柴,面目狰狞的老者,最为恐怖的是随着黑气不断的注入,那老者的身体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皮肤由白变青,又由青变黑,最后“啪啪”的撕裂开来,那注入老者体内的黑气随着老者皮肤的崩裂,也从血管与肌肉间逸散了出来,不一会就将老者身体上暴露的肌肉吸食的一干二净,露出白骨来。

  “呵呵,可是吓着你了吗,想不到堂堂钦天监正竟是这样的怪物吧,哈哈哈。”那老者哈哈笑道,原来这老者就是刚才与贺旗对话的他那便宜老师宋安澜。

  “老师,你……这是怎么了?”

  贺旗心中发毛,竟然有些结巴。

  “有违天和,有违天和啊,我有时候真羡慕那武安君,死的痛快啊。”宋安澜说道。

  这时,宋安澜的身体又有了变化,那皑皑白骨上突然有了几分血色,挤着,一层层的肌肉迅速的长了出来,紧跟着,新的皮肤覆盖在了刚刚长出的肌肉上面。

  “呵呵,你看如何,我这身体是不是很有趣?”宋安澜笑问道。

  “这个,学生不解,还请老师指教。”贺旗说。

  “呵呵,大明钦天监,观天纬地,尽查三才之变,运命测时,穷算五德之安,又哪里是百姓口中制定历法,观测天气的气象部门了。”说到这里,宋安澜的声音渐渐的高昂了起来,充满了骄傲。

  “我大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六百余年而国富民强,国运不衰,这里面又怎么少得了钦天监的功劳。从思宗皇帝以来,每数十年年,大明就面临一次重大的危机,如果不是历代监正前贤舍生忘死,这大明早已不是如今的模样了,我华夏子民不知道要沦为谁家的奴隶。”

  “学生愚昧,还请老师见教。”贺旗说。

  “我来问你,你觉得命运是如何的呢,这世界上有注定的宿命吗?”宋安澜说。

  “命运?命运这种东西,应该是不是注定的吧,学生以为,命运是受环境左右而时刻变化的,因此命运是可以预知的,以学生最近算命的经历来看,只要掌握了环境的各种变化,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

  贺旗答道。

  “如果这种改变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呢,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命运的一部分呢,你还会觉得命运是可以被你左右改变的吗?”宋安澜又问道。

  “如果改变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如果改变也是命运的一部分…”贺旗默默重复着宋安澜的话。暗想:“如果改变也是命运的一部分,那么,是否我身上的相柳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呢?”

  “如果我告诉你宿命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你会相信吗?”宋安澜说。

  “这,这怎么可能,老师刚才还说过,大明国运不衰,乃是钦天监历代前贤的功劳,如此说来,大明的国运实际上已经被改变了,因此才有现在的盛世,老师,如果大明的宿命被改变了,那么宿命就是可以被改变的。”

  贺旗反驳道。

  “大明的宿命从来没有被改变过,这世上没有永世不灭的帝国,没有长盛不衰的国运,有的只是暂时的改变,宿命永远都无法改变,该来的注定会到来,历代前贤改变的,不过是这宿命到来的方式,宿命乃是天定,又有谁能大的过天呢。呵呵呵。这些道理,现在说来你也不会懂,迟早你就会明白的。”

  宋安澜顿了一顿,又说了下去:“四十年前,我也像你一样,初出茅庐,自信满满,放眼天下,没有我不能做到的事情,我对你说过的这番话,前代监正大人也曾经对我讲过,我从来没有听到心里去,直到我坐上这监正的位置,我才明白里面的深意。大明的国难,六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大明之所以如今还屹立在这个世上,并不是因为天佑大明,气数未尽,而是这三百六十六年来,大明钦天监的诸位先贤一直在改变着国运。”

  “思宗皇帝,可是三百年前那位亲率皇族三千人与流贼战于大明门而身死的思宗皇帝吗?”贺旗问到。

  “恩,我大明历代皇帝,虽说多有荒诞之徒,但是没有一个曾经忘记太祖的教导,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三千皇族愤然赴难,真是让人抚掌太息,每每想起,久久不能心安啊。”宋安澜说。

  “老师,你刚才说思宗皇帝一朝,大明国运已尽,又说先贤们一直在改变国运,学生愚昧,实在无法理解。”

  贺旗说。

  “呵呵,年轻人总是这么着急,你且听我说完。”宋安澜举起他那血肉糜烂的手臂,示意贺旗听下去。



第二十九章 国运国难
更新时间:2010…4…16 10:00:37 字数:2173


  “大明的国运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就已经被改变过了,那一战整个京城毁于大火之中,只有当年钦天监的监正戈承科夜观天象,预料到大难已至,教一个弟子带着他的一点心得离开京城,根据戈承科记录的天象,最后一战的前夜,天象突然巨变,原本大明耗尽的气数突然有了生色,流贼李自成本的命星破军本来光芒四射,在那一夜被贪狼入侵,变的暗淡无光。因此,我们推算出有人强行改变了大明的国运。而根据历代监正对大明国运的推算,每隔若干时间,大明的国运都会面临被终结的国难,这个速度,自崇祯十七年来,越来越快了,先是第一次的三百年,第二次的一百五十年,第三次的一百年,第四次的四十年,最后一次是二十年前,这一次只间隔了二十年,而我的身体也是二十年前变成这样的。”
  “二十年前,大明,瘟疫,是那场瘟疫?”贺旗低头想了会,失声说道。二十四年前,正是余老道将贺旗从死人堆中检出的时候,想不到,二十四年前那铺天盖地的死亡浪潮,竟是国难。

  “原来,学生举家竟是死于国难。”贺旗喃喃的说道。

  “二十年前,瘟疫突生,死难者四百余万,乃是数百年来不曾遇到过的大劫。”提起当年之事,宋安澜竟有了几分笑容,只是在贺旗看来,那血肉模糊,黑气缠绕的笑脸比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让人毛骨悚然,更不要说这张脸上的微笑了。

  “这瘟疫,可是钦天监一手造成?”贺旗轻声问道,双手却已紧握,只等宋安澜答应,就要上前和他拼命。

  “呵呵,小子,想拼命了吗,我堂堂大明钦天监正,又怎么会去残害自己的百姓呢,小子,二十年前,除了这瘟疫,却也有举世知名的大难,你可曾知道?”宋安澜问道。

  “如此说来,却也只有三佛齐的海啸算得上是惊天的大难了,一场海啸竟死了九十余万人。。”

  贺旗突然想到当年这世界头号的新闻,忙说了出来。

  “正是此事,那海啸由老夫一手造成,九十万人,哈哈哈,称得上是当代第一的屠夫了,哈哈哈。”宋安澜哈哈笑了起来,笑声中却满是苍凉之意。那嘶哑的声音配上他身上不停长出又枯萎的血肉,真是恐怖之极。贺旗看的胆战心惊,暗暗祈祷三清庇佑这个老头子不要疯了才好。

  “我的老师,大明永平年的玄学第一人,林复一先生,四十年前,死于大明第四次国难,那一次的国难,来的比往常都要快,那一年,大明全境连续降雨三个多月,江河湖泊多有泛滥绝口,黄河长江先后改道,我那老师带领钦天监百名生员,并天下奇人异士一千余人前往北疆,从此一去不返,而大明的水患也在他们前去北疆之后的一个月里慢慢退去了。我宋安澜何德何能,哪里担负的起钦天监的重任,如果不是大明永平一代的玄学先贤们都死在了北疆,又怎么能轮得到我。”

  “老师是说永平一代的玄学之士都死在了北疆?”贺旗大惊,问道。

  “正是,他们的命星在一个月里先后坠落,是以我知道他们已经死在了那里。”

  “那么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大水退去呢?先生可曾前往北疆一探究竟呢?”

  “当年我能力不足,无法打探,而朝廷对于此事,封锁甚严,等我学得玄学奥义之后,再算当年之事,却是一片云雾,竟算不出什么来,我细细的将同去的上千人一一算过,结果却是相同的。”

  “如此说来,老师又是怎么知道国难的事情呢?”贺旗又问。

  “我那老师临行前留给我一封信,算得四十年后,第四次国难就会来临,我正是他选中的度难之人,因此当年我并不曾跟随老师前往北疆,信中详细的记载了大明思宗以来的国运变化,以及历次国难的原因。”宋安澜答道。

  “噢,那么老师可否告知一二呢?”想不到大明立国六百年,竟有如此之多的国难,贺旗一时好奇,赶忙出声询问。

  宋安澜慢慢的说道:“严格来说,国难始于崇祯十七年,乃是兵灾,史书记载流贼与建奴里应外合,谋取我大明江山,思宗皇帝与三千皇族率各路勤王兵马与流贼李自成战于大明门外,血战三天三夜,整个京师陷于一片火海之中,双方同归于尽,而建奴也因失去了流贼的接应而退回关外,适逢天降暴雪,建奴又失了辎重,是以尽数死在辽东的寒冬之中。然而正式确定国难却是在通顺八年,也就是一百五十年后,有天火从天而降,又有无名大火从地而生。之后一百年,也就是昌乐初年,有西夷百万,自海上而来,船坚炮利,杀人如麻,大明水师与之战于福建,一战尽没,西夷半年而掩有江南,兵锋直指京师,大将军赵峥力挽狂澜,与西夷决战于京城之外,三战而尽破其军,遂复有江南之地。六十年后,水灾泛滥,百姓失所。然后就是二十前的瘟疫之难了。”

  “为何,学生从来就不曾在书中看到过这些灾难的记载?”贺旗道。

  “历史,向来都只是当政者的工具,朝廷有意掩盖,史书不过一带而过,像那西夷进犯,只是轻描淡写,说有贼乱于东海之滨,大将军赵峥率军三万尽除之。那瘟疫更是说的轻松,只是推说是流感罢了。”宋安澜摇摇头说。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诸位钦天监的先贤们是如何改变大明的国运呢,国难竟能凭着人力去更改,真是匪夷所思。”

  贺旗问道。

  宋安澜沉思了一下,说:“这个,我只能告诉你四十年前的事情,因为到今天为止,没有人知道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