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佛学入门 >

第9节

佛学入门-第9节

小说: 佛学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五慧根能生圣道





 

 

 

五、五力



┌A、信力

├B、进力

┼C、念力

├D、定力

└E、慧力







┼此五慧力能入圣道





 

 

 

 

六、七菩提分

   (七觉支)

 



┌A、择法菩提分

├B、精进菩提分

├C、喜  菩提分

┼D、轻安菩提分

├E、念  菩提分

├F、定 菩提分

└G、行舍菩提分









┼由凡夫从迷而入悟,由未觉而成觉,

┤修此七觉支。





 

 

 

 

 

七、八正道



┌正见—见四谛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走向正道。

├正思惟—思四谛理,断灭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

├正语—常摄口善业戒,说出和善真诚的言语。

├正业—常摄身善业戒,努力做自己正当的行业。



├正命—以正业维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来玷污圣洁的生命。

├正精进—一心专精,不间断地向善的方面去努力。(又名正勤)

├正念—忆念正道,精进正业,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

└正定—身心清净,入无漏定。

 

【注】

 

1、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使
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即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最为殊胜,
亦称四正胜。此时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较薄弱。

 

3、四神足即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
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4、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浅立名,如信根增长,破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为生
圣道的根本,五力为增长圣道的主力。佛经说:‘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
法,故名为力。’

 

5、五根:(1)信根,于诸法谛理,信忍乐欲。(2)进根,信诸善法理,倍策精
进。(3)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4)定根,摄心正道,相应不散。(5)
慧根,以观照慧,抉择分明,思惟真理。

 

6、五力:(1)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2)进力,进根增上,故能破懈
怠。(3)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4)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
乱。(5)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为始,慧为终,显示信
心是以智慧为主。

 

7、七菩提分说明如下:

 

(1)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2)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4)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

(5)念菩提分—明记定慧,使其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更行进益。

 

8、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
时未觉,后修八正道时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
独得觉名。

 

9、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即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
的认识,就能破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悟入正道。

 

10、有漏—有烦恼,亦称有为。

 

11、无漏—清净无烦恼,亦称无为

 

(二十五)略释四念处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
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
妄见:1、缘身执净,2、缘受执乐,3、缘心即常,4、缘法执我。如果不将此四颠
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
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
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
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
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
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
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
感觉,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
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
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
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
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
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
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
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
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
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
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
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
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
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
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叫做别相念处。如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
观,并作其余三观,叫做总相念处。例如观法无我时,并观此身不净,是苦,是无
常,或并观身、受、心,皆是无我。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
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余类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身、受、
心、法四种观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趣向真实智
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
走上八正道!

 

【注】

 

1、道谛的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处;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
四如意足;由定开发无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觉支;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满
足,即八正道。

 

(二十六)实践八正道

 

向来说:大乘重于般若,小乘重于正见,因为大乘能随于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脱,
小乘能依正见而行,也可得到解脱。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八正
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盲修瞎行,徒劳
无功。

 

说到八正道,非仅限于小乘人修的,因为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
八正道去实践,将可成为善人君子,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
脱,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为阿罗汉。

 

八正道第一是‘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苦、
空、无常,是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而明了这短促人
生,要保持纯洁善良,不纵我役物,随流恶染,速把偏执的思想,改正过来,步入
正见。印顺法师的佛学概论说:‘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
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
可知正见是要多闻佛法,根据佛法的真理,分别邪正,信善恶因果,三世业报等法
理。不论任何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是进德修
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又译为正欲、正志等名词。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
由理想而实现行动,是要深密思考,所谓三思而后行。为什么又名正欲?因欲有善
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善欲是大公无私(离六根本烦
恼)的欲,即是正欲。换句话说,正欲是正当欲望的理想,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
想,依著目标去做。唯事先须正确思考,精密计划,立定意向,才能实践理想,做
到成功。至于正思惟又名正志,如经所云:‘正志是分别、自决、意解、数计、立
意。’这是说明正志的意思。也即正思惟、正欲、正志是异名而同一义为纯正的思
想。凡能实践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免陷于烦恼苦缚。

 

八正道第三是正语:即言语要端正。言语是心声,由内心而表现于外。内心不正,
则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便如刀剑刺入心胸,令人难堪,弄出祸患。要实践正
语,便须戒止口四恶业,说话真诚,纯洁有礼,言辞合于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业: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邪淫、偷盗等一切邪妄,梵行
清净。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即是保持圣洁的生命,要以正当的工作、事业来养活此生命。
不可经营非道德性的工作或获取不如法之利益来维持生活,使生命被染污不净。这
也是说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进:即是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的努力,叫做正精进。不论修哪一
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
的大精进毅力,制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
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
物欲的诱惑,倘然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仍不为它所染污。正念是要精进修持,方
不使思想上有不正念头。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故
小乘人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达到证悟无生果位,是要在八正道最后
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开示实践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如正语、正业、正命,就
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戒
定慧三学的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著此八正道实践力
行。至于在家佛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推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
行正道,成为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二十七)五蕴浅说

 

缘觉乘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于介绍缘觉乘前,先须认识五
蕴法非实,亦即经上常说,四大本空、六尘非有的事实真相。

 

一、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
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于下:

 

1、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2、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3、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4、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5、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二、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
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
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
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