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选章-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已从痛苦中恢复。至今他们当中大约有一千多人。
修练四念处法门不只消除今生的悲伤和烦恼,同时也了断来世的悲痛。所以,要
了断这悲伤和哭泣,你只须要修练四念处禅法。
再者,世间众生受苦都因为有著身躯和精神上的苦。如果这些身苦和心苦能够消
除,他们将能生活在舒适和快乐中。身苦是身躯的痛楚,这都源起于疾病、他人、
气候如酷热和严寒;意外如摔跌、被刺破、溜跌等等。心苦是苦恼、忧愁等等,
是起于失去亲人、损失财物、逢遇危难或所求不得。没有人能使众生不受这些身
苦和心苦,只有修练四念处禅法才能灭苦。因此在修四念处禅法时应精进直到证
得阿罗汉道果时才能永远的解脱身苦和心苦。
唯有阿罗汉圆寂后则永远离弃一切身躯和精神上的苦。所以,我们必须依从四念
处法门来修行,以便能够了断一切苦而享获永恒的安宁。
众生不断重生和遭受老、病和死的痛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拥有烦恼例如贪欲和
嗔恚。这些烦恼是造成痛苦的来由,只有靠圣道方能断除它。要证觉圣道,修练
四念处是唯一之道。再者,涅盘--一切苦的灭尽,只有修四念处法门才能证得。
所以,要证得了断一切烦恼的圣道和证得一切苦灭尽的涅盘,我们将须依从四念
处法门。
四念处法门有四个部份:(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
法念处。
在这四个中,身念处是观照身蕴。观照色身共有十四法。第一个是随息观
(Anapanasati)。Anapana的意思是入息和出息。每当鼻孔入息和出息时,便
观注吸入或呼出。依此观注而修入大定,然后以此定修智慧以明白心法和色法的
无常性质。这都是论典中有说明。
第二个是观照行走、站立等。我们将更详细的谈到它。
第三个是修四明觉。我们也将会更详细的讨论它。
第四是观照身躯的三十二个部份,例如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当
入禅的定力修足,智慧将由之引发出来。
其余的九种观照(由六到十四)是将己身对照一副尸体以引发起厌恶感。
现在,我们将谈十四种身念处中的第二种。比丘在走路时,对他走路的动作,心
中念念分明。这样我们被训导如何观注和明白每一个身躯动作时所真正发生的过
程。
所以,当你走路时,你应专心观注行走时所连贯到的身躯动作,和观注「行走、
行走」。(虽然它应更详细的教导为「我正在行走」,「我正在站立著」等等,
为了加速观注,我们教弟子们观注「行走」、「站立」等等。)从举足至放下它,
你都应观注每一阶段。或者,当你走的快时便观注「右步、左步」;「举起、推
前、放下」。当你停步而站立时,应专心观注身躯站立著和不停地观注「站立、
站立」。当你坐下时应专心观注身躯如何坐下和观注「坐下、坐下」。当你已坐
下,你也许想改变你双臂、脚或身躯的姿势,那么,你也应观注每一个改变的动
作。如果没有改变姿势而静静坐著,则留意身躯端正坐著和观注「坐、坐」。
当你只观注一样目标例如端坐,你也许会缓怠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加合其
他目标,例如接触,而应观注「坐、触」。更佳的是,当你端坐时,腹部的升沉
是十分容易感觉到的。观注腹部的起伏而观注「上、下」。这等于是观照腹部的
身躯动作。任何的身躯动作都应如此观注,所谓:「无论身躯处于那一个姿态时,
他都念念分明。」
这教法指示我们应观注每一个身躯的动作,那是:四肢的动作、眼睛的关闭与睁
开、腹部的动作等等,而且我们也应如实所观。我们教导弟子们在开始时先观注
腹部的升沉,因为它是较简易的。那些依所教导如是观注而获智慧的已有数十万
人。
当你躺卧下来,你应观注每一个与身躯有所关连的动作。当你这样躺下时,你可
会获得出世间智。阿难陀尊者就是这样成为阿罗汉。
一天,那是佛陀的般涅盘的三个月又四天后,阿难陀尊者于黄昏后便走禅,企试
证成阿罗汉。据说他是在修Cankama Walk 步行(那是:走来,走去),他观注
著右步、左步、举足、推前和放下,正如我们以上所说的方式。整个晚上他步行
修禅至近黎明,但仍未能证获所期望的阿罗汉果,阿难陀尊者想:「我已尽力做
了,我不认为应更加发奋。为什么我还未能获得智慧?世尊曾以这话鼓励我:『
阿难陀,你有足够的波罗蜜,努力的修行,不久将成为阿罗汉。』这些确定是实
话。但我已步行了整晚,这该是我精进过度而使精力消耗,导致定力减弱,因此
没有进步。为了平衡精进与定力,我将躺下而继续用功。」他便走进卧室,坐在
床上,然后躺下。当他躺下,他一段段地向智慧与出世间智的圣道进展,终于成
为阿罗汉。那就是我们所谓的--当躺下时,观注每一个过程,而证获阿罗汉果。
当机缘合适,观注每一个过程,而证获阿罗汉果。当机缘合适,很快的能证得圣
果。重要的是观注著每一个身躯的动作。
以上我所谈的第二个身念处已很足够了。当如是观注,你将亲自看到和明白色法
的现升和消失。那就是句中所谓:「他跟从观照身躯各法的生起、或沉灭、或生
起或沉灭。」
当你观注「行走」,「行走」是色法,是无情识的;观注是心法,是有情识的,
就这样的你分辨心法与色法。当你观注腹部升起,升起是色法,而观心是心法,
就这样的你分辨色法与心法。再者,缘行走之意念而有行走的身躯动作,缘站立
之意念而有站立的身躯动作等等。你分辨这一切和明白事法以及你的波罗蜜(宿
世所积的功德)。当你明白这一切,你便了悟这一切都只是刹那间的生起与沉灭
而无其他的东西。你会变得对它们无执取,没有「我」的痴见。你将不再认为一
切是永恒、快乐或美好的,而明白一切事物是无常、苦空和无我的。这有如经书
里所说的:「比丘遵守脱俗与独立」。当「无常」等智圆满时,你将证悟涅盘和
证获阿罗汉道果,而成为阿罗果。一旦为阿罗汉,般涅盘后则离一切的苦。你至
少应证获须陀洹。成须陀洹后将不会重生在恶道里。所以,我们应奋力以至少证
获须陀洹。
* 四明觉(Sampajannas)
现在我们谈到修习四明觉:(一)益外明觉,(二)合适明觉,(三)方法明觉,
(四)无痴明觉。
当你要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你应考虑它是否有益于他人,因此只做或说那些有
益的。这样的考虑就是益外明觉。即使是有益的,你也应再考虑它是否适合,并
只做或说那些适合的,这是合适明觉。这两种明觉如应用在世俗上的事也会有利
的。
当修禅时,你也许会想行走或端坐,经过考虑了有益和适合之后才作决定。当然,
当你正认真观照时,你不必考虑到这些事,你只是继续观注。
第三是方法明觉。这对于修禅者而言只是无间断地观注那连续生起的色法和心
法。当你继续「方法明觉」地观禅,你的定力会变得更强而你会亲自观到一切都
在不断生起和沉灭。你非常清楚地明白心色法是多么的无常、多么的痛苦、多么
的无我主宰。这明白心色法就是「无痴明觉」。Asammmoha-没有痴见;
Sampajanna-明白或明觉。
这样的观禅和明白心色法是有解释于这些话中:「在前进和后退的动作时他都念
念分明。这告诉我们要观注和知道在前进或后退时的每一步。」这是如先前所解
说过的观注右步、左步、举足、推前、放下等等。这样观注所应受观注的就是「
方法明觉」。当你继续观注,你的定力变得非常的强,而且能分辨色法和心法。
你知道走动是色而观注它是心。你也许不会说巴利文的rupa(色)和nama(心),
但如果你会分辨「什么是被观注的」和「什么观照著的」,那就够了。再者你明
白行走的意念是导致行走、走动导致观注著行走。就这样的你在辨别因与果。再
者,行走的意念,走动和它的观注--全部迅速消失。你明白得非常清楚它们是
多么的无常。这明白物的实相是「无痴明觉」。
当向前或往后看,他念念分明。每当你望或看时,你应观注「望」、「看」。这
是方法明觉。当你观注著,你发觉到望、看、观注都迅速地消失。这明白它们的
无常目然现象等等是「无痴明觉」。常人以为他们所看见的事物是长久的,对于
「看」,也以为一样。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觉。当你的定力强时,你清楚地体会到,
所看到的东西,观看与观注都闪电似地迅速消失。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已显示一
分钟内有三十个影片被影映在银幕上。交流电在一秒钟内循环五十周。但这些快
速的变化是常人眼睛所看不到的。一个修禅者达致「沉灭智」境界时十分清楚地
体会到所看到的,看与观注迅速地消失。波罗蜜更大,你更能体会到它们迅速地
消失。你十分清楚地明白一切是多么地无常,多么地缺乏快乐、或保障,一切只
是心和色的法相,没有一个我或主宰。这是「无痴明觉」。
在弯曲或伸直时,他念念分明。弯曲或伸直手和脚;你应观注「弯曲」、「伸直」。
当这样观注时你应很缓慢地弯曲或伸直。当你这样地观禅你会发现到所有的弯曲
和伸直的动作迅速地消失。你清楚地明白弯曲、伸直和那观注是多么地无常、痛
苦、无我。这是「无痴明觉」。
相同的,当用袈裟和持钵时,应观注著每个动作的过程;当吃和喝时,应观注著
吃和喝的动作;当上厕所时,你亦应观注;当入睡、睡醒、谈吐等等,你观注著。
这些观注和明白无常的动作等等,就是「方法明觉」和「无痴明觉」。
* 四大元素 *
当你依所解说过的方法继续修禅,你或许会体验到硬或坚固的感觉,这是「地元
素」或「固体」Pathavidhatu。当热、温暖或寒冷显现,这是「火元素」或「'温
度」Tejodhatu。当紧张、生硬、推前或动作显现,你知道这是「风元素」或「动
作」Vayodhatu。当流动性的或液质显见,这是「水元素」或「黏合」Apodhatu。
因此,你清楚地理解到这色身只是这些元素所结合而成,其内并没有一个我或主
宰的存在。再者,当这四大元素非常迅速地生起和沉灭,你便明白它们是无常、
痛苦和无我的。当你知道这些事物的实相,当智慧成熟时,你便可依圣道证悟涅
盘,而成为一位入流须陀洹等等。
善妙!善妙!善妙!
* 受念处 *
昨天,我们传授了四念处的第一段,今天,我们将继续第二段,那是有关受念处。
世尊曾说:「一位比丘当感觉到乐受时,他是知觉到『我感觉到快乐』、或当他
感觉到苦受时。。。。。或当他感觉到非苦非乐的感受时,他是知觉到『我感觉到舍
受』」。
当观注腹部的起伏时。如果感觉到身躯疲劳或疼痛时,你应专注于这些感觉和观
注「感觉疲劳」、「感觉疼痛」。如果当你这样观注时,感受随著消失,你则可
返回观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觉得苦受有增无减时,那么你应尽你所能忍受它。缅
甸俗语说:「忍耐导致涅盘」。这俗语是当你观注强列的痛感时所该牢记的佳句。
如果你忍痛而继续的观注,通常疼痛会消失。如果它这样地消失了,你则继续观
注腹部的起伏,你的智慧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如果疼痛继续而且是几乎难忍,那
你可改换你的姿势。但当你改换时,应把动作缓慢而非常细心地观注每一个动
作。这是修禅者如何观注身躯上的苦受。当你观注时,不愉快的念头也可能会显
现在你的心头。你可能会感到难受或生意。那么你应观注「难受」、「生意」。
随著你的观注,它们将会很快地消失。那么就返回观注腹部的起伏。如果身躯上
的现起某一个愉快的感受,你则观注「愉快、愉快」。如果快乐或喜悦现起于心,
你应观注「快乐」、「喜悦」。当你获得Udayabbaya…ana「生起与沉灭智」时,
这些快乐的心境则是阵阵涌潮而来。你也将会体验到大喜或愉快。这一切你也将
须观注「愉快、愉快」。
舍受(upekkha),是非苦非乐的,它时常发生于心或身,但这感受是不易识别的。
只是当定力特别强以及苦受消失而乐受未生起时,这非苦非乐的舍受才会更明
显。这时,他也应观注这舍受。当「生起于沉灭智」启发得好和获得「沉灭智」
时,舍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