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盗墓史-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附三:
掘牛山“黄巢谷”
中和三年夏,太白先生,自号太白山人,不拘礼则。又云姓王,竟不知何许人也。金州耆旧云:“每三年见入州市一度。自见此先生卖药,已仅三四十年,颜貌不改不老。”其年夏六月三日,太白山有修谒金州刺史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崔尧封云:“本州直北有牛山,傍有黄巢谷、金桶水。且大寇之帅黄巢凌劫州县,盗据上京,近已六年。又伪国大齐,年号金统。必虑王气在北牛山。伏请闻奏蜀京,掘破牛山,则此贼自败散。”
尧封听之大喜,且具茶果,与之言话。移时,太白山人礼揖而去。尧封遂与州官商量,点诸县义丁男,日使万工掘牛山,一个月余,其山后崖崩十丈以来,有一石桶,桶深三尺,径三尺,桶中有一头黄妖兽,桶上有一剑,长三尺,黄妖见之,乃呦然数声,自扑而死。尧封遂封剑画所掘地图所见石桶事件闻奏。僖宗大悦,寻加尧封检校司徒,封博陵侯。黄巢至秋果衰,是岁中原克平。(摘自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 卷二)
看点提示:
● 皇家“晒”随葬品之谜
● 宋哲宗随葬玉椀复现人间之谜
● 盗墓贼“朱漆脸”中赵匡胤诡计之谜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古代曾出现了大大小小68个王朝,384个帝王,其中正式称“皇帝”的334个。但有一个皇帝是绝无仅有——甘愿给人家当儿子的皇帝刘豫。“儿皇帝”创了中国皇帝版吉尼斯纪录,在盗墓史上也留下了绝笔。曹操设了临时性的“发丘中郎将”,刘豫专置挖坟掘墓的“淘沙官”,掘遍大齐国内的荒坟古冢。刘豫最可恨的是盗挖北宋皇陵,宋陵中随葬的三大类宝物全被“淘光”了。而刘豫盗陵竟是一个皇家玉椀引发的祸事,这是怎么回事?宋朝皇家喜欢“晒”随葬品,又是怎么一回事?民间朱漆脸盗赵匡胤陵的故事,更为传奇……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1)
上面说了大皇帝、小皇帝盗墓的故事,这里再来说一位“儿皇帝”——刘豫。
从中国盗墓史上看,盗墓都是一阵风,现象比较集中。这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因前期厚葬勾引起的强烈的盗墓欲望外,最主要还是因为政局动荡不安,与盛世之年因收藏升温引发的盗墓不同。如汉末魏晋时期、唐末五代时期,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比较黑暗的时期,民间盗墓四起,曹操、董卓、朱泚、温韬式的盗墓狂人四起,盗墓贼比一般年份要多出许多。北宋出现的盗墓风,也是这样,位于巩义的皇陵几乎全给盗掘了。
盗掘北宋皇陵的第一贼人,应该算是灭了北宋的金国将领粘罕,二号贼人就是“儿皇帝”。
刘豫盗墓相当专业,比曹操厉害。曹操成立“盗墓办公室”,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刘豫干脆成立“盗墓局”,设立淘金官,并划定相应的盗墓业务范围,创造了中国皇帝版盗墓吉尼斯纪录。
● 皇帝说刘豫是“河北种田老叟”
从《金史·刘豫传》(卷七十七)来看,刘豫这个人很没有骨气,而且是一个很坏的“皇帝”。
刘豫字彦游,是当时的景州(今河北景县)阜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卒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046年),活了65岁。刘豫小时候品行就有问题,曾偷过同一宿舍人的白金盂(金杯子)和紫纱衣(值钱的衣物),这在《宋史》《大金国志》里均有记载。
刘豫祖上是世代农民,到了刘豫这一代,才出了刘豫这么一个进士。到了赵佶当皇帝(宋徽宗)的宣和年间,刘豫出任河北西路提刑,“提刑”这一位置有实权,有点像现在的政法委书记,主管所属各州司法、刑狱、监察地方官吏,并兼管农桑。刘豫为什么能得到朝廷的青睐,因为他之前还任过殿中侍御使,在皇帝的身边混过,虽然其中被谏官严厉地抨击过。
有一回他上奏议论礼制,赵佶说,你刘豫就是一个河北种地的老头子,懂什么礼制?原话是这样的,“刘豫河北种田叟,安识礼制?”可见刘豫不是什么好鸟,连皇帝都看透了。
刘豫后被贬逐为两浙察访。刘豫祸不单行,在赴任途中,先是丧妻,接着丧父。后来,枢密使张悫(què)推荐他到济南任知府。但刘豫不想去,因为济南一带很穷,而且到处是盗贼,他想到江南富裕的地方当官,也好弄点钱财。但当朝宰相没有答应。刘豫愤愤不平,只好忍气吞声,前往济南任职,这为他以后叛宋降金埋下了根源。
刘豫主政济南期间,金太祖完颜旻的侄子完颜挞懒率兵打到济南,完颜挞懒利诱刘豫。刘豫看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竟然杀害了英勇抗金的宋将关胜,交出了济南,归降金国。果然,经完颜挞懒推荐,刘豫父子皆升了官。刘豫当上了淮南安扶使、东平府知府兼各路马步军都总管,儿子刘麟接任老子原来的济南知府一职。
刘豫作为北宋的臣子,至此已完全变节。
● “儿皇帝”是这样诞生的
1127年4月,金军攻陷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洛阳)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当年5月,时为康王的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称为宋高宗,他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这是后话。
金人先扶植了北宋宰相张邦昌做了“楚国”皇帝。张邦昌被赵构处死后,金人如法炮制,重新物色人选,希望再扶植傀儡政权作为金的藩国,镇服南方汉族人民。当时物色的人选有两人,一是折(zhé)可求,再一是刘豫,都是宋的降臣。一心想做皇帝的刘豫,靠着完颜挞懒的支持获选,当上了“齐国”皇帝,定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县)。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2)
《金史·刘豫传》记载,金太宗当时下诏:“今立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大朝之子,其见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见躬问起居与面辞有奏则立,其余并行皇帝礼。”意思是,现在让刘豫当皇帝,他既是邻国的国君,又是大金朝的儿子。只有初见使者亲自问候大金皇帝是否平安和当面向皇帝辞别上奏时站起来,其余情况下都行使皇帝的礼仪。
中国历史上正式定了名分的“儿皇帝”,就此诞生了!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古代曾出现了大大小小68个王朝,384个帝王,其中正式称“皇帝”的334个。但甘愿给人家当儿子皇帝的,刘豫是第一人,创下了中国皇帝版吉尼斯纪录。
刘豫当了皇帝后,将自己的母亲称为“皇太后”,立自己的宠妾、曾是宋徽宗宫女的钱氏为皇后,让自己的儿子刘麟当了“军委主席”——尚书左丞相、各路兵马大总管。
这本是一场闹剧,搞笑的是,当时的宋人竟然害怕大齐,还以国家间的对等礼节对待,连在宋辖境内的大齐伪官员的家属都要安抚,唯恐得罪,难怪刘豫敢盗掘大宋的皇陵,赵姓皇帝软弱可欺啊。
但刘豫这个“儿皇帝”对金朝来讲,作用并没有预期的大,刘豫只想着为刘家捞好处,弄得民怨沸腾。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太宗下诏废掉了“齐国”,降刘豫为“蜀王”。
大齐存在总共历时8年,但这8年里,刘豫干的坏事能盛一箩筐,其中就有盗墓。
● 宋陵中一般有三大类陪葬品
刘豫盗墓与金国将领、也是盗墓大贼的粘罕分不开的,也可以这么认为,刘豫对大宋皇陵下铲,是受到了金人盗墓的刺激。但与金人不同,金人发掘宋陵的动机是多样的,不只为财宝,还有政治报复和威慑的原因。而刘豫,只是贪财,是典型的盗墓贼。
比起秦汉帝王陵寝,宋陵中随葬品有什么不同,都是些什么宝贝?
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是三大类,一是皇帝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物品,二是皇帝生前喜爱的收藏品,三是根据帝王葬礼必须要使用的金、银、玉质地的明器。宋陵一般都是皇帝驾崩后才开始营造的,随葬品往往也是临时置备的。
据《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记载,赵匡胤改葬其父亲于永安时,便使用了帝王等级的随葬品。棺材(梓宫)用铁帐覆盖,棺下垫有棕榈褥(在当时很高级),还有铁盆、铁山用燃漆灯。
地宫配置有十二生肖俑(十二神),此俑12件为一组。还有名为“当圹”“当野”“祖明”“祖思”等墓仪俑、地轴及留陵刻漏等。这个随葬品配置是标准配置,宋陵都少不了这些。标准配置相对来说就简单了,因为永安陵的主人赵弘毅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这些随葬器是儿子当了皇帝后孝敬他的。
真正皇帝死后,随葬的东西就丰富多了,比如永熙陵的主人、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因避其兄宋太祖讳而改名。赵光义在“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的疑云中当了皇帝后,处处做得比哥哥好,但事实上很难超过赵匡胤的影响。不过,在自己的葬事安排上,葬礼之隆重、随葬之丰厚,不在话下。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当了22年皇帝的赵光义病死于汴京万寿殿,葬于永熙陵。太子赵桓(宋真宗)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当时是披头散发,悲伤至极。实际这是假样,赵桓恨不得他老子早死他好做皇帝呢。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3)
赵桓为表孝道,给老子的陵墓造得高大宏伟。地宫向下挖了一百尺,宋四尺约合现代的一米,就是深40米,远远超过了一般的20—30米深。而永安陵深五十七尺,仅有永熙陵的一半深。
赵光义生前爱好古玩,这些收藏,包括弓剑、笔砚、琴棋之类全都随葬。当年十月初三下葬那天,送葬、抬棺、抬法物(随葬品)的士兵力士,这些“役夫”共有11193人。这么大规模送葬队伍,可以想见随葬品会有多少了,所以盗墓者会紧紧地盯着皇陵。
赵光义袝葬后陵有三座,其中一座是元德皇后李氏陵,此陵在历史上多次被盗,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这样。1981年秋,当地连降暴雨,导致陵台塌陷,墓室暴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84年秋天,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与巩县文物保管所对其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
李氏陵虽然近千年来多次被盗墓贼光顾过,但仍出土了大量的已残缺随葬品,相当有价值。其中,仅玉谥册、哀册、瓷器就有82件。由此可见,未被盗前的随葬品之丰厚了。
● 宋真宗随葬品“晒”了两次
值得注意的是,宋陵的随葬品,似乎不像以往朝代那般神秘,在《宋史》《宋朝事实》这些史料中,均有披露。
原来,宋朝皇家丧礼中有一种礼俗——“葬前展览”。就是把将要随死者下葬的物品,在下葬前进行展示,召集辅臣前来观看。这与过去北方民间喜礼中“晒嫁”,即将嫁品摆在院子里请外人观看的风俗是相对应的。现在流行的“晒工资单”、“晒藏品”之类的所谓“晒文化”,可能就是由此而来。
宋真宗永定陵中的随葬品就“晒”过两次。《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记载,第一次是收殓时。宋真宗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去世的,三天后的二月二十三日,“陈先帝服玩及珠襦(玉衣)、玉匣、含、摇ㄩ绶┯θ腓鞴镉谘忧斓睿俑ǔ纪ü邸薄!吧埂焙蟠稳眨唇迨臻缛牍住
顺便说一下,随葬在棺内的物品,一般都是最值钱的好东西。棺内放置这些宝物有人说一般置于头部,实际不是这样,通常情况下是“左肩右足”,即在左侧肩旁上方和右脚边。所以,有经验的盗墓者在打开棺椁后首先会搜索翻动这两个地方。当然,身体下面也会有好东西。
第二次“晒”是在当年的九月十一日,即陵墓已造好,梓宫要下葬前。皇家“召辅臣赴会庆殿,观入皇堂物,皆生平服御玩好之具。”这些物品是要进入地宫的随葬品,即棺外之物。“晒”过之后,分类集装到不同的箱子里,置于地宫内放置棺椁的宝床上(一般在棺椁两侧)和相应和厢房中。
宋真宗生前收集了不少“天书”(珍本秘笈),在展示随葬时,继位的宋仁宗似乎舍不得让这些“天书”随葬,便召集辅臣商议天书处理。辅臣告诉仁宗,这是真宗尊奉天道秘获天赐之物,这份吉祥属于他的,不能留在人间,而应该随葬放在陵内。
宋仁只得采纳了大臣的意见,将这些“天书”送到长春殿,在梓宫向陵区启运前,这些“天书”就先送走了。后来因为陵墓被盗,这些书全部失落了。是毁坏了,还是被盗出了,民间还有留存吗?这些问题都成了谜。
● 设置专业“淘沙官”挖坟掘墓
刘豫在“儿皇帝”的任上,敛财有道,除了上税,盗墓也是他主要的生财手段。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4)
刘豫可能很知晓古代盗墓史,学起了三国时的盗墓狂人曹操,设置了专门的盗墓机构和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