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阿含经菁华节录 >

第6节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6节

小说: 阿含经菁华节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参见第34页觉条。

'2'如实见:如实知见,符合真理的知见。参见第30页如实知条。

 

二十七、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

 

二十八、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犹如有人于汝前然火,薪草因缘故然。若不增薪,火则永灭,不复更起,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则不然。

色、受、想、行、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杂·九五四)。

 

二十九、譬如燃灯,因油因炷'1'。彼若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2',后不相续,无所复受,是谓第一正慧'3',成就第一真谛'4'处。(中·一六二)(分别六界经)

'1'炷:油灯的灯心,音住。

'2'讫:完结、终了,音器。

'3'正慧:(术语)真正之慧心也。

'4'真谛:(术语)二谛之一。真谓真实无妄。谛犹义也。对俗谛言,如谓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法为真谛是也。

 

三十、若彼因、彼缘、彼行,无余'1'行灭、永灭已,如来于彼,有所记说,言:有后死,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耶?(杂·九五一)

'1'无余:无有残余。

 

三十一、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1'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2'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3',正意解脱'4',究竟苦边。(杂·一0七)

'1'阴:1.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2.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阴界’是五阴与十八界。‘阴入界’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入’是即六根与六尘。同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阴魔’指五阴能毒害众生的佛性,故喻之为魔。

'2'因缘: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3'结:系缚的意思,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不能解脱,永沦生死。‘结使’是结与使。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溺于生死苦海,故又名为使。。‘结贼’结是烦恼的别名,因为烦恼能为害智慧,故喻之为贼。‘结解’是结与解。结是烦恼所缚;解是证悟真理而得自在。‘结漏’是结与漏。结与漏都是烦恼的别名。‘结缚’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系缚吾人的心身使不得解脱出离生死。‘九结’是九种的烦恼。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于生死。九结就是爱结(贪爱)、恚结(嗔恚)、慢结(骄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

'4'解脱: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

 

三十二、若有比丘,彼七识住'1'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汉),名慧解脱。

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2',顺逆身作证'3'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中·九七)(大因经)

'1'七识住:(名数)于三界五趣,长养其识,欲识自住,差别所乐,而立七识住。‘末那识’是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著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著而生起的。

'2'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3'身作证:亲身证悟。

 

三十三、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1'断,贪、恚、痴薄。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杂·八0九)

'1'结:.参见第85页结条。

※‘四果’是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三十四、身邪结:计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众生想,有命、有寿、有人、有士夫、有缘、有著。

疑结:所谓有我?无我?有生?无生?有我人寿命?有父母?有今世?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阿罗汉?有得证者?

戒盗结: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长者家、婆罗门家,若生天上及诸神中。

有此三结'1',系缚众生,不能从此岸至彼岸。犹如两牛,同一轭,终不相离。(增·二一三)

'1'三结,是指身见、戒取、疑。五下分结,是指三结加贪欲、嗔恚。参见第85页结条。

三十五、如芬陀利'1'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著。(杂·一一六0)

'1'分陀利:(植物),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

 

三十六、犹如青、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

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中·九二)(青白莲华喻经)

 

三十七、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著尘水,诸天所爱敬,见者心欢。(增·三八八)

※世间八法,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三十八、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

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1'乐。(杂·四八四(四八五))

'1'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漏尽人的智慧。‘菩提心’是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三十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杂·八六三(八五一))

 

四十、复次,圣弟子自念净戒'1'│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槃。(杂·九二三(九三一))

'1'净戒:清净的戒行。

 

四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杂·八三八(八二六))

 

四十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为十?所谓承事圣众;和合将顺;安隐圣众;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增·四Ο八)

 

四十三、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1',修习梵行?’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六三八(六二四))

'1'净业:1.清净的善业。2.修往生净土的事业。‘净业正因’指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十四、尔时,波斯匿王独静思惟,作如是念:云何自护?云何不自护?复作是念…佛告大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有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者,当知斯等为不自护,而彼自谓能自防护。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以自防护,虽谓自护,实非自护。所以者何?虽护于外,不护于内。是故,大王!名不自护。大王!若复有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者,当知斯等则为自护。彼虽不以象、马、车、步四军自防,而实自护。所以者何?护其内者,名善自护,非谓防外。’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善护于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1'而自防,是名善守护。

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杂·一一一六(一二二九))

'1'惭愧:惭与愧。惭是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并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肆、慈善不放逸

一、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诸善三十七道品'1'之法,住不放逸'2'之地,使诸善法'3'而得长大。(增.二二五)

'1'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2'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3'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再好的法门,必须力行,精进不放逸,长养善法。

 

二、譬如伏鸡'1',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2',消息冷暖,而欲令子安稳出壳;如是,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3',无有是处。(杂.四0)

'1'伏鸡:孵蛋的母鸡。

'2'荫馏:音印六。荫,庇护;馏,用热气蒸熟。荫馏,在此指母鸡孵蛋。

'3'漏尽解脱:断尽一切烦恼,脱离束缚而得自在。

※勤于孵蛋的母鸡,随时抱著蛋(荫馏),关怀(消息)著蛋的冷暖,勤勉不离,待时机的成熟(随顺),便见小鸡一只只地破壳而出(成就)了。努力修行,不放逸也像这样的孵蛋功夫呢!

 

三、八大人'1'念:(1)少欲、(2)知足、(3)闲(闲)居、(4)持戒、(5)三昧'2'、(6)智慧、(7)多闻、(8)精进。

弥勒菩萨应三十劫'3'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4'之力,超越成佛。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唯有精进不同。是故,此第八大人之念,为最、为上、为尊、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