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阿含经菁华节录 >

第5节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5节

小说: 阿含经菁华节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关闭根门’义含关闭贪爱的好恶著染,好比涂疮,不贪享好味,可息灭苦故。

‘诸根寂静’义含不起攀缘、想著,得到生命的清净、无扰和宁定。

 

十二、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1'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2'禅住,而坐禅'3'。若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4'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5'?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若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杂·二三八)

'1'空三昧:(术语)三三昧之一。智度论五曰:‘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则为三三昧。就果而言,则为三解脱。‘三三昧’是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2'上座:僧寺的职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无人高出其上,故名为上座。或称首座、上首,意指禅林中,法腊高而位居最上位者。‘上座禅住’在此处有称赞舍利弗得上品禅定之意。

'3'坐禅: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坐禅十种行’是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跃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4'乞食: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5'‘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是否生起些微的贪欲、恩爱、爱念的执著呢?

※修行,应随时随地,反省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著?察觉到有,应该设法平息。

 

十三、此心'1'不可降伏,难得时宜'2',受诸苦报。

是故,当分别'3'心,当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增·七七)

'1'心: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王’指万法都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或指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2'时宜:当时的需要。

'3'分别:思量识别一切事理。‘分别识’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分别智’是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分别起’指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十四、当修行一法,所谓无放逸行。

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

云何护心?常守护心有漏'1'、有漏法。(增·六三)

'1'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有漏因’指招感三界果报的业因,包括五逆十恶五戒十善等是。‘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的果报,如人间天上乃至于地狱等是。‘有漏禅’是指有漏的禅定,也就是不究竟的禅定,如四禅、四无色定、四梵行等是。‘有漏断’是以有漏的道法去断除烦恼,如凡夫修行有漏的六行观以断除七十二品之修惑是。‘有漏智’又名世俗智,即带有烦恼的智慧。‘有漏善法’是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十五、心将(随)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

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中·一七二)(心经)

※体察自己心里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随时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力。

 

十六、当善思惟,观察于心。所以者何?长夜心为贪欲所染,嗔恚、愚痴所染故。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譬如画师,善治素地'1',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2'。(杂·四四)

'1'善治素地:善于处理洁白素净的画面。

'2'像类:各类图像。

 

十七、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1'异灭。


犹如狝猴游林树间,须臾'2'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杂·三二七)


'1'异生: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异生性’是凡夫之性,系指见惑的烦恼种子而言。俱舍论说:‘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

'2'须臾:片刻、暂时。

 

十八、不见一法疾于心'1'者,无譬可喻'2',犹如狝猴,舍一取一。

心不专定,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则(测)。心回转疾'3',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

是故,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向)善道,亦当作是学。(增·五五)

'1'疾心:指心念散乱,转变快速。

'2'无譬可喻:没有别的譬喻可加以说明。

'3'心回转疾:心念的回转变换相当快速。

※凡夫的心思东想西想难以专注,像是攀枝树林的猴子,必须努力训练自己,让心思安静下来。

 

十九、种子者,譬取阴俱识'1'。

地界者,譬四识住'2'。

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3'。何等为四?于色、受、想、行中识住,攀缘色、受、想、行,贪喜润泽'4',生长增广。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色、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受、想、行封滞'5',意生缚断'6',攀缘断,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杂·八五)

'1'识:心对于境而了别,叫做识。参见第10页识条。

'2'四识住: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3'攀缘识住:‘攀缘’是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识住’是识所安住或爱著的境界。见四识住条。

'4'润泽:沾溉、使滋润。

'5'封滞:封闭阻滞。滞,音治。

'6'缚断:束缚断除。

※‘识’如种子,处于色、受、想、行等四蕴(地界)中,受到贪水(水界)的滋润,就能生长。

 

二十、愚痴无闻'1'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2'圣'3'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凡夫、圣人有何差别?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愁忧称怨'4',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于诸五欲'5',生乐受触,受五欲乐,为贪使所使'6';苦受触故,则生嗔恚,为嗔恚所使'7';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8'。为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不起忧悲称怨、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为乐受触,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9';于苦触受,不生嗔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为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杂·四六九)

'1'无闻:未曾听闻佛法,不明真理。

'2'多闻:学识广博之意。

'3'圣:正的意思,证正道,名为圣。参见第34页圣条。

'4'愁忧称怨:指烦恼、抱怨之意。

'5'五欲:参见第9页贪爱条。

'6'贪‘使’所‘使’:前面‘使’字是烦恼的异名,后面‘使’字是役使的意思。此句指被贪的烦恼所驱使、控制。

'7'嗔恚所使:被嗔恨的烦恼所役使。恚,音会。

'8'痴使所使:被愚痴的烦恼所役使。

'9'贪使不使:指不受贪的烦恼所驱使、控制。

※圣弟子身受苦、乐,其心不起贪著(贪使不使),不为贪爱驱使,不起嗔愤(恚使不使),不为嗔恚所驱使,并如实了知苦,乐受(集、灭、味、患、离)的真谛,不起愚痴(痴使不使),是贪、恚、痴不系,不中第二支毒(使)箭。

 

二十一、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住四念处'1',我于所起身诸苦痛,能自安忍'2',正念、正知。(杂·五三九)

'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2'‘安忍’:(术语)安心忍耐也。止观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三藏法数三十七曰:‘安即不动,忍即忍耐。’



二十二、若眼识色,可爱、乐、念,可意,长养于欲,彼见已,喜乐、赞叹、系著住'1',心转欢喜,深乐,贪爱,阨碍。

欢喜、深乐、贪爱、阨碍'2'者,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杂·二八七)

'1'系著住:被捆绑束缚。

'2'阨碍:阻碍。阨,困阻之意,音恶。

※心转欢喜、深乐、贪爱,阨碍是中第二支毒箭的情形。

 

二十三、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

于色不如实知故,乐著于色;乐著色故,复生未来诸色。如是,受、想、行、识。

当生未来色、受、想、行、识故,于色、受、想、行、识不解脱,我说彼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杂·四四)

※明白苦、集、灭、道、味、患,离,是有机会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



二十四、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杂·一0四)

 

二十五、欲味'1':于此五欲之中,起苦、乐心,是谓欲味。

欲过'2':辛苦而获财业,是为欲为大过。现世苦恼,由此恩爱,皆由贪欲:作此勤劳,不获财宝,便怀愁忧苦恼;获财货,恐后亡失;费散财货,心意错乱;共相攻伐,死者众多。缘此欲本,不至无为。

复次,欲者亦无有常,此欲变易无常者,此谓欲为大患。

舍'3'欲:审知欲为大患,能舍离欲,己身作证,是谓舍欲。

色味:见女姿色端正,起喜乐想,是谓色味。

色过:若后见彼女(老、病、死、尸、腐、骸'4'),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是谓色为大患。

复次,此色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无有牢强,是谓色为大患。

舍色:除诸乱想,于色不著色,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己身作证,是谓舍离于色。痛味:得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

痛过:痛者无常、变易之法,是谓痛为大患。

舍痛:除诸乱想,于痛不著痛,如实知其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舍离于痛。(增·一八三)

'1'味:起咀嚼苦乐的滋味。

'2'过:所跟著的‘过患’。

'3'舍:深知大患而舍离。

'4'骸:尸骨,音孩。

 

二十六、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色患、色离有求有行。

若于色味、色患、色离随顺觉'1',则于色味、色患、色离,以智慧如实见'2'。如是,受、想、行、识。(杂·一四)

'1'随顺:随之顺之的意思。‘觉’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参见第34页觉条。

'2'如实见:如实知见,符合真理的知见。参见第30页如实知条。

 

二十七、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