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是唾器,出不净之物,纯含白骨。
身为苦器,为磨灭之法,恒盛臭处,诸虫所扰;亦如画瓶,内盛不净。
是故,当专其心,思惟此法幻伪不真。思惟眼、色无常'2',所有著欲之想,自消灭。耳、鼻、口、身、意皆悉无常,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当消除。(增.三四一)
'1'‘痈’疮: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及坏死性炎症。痈,音庸
'2'无常:无有常住。参见第37页无常条。
十四、当观此欲为从何生?复从何灭?如来'1'所说:夫去欲者,以不净观'2'除之。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复害他人,起若干灾患之变,于现法中受其苦患,复于后世受苦无量。
是故,当除想念,以无想念,便无欲心,以无欲心,便无乱想。(增.二九一)
'1'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2'不净观: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欲念起于想,须从消除想念下手。
十五、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1',出家未久,修持梵行'2'纯一清净'3'?
(一)若见宿人'4'当作母想,见中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二)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
(三)应当守护根门'5',善摄其心'6'。若眼见色'7'时,莫取色相'8',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9'住,则世间贪觉恶不善法'10',则漏'11'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12'眼律仪'13'。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杂.二五九)
'1'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
'2'梵行:清净的行为,也就是断绝淫欲的行为。修梵行的人死后可生于梵天。
'3'清净:1.离恶行的过失,断烦恼的垢染,叫做清净,这是障尽解脱的离垢清净。2.指超诸善恶无对待的清净,这是性净解脱的自性清净。
'4'宿人:年长之人。
'5'根门:眼等六根是漏出种种烦恼和入种种妄尘的门户。‘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6'摄心:收摄散乱的心意。
'7'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色心’指色与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质;心是指无形的精神。‘色身’是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色法’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8'色相:一切物质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形相。
'9'敛:收束、不放逸之意。
'10'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11'漏: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12'受持:领受忆持。
'13'律仪: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断除性欲三种观法:一、年长的当成母亲,年纪相近的当成姊妹,年纪小的当成女儿,二、不净观,三、摄心,守护六根。
十六、当舍净想,思惟'1'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2'想;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所以然者,若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鹆'3',饶诸音响;欲无返复,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家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欲无厌患,如饮碱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4'村;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增.四一七)
'1'思惟:思考。
'2'无我:1.无有实我。2.忘却自己。无我想是指无我的思想。
'3'□鹆:音‘渠育’鸟名,八哥。
'4'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罗刹国’指食人恶鬼的住处,在大海之中。
十七、作是观察,解了淫'1'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果繁折枝、假借不久。亦如剑树、毒树,如毒害药,悉观了知,便能得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2',此事必然。(增.一二0)
'1'淫:十恶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里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别,正淫是指夫妇之淫,邪淫是指夫妇以外之淫,但在八戒里就无正邪的分别,一切淫事,都在严禁之列。淫欲是指色欲。
'2'‘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名数)流是指四种之惑,四种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一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二有流,有是指三界的果报,三界的果报实有,故云有,是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也,但除见及无明。有者生死果报不亡之义,三界虽通,而今别以名上三界。三见流,三界之见惑也。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也。有情为此四法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财色之欲有如利刃上的蜜,舐了就有割伤舌头的危机。
十八、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1'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杂.一0四)
'1'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参见第11页五蕴条。‘五阴魔’的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五阴盛苦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
※带著杂染与贪爱的五蕴,经中特别称‘五受阴’。
十九、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1'缚系,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杂.二五二)
'1'轭鞅:套在牛马头上的皮带。‘鞅’是套在马颈上,用以驾车的皮带。轭鞅,音恶央。
※修行必须离‘欲爱之绳’的系缚与支配。
二十、释提桓因'1'白世尊'2'曰:云何断于爱欲,心得解脱?世尊告曰:若闻此空法'3',解无所有,亦无所著,则得解了一切诸法'4',如实知'5'之。身所觉知:苦、乐、不苦不乐'6'之法,即于此身观悉无常,皆归于空'7'。彼已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8'想,复无恐怖,便般涅槃'9'。(增.一五三)
'1'释提桓因:仞利天(三十三天)之主,简称释帝,或帝释。
'2'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3'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4'一切诸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法’是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5'如实知: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如实知是指所知极符合真如实相。如实智是真如实相的智慧。如实知见是符合真理的知见。如实知者是佛的德号,因佛是一位了知真如实相的圣者。
'6'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是环境不如意时心中所生起的苦恼感受;乐受是环境顺意时心中所生起的快乐感受;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即处于不顺不逆的环境时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
'7'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8'世间: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世间法是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世间解是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9'般涅槃:简称涅槃。‘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如实知之:如其事实,是不带成见的求真态度。
二十一、世尊告曰:摩诃'1'男!汝因一法不灭'2'故,住在家,不至信舍家、无家学道'3'。摩诃男!有五欲'4'功德,可爱、可念、欢喜,欲相应而使人乐: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是谓现法苦阴。
摩诃男!我知欲无乐,有无量苦患。我知如真已,不为欲所覆,亦不为恶不善法所缠,便得舍乐及无上息。是故,我不因欲退转。(中.一00)(苦阴经)
'1'摩诃:译义为大、多、胜。
'2'灭:1.梵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2.指四谛中的灭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灭除诸恶。
'3'道: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4'五欲:1.色、声、香、味、触。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参见第9页贪爱条。
※能舍五欲之乐,方得内心最高的寂静(无上息)。
二十二、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譬如恒河,长夜流注东方,多众断截'1',欲令流注西方,宁能得不?(杂.二六七)
'1'多众断截:许多人想截断它(恒河)。
※明白‘五欲’能生苦恼,犹如火坑,随时防范心中之欲意,养成离五欲的功德习性。
二十三、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1'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2'行,无义相应,是说二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3',成眼成智'4',自在成定'5',趣觉'6',趣于涅槃。(中.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1'凡夫: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2'圣:正的意思,证正道,名为圣。‘圣人’是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圣行’是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
'3'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4'智:深明事理的智慧。
'5'定: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定力’是禅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的乱想。
'6'觉: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觉分’是梵语叫做菩提分,即顺于觉的支分。‘觉支’是观察吾人心术的偏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