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南传法句经dhammapada >

第8节

南传法句经dhammapada-第8节

小说: 南传法句经dhammapada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63.
比丘制御自己的言语,
以平静的心善巧地说话,
能解说法的涵义。
这比丘的话是柔和甜美的。
364.
住于法、乐于法、禅修法、忆念法的比丘不会脱离正法。
(注:在此法是指saddhammā“正法”,即三十七菩提分及九出世间法。)
365.
不应轻视自己所得的,
也莫妒嫉他人所得的。
妒嫉他人的比丘不会获得定力。
 
366.
若比丘所得虽少,
却不轻视自己所得的,
诸天肯定会称赞
这生活清净与不怠惰的人。
367.
不视名色为“我和我的”,及不为名色的坏灭感到忧悲者是真正的比丘。
368.
住于慈爱及勤修正法的比丘将会证悟寂静、无为与安乐的涅盘。
 
369.
诸比丘,汲掉这船(身)的水(邪念)。
汲掉水后,船就能迅速地行驶。
在断除贪欲与嗔恨后,你将会证悟涅盘。
 
370.
断除五个(低层次的结)'1'、舍弃五个(高层次的结)'2'、及培育五个(五根)'3'。已脱离五种执著'4'的比丘被称为“已渡过瀑流者”。
(注:'1':五个低层次的结:sakkāyadi??hi“身见”、vicikkicchā“疑”、sīlabbataparāmāsa“戒禁取见”、kāmarāga“欲欲”与byāpāda“嗔恨”。
'2':五个高层次的结:rūparāga“色欲”、arūparāga“无色欲”、māna“慢”、uddhacca“掉举”及avijjā“无明”。
'3':五根是信、精进、念、定与慧。
'4':五种执著是贪、嗔、痴、慢与邪见。)
 
371.
修禅吧,比丘。
莫放逸、莫让心沉迷于欲乐。
莫失念与吞(热)铁丸;
当你被狱火焚烧时,
莫哀号“这真是苦”。
 
372.
无慧者无定,无定者亦无慧。
具足定慧两者的人,真的已近涅盘。
 
373.
比丘去到僻静处(修禅),
他的心是平静的,
能清晰地知见正法,
体验到凡夫所无之乐。
 
374.
每当观照五蕴的生灭时,他获得喜乐。
对于智者来说,这即是朝向涅盘之道。
375…376.
对于有智慧的比丘,开始修行时应:
防护感官、知足、遵守别解脱律仪*、亲近精进与生活清净的善友、友善及行为端正。然后,在(时常)充满喜悦之下,他将灭尽苦恼(生死轮回)。
(注:别解脱是比丘的根本戒。)
377.
诸比丘,如娃斯迦树令其枯萎的花脱落一般,你们亦应舍弃贪欲与嗔恨。
378.
身语意皆平静、善于得定、及已舍弃世俗快乐的比丘是为“寂静者”。
379.
比丘,你应训诫自己、检讨自己、防护自己及保持正念,如此你将生活安乐。
 
380.
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归,
(他人怎能成为自己的依归?)
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靠。
因此,你应如马商看护良马般地看护自己。
381.
常充满喜悦与勤修正法的比丘将证悟寂静、无为与安乐的涅盘。
382.
比丘虽然年轻,
若勤修正法,
亦会照耀这世间,
如无云之月。
第廿六:婆罗门品
383.
婆罗门*,精进地断除渴爱之流,及舍弃欲欲。婆罗门,知见有为法的止息,以成为证悟无为涅盘的阿罗汉。
(注:在这一章里的婆罗门多数是指阿罗汉。)
384.
当婆罗门善立了二法(即止禅与观禅),智者(婆罗门)得以灭除一切束缚。
385.
无此岸、无彼岸*、无怖畏及无烦恼者,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注:在此,此岸是内六处,彼岸是外六处。)
386.
独处修习禅定、无污垢、应作的皆办、无漏及已到达最高境界(阿罗汉果)者,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87.
太阳日间照耀;
月亮夜间明照;
刹帝利以甲胄辉耀;
婆罗门以禅定生辉;
佛陀的光辉则昼夜不断地普照。
388.
由于舍弃了邪恶,他被称为婆罗门;
由于行为清净,他被称为婆罗门;
在灭除污垢之后,他被称为出家人。
389.
莫攻击婆罗门,
婆罗门不应对攻击者发怒;
攻击婆罗门是可耻的,
对攻击者发怒却更为可耻。
 
390.
(无怨恨心)的婆罗门利益非小。
当心不再执著喜乐,
及已断除害人之心时,
其苦恼才会止息。
391.
不造身语意恶业、
及防护这三处者,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2.
不论向谁听闻正等正觉者的教法,
听者皆应礼敬说法者,
如婆罗门礼敬圣火。
393.
并非由于发结、或种族、或阶级而令人成为婆罗门。只有证悟谛与法的人才是清净的,才是婆罗门。
(注:谛是四圣谛;法是九出世间法。)
394.
愚痴的人,
你戴发结有何用?
你穿皮衣有何用?
你只是外表清净而已,
内里却满是整片欲林。
395.
身穿粪扫衣、清瘦筋脉显露、
及独居林中的修禅者,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6.
我不会只是因为他从婆罗门族的母胎中出生即称他为婆罗门。若还未脱离烦恼,他只算是个低下的婆罗门。只有对无污垢与无执著的人,我才称他为婆罗门。
397.
他已断除一切束缚、无畏、无执著及已脱离诸烦恼,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8.
他已断除(嗔恨之)缰、
(贪欲之)皮带、
(邪见之)绳、
(愚痴之)锁、
及已觉知真谛,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399.
他能忍受辱骂、殴打与困缚而无嗔、
忍辱之力有如整支军队的力量,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0.
他无嗔有德、有戒行与离贪、
制御诸根、此身为最后一身,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1.
如水不黏荷花叶,
或如在针端上的芥子,
他不执著于欲乐,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2.
他在此生得证灭苦(涅盘)、
已放下(五蕴)这负担、
及已解脱诸烦恼,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3.
他有甚深的智慧、
能分辨道与非道、
已证得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4.
他不与在家人交往,
也不与出家人相混,
离贪少欲,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5.
他已舍弃对一切强弱众生动用武力,
自己不杀生,也不叫人杀生,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6.
他对敌人亦不怨恨,
对暴力者保持平和,
无著于一切执著物,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7.
如在针端上的芥子,
他的贪、嗔、我慢与虚伪皆已脱落,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8.
他言语柔和,
说有益的实话,
不以言语触怒任何人,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09.
在这世上,无论东西是长或短,
是大或小,是好或坏,
他亦绝不会不与而取,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0.
他不欲求今生或来世,
已解脱贪欲与烦恼,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1.
他没有贪欲,
已觉悟四圣谛而断疑,
已证悟不死的涅盘,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2.
在这世上,他已超越了善恶两者,
无忧无贪而清净,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3.
如无云之月,他清净、澄洁与安详,
完全灭尽了对生存之欲,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4.
他已超越了危险的(贪欲)泥沼、艰难的(烦恼)路、生命之洋(生死轮回)、愚痴的黑暗及四道瀑流,而到达彼岸(涅盘),修习禅定,无贪无疑无著及心寂静,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5.
在这世上,
他已舍弃了欲乐,
离家而成为比丘,
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6.
在这世上,
他已舍弃了贪欲,
离家而成为比丘,
已断除了欲欲与生存(即:有),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7.
他已舍弃了对人生(欲乐)的执著,
已经克服了对天界(欲乐)的执著,
及完全脱离了一切执著,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8.
他已舍弃了享受欲乐,
以及舍弃了不乐于独处,
证得平静及无烦恼,
已征服世界(即五蕴)及勤勇,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19.
他遍知一切众生的死与生、不执著、善逝及觉证四圣谛,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0.
诸天、乾达婆或人都不知他(死后)的去处。他已灭尽了烦恼,是阿罗汉,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1.
他不执著于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五蕴,
已解脱烦恼与执著,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422.
他如牛王般无畏、圣洁、勇猛,
是增上戒定慧的寻求者,
是战胜(三魔王)的胜利者,
无欲无烦恼、觉证四圣谛,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注:三个魔王是kilesamāra“烦恼魔”、mara?amāra“死魔”、与devaputtamāra“天子魔”。)
423.
他能知过去世,
能看到天界与恶道,
已到了最后一生,
通过道智成为阿罗汉,
已圆满地成就了一切,
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法句经》至此完毕。
Buddha sasanam ciram titthatu
 愿佛法长住于世









法句序
  「法句」( dharmapada ),是从佛说中录出的偈颂集。智度论(三三)说:这是『佛弟子抄集要偈』;十二分教中,属于优陀那 (Udana)。(参俱舍论一)宋译的法句,题作「法集要颂」,即是法优陀那的义译。
  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a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然依吴支谦(公元二三○顷作)的法句偈序说:『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故曰法句』。法救为公元前一世纪人,他应该是改编者。从五部沙门的各集法句而说,大抵先有名为法句的偈颂集,等到部派分流,各部又各有增编、改编。但既然都是从佛经中集出,也就不致因再编而损减了价值。
法句,或译法迹。法,是佛弟子所行与所证的。迹,是形迹,足迹。依足迹去寻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义,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圆满的诠表意义,即为句(此如中国所说的「筌蹄」)。释尊的教说,不外乎「法说、义说」。略集诠法诠义的要偈,即名为「法句」、「义句」。与法句相对的「义句」,见于法藏部的四分律──三九、五四。 这与我国旧译的「义足经」( Arthapada )相合。在其它的学派中,称为「义品」( Arthavarga )。释尊的时代,亿耳( Sona Kotikarna )于佛前诵义品;古典的杂阿含经,说到『诵说法句』,这类法义的要集,释尊住世的时代,已经存在,实是最古的成文佛典。支谦序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意义深长而切要,偈颂又便于读诵。一直到现在,锡兰等处,还是以法句为初学者入门的书。其实,这不但是「始进者之鸿渐」,还是「深入者之奥藏」呢!
支谦的法句偈序说:『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在支谦以前,中国已有法句初译的七百偈本。如说:『近世葛氏,传七百偈』。但在我国的译经史上, 已无可考见,维祇难( Vighana )于黄武三年(公元二二四)到武昌来,支谦从他受法句偈,是第二译的五百偈本。但『译所不解,则缺不传,故有脱失』。后来,支谦又从竺将(或作律,或作持)炎,重新校定。竺将炎所传的,又多了十三品,成为三十九品,七百五十二偈;即是现存的吴译法句经本。这应该与葛氏的七百偈本相近吧!这已是第三译了。考究起来,维祇难的五百偈本,实与锡兰(铜鍱部)所传的法句,大玫相当。如现存吴本的三十九品中:
无常品一────言语品八....锡兰本缺
双要品九────爱欲品三二
利养品三三...锡兰本缺
沙门品三四───梵志品三五
泥洹品三六───吉祥品三九...锡兰本缺
锡兰传本,恰好缺十三品(十三品共二五七偈)。维祇难所传的二十六品,为四百九十五偈,虽与锡兰本不能尽合(次第是十九相合的),大体可说一致。至少,这是大陆分别说系(铜鍱部也属分别说系),如化地或法藏部等所传,与铜鍱部相近。到西晋惠帝末年(公元三○五顷),法炬与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四卷。这是法句的解说──叙事由释颂义。品目与竺将炎本一致,但仅是一分而已(法句偈多依旧译)。姚秦皇初五年到六年(公元三九八───三九九), 僧伽跋澄( Samghabhata )与佛念,译出曜(出曜即譬喻的意译)经三十卷。所解说的法句偈,『集此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经序)。从无常品第一,到梵志品三十三;这是一切有部所传的法救集本。宋太宗时(公元九九○顷),天息灾译法集要颂四卷,与三十三品,近一千章的数目相合;引用秦译的原颂极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